解答: 解: 实验一:①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硫在空气里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S+O2SO2; ②硫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说明了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氧气的含量或氧气的浓度不同; 实验二:小鹏同学设计的对比实验,用于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能否反应、小燕同学认为该实验设计不符合对比实验的基本原则,她的理由是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一定是和氢氧化钠反应,故变量不唯一; 实验三:①小意同学做了如图所示A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B中固体可溶,A中几乎不溶,碘能溶解在汽油里,不能溶解在水里,溶质种类相同,溶剂不同,溶解能力不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 ②小明同学补充了如图C所示实验,高锰酸钾能溶在水里,碘不能溶解在水里,在同一溶剂中,溶质种类不同,溶解能力不同,说明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溶质的种类. 答案: 实验一: 如图,分别将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①硫在空气里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S+O2SO2; ②硫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说明了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 氧气的含量. 实验二: 如图是小鹏同学设计的对比实验,用于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能否反应、小燕同学认为该实验设计不符合对比实验的基本原则,她的理由是 变量不唯一. 实验三: ①小意同学做了如图所示A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B中固体可溶,A中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溶剂的种类; ②小明同学补充了如图C所示实验,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 溶质的种类.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注意事项、燃烧的现象与那些因素有关,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反应.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应全面地掌握有关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四、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1分,其余每空0.5分,共7分。 25.(4.5分)(2015?宜昌)如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K2MnO4+MnO2+O2↑ ,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D或F (填字母代号),如果选用如图2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a (填“a”或“b”)端导入.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某化学小组同学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并选用
B装置来制氧气.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大家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C,其理由是 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
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溶液的稀释须要经过计算,量取,搅匀三个步骤. 如果把50g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5%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150 g;在稀释过程中,除了烧杯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①⑤⑥ (填数字序号). ①量筒 ②药匙 ③试管 ④酒精灯 ⑤滴管 ⑥玻璃棒.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氧气的收集方法;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进行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根据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进行分析;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需要的仪器进行分析. 解答: 解:(1)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所以 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D或F,选用如图2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a端导入;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所以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C,其理由是: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把50g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5%的过氧化氢溶液,得到溶液的质量
为:=200g,所以需加水的质量为200g﹣50g=150g,在稀释过程中,除了烧杯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量筒、滴管、玻璃棒,故选:①⑤⑥. 故答案为:(1)2KMnO4K2MnO4+MnO2+O2↑,D或F,a; (2)2H2O22H2O+O2↑; 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150g,①⑤⑥.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6.(2.5分)(2015?宜昌)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如图是不同物质相互转化关系图.其中A、B、C、D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且都含有铜元素,B为黑色粉末,C为红色粉末.“→”表示一种物质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请回答问题: (1)C的化学式 Cu ,A的化学式 Cu(OH)2 .
(2)写出由B生成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 CuO+H2SO4=CuSO4+H2O .
(3)在该知识网络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中,可以归纳出能与盐发生反应的物质类别有 ADE .
A、单质 B、氧化物 C、酸 D、碱 E、盐.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盐的化学性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A、B、C、D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且都含有铜元素,B为黑色粉末,因此B是氧化铜,C为红色粉末,因此C为铜;C﹣铜能够转化为D,应该是铜和硝酸银等盐溶液反应产生铜盐,如硝酸铜;铜盐和硫酸铜都能够转化为不同类别的A,因此A是氢氧化铜,带入验证符合转化关系完成相关的问题. 解答: 解:A、B、C、D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且都含有铜元素,B为黑色粉末,因此B是氧化铜,C为红色粉末,因此C为铜;C﹣铜能够转化为D,应该是铜和硝酸银等盐溶液反应产生铜盐,如硝酸铜;铜盐和硫酸铜都能够转化为不同类别的A,因此A是氢氧化铜,因此: (1)C是铜,A是氢氧化铜,故填:Cu;Cu(OH)2; (2)由氧化铜和硫酸反应可以生成硫酸铜,故反应的方程式为:
CuO+H2SO4=CuSO4+H2O;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盐可以与金属反应,和碱溶液反应,和盐溶液反应;故答案为:ADE. 点评: 本题为框图型物质推断题,完成此类题目,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框图,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直接得出物质的化学式,然后顺推或逆推或由两边向中间推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五、探究题:本题共1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1分,其余每空0.5分,共6分。 27.(6分)(2015?宜昌)某化学社团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着相同的实验现象,但从化学的角度去研究,会发现其有本质的区别.
【现象分析】 实验一: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加入一定量的水,迅速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振荡左侧试管(如图).
实验二:用氧化钙代替氢氧化钠重复一次上述实验.
上述两个实验的相同现象之一是 左侧试管发热(或右侧试管内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 ; 上述两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实验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化学方程式是 CaO+H2O=Ca(OH) 2 ;另一个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本质归纳】
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 【探究运用】
在探究白色粉末的组成时,要研究相同实验现象的本质区别.
实验三: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钡、碳酸钾和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取一定量该粉末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 小明同学认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钡;
小意同学认为,小明的结论不准确,其理由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K2CO3+Ba(OH)2=BaCO3↓+2KOH .
针对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小燕同学进一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步骤②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 BaCl2+K2CO3=BaCO3↓+2KCl . (2)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无色,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是 BaSO4、K2CO3 (填化学式,下同); 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红色,则滤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K2CO3、KOH ,原白色粉末的可能组成是 Ba(OH)2、K2CO3 或 BaSO4、Ba(OH)2、K2CO3 ; (3)小鹏同学认为,只需取少量滤渣B,加入过量的稀硝酸,若看到的现象是 白色不溶物全部消失 ,就足以说明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碳酸钾和氢氧化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