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收支 下载本文

次大幅度贬值。由1985年10月贬值14.3%,1986年7月贬值15.8%,1989年12月贬值21.2%。这几次大幅度贬值使人民币汇率从高估状态向合理水平靠近,使我国出口迅速增加,从1985年的251.08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515.19亿美元。短短五年间就翻了一番。

1994年1月1日 的汇率并轨(官方汇率向调剂市场汇率靠近)使人民币又一次对外贬值52.63%。同时实现了单一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从此,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机制主要由市场力量所决定。这一变化大大地刺激了出口。出口额在1994年就达到了1025.6亿美元,比1993年增加了269亿美元,一年的增幅就达35.56%。1996年又比并轨时的1994年出口额增加485.17亿美元,增长了47.31%。与此同时,进口并未因人民币在1994年的并轨(贬值)受到影响,反而应该说,正是因为这一并轨和人民币市场汇率的形成,使进口仍有较大增长,只是进口增幅比出口增幅小(1996年进口比1994年增长38.07%)。这充分说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尤其是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变革密切相关。

4.我国国际收支中的“误差和遗漏”居高不下

从表可以看出,从1982年至1996年我国的误差和遗漏除个别年份(1982、1984、1989)减少外,其余年份都为增加,且增加的数额有扩大的趋势。1997年以后,该项目保持平稳态势,其中1998及2001年出现明显了减少。由于国际收支中误差和遗漏的增大不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因此,在下面作为一个专题加以论述。

中国国际收支统计误差的剖析

在过去,国际收支上统计误差的逐年波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人们认为它是未被记录的交易,或者说是记录过程中出现的随机误差造成的。如果统计误差是随机的,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它必然会在一些年代表现为借方误差,另一些年代表现为贷方误差。而且,这种贷方误差和借方误差的出现是无规律可循的。

但是,自80年代以来,包括中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其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统计误差在大多数年代里呈现出较大的借方误差。

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1988-1994年等五国的统计误差来看,可以得出下列三个特征:

第一,除美国的统计误差有些类似于随机误差外,其他四国的统计误差几乎都是系统误差,偏向于借方误差。

第二,统计误差在不断地增加,并且增加幅度高于同期的贸易增加幅度。例如中国,从1988年到199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加了4.8倍,同期统计误差却增加了9.5倍。表上除美国以外的其他的国家,也有同样类似的情况。

第三,统计误差的增长幅度似乎与一国开放程度有关。如果用1994年一国进出口贸易总值与国民总产值的比率来表示一国开放程度的话,新加坡的开放程度为186%,中国为38.8%,美国为17.4%,日本为13.4%。新加坡和中国的开放程度最大,从1988年到1994年,统计误差增加幅度也最大,分别增加了7.4和9.5倍。

1.汇率因素的影响

假定美国公司与德国公司签订一项两年期的现金掉期协议,美国公司按当时市场汇率1美元等于1.68马克,用5百万美元现金向德国公司交换8.4百万马克现金。在签订掉期协议时,按当市场汇率在国际收支上作了这笔记录。在美国国际收支上,为获得马克,美国公司支付德国公司5百万美元,记5百万美元在借方;同时,德国公司增加5百万美元的美国短期资产,记5百万美元于贷方。两年后,美国公司按签订掉期时的汇率,以8.4百万马克换回5百万美元。但是,这时美元已对德国马克贬值,市场汇率为1美元等于1.5马克。由于国际收支上按当前市场汇率记录这笔交易,由于减少了外国公司拥有的5百万美元资产,记5百万美元于借方;同时减少美国公司拥有的8.4百万马克的外国资本,按市场汇率1美元等于1.5马克折算,记5.6百万美元于贷方。由于美元对德国马克的市场汇率的贬值,导致统计误差项目上出现0.6百万美元的借方误差。

从这一例子中可知,汇率的变化会影响到统计误差。当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时,可能会使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借方误差;而当一国货币对外升值时,可能会使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贷方误差。

