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tech等 实验心理学最全最详细实验 流程写实验报告不用发愁 下载本文

第一部分 反应时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 RT)是指从机体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即刺激-反应的时间间隔,又叫潜伏期。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讲,一个完整的刺激-反应过程通常由如下五部分组成: (1)感受器将物理或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 (2)神经冲动由感受器上行到大脑皮质的时间; (3)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

(4)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下行至效应器的时间; (5)效应器作出反应时间。

反应时测量技术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指标在

认知加工过程和个体差异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反应时实验中要求被试的反应要符合“速度-准确性权衡” 的原则,即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因此,被试在实验前必须清楚刺激的呈现形式和反应原则,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真实地反映出被试内在的心理加工过程。

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 F.C.Donders 1818--1889 )将反应时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三种反应时关系如下:

简单反应时 A 基线时间

选择反应时 B 基线时间 辨别时间 选择时间 辨别反应时 C 基线时间 辨别时间

Donders根据减数法则分析A、B、C三种反应,C减A得到辨别时间,B减C得到选择时间。从而得出B类反应时间最长,C类次之,A 类最短。唐德斯的减数法在实验心理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他的三成分说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今天,认知心理学正是用减法反应时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现象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

视觉简单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Simple Reaction Time)又称A 反应时。是指呈现单一刺激,要求被试立即做出固定反应的时间。由于这种反应时间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做出反应,中间没有其它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也称为基线时间 (Baseline Time)。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简单反应时和其它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 本实验通过计算机呈现的视觉材料,测定视觉简单反应时。

一、目的

学习掌握视觉(光)简单反应时的测量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直径为100像素4种颜色(红、黄、绿、蓝)圆。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视觉简单反应时”。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 “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如下:

这是一个视觉简单反应时实验。请你使用2号反应盒,端坐屏幕前,手指放在红色键上(注意不要下压),眼睛注视屏幕。当出现 “预备”时你要准备反应,一旦出现颜色圆立即按反应键,要求反应又快又准。程序将自动记录抢按和按错的次数。每 10次为一组,抢按则本组重做,两组之间可稍事休息。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一组练习。练习结束后点击 “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开始每次呈现刺激前屏幕出现“预备”,时间为2秒。为保障数据的有效性,防止被试抢按,预备时间设置为±0.2秒随机化,即预备时间在1.8~2.2秒之间随机分布。若出现抢按,则程序显示警告信息,本组 (10次)实验重新做,程序记录抢按次数。被试每次做出按键反应后。自动进入下一次实验,直至做完设定的次数。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计算每个被试的视觉平均反应时、标准差。

2.收集多名被试的实验结果数据,检验视觉简单反应时是否有性别差异。

五、讨论

1.不同被试间是否存在个体差异?

2.不同颜色的实验材料对反应时是否有影响?

3.影响视觉简单反应时的因素有哪些?应如何控制这些额外变量。 4.优势手和非优势手的简单反应时是否有差异?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4~144

听觉简单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Simple Reaction Time)又称A 反应时。是指呈现单一刺激,要求被试立即做出固定反应的时间。由于这种反应时间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做出反应,中间没有其它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也称为基线时间 (Baseline Time)。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简单反应时和其它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 本实验通过计算机呈现的听觉材料,测定听觉简单反应时。

一、目的

学习掌握听觉(声)简单反应时的测量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频率为350Hz、750Hz和2000Hz的纯音。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 “听觉简单反应时”。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 “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 “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如下:

这是一个听觉简单反应时实验。请你使用 1号反应盒, 端坐屏幕前,手指放在红色键上(注意不要下压),眼睛注视屏幕。当出现 “预备”时你要准备反应,一旦听到声音立即按反应键,要求反应又快又准。程序将自动记录抢按和按错的次数。每10次为一组,抢按则本组重做,两组之间可稍事休息。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一组练习。练习结束后,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开始,每次呈现刺激前,屏幕出现 “预备”,时间为 2秒。为保障数据的有效性,防止被试抢按,预备时间设置为±0.2秒随机化,即预备时间在1.8~2.2秒之间随机分布若出现抢按,则程序显示警告信息,本组 (10次)实验重新做,程序记录抢按次数。被试每次做出按键反应后,自动进入下一次实验,直至做完设定的次数。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计算每个被试的听觉平均反应时、标准差。

2.收集多名被试的实验结果数据,检验听觉简单反应时是否有性别差异。

五、讨论

1.不同被试间是否存在个体差异?

2.不同频率的实验材料对反应时是否有影响? 3.声音强度是否会影响反应时?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反应时?应如何控制这些额外变量。

4.根据视觉简单反应时的结果,比较听觉与视觉简单反应时之间的差异。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4~144

视觉选择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choice reaction time)又称 B反应时。指的是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一个随机呈现的刺激要求被试作出相应的反应。有研究表明,人类在对特定的刺激作出特定的动作或反应前,在大脑内有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又称心理潜伏期。在复杂任务中心里潜伏期可划分为:

(1)刺激识别阶段; (2)选择反应阶段;(3)反应组织阶段和反应执行阶段。 选择反应时的研究对理解人类对复杂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个体的选择反应时和反应过程的分析,推测其内在的信息加工过程。

影响选择反应时的因素是复杂的。选择反应刺激的数目越多,则反应时间越长;选择的任务越复杂,则反应时间亦越长。此外年龄、性别、疲劳等因素也会对选择反应时产生影响。

本实验材料为不同颜色实心圆,共 4个,分别为红、黄、绿和蓝色。实验时随机呈现,要求被试根据呈现的颜色刺激,选择对应的颜色按键。

一、目的

1.学习掌握视觉(颜色)选择反应时的测量方法。 2.了解视觉选择反应时与视觉简单反应时的区别。 3.了解选择反应时在信息加工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直径为100像素的4种颜色(红、黄、绿、蓝)圆。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视觉选择反应时”。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 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 “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如下:

这是一个不同颜色刺激的选择反应时实验。请你使用2号反应盒,端坐屏幕前,用优势手放在反应盒上。眼睛注视屏幕。当出现 “预备”时,你要准备反应。并根据屏幕呈现的不同颜色,按相对应的颜色键,要求反应又快又准。 程序将自动记录抢按和按错的次数。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开始,每次呈现刺激前屏幕上先出现“预备”,然后随机呈现4种颜色圆(各种颜色呈现次数相等 )。被试根据呈现作出相应选择反应。若出现抢按或选择错误则程序自动记录次数,且按错的反应时不参予统计平均。 被试每次做出反应后,自动进入下一次实验,直至做完设定的次数。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计算个人不同颜色光的选择反应时平均数、标准差。 2.比较不同被试的选择反应时,检验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3.根据视觉简单反应时的结果,计算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的相关系数。

五、讨论

1.视觉选择反应时与视觉简单反应时有何区别? 2.本实验中简单与选择反应时相关系数说明了什么?

