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7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专题1 下载本文

(《赤壁赋》苏轼)

1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①(抗击“非典)这一胜利的取得,首先要归功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②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充分发挥了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广大党员和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经受考验,切实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和表率作用;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甲]众志成chénɡ( )、群防群控,开展了一场[乙]声势hào( )大的人民战争;地方和军队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奋不顾身、[丙]顽强拼bó( ),组成了战胜非典的强大突击队。③国际社会也对我国的防治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④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珍贵。⑤我们要继续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丁]毫不松xiè( )地抓好经常性防治措施的落实,坚决防范疫情再次发生。⑥同时,要认真总结抗击非典工作的宝贵经验,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以及干部思想作风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应急机制建设,切实改进有关工作,切实转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⑦这次抗击非典的实践再一次证明,只要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我们就能集聚起强大的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1.为文中拼音处,填写恰当的汉字。

甲.众志成chénɡ( ) 乙.声势hào( )大

丙.顽强拼bó( ) 丁.毫不松xiè( ) 2.在文段中起承上启下的过度句是:( ) A.第③句 B.第④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3.下面对文段有关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与第②句是承接关系 B.第①、②句与第③句是并列关系 C.第⑤句与第⑥句是转折关系 D.第⑤⑥句与第⑦句是递近关系 4.这段文字论证的论点是( )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⑦句

1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夜① 杜 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①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身陷长安,与妻子儿女天各一方。 ②虚幌:帷幔,窗帘。

⑴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并简要分析。

⑵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6,上皇赐张良娣七宝鞍,李泌言于上曰:“今四海分崩,当以俭约示人,良娣不宜乘此。请撤其珠玉付府库,以俟有战功者赏之。”良娣自阁中言曰:“邻里之旧,何至如是!”上曰:“先生为社稷计也。”遽命撤之。建宁王倓泣于廊下,声闻于上;上惊,召问之,对曰:“臣比忧祸未已,今陛下从谏如流,不日当见陛下迎上皇还长安,是以喜极而悲耳。”良娣由是恶李泌及倓。

上尝从容与泌语及李林甫,欲敕诸将克长安,发其冢,焚骨扬灰。泌曰:“陛下方定天下,奈何仇死者!彼枯骨何知,徒示圣德之不弘耳。且方今从贼者皆陛下之仇也,若闻此举,恐阻其自新之心。”上不悦,曰:“此贼昔日百方危朕,当是时,朕不保朝夕。朕之全,特天幸耳!林甫亦恶卿,但未及害卿而死耳,奈何矜之!”对曰:“臣岂不知!所以言者,上皇有天下向五十年,太平娱乐,一朝失意,远处巴蜀。南方地恶,上皇春秋高,闻陛下此敕,意必以为用韦妃之故,内惭不怿。万一感愤成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大不能安君亲。”言未毕,上流涕被面,降阶,仰天拜曰:“朕不及此,是天使先生言之也!”遂抱泌颈泣不已。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以俭约示人 表现给……看 B. 奈何矜之 矜夸 C. 内惭不怿 高兴 D. 万一感愤成疾 伤感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 李泌言于上曰 ②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 ① 以俟有战功者赏之 ② 敛赀财以送其行 C . ① 是以喜极而悲耳 ② 不以恶小而为之 D. ① 奈何衿之 ② 扣弦而歌之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说明李泌“为社稷计”的一组是( ) ① 当以俭约示人 ② 以俟有战功者赏之 ③ 臣比忧祸未已

④ 陛下方定天下,奈何仇死者 ⑤ 恐阻其自新之心

⑥ 上皇春秋高,闻陛下此敕,意必以为用韦妃之故,内惭不怿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皇赏赐帝妃七宝鞍,李泌从天下形势出发,不顾同乡之情,认为应反对奢侈,珠玉应奖给为国立功的将士。

B. 建宁王倓称颂皇上从谏如流,实际上含有批评皇上把上皇弃置在外的做法,希望能早日迎上皇回都的意思,进谏巧妙而又尖锐。

C. 李泌不同意皇上对李林甫焚骨扬灰,主要是因为朝中李林甫的党羽气焰仍然很盛,担心这样一来回结怨更深。

D. 李泌提出要顾及上皇心理,如果对李林甫焚骨扬灰而使上皇感愤成疾,那就显得不仁不孝。李泌入情入理的劝谏使皇上深受感动。

17,武王克商之年的选定

我国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史,然而确切的纪年不足三千年,这成为世界古文明研究中的重大缺憾。为了推动学术进步,政府决定组织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联合攻关。1996年5月,“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下简称“工程”) 正式启动。经过五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武王克商之年的选定就是成果之一。

武王克商之年是商、周的分野,确定这一年代,就可以安排西周王年,并上推商年和夏年,因而是三代年代学的关键。学界已有44种结论,最早的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112年。诸说大体可以归结为长年、中年、短年三说。

从理论上说,以东周元年为起点,加上西周积年就是克商之年。但是文献中提到西周积年绝对数字的,只有古本《竹书纪年》的257年和今本《竹书纪年》 的281年。依古本《竹书纪年》之说,则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27年,可惜与《尚书》等文献的相关记载大多不合。今本《竹书纪年》的年代体系袭自唐一行的 《大衍历议》,不能作为先秦史料使用。文献学家研究了《左传》、《孟子》等文献,推断西周积年为29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