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一去不复返的呢?

6.学生集中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针对学生理解不到位之处加以点拨,并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点拨:

①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具体指什么?在朱自清先生看来,他的这“八千多日子”是怎样度过的呢?从一个“溜”字,你读出了什么?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这一修辞方法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这里作者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如此渺小,消逝得如此之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绪呢?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朱自清先生24岁。“五四”运动时,他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被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苦闷之中,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心中无限惆怅,于是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2)“于是——洗手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点拨:

①读了这段文字,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日子来去匆匆?

②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

方法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③日子还会在什么时候悄悄地溜走?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细节,模仿本段的语言形式,也来说一说。

④小结:“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去”“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也留不得啊!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诗人将时光这一空灵对象写得如此的新鲜活泼,使无情之物充满了人情味。透过作者的灵动之笔,我们感受到了那被人格化的太阳形象。让我们把心放进课文中,随着作者一同感受这时光飞逝的愁绪和无奈。

⑤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点拨:

①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匆匆流逝的时光,感受到了作者的声声叹息和无奈的愁绪。那么,作者是不是真的让日子从自己的身边任意溜走,无所事事?是不是真的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呢?

②课件出示:朱自清,他一生勤奋写作,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等著作。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1948年,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病在北平逝世。

③读了这段话,你认为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讨论:朱自清先生在他短短的生命旅程中,成果卓著,那他为什么还要说“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他真的是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去吗?

透过这些问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⑤指导朗读: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有作者的追问,有作者的反问,更有触景生情,对自己的深深责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深深地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力求向上的一种精神。是呀,“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悔”和“恨”吗?

三、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1.播放课文朗读动漫,欣赏全文。

2.你最喜欢哪一段,请你带着作者的情绪或者自己的体会朗读这一段。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主题拓展,提升认识

1.回应文题:学了这篇散文,你有怎样的感受?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再谈一谈对于“匆匆”的理解。

2.知识拓展:时光逝去,永不再返,让我们齐声朗读这首《明日歌》,做一个珍惜时间、跑在时间前面的人。(课件出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五、布置作业,丰富积累 1.课内作业:背诵课文。

2.课外作业:积累和“珍惜时间”有关的名言。 板书设计

匆匆——珍惜时间

洗手时

吃饭时 只有徘徊 匆匆(无奈、追寻)

默默时 ……

教学反思

1.初读环节,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2.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感情表达方法进行有效交流,重视有效交流,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9.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