3.本实验是否有明显练习效应,还有哪些无关变量需要控制。 4.选择反应时是否受左右手的影响,是否存在个体和性别差异。 5.举例说明反应时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意义。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4~144

听觉选择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choice reaction time)又称 B反应时。指的是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一个随机呈现的刺激要求被试作出相应的反应。有研究表明,人类在对特定的刺激作出特定的动作或反应前,在大脑内有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又称心理潜伏期。在复杂任务中心里潜伏期可划分为:

(1)刺激识别阶段。 (2)选择反应阶段。 (3)反应组织阶段和根据前三个过程对刺激的识别、选择与组织作出外显反应的过程。选择反应时的研究对理解人类对复杂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个体的选择反应时和反应过程的分

析推测其内在的信息加工过程。

影响选择反应时的因素是复杂的。选择反应刺激的数目越多,则反应时间越长;选择的任务越复杂,则反应时间亦越长。此外年龄、性别、疲劳等因素也会对选择反应时产生影响。

本实验材料为三种不同频率的纯音。实验时随机呈现,要求被试根据呈现的声音刺激,选择相应的反应按键。

一、目的

1.学习掌握听觉选择反应时的测量方法。

2.了解听觉选择反应时与听觉简单反应时的区别。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频率为350Hz、750Hz和2000Hz的纯音。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听觉选择反应时”。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 (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 “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如下:

这是一个不同频率声音的选择反应时的实验。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端坐屏幕前,用优势手放在反应盒上。眼睛注视屏幕。当出现 “预备”时你要注意听并准备反应。根据听到的声音高低,按相应的反应健。其中高音按“+”号键、低音按 “-”号键、中音按 “=”号键。要求反应又快又准。程序将自动记录抢按和按错的次数。由于声音的高低是相对的,所以你在实验前一定要进行练习, 目的在于熟悉本实验中的高、中、低音之区别。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请先做练习实验,然后点击下面的 “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开始,每次呈现声音刺激前屏幕先出现 “预备”,然后随机呈现三种不同频率的纯音 (每个频率呈现次数相等)。被试根据声音刺激作出相应选择反应。若出现抢按或选择错误则程序自动记录次数,且按错的反应时不参予统计平均。 被试每次做出选择按键后,自动进入下一次实验,直至做完设定的次数。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计算个人不同频率的听觉选择反应时平均数、标准差。

2.比较不同被试的听觉选择反应时,检验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五、讨论

1.听觉选择反应时与听觉简单反应时有何区别?

2.本实验是否有明显练习效应,还有哪些无关变量需要控制。 3.呈现材料的数量多少对选择反应时有何影响。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4~144

视觉辨别反应时

辨别反应时(indentification reaction time)又称C反应时,指的是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只对其中一个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则不作反应。根据Donders的减数法,用被试的辨别反应时的时间减去被试简单反应时的时间就是其辨别时间。影响辨别反应时的因素主要有:

(1)呈现的刺激数目。 数目增加,个体的辨别反应时可能会有增加的趋势。 (2)刺激的物理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3)辨别反应的数目。另外年龄、性别、疲劳等也会影响个体的辨别反应时。 本实验材料为不同颜色实心圆,分别为红、黄、绿和蓝色。实验时随机呈现。要求被试只对事先设定的颜色(称为有效刺激)作出反应(按键),而对未设定的颜色则不作反应。

一、目的

1.学习掌握视觉(颜色)辨别反应时的测量方法。 2.学会分析个体在信息加工中的辨别加工过程。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直径为100像素的4种颜色(红、黄、绿、蓝)圆。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视觉辨别反应时”。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 “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 “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如下:

这是一个不同颜色刺激的视觉辨别反应时实验。请你使用2号反应盒,端坐屏

幕前,用优势手放在反应盒上。眼睛注视屏幕,当出现 “预备”时,你要准备反应。当出现有效刺激颜色圆时你就反应,按对应颜色键,要求反应又快又准。 程序将自动记录抢按和按错的次数。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开始,每次呈现刺激前屏幕上先出现“预备”,然后随机呈现4种颜色圆(每种颜色呈现次数相等) 。被试只对事先设定的颜色即有效刺激作出反应,若出现抢按或选择错误则程序自动记录次数,且按错的反应时不参予统计平均。 被试每次做出反应后,自动进入下一次实验,直至做完设定的次数。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计算个人视觉辨别反应时的平均值、标准差。

2.比较不同被试的视觉辨别反应时,检验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五、讨论

1.错误次数与辨别反应时是否有相关性?

2.不同颜色有效刺激的辨别反应时是否有差异? 3.如何用视觉简单反应时和视觉选择反应时的结果计算被试的视觉辨别反应时间? 4.视觉辨别反应时是否存在个体差异?

5.实验中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视觉辨别反应时?如何加以控制。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4~144

听觉辨别反应时

辨别反应时(indentification reaction time)又称C反应时,指的是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只对其中一个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则不作反应。根据Donders 的减数法,用被试的辨别反应时的时间减去被试简单反应时的时间就是其辨别时间有研究表明,辨别反应时与智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影响辨别反应时的因素主要有:

(1)呈现的刺激数目。数目增加,个体的辨别反应时可能会有增加的趋势。 (2)刺激的物理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3)辨别反应的数目。另外年龄、性别、疲劳等也会影响个体的辨别反应时。 本实验材料为三种不同频率的纯音。实验时随机呈现。要求被试只对事先设定的频率声音(称为有效刺激)作出反应(按键),而对未设定的频率声音则不作反应。

一、目的

1.学习掌握听觉辨别反应时的测量方法。

2.学会分析个体在信息加工中的辨别加工过程。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频率为350Hz、750Hz和2000Hz的纯音。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听觉辨别反应时”。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 (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 “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如下:

这是一个听觉辨别反应时实验。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端坐屏幕前,用优势手放在反应盒上。眼睛注视屏幕。当出现 “预备”时你要注意听并准备反应。当听到有效频率声音时你就按对应键,其中高音对应“+”号键,低音对应“-”号键,中音对应 “=”号键,要求反应又快又准。程序将自动记录抢按和按错的次数。 由于声音的高低是相对的所以你在实验前一定要进行练习,目的在于熟悉本实验中的高、 中、低音之区别。同时知道有效刺激声音的频率。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请先做练习实验,然后点击下面的 “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开始,每次呈现声音刺激前屏幕先出现“预备”,然后随机呈现三种纯音 (每个频率声音呈现总次数相同) 。被试只对事先设定的有效频率声音作出反应,若抢按或按错(对非设定频率声音反应) 程序将自动记录次数。被试每次做出反应后,自动进入下一次实验,直至做完设定的次数。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计算个人听觉辨别反应时的平均数、标准差。

2.比较不同被试的辨别反应时,检验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五、讨论

1.错误次数与辨别反应是时是否有关系?

2.不同频率声音的有效刺激听觉辨别反应时是否有差异? 3.听觉辨别反应时是否存在个体差异?

4.实验中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辨别反应时?如何加以控制。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4~144

第二部分 传统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心理物理法是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例如,在光和视觉范围内,幅射能的强度与光的明度相对应;在声和听觉范围内,声音的频率与音高相对应等等。

在上述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中,心理物理学把辐射能的强度、声音的频率看作是刺激,把明度、音高看作是感觉。而感觉又必然是与之相应的刺激的一种函数。如光的辐射能强度越大,与之相应的感觉就越强。但是,光感觉如何随辐射能的强度增加而增加,只有借助于心理物理学方法,才能寻出各种感觉道中各自的与共同的规律。

传统心理物理学 (classical psychophysics)所处理的问题大体分两大类。第一类是感觉阈限的测量。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第二类是阈上感觉的测量,即心理量表的制作问题。

极限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

传统心理物理法中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

极限法(limit method)又称最小变化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极限法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极限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也可用于测定差别阈限。

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或绝对差别阈限时,首先要确定刺激强度的最小变化值。一般最小变化值越小,越精确,测得的结果越可靠。在测量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变异)刺激。标准刺激的值始终不变,只有比较刺激的值会变化。

影响明度差别感受性的因素主要有: (1)刺激的波长或颜色变化 (2)环境背景亮度的影响

(3)被试的身心因素,如疲劳、心理状态等。

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的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应通过实验的设计与控制,排除上述各种误差。常用的方法有ABBA或BAAB法,拉丁方设计等。

