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习题参考答案(重医专用) 下载本文

成功源于梦想,彼岸即日启航。 肖恩鸿版权

18.

(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旧称谷氨酸丙酮酸转移酶(GP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主要存在于非线粒体中,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正常时血清含量很低,但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包浆内的ALT释放入血,致使血清ALT的酶活性升高。

(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旧称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GO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在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组织中。大约80%的AST存在于线粒体内。

(4)AST/ALT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之比,正常时血清含量很低。ALT/AST>1,是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重要的检验手段;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时,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可能进入活动期。

(5)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主要分布在肝脏、骨骼、肾、小肠及胎盘中,血清中ALT以游离的形式存在,极少量与脂蛋白、免疫球蛋白形成复合物。由于血清中大部分ALP来源于肝脏与骨骼,因此常作为肝脏疾病的检查指标之一。

(6)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和微粒体上,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肾脏、肝脏和胰腺含量丰富,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GGT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干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因此当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时,血清中GGT增高。

(7)II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rocollagen-III-peptide,PIIIP)在胶原生成初期,首先生成前胶原,前胶原受到肽酶切割分离,而形成的产物之一。常被用作肝脏纤维化的检测指标,多以放射免疫法加以检测。

(8)IV型胶原(collagen type IV,CIV)分布于肝窦内皮细胞下,是构成基膜的主要成分。在肝纤维化过度增生时,CIV的含量增加伴随着CIV降解酶活性的增加,所以CIV的合成和降解都处在较高水平。CIV与层粘连蛋白有高度亲和性,过度沉积使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组织结构和肝血流量改变,使肝细胞营养受限,从而加剧肝脏病变。现认为,在肝纤维化早期已有CIV的沉积。血清CIV及其产物的增加是肝纤维化早期的表现。

(9)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准确灵敏的反映肝内纤维化程度,反应肝脏的早期损伤。

(10)层粘连蛋白(laminim,LN)是一类反映胶原产生及降解的血清标志物,其含量高低与门静脉高压程度呈正比,用于评价干纤维化的实验诊断指标。 (11) (12)

17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tration rate,GFR)即单位时间(min)内,经两肾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是评估滤过功能最重要的参数。正常人约为120~160ml/min。

172、肾清除率(clearance rate)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而言,结果常以ml/min或L/24h表示。利用清除率可分别测定GFR、肾血流量、肾小球对各种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

173、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血中的肌酐有外源性和内生性两类组成。血中肌酐主要有肾小球滤过排除体外,肾小球基本不重吸收且分泌量也

9

肖恩鸿祝各位考试顺利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成功源于梦想,彼岸即日启航。 肖恩鸿版权

较少,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的情况下,血中的浓度取决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当肾实质损害,GFR降低到临界点后,血Cr浓度就会明显上升,故测定血肌酐浓度可作为GFR受损的指标。

174、内生肌酐清除率(endogenouse 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是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可评估肾功能损害的程度,指导治疗。

后面的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整理,希望大家自己整理。

实验诊断学问答题答案

1. 临床检验常用的标本的种类?临床常用的标本包括血液(包括血清、血浆和全血)、排秘物(包括尿液、粪便和痰液)和体液(包括脑脊液、浆膜积液和生殖系统体液)

2. 标本采集及送检的注意事项?所有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应在无菌操作,防止污染的原则下认真进行。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实验室分析,标本管道传递系统可加快标本传递速度和避。免标本的错误传递。若标本不能及时转运到实验室或欲将标本送到上级部门或检测中心进行分析时,应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贮存后运送。要视所有标本为传染品,对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标本,如HBV感染患者标本,HIV感染患者标本等等,要有明显标识;急症或危重患者标本要特别注明。严禁标本直接用口吸取、接触皮肤或污染器皿的外部或实验台。标本用后均要做消毒处理,盛标本的器皿要消毒处理或毁形、焚烧。

3. 从发病机制分析RBC,Hb及Hct病理性降低临床常见于哪些疾病?

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的病理性降低常见于各种贫血。根据贫血产生原因及发病机制的不同,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红细胞生成减少分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DNA合成障碍(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造血组织损伤(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和原因不明的慢性感染。 红细胞破坏增多分为内在缺陷(包括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G-6-PD缺乏和镰形细胞贫血)和外在因素(免疫、机械、理化、脾亢和感染等)

红细胞丢失过多见于失血,急性丢失过多见于外伤、手术,慢性丢失过多见于钩虫病。

4.分析引起RBC,Hb及Hct增高的机制,并举出常见原因或疾病。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增多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相对性增多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绝对性增多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因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①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由血氧饱和度降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区居民。病理性红增加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新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

②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是与某种肿瘤及肾脏疾病有

10

肖恩鸿祝各位考试顺利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成功源于梦想,彼岸即日启航。 肖恩鸿版权

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及多囊肾等。

(2)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5.依据MCV,MCH,MCHC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并举出常见疾病。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贫血的形MCVMCH MCHC 病因 态学分类 (80-100fl) (27-34pg) (32%-36%) 正常细胞80-100 27-34 32-36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如白血病等 大细胞性>100 >34 32-36 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贫血 性贫血 小细胞低<80 <27 <32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色素性贫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血 细胞性贫血 非纯小细<80 <27 32-36 慢性感染、炎症、肝病、胞性贫血 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等所致的贫血 6、试述Reti 概念及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红细胞。 临床意义:(1)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2)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障性贫血,在骨髓病性贫血(如急性白血病等)时,骨髓中异常细胞大量浸润,使红细胞增生受到抑制,网织红细胞也减少。

7、试述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并举出常见原因或疾病。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高: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

(2)严重的组织损伤、坏死和大量的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内,刺激骨髓贮存池释放粒细胞,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4)急性中毒 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及安眠药中毒;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毒蕈中毒等。

(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

8、试述病理性中性粒细胞降低的临床意义,并举出常见原因或疾病。

11

肖恩鸿祝各位考试顺利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成功源于梦想,彼岸即日启航。 肖恩鸿版权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降低:

①感染:特别是格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减少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白细胞亦常减低。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时白细胞亦可减少。

②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骨髓转移癌等,白细胞减少同时常伴有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③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以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④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Gaucher病、Niemann-Pick病常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9.试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或降低的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①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②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映。

③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

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⑤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细胞性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⑥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⑦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伴有中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

10、试述淋巴细胞增高或降低的临床意义,并举出常见原因或疾病。

淋巴细胞增多: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降低,粒细胞比例增加,逐渐达到成人水平。此为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 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的感染。

2)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12

肖恩鸿祝各位考试顺利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