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收支 下载本文

后者以1992-1996年为例。在这五年内除1993年经常项目为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同期资本项目除1992年为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在这一时期,国家的储备资产也在连年增加,其中外汇储备的增加额更是一年比一年大。1992-1996年国际收支的良好态势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继续扩大,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也充分反映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是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是卓有成效的,还证明了党的十四大作出的三项决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正确的。

数字分析方法虽然简单,但却有很重大的意义:

第一,人们往往是通过国际收支主要项目的数字作出对一国国际收支状况、进而作出对国内经济状况好坏的判断。这一判断影响着人们对一国国际收支、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率、有价证券价格、对内及对外宏观调控政策等等的变化的预期,从而作出各自的决策行动。这些预期和行动又反过来影响着该国的国际收支与经济的发展。我国情也是如此。中国在1992-1996年的5年间国际收支的成就使世界各国和国际机构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普遍看好。世界银行在《中国2020 年报告》(1997年9月发表)中使用了“蔚为壮观”、“史无前例”、“独一无二”、“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发展”等等溢美之辞。因此该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表示:虽然中国现在是世界银行最大的借贷国(截至1997年世行已向中国贷款281亿美元),但该行仍将把对中国的贷款继续下去。

第二,国际收支主要项目的数字也是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将应采取何种政策以调节国际收支的依据之一。由于我国近几年来国际收支均为顺差,因此,我国政府应在外贸政策、汇率政策、外汇储备政策、利用外资政策等方面采取灵活的综合性措施,以达到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同时均衡。例如,在外贸持续顺差的情况下,我国从1992年开始三次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 1997年10月1日起 再次较大幅度自主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关税算术平均税率从23%降至17%。这一方面表明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同时又对进口国内经济建设急需的大型技术设备和技术改造项目、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有利。

2.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均衡问题

所谓从一个新的角度就是把国际收支放在我国经济大背景,从动态均衡进行分析。之所以要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是因为单单从国际收支主要项目的数字上来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均衡还是失衡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在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年),任何一个项目的借方与贷方总是不等的,不是借方大于贷方,就是贷方大于借方。 如果以借贷方的差额来判断,那么,经常项目不是顺差就是逆差,资本项目不是净流入就是净流出,从而这两者之和的综合结果,国际收支不是顺差就是逆差,永远也不可能有国际收支的均衡(数量意义上的均衡)。

其次,即使各主要项目的数量上净差额为零,达到绝对意义的均衡,也是一种静态均衡;即使是研究不同年度的主要项目的均衡,也仅仅是一种比较静态均衡。从前面所论述的看,我们不仅要有静态均衡(只有一定意义上的静止才能区分和认识不同年份或时期的国际收支状况)、比较静态均衡(只有进行不同年份或不同时期国际收支状况的比较,才能看出国际收支发展的阶段性)的分析,我们在进行分析时更要注意两点:

第一,把国际收支作为我国整个宏观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国际收支状况是否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里的意思是:改革开放十几年尤其是近五年来,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是在高速、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运行。作为国民经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一的国际收支应该说对这一发展是作出了积极贡献的。

人们往往以1985-1989和1993年经济过热时期的对外贸易逆差作为例证,说明这一逆差对经济过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并不完全同意这一说法。这里的关键是:进口的结构是先进资本品、高新技术的进口还是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如果是前者,它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后劲,因而某一段时期的这种类型的对外贸易逆差是应该允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邓小平同心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的讲话说得很清楚:“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如果是丧失时机,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进口问题上,我国吸取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训,始终坚持以进口高新技术、先进设备为主,适当照顾消费品的进口,用对外贸易一时的逆差换得今后的更长远的顺差。再以资本项目来说。十几年来,我国资本项目除了1983、1984和1992年为净流出外,其余年份均为净流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在资本流入的结构上始终坚持吸引长期资水的流人,尤其是直接投资的流入,这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在利用外资上,始终坚持投向生产性项目,实现外债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我国始终坚持偿债率、负债率不突破国际通常的界限。因此,应该说,资本项目的顺差既为我们赢得了经济发展宝贵的时间,也未形成未来还本付息的沉重压力。

第二,近年来,在国际收支问题上,人们议论得最多的是我国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阐明我们的看法。这里只说明的是:我国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是国际收支状况良好的反映,也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信誉,但又并未造成国内的通货膨胀。因此,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水平是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相一致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主张永远的、长期的、大幅度的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我们只是说,应该允许一定时期的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只要这一逆差或顺差能对未来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利,同时也对未来国际收支的逆差或顺差的减少,或逆差变为顺差有利,总之一句话,应该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从动态均衡的角度看待国际收支的均衡或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