一、目的

学习掌握用极限法测量不同颜色明度差别阈限的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和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计算机呈现不同明度的灰色方块。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极限法测定明度差别阈限”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 “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选择颜色和实验次数等,也可直接点击“开始实验”进入指导语界面。再点击 “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2.指导语是:

下面屏幕将并排呈现两个灰色方块,但明度有所不同。 一个是标准刺激,

另一个是比较刺激。标准刺激有时在左,有时在右。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对比。当你感觉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亮,就按 “+”号键,按若干次后如你感觉两者相等就按“=”号键,再按若干次 “=”号键直到你感觉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暗,就按 “-”号键,则一次实验结束。 同理, 如果开始觉得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暗,就按“-”号键,接着是“=”号键和 “+”号键。顺序正好与前面相反,而方法相同。实验要做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中为了控制误差,多采用 ABBA法控制顺序。比较刺激在屏幕上呈现的位置及排列顺序是 右 左 左 右 箭头“↑”表示比较刺激的初始明度比

↑↓↓↑ ↓↑↑↓ ↓↑↑↓ ↑↓↓↑

标准刺激暗,需要调亮,而 “↓”表示需要调暗。被试每按一次改变一个单位明度。在递增(“↑”)系列中,先连续按“-”到非“-”即按 “=”,得到差别阈限下限L1(相等点减去0.5),再由“=”连续按直到第一次按 “+”,得到差别阈限上限Lu(终止点减0.5)。同理,在递减(“↓”)系列中,先连续按“+”到非“+”即按“=”,得到差别阈限上限Lu (相等点+0.5),再由“=”连续按直到第一次按 “-”,得到差别阈限下限L1(终止点+0.5)。每做8次实验可稍事休息。

四、结果

1.由本实验结果中得到的平均上限和平均下限,用公式 DL=(Lu-L1)/ 2,求出绝对差别阈限。

2.考查明度差别阈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五、讨论

1.实验中被试是否有期望和习惯误差以及练习和疲劳效应? 2.在极限法实验中,如何避免空间和顺序误差?

3.根据极限法(最小变化法)的特点,说明它的优缺点。 4.试分析在本实验中有哪些无关变量影响实验结果。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5~177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 (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是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如光的明暗、声音强、弱高低、线条长短等。其调节幅度是连续变化的,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像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呈现的。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平均误差 AE=∑│X-St|/ N,式中 X为每次调整的结果,St为标准刺激N为实验次数。

本实验是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实验中为消除动作误差,通常使一半比较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另一半则短于标准刺激。同时通过使比较刺激的位置在标准刺激左右各半来消除空间误差。又由于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期望误差和练习误差,可采用多层次的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来排除。

一、目的

通过对线段长度的测量,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两根不同长度的线段,一个为标准刺激,长度固定不变,另一个为比较 (变异)刺激。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 “进入实验”按钮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置,选择实验次数,也可直接点击 “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本实验不设练习,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需要比较两个线段长短的实验。 屏幕上将并排呈现两条线段,其

中一个是标准刺激,线段长度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你可以调整其长度。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调整比较刺激线段的长度使两条线段相等。按 “+” 键则比较刺激线段长度增加,按“-”键则比较刺激线段长度减少。如果认为已调整至相等请按中间的 “=”键予以确认,然后自动进入下一次实验。实验需要做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中为消除位置误差和顺序误差,每5次实验为一组,每组内顺序一样,但长短随机具体排列顺序为: “右长”、 “右短”、“左短”、 “左长”、 “左长”、“左短”、 “右短”、“右长”。将比较刺激在右,长于标准刺激称为“右长”。同理有“右短”、“左短”、“左长”。一个循环共 40次。如做60次或80次则按上面顺序增加。20次则只取前20次。被试每按键一次,线段长度改变一个像素单位。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的“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计算被试线段长度估计的平均误差AE。

2.以5次为一组,检验被试“左”的AE、“右”的AE、“长”的AE和“短”的AE是否存在动作误差和空间误差。

五、讨论

1.平均差误法有什么特点?它与极限法、恒定刺激法有何异同? 2.在平均差误法实验中,如何避免空间误差和顺序误差?

3.实验中是否还有一些变量没有得到很好控制而影响了实验结果?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7~180

恒定刺激法测定频率的差别阈限

费希纳(G..T.Fechner,1860)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有三种: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和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或次数法。是测量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其他一些心理值的主要方法之一。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方法是让被试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较,比较刺激可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确定,一般选5~7个作为比较刺激,随机呈现每对刺激(一个标准,一个比较)。用此方法测定差别阈限时,要求被试以反应按键来表示“高于”、“等于”和“低于”,分别对应于“+”、“=”和“-”键。这样就得到一个是从感到比较刺激低到相等的差别阈限下限,一个是从感到相等到高的差别阈限上限。一般是用直线内插法求得上下限,再求出差别阈限DL。

本实验以频率为 1000Hz 的声音为标准刺激,分别与 985Hz、990Hz、995Hz、1000Hz、1005Hz、1010Hz、1015Hz共7个频率的比较刺激作比较。

一、目的

1.通过对频率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 2.掌握直线内插法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标准刺激为 1000Hz 频率纯音,比较刺激声音频率为 985Hz、990Hz、995Hz、1000Hz、1005Hz、1010Hz和1015Hz共7个。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恒定刺激法测定频率的差别阈限”。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 “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实验者可进入参数设置窗口设定实验次数等参数,也可直接点击 “开始实验”进入指导语界面。本实验不设练习,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2.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用比较声音频率高低来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 每次实验计算机将先后发出两个频率的声音(频率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判断哪个声音的频率更高。如果你觉得第二个声音比第一个声音的频率高,请按 “+”键,觉得第二个声音比第一个声音的频率低,请按 “-”键,如果觉得两个声音频率相同,请按“=”键。实验将进行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开始后出现成对的声音, 每次两个声音中一个是比较刺激另一个是标准刺激。总次数中一半次数标准刺激在先,一半次数标准刺激在后,随机呈现。如果实验次数超过 70次,则每做完70次可稍事休息。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将判断为高频、相等、低频的次数分别填入三线表,并计算出相应的百分数。 2.以声音频率为横轴,判断次数的百分数为纵轴,作三类反应的心理测量的函数曲线。

3.用直线内插法求出单个被试和和全体被试的差别阈限。

五、讨论

1.根据本实验结果,说明实验有无顺序误差,如果有,它如何影响测定的结果? 2.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有什么特点。 3.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韦伯定律,为什么?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80~185

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量表

心理量表是传统心理物理法中用来测量阈限上感觉的一种方法。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又分为命名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和顺序量表。其中顺序量表没有相等点位,没有绝对零点,是按某种标准或等级对事物进行排序。一般用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来制作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这种方法是把所要测的刺激配成对,让被试者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或更喜欢哪一个刺激。如果有n个刺激,则配对的数目应为n(n-1)/2对。每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为了消除顺序误差和空间误差,在第二轮比较时每对刺激的呈现顺序要与第一轮相反左右位置也应对调。

一、目的

通过对不同颜色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用对偶比较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红、橙、黄、绿、蓝、青、紫共7种颜色圆,配成对,每对刺激比较两次,第二次呈现的顺序相反,左右位置对调,共42次。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量表”。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 “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本实验无参数设置,实验者可直接点击“开始实验”进入指导语界面,然后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是:

下面每次将呈现两种不同的颜色,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对每次呈现的一对颜色进行选择。如果你喜欢左边的颜色,请按“-”键;喜欢右边的颜色,请按 “+”键。实验将进行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请你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3.实验开始,被试按任意键,屏幕就会左右显示一对颜色圆, 呈现时间不限,不计反应时被试对两种颜色作出选择(按键)后,两圆消失,直至做完42次后自动结束。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根据每种颜色被选中的次数,从多到少排出顺序。

2.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将每种颜色第一、二轮被选中颜色的总次数作为选中分数C,计算选中比例P,算出选中分数C',C'的比例 P'可用C'/2n算出来,此

时能得出被试对刺激爱好的顺序,但如把P转换成Z分数,就可得到对各样品颜色爱好程度的大小。由P'查PZO转换表得到Z值,因这个程度本来就是相对的,为消除负值,把每个Z分数加上负值中的最小数的绝对值,得到 Z'值,这样Z'的最小值恰好为零,就可以在坐标轴上排列出爱好程度的顺序。

五、讨论

1.本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左右的位置? 2.对偶比较法的应用范围是什么?

