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 考研 试题答案 汇总 下载本文

自然本身的东西来说明自然万物的生成和存在。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某些思想。他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且火本身在运动的过程中也要受一定的原则限制和支配,这个尺度就是?逻各斯? 。可以说赫拉克利特的?火?第一次把世界的本原规定为一种辩证性的运动,对后世辩证法影响深远。

与前自然哲学相反,在西南部的意大利一带则出现了较为思辨的元形体本原和强调规定性的?始基?说,主要体现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与伊奥尼亚学派相比,数具有更高的普遍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更能体现在然万物的统一性。但还是没有彻底的摆脱感觉经验的限制。可见他们的思想具有某种过渡性。

巴门尼德提出 ?存在说??存在?是对事物最普遍的属性的概括和抽象。这是以前有形本质元说是无法比拟的,因而能够成为西方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巴门尼德是希腊自然哲学的转折点。他确立了存在本体论思想基础。

于是巴门德尼摒弃了自然哲学的道路,以?存在?为哲学研究对象,从而迫使其后的自然哲学采取了多元论的方式。?始基?也就到此有了一个终点。以后的自然哲学只是从动力本质层面去探讨万物运动和存在的根据。

2.赫拉克利特辩证法思想述评。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是建立在?逻各斯?思想基础之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同时也是世界秩序和原则。这个永恒不变的原则就是?逻各斯?,它即是火的内在本原。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在:(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再朝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如不同的颜色绘出逼真的肖像。(3)同一

的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如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4)相对的关系: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对立面的转化、和谐、同一和相对,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的一般表达形式是:?A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这种表达方式称为后来哲学家的一个重要话题。巴门德尼否认了他所表达的变化观,柏拉图认为它只适用于不可靠的感觉对象。亚里士多德则以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否定了它的逻辑可能性。但后人却从中发掘出辩证法的源头。

3.柏拉图认识论述评。

柏拉图认识论主要有灵魂回忆说和辩证法组成。

关于回忆说,柏拉图以这样的公式来表示:哲学知识就是回忆。在尘世生活之前,灵魂在非物质之中局就早已看见了实在的纯形式。看见这些同类的有形事物便回忆起了在物质的尘世生活中被忘怀了的那些形式。因此苏格拉底在他的概念形成学说中认定为归纳法的东西,在柏拉图那里,转变成凭借回忆而进行的直观,转变成对更高,更纯的知觉的反省。

?回忆说?旨在解决这样一个难题:?一个人既不能知道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知道他不知道的东西。? ?回忆说?的创造在于肯定一个人能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回忆?都是灵魂对自身的关注,是对既有知识的再认识。学习的知识则是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模仿就是回忆,在此意义上,回忆是?死亡联系?。理由是,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在降落肉体前获得的,既然灵魂在肉体之中忘却了知识,那么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污染,才能进可能地接近知识,最彻底的进化是灵魂与肉体完全分离。 ?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苏格拉底方法相当于由低到高的集合辩证法。这种方法

之所以能够在灵魂内部诱导出真理,原因在于灵魂回忆起既有的知识,在于灵魂与理念的相通。第二,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中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第三,论证了灵魂不朽。从回忆的逐步推进方法是柏拉图辩证法的一个范例。这种方法从苏格拉底的否定性的、破坏性的问打法发展为一种获得肯定性的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理念与理念之间以及理念相互从属关系。

4.亚里士多德?中道?伦理观述评。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智慧是一种有理性的选择,基此必然具有选择符合德性行为的标准。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就被亚里士多德概括为?中道?,伦理上的?中道?不是?数值?上的?中值?,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德性的对立面是两个极端:?过分?和?不足?。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各种不同程度的恶而言,德性本身也是一个极端,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它是与一切相分离的善。?中道?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亚里士多德引用一句诗说:?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由于中道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多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或者说,程度适中的邪恶仍然是邪恶。

5.苏格拉底思想述评。

与前自然哲学家追问世界本原不同,苏格拉底把研究转向现实人世问题。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以此,他转向道德实践领域的研究。这个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知识?。这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

的认识。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作出的,即?无人主动作恶?。

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苏格拉底承认一无所知,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无知的态度是实施苏格拉底对话的关键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它的作用。第一,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学习者,这样便能只提出问题,把学习变成不断探索知识的主动过程。第二,使对话双方处于同等的地位。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比作母亲从事的?助产术?,正如助产术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的真理。苏格拉底方法有朝向真理的意义。他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蕴含着真理,但人们未加考察,便加以接受的偏见和谬误蒙蔽了已有的真理。反诘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蒙蔽一旦被清除,真理便会显露在心灵之中。

6.试论希腊晚期哲学的伦理化倾向。

希腊晚期哲学的伦理倾向主要是对这个时期的新学派而言的,如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所谓伦理化,指以伦理学为核心和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他们借助前人的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知识论作为自己伦理学的基础。伦理化倾向的原因,一是城邦制的瓦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使人们普遍渴望安宁和谐的生活;二是罗马人和东方人的实用态度和宗教信仰侵入希腊哲学内部;三是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引起的无畏争吵也从内部毁坏了希腊人固有的思辨理性精神。

伊壁鸠鲁派把幸福等同于快乐。肯定快乐与德性之间的相互蕴合。但伊壁鸠鲁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并区分了动态快乐与静态快乐。静态快乐指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两个方面,指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所以?宁静?的心态是静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