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资料整理 下载本文

的检验、检查或措施是简便的、快速的、经济的、安全的、有效的、群众乐于接受的检测方法,称为筛检试验(screening test),它被用来进行疑似某种疾病的初步检查。 二、目的 a. b. c. d.

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检出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

传染性疾病和医学相关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开展流行病学监测

三、筛检的类型

依筛检的目的不同可将筛检划分为:治疗性筛检和预防性筛检 依筛检人群选择的不同可分为:整群筛检和选择性筛检 依所用筛检方法的多寡可分为: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 四、实施筛检的原则 ? ? ? ? ? ?

所筛检疾病或状态应是该地区当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所筛检疾病或状态的自然史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有可识别的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可检测出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筛检手段,且该手段应易于被群众接受; 对筛检阳性者,有相应的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或者有可行的预防措施; 开展筛检的资源投入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实施筛检基本条件

筛检方法 确诊方法 有效的治疗手段

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将导致卫生资源浪费,给筛检试验阳性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等不良后果。 六、筛检试验的选择原则

简便;价廉;效益越好;能快速得到检测结果;安全;易接受;知情同意原则;有益无害原则;公正原则 七.筛检评价的研究设计

1、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这是对筛检实施的效果、成本进行客观评价的最可靠的手段。

2、非随机研究:即观察性研究,在不可能随机化确定筛检人群和对照人群,无法实施RCT的情况下,可应用观察性研究设计方案进行筛检项目的评价。 八、总结

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的区别

第三节 治疗性研究 一、概念

治疗性研究与评价是指在临床实践中以人为研究对象,应用医学科研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科学严谨的设计和精确的测量对所研究或选择治疗的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以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残率及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改善人体健康的目的。 二、治疗性研究的特点 1.以患者为研究对象 2.必须设立对照组 3.有人为干预措施

4.是一种特殊的前瞻性研究 三、治疗性研究方案的种类 (一)实验性研究方案

1、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RCTs):为治疗性研究设计首选金方案。 2、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N of 1 RCTs)

随机试验应用于单一病例进行试验,试验中受试者交替接受试验药和对照药。其随机分配的对象是药物或干预措施,而不是病人,研究采取双盲法。

3、析因设计试验(factorial design trial) :是一种多因素交叉分组设计试验,可以检验每个处理因素各个水平间的差异,还可以检验各处理因素间交互作用。

4、交叉对照试验(cross-over design, COD):分两个阶段,分别将随机对象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第二阶段反过来,分别计算统计意义。

5、自身前后对照试验(self before-after control study)

6、序贯试验(sequential trial) :又称为序贯分析,和一般临床试验不同的是,序贯试验事先不规定样本量,而是随着试验进展情况而定。这种方法可以节省30%-50%样本量,省时、省力、省样本。十分符合临床实际。

7、多中心临床试验

8、非随机对照试验:通常不可取。 9、历史对照试验 (二)非实验性研究方案

鉴于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利和医德的原则,在某些特殊的医疗环境下,可以设计非试验性的研究方案,同时可以达到研究的目的,代表性的方法为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四、临床试验的分期 新药的临床试验分四期:

第一期:小规模临床试验 包括药物的耐受性试验和药代动力学研究。10~3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安全性

第二期:正式临床试验 对药物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 适应症、疗效、不良反应进行考察。 第三期:扩大临床试验 对新药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进行确认阶段 第四期:新药上市后监测,注重于不良反应。 五、开展治疗性研究的基本条件

(一)新药(或疗法)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遵守伦理学的要求和规范

(二)研究要有明确的治疗目标:临床治愈、预防并发症或复发、缓解症状或改善生活质量 (三)要筛选最新有效的药物或措施 (四)要确定反映最佳疗效的终点指标:

终点指标:代表疾病的最终结局,如某些肿瘤外科手术或化疗后不同时期的存活率或病死率; 中间指标:是指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结果,如某些药物在治疗乙型肝炎期间转氨酶水平的变化。

治疗性研究的设计

临床治疗性研究中多数是进行II期临床试验。II期临床试验设计应符合“四性”原则:代表性、重复性、随机性、合理性。随机对照试验(RCTs)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性研究设计的首选方案。以下介绍RCT (一)定义