3.请用对偶比较法设计一个调研方案,考察同种类型商品的多个广告设计的效果。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0~193

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实验量表

顺序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一般用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来制作顺序量表。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它与对偶比较法的不同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标准对所有刺激进行排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就是一个顺序量表。因此,在空间误差可以忽略的前提下,等级排列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最简捷最直接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市场研究和调查中较常用,如调查消费者对同类商品的评价和购买意向、收视率调查以及对一组广告优劣的评判等。

一、目的

通过对8种手机外观的喜好程度的排列,学习用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

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8张不同型号的手机图片。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实验量表”。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 “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本实验无参数设置和练习实验,实验者可看完指导语后直接开始实验。 2.指导语是:

下面将要呈现的是一组不同款式和颜色的手机图片。 请你根据自己对这些

手机外观的喜好程度进行排序,将手机图片拖到下面相应的框内。框分别用1、2 3、4、5、6、7和8表示,最喜欢的排第1位,依此类推。你可以修改排序,直至完全从高到低排列为止。

在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3.实验界面中,上面并排有 8张手机图片。下面是编号从1到8的8个框。被试排序完毕,点“确定”按钮予以确认。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根据结果中被试对手机的喜好程度排出顺序。

2.将所有被试(n个)对某一图片上手机的评分等级全部加起来(等级总和),求出平均等级(MR),平均选择分数(MC=n-MR)、选中比例P、M'c和P'。并由P'查PZO转换表,得到 Z值,以最小值为0(排名最后),消除负值(取绝对值)算出各手机图片 (代号)的对应Z'值。在Z轴上表示出来,Z'值越大,排名越前。

五、讨论

1.对本实验的排列结果(本人和全体)进行分析,说明心理学的依据。 2.图片呈现时的排序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

3.在市场研究和调查中,等级排列法有哪些应用。

4.某服装厂准备对女性风衣的流行款式和颜色进行调研,请你设计一个调研方案。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87~190

第三部分 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ction Thery 简称SDT)又称信号侦察论。 是人们在对刺激做判断时,对不确定的情况做出某种决定的理论。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的阈限值的倒数表示感受性大小,阈限越小,感受性越高,但其结果往往是感受性和被试反应的主观因素的混合。 SDT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把操作者的感觉敏感性(辨别力)和他们的反应偏向分开。这一区分使它不仅为实验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而且为应用心理学中的许多领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分析工具,它能使分析更加深入,结论更可靠。今天, SDT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上,都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SDT理论在很多研究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如在医学研究与临床诊断中的研究等。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物理方法,SDT对实验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方面有: (1)在感知觉研究中的应用。如测量个体视知觉,听觉和皮肤知觉等方面的感受性; (2)在认知研究中,用于研究被试对不同特性刺激的编码和判断,以及判断的标准

和准确性等,即对被试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分析; (3)个体反应倾向性的评价;

(4)在内隐记忆、阈下知觉、意识等研究领域;

(5)在工业心理学中可用于研究人们的警戒水平,避免因误操作而产生的损失。

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本实验用两个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作为“信号”和“噪声”,随机呈现。根据被试的击中率和虚报率计算辨别力d’和判定标准β,并绘制操作者特性曲线,即ROC曲线。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信号与噪声之间的强度差异与被试的感觉辨别阈限要接近才能客观地测量出被试的感受性和判断时的反应倾向性。因此,实验前可以首先用传统心理物理法进行预备实验,测量被试的感受性水平,确定信号与噪声的强度。 一、目的

1.通过测定和比较不同频率声音的辨别力和判定标准,学习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2.考察不同先定概率下被试的辨别力和判定标准。 3.掌握信号检测论(有无法)的实验设计过程。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4种频率声音:1000Hz、1005Hz、1010Hz和1015Hz。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信号检测论(有无法)”双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 “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在参数设置中,实验者可以让被试先进行预备实验确定信号的频率。 如果不做预备实验可以人工选取 1005、 1010、1015中的一种频率的声音作为信号,直接开始实验。 2.预备实验的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预备实验,使用1号反应盒。每次实验计算机将先后发出两个不同频率的声音。请你判断哪个声音的频率更高。 如果你觉得第二个声音比第一个声音的频率高,请按“+”键;如果觉得第二个声音比第一个声音的频率低,请按 “-”键。预备实验将进行30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请点击下面的“预备实验”按钮开始。

3.预备实验结束后,实验者在“预备实验结果”中将正确百分比中最接近80%的频率作为正式实验的信号(SN),而1000HZ则作为噪声(N)。 4.正式实验指导语是:

这个实验要测验你对声音频率的辨别力,实验将逐个呈现一系列声音。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判定出现的声音刺激是信号还是噪声。是信号就按 “+” 号键, 是噪声就按“-”号键,即使不能肯定也要凭感觉选择。实验将做很多次,每 50次为一组。每组信号和噪声出现的概率可能是不同的。本组实验信号出现的概率为50%。实验开始前请先分别按“信号”按钮和“噪声”按钮熟悉两者的区别, 按“信号”按钮将响一次信号声,按“噪声”按钮将响一次噪声。可以多按几次试听。 当你明确了下面实验的先定概率以及了解了信号与噪声的区别后就可以点击 “开始本组实验”按钮进行实验了。 5.本实验有三个先定概率,不同先定概率刺激的呈现按如下顺序进行:0.50、0.20、0.80、0.80、0.20、0.50,并将每种先定概率下的100次实验分为两个50次进行。每50次实验前指导语会告知被试下面要做的实验中信号出现的概率,同时要求被试去点击 “信号试听”和 “噪声试听”按钮,以熟悉信号与噪声的声音区别。被试明确这两点对准确完成实验非常重要。然后再点击 “正式实验”开始。做完6个单元(50次/单元)弹出实验结束提示语。

6.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的“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整理结果中的三个表,分别算出3个不同先定概率的击中概率和虚惊概率。然后由PZO转换表算出辨别力d'和判断标准β,填入三线表中。

2.根据所估计的三对 P(Y/SN)和 P(Y/N)的数值,以虚惊 P(Y/N) 为横坐标,以击中概率P(Y/SN)为纵坐标,画出ROC曲线图。

五、讨论

1.比较被试d'和β值, 说明不同先定概率下被试对声音频率的辨别力和判定标准有什么差异?

