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下载本文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一些汉字故事引入。 (二)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场性的学术价值。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朱光潜的三此主义,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朱先生的座右铭,三此主义的内容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当代,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1

做学问,水平有高低,成就有大小,然而,除去大小、高低,三此主义是做学问唯一可靠的途径。三此主义,是行动是至上者,没有行动至上就不配是一个知识分子,就不配称为民族和时代的良心。

由朱先生三此主义,我又想起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话:“假如我们不做,谁来做?假如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诗友聂权至理名言:“完美,不如完成。”关于如何做学问,人们是通的,看来,古今中外,多数人皆以为,做学问皆不可能停在口头上。

(三)解题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②形容卖弄才学 ③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这不是一个好词,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请一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 “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 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从第八段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证法说明道理的。请大家先阅读1-5段,看作者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粗读课文,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序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概括出来。 明确: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看文章1-7段的内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 ②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 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1)郭沫若改字 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

2

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⑤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学生读后谈谈感受,教师明确: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第四个例子, “是”表假定语气,“这”则没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你这”表示坚决的判断﹑极端的憎恶﹑强烈的情感,“你是”不带情感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 ——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2)王若虚改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学生回答。

3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终不能复入石矣”。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繁简不同,不同意味。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贾岛“推敲”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 作者发常人发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独抒新见,分析了“推”的妙处。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用“推”或用“敲”表达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启示:

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