是在人群中前瞻性进行的用于评估医学干预措施效果的实验性对照研究。它把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比较组,每组施加不同的干预措施,通过适当时间的随访观察,比较组间重要临床结局发生频率的差别,以定量评估不同措施的作用或效果的差别 (二)、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原则

三大要素:对照组的设立、随机化分组、盲法原则 1.对照的原理

设立对照是指在进行研究过程中,设立条件类似、诊断一致的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2.设立对照组的必要性 (1) 抵消疾病自愈趋势的影响 (2) 抵消安慰剂效应

(3) 抵消影响疾病预后的其他因素干扰 3.设立对照组的方法

按干预措施:安慰剂、标准治疗、空白。 按分组是否随机化:随机对照和非随机对照。 按时间分为:同期对照和历史对照。 (二)随机化分组 1.随机分组的原理

影响转归的因素在组间可比是准确估计和比较干预效果大小的前提。

要获得组间的可比性,分组的程序必须与任何已知和未知的可能影响患者转归的因素无关,这种分组方式就是常说的随机分组。随机分组是获得组间可比性最可靠的方法,目的是使非研究因素在组间分布均衡,以减少偏倚。

2.随机分组的方法:简单、分层、政群、区组、多级等方法。 3.随机化分配隐藏

参与研究的所有人员:研究人员、医生与研究对象等均不知道随机化分组的顺序。 随机化分配隐藏常用的方法,为编号的、不透光的密封信封或药品容器。 4、随机分组的特点 ? ? ? ? ? ?

分到哪一组完全由随机数字决定; 分组隐匿是随机分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每人在分组前有同等或特定的机会被分到任何一组; 随机分组无选择地平衡所有可能的混杂因子; 样本越大,组间可比性越好;

无需知道混杂因子,无需收集资料,无需做统计调整。

(三)盲法试验

1.盲法(blind)的意义

临床科研需收集的很多资料,是通过询问病史、观察患者反应、测定一些指标获得。为此,易出现信息偏倚。

2.盲法的分类

(1)非盲试验:研究者和患者都知道治疗的具体内容 (2)单盲试验:研究者知道患者的用药,患者不知道

(3)双盲试验:研究者和患者都不知道每个患者分在哪一组,也不知道何组接受了试验治疗。

(4)三盲:研究对象、观察者与研究者及论文撰写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仅研究者委托的人员掌握着密码编号,直至试验结束、结果统计分析完毕,在撰写论文报告初稿完成后才当众揭密。 三、治疗性研究的样本量估计

(1)Ⅰ类(α)误差 即试验设计所容许的假阳性错误水平,通常限定不超过0.05(5%)。

该类误差越小,所需要的样本量越大。 1-β为检验效能(power),又称把握度。 β值越小,1-β越大,要求的样本量也越大。

(2)Ⅱ类(β)误差 即试验设计所容许的假阴性错误,通常限定为0.1,不宜超过0.2。

计数资料: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的差值 计量资料: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均值差

显著性差异程度越大,则样本量少,反之样本量大 治疗性研究的实施 一、立题依据和确定研究目的 (一)研究问题的确定 (二)明确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三)干预措施(药物)的科学依据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基本原则

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对研究对象。首先要确定病例的来源,包括来自哪一地区,哪一级医院,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如果是研究某一疾病药物治疗效果,则对该疾病的诊断依据(或标准),病情程度或病期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1)来源(2)诊断标准(3)纳入与排除标准 2.对照组的选择 (1)对照组的类型

有历史对照、非随机同期对照、随机同期对照、自身前后对照、交叉对照5种对照类型。 (2)对照的措施分类

可分为安慰剂对照、标准对照和空白对照3种。 三、干预措施的选择与标准化实施 四、疗效指标的选择与测量

灵敏度要好、特异度要强 、经济可行、注意远期效应的测定、测试的终点指标、实验室观测指标的数量 五、结果分析 (一)资料的整理

(二)描述疗效常用的指标:有效率 病死率 复发率阴转率或阳转率 生存率 (三)统计方法的选择

1.不同性质的资料要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 2.多组间的比较 3.配对与非配对的比较 4.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 5.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6.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 ITT)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退出和失访者,应该进行ITT分析。ITT分析时将所有纳入随机分配的病人,不管最终是否接受到分配的治疗,最后资料分析中都应该包括在内。该方法可以保证结论更真实、更可靠。 六、影响研究质量的常见因素与处理方法 (一)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