2.不同被试的ROC曲线与标准的ROC曲线是否有区别,如何解释? 3.信号检测论与传统心理物理法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4.为什么用有无法进行实验前要预先选定信号和噪声?否则将有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27~249

信号检测论(迫选法)

迫选法是信号检测论的又一种方法。它与有无法一样也是用两类刺激:信号(SN)和噪音(N),且信号和噪音的差别也要用心理物理法通过预备实验来确定。 迫选法的实验程序有下列几方面的特点:

1.刺激方式是每次给被试呈现刺激数目为2~8个。其中一个是信号, 其余均为噪音,称为mAFC方式。m代表刺激数目。呈现的多个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信号在刺激系列中的呈现位置是随机的。

2.反应方式是当呈现多个刺激后,要求被试判断哪一个是信号。 被试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他对当前多个刺激引起的感觉量差异(本实验是频率差异)。 被试无需自己再确定一个判断标准。如判断后发现错误可及时更正。

3.计算感受性的方法是根据实验次数算出正确判断概率P(c)=C/N(C为被试正确判断次数, N为被试判断的某刺激数目的总次数)。P(c)是反应被试辨别力的指标, P(c)越大表示感受性越高。一般说来,被试的辨别力与每次呈现的刺激数目有关。数目越多, 被试分辨信号的难度就越大。

一、目的

1.通过考察不同数目的刺激对被试判断信号准确性的影响。 2.学习信号检测论的迫选法。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4种频率声音:1000Hz、1005Hz、1010Hz、和1015Hz。1000Hz作为噪音,信号的频率由预备实验确定或人工选取。每组呈现的声音刺激数为2AFC、4AFC和6AFC, 各占总次数的1/3。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信号检测论(迫选法)”。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在参数设置中, 实验者可以让被试先进行预备实验确定信号的频率。也可以不做预备实验, 人工选取一种频率作为信号,直接开始实验。

2.预备实验的指导语是:这是正式实验前的预备实验, 方法是用1000HZ的声音分别与另外三个频率的声音作比较,每次呈现两个声音, 你的任务是用后面的声音与前面的声音作比较。觉得比前面音高按“+”号键,比前面音低按“-”号键, 直至做满30次。实验完毕,可查看结果,将正确百分比中最接近80%的这个频率作为下面实验的信号(SN),而1000HZ就作为噪音(N)。

3.点“确定”,回到“操作向导”。此时可进行参数设置,选取信号频率等。 然后点击“开始实验”进入信号检测论正式实验指导语界面。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后, 可点击“正式实验”开始。

4.正式实验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测定声音辨别能力的实验。实验开始后,屏幕出现“预备”, 此时你要注意听。每次实验呈现的刺激是一组声音,每组声音可能是2个,也可能是多个。每组声音中频率最高的一个是信号,其余均为噪音。 你的任务是判断信号的声音在该组中是第几次出现的,并输入出现的顺序号,输完后回车予以确认。 实验要做很多次。实验开始前请先分别按“信号”和“噪音”钮熟悉两者的区别,按一次响一次,可以多按几次试听。

当你明白了实验步骤以及了解了信号与噪音的区别后就可以点击“开始实验” 按钮进行实验了。

5.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分别统计被试在三种条件下(2AFC、4AFC、6AFC)的正确判断次数。

2.由公式分别算出三种条件下被试辨别信号(频率)的能力, 并填入下表刺激数目对辨别信号频率的影响

---------------------------------------- mAFC 2 4 6 ---------------------------------------- P(c)

---------------------------------------- 五、讨论 1.根据实验结果,说明被试对辨别信号频率的能力是如何随刺激呈现数目而变化的。 2.迫选法适合在什么条件下使用?

3.在用迫选法设计实验时,选择信号和噪音刺激系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六、参考文献

1.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4~57

信号检测论(评价法)

评价法是信号检测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有无法中只要求被试回答是否是信号,被试只要一个判断标准就可以了。但在评价法实验中,对呈现的每一个刺激不仅要求被试回答是不是信号,而且还要求被试对每次判断的把握有多么大作出等级评价。通常把被试作答的即对信号的肯定程度分为五个等级。 1、100%~80%肯定是信号(SN), 肯定看过 2、80%~60%可能是信号(SN), 可能看过 3、60%~40%可能是信号,也可能是噪音。 不能确定 4、40%~20%可能是噪音(N), 可能没看过 5、20%~0% 肯定是噪音(N), 肯定没看过

被试在实验中,根据以上五个等级对呈现的刺激作出是信号或噪音的判断。 在判断时实际依据的是四种不同标准(C1、C2、C3、C4), 判定当前刺激引起的感觉量是属于哪一类别。由于用评价法进行实验不必用其它实验措施 (如有无法中改变呈现信号SN的先定概率等),用一轮实验的结果就可以绘制ROC曲线。因此,评价法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信息。

本实验用汉字再认来做信号检测论的评价法实验。依据五个等级反应次数, 计算四个判断标准下被试的击中率P(Y/SN)和虚椋率P(Y/N),计算相应辨别力d'判断标准β,并根据击中率和虚惊率绘制ROC曲线(P坐标)。

一、目的

通过比较被试对汉字再认的准确性和判断标准,学习用评价法进行信号检测论

实验。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软件 2.材料:信号汉字100个,噪音汉字100个。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信号检测论(评价法)”。双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改变刺激呈现时间等参数或默认参数。点击“开始实验”呈现本实验指导语。 2.第一次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用评价法进行的信号检测论实验。 实验开始后屏幕会逐个呈现一系列汉字,请你认真看并尽量记住这些汉字。 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的意思后,就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被试按任意键后,实验先呈现100个作为信号的汉字,被试只看并记忆,不作其它反应。呈现完毕,弹出呈现结束提示语,点“确定”再次出现指导语: 4.第二次指导语是:

下面屏幕将再次逐个呈现一系列汉字。其中一半是你刚才看过的, 一半是没有看过的。请你对这些呈现的汉字作出判断,是否你刚才看过的, 并用鼠标对你判断的肯定程度作等级评价。如果100%肯定看过,请点击“1”;如果觉得可能(75%肯定)看过, 请点击“2”;如果觉得不能确定(50%肯定)看到过,请点击“3”;如果觉得可能(25%肯定)没看过,请点击“4”;如果100%肯定没有看过,请点击“5”。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的步骤后,就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5.将另外100个作为噪音的汉字与原来呈现过的汉字混合后再次随机呈现。被试按照实验指导语要求对每个呈现的汉字作出是“信号”还是“噪音”的判断, 并要求被试按五个等级评价。

6.实验结束,点击结束提示语中的确定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根据结果表中的五个等级反应的次数,以评价等级数为横坐标, 以次数为纵坐标,画出信号与噪音对比关系的直方图。

2.根据结果表中五个等级反应的次数,作被试P坐标ROC曲线。 3.收集其他被试的实验数据,将ROC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上。

五、讨论

1.根据统计的数据及ROC曲线,说明哪个被试对汉字的再认能力强,他们采用的判定标准有何不同。

2.评价法与有无法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什么?有哪些独特优点?