不仅现实的汇率变化会影响到国际收支上的统计误差项目,而且预期的汇率变化也会影响到统计误差项目。当预期到未来人民币汇率可能升值时,很可能出现中国公司大量借人外汇,外国公司大量购买中国资产。进些情况往往会引起国际收支上出现贷方误差。

2.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一个影响统计误差的关键因素很可能是向商品出口量相对商品进口量的变化。这是由于补偿商品贸易项目往往滞后于商品贸易项目,即在国际收支方面,记录商品贸易时间与记录作出支付的时间有一个滞后。当作出支付时,一般是记录在国际收支的银行往来项目上。支付滞后于商品贸易意味着统计误差项目受到贸易量的影响,尤其是当出口量相对进口量上升时,滞后支付往往在国际收支上产生借方误差。如果进口量相对出口量上升时,却产生贷方误差。

从表中可知,只有1989年、1990年和1994年的数据符合上述情况;而1991年、1992年和1993年的数据则相反。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因为统计误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3.资本流入的影响

在国际收支上,出现持续的借方误差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高估流入国内的外国资本,而出现持续的贷方误差很可能是低估了流入国内的外国资本。例如,在1989年和1990年当美国国际收支上出现较大的贷方误差时,一些美国经济学者的解释是,这是由于一些外国人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未记录在美国的国际收支帐户上,其中包括对美国不动产的投资,以及对美国债券、股票的购买。

在中国,高估的可能性最大。当外国公司来中国投资或合资生产时,往往高估其资产的价值,以便在合资时占有较大的股份份额,获得公司控制权。

4.违法经济及走私假设

有些经济学者常常把国际收支上的统计误差与违法经济及走私活动联系在一起。常假定违法走私活动是影响统计误差的一个重要因素。用这些因素来解释统计误差出现的借方余额似乎有一定道理,但要解释统计误差出现的贷方余额却不尽人意。当违法走私品运进国内时,并没有记录在进口贸易项目上,

而伴随的全部和部份融资交易,却可能记录在国际收支的贷方。例如,违法走私贸易的一些收益,经过伪装以后,存入国内银行,这意味着在国际收支上有贷方记录而缺少借方记录。这种违法走私交易,使得国际收支为平衡总贷方与总借方,不得不在统计误差项目上增加一个借余额。

综合上述,以上诸多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解释国际收支上出现系统统计误差的原因。但由于统计误差是未被记录的项目,所以这样的分析只能说是一种尝试性的,或者说是一种假设性的。

尽管如此,由于这种系统的统计误差的增长幅度,继续高于一国国际交易的增长幅度,统计误差项目已经日益受到经济学者的关注。自80年代末以来,在国外,已有一些经济学者开始研究统计误差项目。他们试图把系统的统计误差作为预测汇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以此来探索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的关系和趋势。

中国国际收支是失衡还是均衡的判断

中国的国际收支在此期间到底是失衡还是均衡,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从国际收支各项目的数量角度进行分析

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借贷方对比和储备项目的方向(借方还是贷方)的观察,是一种传统的、常用的判断国际收支失衡还是均衡的基本方法。

这种数量分析方法既可以是分析某年国际收支三个主要项目的失衡与均衡及整个国际收支的均衡与失衡,也可以是分析某一经济周期或连续几年同一项目或整个国际收支的失衡与均衡。

前者以1996年为例。1996年我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顺差为72.42亿美元。如果我们再细分,进出口贸易顺差为195.35亿美元;无偿转让为净流入21.29亿美元;劳务逆差为144.22亿美元。同年资本项目顺差399.67亿美元。如果再细分可以看出长期资本为净流入415.54亿美元,而短期资本为净流出15.87亿美元。经常项目的顺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使得我国在1996年储备资产增加316.51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增加314.31亿美元。总的结论是,1996年我国国际收支是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