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下载本文

1.宏观微观异同:同: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微观是宏观的基础;都以

实证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异: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宏观是

社会总体);解决的问题(微资源配置问题;宏资源利用)不同中心理论(微价格理论;宏国民收入(产出)理论)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微个量分析;宏总量)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

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3) 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

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 6)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扣除资本折旧);国民收入NI(扣除间接税企业转移支

付、加政府补助金);个人收入PI(扣除企业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加政府给个人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扣税)。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用支出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

来计量GDP。

8.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

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9.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10.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11.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2.自主投资:利率r为零势能有的投资量。

13.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

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15.政府购买(即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

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16.净出口: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1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8.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

19.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20.凯恩斯定律: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1.投资等于均衡: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是

计划投资的一部分;非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为零,不为零就不是经济均衡。 22.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3.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的关系。

2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

部分的比率。

25.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6.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27.平衡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28.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及周围的消费水准的影响决定消费。

29.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

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30.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永久收

入决定。权重

28.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

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29.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 30.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3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1.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3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3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

的比率。

33.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绝对值大于政府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

出,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

34.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

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35.投资边际效率(MEI):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缩小的利息率的数值 36.偏好(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37.加速数: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38.加速原理: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39.投资税抵免的政策:即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它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

分比。

40.q:企业的市场价值与重置资本之比。

40.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41.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

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42.LM曲线: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在这样

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4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产品市场:1、2区域i

3、4区域i>s,is左。货币市场:1、4区域l

45.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都属于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而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都属于

降低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46.货币的需求: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47.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48.货币的投机性需求: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 49.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50.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

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51.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52.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53.狭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1表示)。

54.广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2表示)。

55.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银行定期存款、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

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56.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57.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58.凯恩斯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59.古典主义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

60.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决定因素:支出乘数的大小(大,大)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k大,大)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大,大)

61.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61.IS—LM模型说明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

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由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关系,因而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度时,保留闲置货币而产生的利息损失将变得很大,而利率进一步上升引起的资本损失风险将变得很小,这就使货币的投机需求完全消失。这是因为,利率很高,意味着债券价格很低。当债券价格低到正常水平以下时,买进债券不会再使本金遭受债券价格下跌的损失,因而手中任何闲置货币都可用来购买债券,人们不愿再让货币保留在手中,即货币投机需求完全消失,货币需求全由交易动机产生,因而货币需求曲线从而LM曲线就表现为垂直线形状。这时变动预算收支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影响产出和收入。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完全无效,因为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增加会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因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几近于零),从而导致极大的挤出效应,因而使得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效果极小。相反,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则对国民收入有很大作用。这是因为,当人们只有交易需求而没有投机需求时,如果政府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这些增加的货币将全部被用来购买债券,人们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样,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导致债券价格大幅度上升,即利率大幅度下降,使投资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因而货币政策很有效。所以古典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而否定财政政策的作用。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低到很低水平时,持有货币的利息损失很小,可是如果将货币购买债券,由于债券价格异常高(利率极低表示债券价格极高),因而只会下跌而不会上升,从而使购买债券的货币资本损失的风险变得很大。这时,人们即使有闲置货币也不肯去购买债券,这就是说,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很大甚至无限大,经济陷入所谓“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状态,这时的货币需求曲线从而LM曲线呈水平状。如果政府增加支出,则IS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并不会引起利率上升而发生“挤出效应”,于是财政政策极有效。相反,这时如果政府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不可能使利率进一步下降,因为人们再不肯用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而宁愿让货币持有在手中,因此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即利率不会下降。既然如此,想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并增加投资和国民收入就是不可能的,货币政策无效。 因而凯恩斯主义首先强调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的作用。

62经济政策: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策混合 产出 利率 1) 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不确定 上升 2)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 不确定 3)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 不确定 下降 4) 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 增加 不确定 63.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64.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又在寻找工作人所占的比例 65.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66.摩擦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67.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68.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69.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

70.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71奥肯定律:用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稳定的关系,GDP每增加2,失业率增加1

71.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72.价格稳定: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73.经济增长: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74.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75.自动调节: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着自动地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

76.主动调节: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 72.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7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审时度势而主动采取的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一些财政措施。 74.预算赤字: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

74.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膨胀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75.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76.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77.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78.功能财政: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这种思想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79.中央银行:一国的最高金融当局,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三个职能: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作为银行的银行,既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又为商业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还为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结算业务;作为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提供政府所需资金,代表政府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场。 79.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80.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81.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的货币。

82.法定准备率:在现代银行中,由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 83.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83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83.超额准备金:超过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 84.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85.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88.“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指排出利息率、信贷流泪、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惟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88.货币政策局限性: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效果比较显著,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的效果不明显;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变动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影响效果;开放经济中,还要受到资金在国际上流动的影响。 89.总需求: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90.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90.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家庭消费需求的变化;企业投资需求的变化;政府购买和税收的变化;净出口的变化;货币供给的变化。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自然灾害和战争;技术变化;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工资水平的变化;对价格水平的预期。 90.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能够得以出清,这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