3.如果要比较7岁和10岁儿童对汉字记忆的能力,应如何用评价法进行实验。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1~263 2.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7~61

第四部分 知觉实验

知觉(perception)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因此,知觉的事物是复合刺激物,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 知觉形成过程中,分析器的活动起着极大作用。人们在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有意义的实验。如以频率500 赫的纯音来形成狗对食物的条件反射,起先,在其他频率的纯音作用下,狗也有流唾液的反应。但是,当进一步对这个500 赫的频率给以食物强化也就是说,只有在这种音频后才给予食物,几次之后,狗对其他的频率便不再反应,甚至极相近的频率譬如498 赫的纯音,也引不起它们的反应了。从这两个实验中,可见分析器对刺激物的辨识能力是很高的,而这种辨识能力的精确度是从后天训练获得的。知觉的形式不仅与分析器的活动有关,而且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当所感知的事物同过去的知识经验没有联系时,就不能立刻把它确认为一定的对象。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芒果时,虽然它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已经通过了我们的眼睛,刺激了视觉神经和视觉分析器,但这只是一件实物反映于我们的大脑。如果事实仅限于此,那么这种感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我们还不能就此认出芒果。如果我们过去曾吃过或见过芒果,情形就不同了。当我们一眼看到它那黄色的果皮、类似球形的外表时,由于过去经验的作用,当然晓得它是可以吃的芒果了。不仅如此,就是当我们看到芒果的图画时,也能认出它。

可见,正是由于人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了关于一定对象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够借助于这些知识和经验把当前的刺激认知为现实界的确定事物。通过无反馈的知觉实验可以了解自身知觉的准确度,通过有反馈的知觉实验可以进行训练,提高自身知觉的准确度。

似动现象实验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物知觉为运动或把没有连续移动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包括自主运动、诱导运动和动景运动。 (1)自主运动:自主运动又称为游动运动或自动效应,指人在暗室内注视一个微弱、

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它的产生与黑暗中的光点失去了周围空间的参照物有关,但此现象的真正原因至今尚未有很好的解释。 (2)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邻近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3)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相继呈现时,人们看到原

来两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连续运动的现象。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就是按照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成的。本实验所研究的似动现象主要指动景运动。 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因素主要有经验、提示、知觉物的背景移动情况、光点之间的空间距离等。

一、目的

研究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1.两个红圆相距分别为2cm、5cm和8cm。 2.两个白色小鸟。

3.两个白色对称三角形.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似动现象实验”。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 选择实验材料及次数(或使用默认参数), 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1)选择材料1和2的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验证似动现象的实验。实验开始后屏幕上会呈现两个相似的图形。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按上面的“+”号或“-”号键,改变两个图形呈现的间隔时间,即呈现的时距。当你感到两个图形似乎像一个图形在移动时,即表示产生了似动现象。 你就按中间的“=”号键予以确认。实验要做很多次。当你明白了指导语的要求后,可以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选择材料3的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有关似动现象的实验。实验开始后屏幕会出现两个红圆。请你使

用1号反应盒准备反应。当两个圆都亮时请按“-”号键, 改变两个红圆的交替呈现(间隔)时间,直到你感到只有一个圆在来回移动时,说明已产生了似动现象,此时你按“=” 号键予以确认。反之,你按“+”号键, 在感到只有一个圆在来回移动时,按“=”号键确认。实验中两个红圆的距离会随机改变。实验要做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指导语的要求后,可以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被试调节的时间从20ms~400ms,每按一次改变5个ms,调节的升降序按ABBA法进行。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统计被试在观察材料1和材料2时,确定出现似动时的阈值(间隔时间)。 2.求出材料3不同空距条件下的似动阈值。

3.根据本实验结果说明观察两个亮点产生似动的最优时空条件。

五、讨论

1.似动现象与“心理是客观现象的反映”是否有矛盾,试根据本实验的结果说明之。 2.分析似动存在的个体差异。

3.试述似动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44~ 446

时间知觉(无反馈)

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具有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的时间知觉能力。研究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时,可以用恒定刺激法测量估计时间的差别阈限,也可以用复制法测量对时间估计的误差。复制法与恒定刺激法的不同之处是需要被试自己操作这样被试注意力较易集中。

复制法也称为平均差误法,它在操作时要求被试必须复制出在感觉上与刺激相等的时间来,以复制结果与标准刺激的差别作为时间知觉准确性的指标,并区别被试是高估还是低估了标准时间。一般来说,听觉和触觉的时间知觉准确性较高,对光刺激的复制有可能低估,对声音刺激容易产生后效,可能高估。 K.Von.Vierodt等人在研究时间知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短的时间间隔容易被高估,产生正的常误;长的时间间隔容易被低估,产生负的常误。在它们之间有一个从高估到低估的转折点,称之为无差别点。这个点大约在 0.7秒处。无差别点的个别差异很大。有研究

指出,对短的时间间隔估计偏高,对长的时间间隔估计偏低,是以大脑两半球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因为短时间作用的刺激不能引起抑制适应,反而有兴奋后作用,因而产生对时间估计过长的现象。刺激物较长时间的作用容易导致抑制,由于抑制过程占优势,于是出现对时间估计不足的现象。此外,人的知觉时间还受到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等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复制法来测量被试对时间估计的误差。

一、目的

1.比较通过不同感觉道估计时间的准确性,学习用复制法测定时间知觉的误差。 2.检验各种因素和不同刺激方式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1)光刺激(灯泡发光时变红),呈现方式有连续光和闪烁光。 (2)声刺激(750Hz纯音),呈现方式有连续声和间断声。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时间知觉(无反馈)”。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 “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要进行参数设置,选择连续光或闪烁光、连续声或间断声、实验次数及刺激呈现时间和方式等。 然后点击“开始实验”进入相应的指导语界面,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后,点击 “正式实验”按钮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2.(1)参数设置为连续光的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判断时间长短的实验。每次实验你会先看到一个灯发光 (红色),发光的时间可能有长短,也可能相同。你要注意看它亮了多长时间。灯灭后请你按1号反应盒上的红色键,按下去灯就亮了 (由黑色变红色),一直按着不要松开,直到你认为亮的时间和你刚才看到的灯亮时间一样长再松开。实验将进行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开始实验后实验界面上有一个黑灯泡,亮时变红色。 若参数设置中选随机,则刺激呈现时间为2、5、10秒,随机呈现。在参数设置中实验次数如选15则三种长度的时间各呈现5次(如选30次则加倍)。 (2)参数设置为闪烁光的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判断时间长短的实验。 每次实验你会先看到一个灯一亮一灭地闪烁。你要注意看它闪烁了多长时间。灯灭后请你按1号反应盒的红色键,按下去后灯又开始闪烁,一直按着不要松开,直到你认为闪光时间和你刚才看到的闪烁时间一样长再松开。 每次实验灯亮的时间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实验将进行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开始实验后实验界面有一个黑灯泡,亮时变红色,闪烁的亮暗时间均为100毫秒。若参数设置中选随机,则刺激呈现时间为 2、5、10秒,随机呈现。在参

数设置中实验次数如选15,三种长度的时间各呈现5次(如选30次则加倍)。 (3)参数设置为连续声或间断声的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判断时间长短的实验。每次实验你会先听到一段声音, 声音持续的时间可能有长短,也可能相同。你要注意听它响了多长时间。声音停止后请你按1号反应盒的红色键, 按下去后声音又开始响起,一直按着不要松开,直到你认为响的时间和你刚才听到的时间一样长再松开。实验将进行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界面上有一个喇叭图片,表示刺激呈现是声音。 若参数设置中选随机,则刺激呈现时间为2、5、10秒,随机呈现。在参数设置中实验次数如选 15,三种长度的时间各呈现5次(如选30次则加倍)。

4.每种刺激方式实验结束,都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以返回 “参数设置”更换刺激方式重新实验,或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分别计算被试光或声的不同刺激时间所复制的时间及误差。

五、讨论

1.分析讨论不同刺激方式 (声或光)在相同呈现时间下被试复制时间是否存在差异。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时间估计准确性。

2.分析讨论在相同刺激方式情况下, 不同呈现时间对被试复制时间是否有高估或低估现象发生,其规律如何?

3.本实验结果与前人的实验研究是否一致。 4.试说明用复制法测量时间知觉准确性的优点。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心理实验指导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印制,2006,82~84 2.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21~231

时间知觉(有反馈)

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具有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的知觉能力。它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时间感”是人适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职业技能训练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时间知觉方面存在着差异。前人研究表明,通过训练可以提高人时间知觉的精确性。该研究的实验安排中就有,先让被试反应估计自己的反应时间,然后告诉被试他的反应结果。这种实验安排的特点在于使被试通过自我估计与客观结果的对照,可以使他在客观指标(比实际反应时间长或短)和自己的感觉之间建立较牢固的联系,进而改进自己的估计时间。它说明人的时间知觉具有意识性。 本实验用声和光的不同刺激方式。采用复制法,即让被试自己操作估计时间的长短,检验被试在有反馈结果的情况下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一、目的

1.检查不同刺激方式对时间估计的影响。 2.检验有无反馈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1)光刺激(灯泡发光时变红色),呈现方式有连续光和闪烁光。 (2)声刺激(750Hz纯音),呈现方式有连续声和间断声。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时间知觉( 有反馈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 “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要先进行参数设置选择刺激方式(光或声)及刺激呈现时间、实验次数等参数。点击“开始实验 ”按钮进入相应实验方式的指导语界面。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后点击 “正式实验”按钮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2.(1)参数设置选连续兴或闪烁光有反馈的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判断时间长短的实验,每次实验你会看到一个灯发光 (连续或闪烁,发光是红色),灯亮的时间是固定的。你要注意看它亮了多长时间。灯灭了以后请你按1号反应盒的红色键, 按下去后灯就亮了,一直按着不要松开,直到你认为亮的时间和你刚才看到的灯亮时间一样长再松开。 每次复制后你都能得到反馈即看到你的复制时间与原来灯亮的时间误差,即长了或短了多少时间。 请你根据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按键时间,使误差变小。实验将进行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开始实验后实验界面上有一个黑色灯泡, 亮时变红色。被试每次复制完后屏幕都会显示其估计时间的长短。

(2)参数设置选连续声或间断声有反馈的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判断时间长短的实验,每次实验你会先听到一段声音 (连续或间断),声音响的时间是固定的。你要注意听它响了多长时间。声音停止后请你按1号反应盒的红色键,按下去后声音又开始响起,一直按着不要松开,直到你认为响的时间和你刚才听到的时间一样长再松开。 每次复制后你都能得到反馈,即看到你的复制时间与原来响的时间误差,长了或短了多少时间。请你根据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按键时间,使误差变小。实验将进行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实验界面上有一个喇叭图片,表示刺激呈现是声音。 被试每次复制完后屏幕都会显示其估计时间的长短。

4.上述每一种实验结束, 都可以直接查看结果, 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分别算出连续光和闪烁光的平均复制时间,平均绝对误差。 2.分别算出连续声和间断声的平均自制时间,平均绝对误差。

3.作声和光有无反馈的时间估计准确性的关系图(由同学自行设计直方图或曲线图)。

五、讨论 1.根据有无反馈的时间知觉实验数据, 分析有无反馈对时间估计准确性有无差异。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时间估计精确性?

2.在做有反馈实验时,被试对时间估计是否有逐渐准确的趋势。 3.此实验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心理实验指导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印制,2006,82~84 2.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21~231

速度知觉(无反馈)

速度知觉反映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是工作操作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如驾驶员开车,要对前方有可能碰到的障碍物所需时间作出精确的估计,这段时间称为碰撞时间。本实验采用的是遮挡范式。即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离终点一定距离时物体被遮挡,由被试判断何时到达终点。

一、目的

1.通过对速度知觉差别阈限的测量,学习用调整法测定差别阈限。 2.了解不同速度时人的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黄亮点从左至右以不同速度移动,距离终点前约1/3处亮点被遮挡。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速度知觉(无反馈)”。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 “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改变快慢移动速度和实验次数等,也可选择默认参数,直接点击 “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2.指导语是:

实验开始后会有一个黄色亮点以一定速度从左边(红线处)开始向右边移动。你要认真观察它的移动速度,这个亮点移到挡扳时就看不见了,但它仍然按原来速度移动。你估计它到达终点(右边红线)了就按1号反应盒上的任意键。程序自动开始下一次实验。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就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每次实验黄色亮点由左向右移动,速度分快慢两种(快120像素/秒,慢60像素/秒)。若实验次数默认 40次则快慢顺序为快10次;慢20次;快10次(如选80次则再重复一遍)。亮点距终点1/3处被遮挡。速度知觉差别阈限公式是 AE=∑|x-s|/n。公式中 |x-s|为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x为被试估计时间,s为标准时间,n为实验次数。

4.实验结束,被试可直接查看结果 (详细数据中负值表示被试未到终点提前按键;正值表示被试超过终点按键。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比较被试的两种速度知觉准确性是否有差异,并解释原因。 2.收集多名被试数据,检验是否存在个体差异。

五、讨论

1.在速度知觉实验中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被试估计速度的准确性? 2.本实验结果是否验证了前人的理论? 3.研究速度知觉有何意义?

4.如果要了解汽车驾驶员的速度知觉能力,如何进行检验?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心理实验指导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印制,2006,90~92 2.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32~433

速度知觉(有反馈)

速度知觉反映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是工作操作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如驾驶员开车,要对前方有可能碰到的障碍物所需时间作出精确的估计,这段时间称为碰撞时间。本实验采用的是遮挡范式。即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离终点一定距离时物体被遮挡,由被试判断何时到达终点。与无反馈的速度知觉实验相比,本实验增加了速度误差的反馈信息,实验中每次都将被试的估计结果反馈给被试,呈现于屏幕。这样可以分析有反馈情况下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一、目的

1.通过对速度知觉差别阈限的测量,学习用调整法测定差别阈限。 2.了解不同速度及有无反馈对人的速度知觉的影响。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黄亮点从左至右以不同速度移动,距离终点前约1/3处亮点被遮挡。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速度知觉(有反 馈)”。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 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2.指导语是:

实验开始后会有一个黄色亮点以一定速度从左边 (红线处)开始向右边移动。你要认真观察它的移动速度,这个亮点移到挡板时就看不见了, 但它仍然按原来速度移动。你估计它到达终点(右边红线)了就按1号反应盒上的任意键。你将看到你判断的时间误差。负数表示判断(按键)过早,正数表示判断(按键)过晚。然后开始下一次实验。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就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每次实验黄色亮点由左向右移动。亮点距离终点1/3处被遮挡。速度知觉差别 限公式是AE=∑|x-s|/n。公式中|x-s|为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x为被试 估计时间,s为标准时间,n为实验次数。

4.实验结束,被试可以直接查看结果,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 “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比较被试有反馈的两种速度知觉准确性是否有差异。 2.收集多名被试数据,检验是否存在个体差异。

五、讨论

1.结合无反馈实验,比较有无反馈对被试的速度知觉精确性判断是否有差异。 2.有反馈实验中, 被试速度知觉精确性是否有误差越来越小的趋势。此方法是否可以用来训练人的速度知觉能力?。

3.如果要了解汽车驾驶员的速度知觉能力,如何进行检验?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心理实验指导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印制,2006,90~92 2.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432~433

第五部分 学习和记忆

记忆(memory)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或认知)(cognition)就是通常所说的“记住”,保持(或保留)(retention) 就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再认或回忆就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在记忆过程中,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历过的事物再认和回忆。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

自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在1885 年发表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就成为心理学中实验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艾宾浩斯以后,自20 世纪20年代起到 50 年代的三十余年,是行为主义的盛行期,行为主义坚持以动物研究为主,故以人为对象的记忆心理研究受到了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不仅是研究内容方面受到限制,而且实际进行研究的数量也非常有限。尽管有这样的曲折,整个记忆研究工作并没有中断。在记忆心理研究工作演进的过程中,除这段缓慢发展的时期外,更多的研究在内容上表现出螺旋上升的特点, 即从早期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研究再回到更深入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研究阶段。 在后一阶段中,由于研究者使用了新的方法, 又开辟出“瞬时记忆”的研究领域,从而使当今关于人类记忆的研究工作呈现出新、旧方法并用,新、旧理论互补,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众多学科相互影响的崭新局面。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再现法是早期瞬时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再现的方法不同又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但此方法不能用于研究刺激呈现在几十毫秒的情况。而部分报告法的特点是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出保存的总量。它避免了由于呈现时间短暂、回忆材料过多及其它干扰和遗忘因素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斯柏灵 (Sperling 1960)采用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对瞬时记忆的保持量进行了研究。他使用的实验材料是字母(334矩阵),呈现时间为50毫秒。实验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一般只能识记4~5个,而部分报告法所保持的信息要比全部报告法要多。

另外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实验。结果发现,延迟时间逐渐增加时回忆成绩逐渐下降。当超过0.5秒时,部分报告法与全部报告法的回忆成绩基本相同,而当延迟超过1秒时两种报告法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一、目的

1. 验证Sperling的实验结果。

2.学习和掌握瞬时记忆的研究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1. 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 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大写的英文字母,字母间无关联,每张 3行,每行 4个字母,即 334的

矩阵材料共30张。

三、方法

1. 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 “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选择报告方法等,也可直接点击“开始实验”进入指导语界面。点击 “正式实验”开始实验。 2.指导语共3种: (1)全部报告法:

实验开始后,屏幕中央将呈现3行大写的英文字母,每行4个。呈现的时

间很短,你要尽可能地记住它们。当字母消失后,请你将看到的英文字母输入到下面的文本框中,记住多少就输入多少,顺序不限。按回车键确认后再次进入下一次实验。实验将进行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2)部分报告法:

实验开始后,屏幕中央将呈现3行大写的英文字母,每行4个。呈现的时

间很短,你要尽可能地记住它们。当字母消失后,将提示你需要回忆的行数。请将你看到的该行英文字母输入到下面的文本框中,记住多少就输入多少,顺序不限。按回车键确认后将进入下一次实验。实验将进行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3)延迟部分报告法:

实验开始后,屏幕中央将呈现3行大写的英文字母,每行4个。呈现的时

间很短,你要尽可能地记住它们。当字母消失后经过一段时间延迟,将提示你需要回忆的行数。请将你看到的该行英文字母输入到下面的文本框中,记住多少就输入多少,顺序不限。按回车键确认后将进入下一次实验。实验将进行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3.实验开始屏幕随机呈现 334的字母矩阵20张。每呈现完一张都提示被试回忆并报告识记过的字母。共3种方法,即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被试根据参数中设定的报告方法及相应的指导语,回忆并输入识记的字母。 计算机记录保存量及正确回忆百分比。注意实验前应使计算机在输入字母状态。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回到 “参数设置”重新设置报告方法继续实验。或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的“数据”菜单中查看结果。

四、结果

计算被试三种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保存量(计算机已给出),填入到下面表格

中,并整理设计一个三线表。

五、讨论

1.本实验的结论是否与Sperling的研究一致?

2.三种报告方法的结果是否有差异,实验结果说明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3.查阅有关资料,总结研究记忆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85~488

短时记忆(图形再认)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保持5秒~2分钟。研究短时记忆的方法有顺序再现法、自由再现法、再认法、再学法和提示法等。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有差异。一般用保持量和正确回忆百分数来反映短时记忆的能力。公式是:

保持量=(正确再认数-错误再认数)/总数3100%

(总数=新图+旧图。正确再认指对旧图片再认为 “旧”和对新图片再认为“新”;错误再认指对旧图片再认为“新”和对新图片再认为“旧”)

影响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因素主要有:实验材料的长度、材料的性质(字母、词图片等)回忆方式(再认比再现好,自由比顺序回忆好)、延迟时间和个体的身心状况(情绪、疲劳等)。

一、目的

1.学习再认法测量短时记忆的保持量。 2.比较不同材料的短时记忆效果。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

(1)抽象图片50张,其中25张作为“旧”图片先呈现,另外25张作为“新”图片 (2)具体图片50张,其中25张作为“旧”图片先呈现,另外25张作为“新”图片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短时记忆(图形再认)”。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也可直接点击 “开始实验”进入指导语界面。本实验不设练习,实验者可直接点击“正式实验”开始实验。

2.实验中屏幕先依次呈现 25张图片,被试只看并牢记,不作反应。呈现完毕再出现指导语告知被试下面将随机呈现 50张图片,其中 25张是前面见过的(即“旧”的),其余 25张是未见过的(即“新”的)。对图形作出判断,认为旧的按“+”键,新的按“-”键。记录反应时。实验者也可自行设计实验材料。由参数设置中 “自选图片”按钮进入,创建新材料的文件夹。

3.第一次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有关图片再认的实验。下面将依次呈现多张图片, 你认真看,努力记住它们,但不作其它反应。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第二次指导语是:下面将要呈现的图片中,有你刚才看过的,也有没有看过的。 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在图片出现后作出判断。若认为是看过的,请按“+”号键,未看过的请按“-”号键。实验要做很多次。 按反应盒上任意键开始。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计算两种图形材料的短时记忆保持量。

五、讨论

1.试分析不同被试的记忆能力。

2.比较两种实验材料的不同结果,如有差异,试说明其原因。 3.如增加或减少图片的数目会对结果有何影响?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81~482

长时记忆(比较有意义和无意义)

如果学习材料本身缺乏意义联系,或者学习者不了解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单靠反复背诵进行记忆称为机械记忆,也称无意义识记。学习的材料间有意义联系,或者有逻辑关系则称为意义识记。本实验采用全部呈现法,把两组材料(有意义词,无意义词)在一定时间内逐个呈现给被试学习,比较他们回忆的保持量。

一、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对识记效果(保持量)的影响。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有意义词和无意义词各10个。

三、方法 1.实验前首先将被试随机分成2个组,分别进行有意义材料和无意义材料记忆实验。 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长时记忆(比较有意义和无意义)”。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选择有意义或无意义等)。 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本实验不设练习,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即开始。 2.参数中选“有意义”,指导语是:

下面请你看一些词,你要尽量记住。看完后需要你回忆。 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屏幕逐个呈现“有意义”词10个,学习遍数由参数而定, 然后稍事休息再出现提示语,要求被试回忆并输入刚才看过的词。回忆时间依参数而定,时间到实验则自动结束。

3.参数中选“无意义”,指导语、呈现方式及被试回忆方式同“有意义”。

4.实验结束,程序自动统计被试正确回忆的个数(错一个字就算错误), 实验者可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

四、结果

1.分别统计每个被试有意义材料和无意义材料正确再现数,并计算保持量。 保持量=(正确再现数/实验呈现数)3100%

2.分别统计每个组的正确再现数的平均数,以正确回忆百分比为纵轴, 以不同材料为横轴画出直方图。

3.将被试对两种材料的保持量进行显著性检验。

五、讨论

1.根据本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材料对识记和保持量的影响。 2.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如何增强识记效果。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38~240 2.黄希庭.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30~234 3.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02~303

长时记忆(有凭借再现和无凭借再现)

回忆和再现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过程,而寻找必须凭借线索。线索中的信息和记忆库中的信息越匹配,越容易提取。或者说回忆的内容与凭借的线索联系越丰富,越系统化则检索也就越容易。本实验通过对词汇的联想,探讨检索线索在记忆中的作用。

一、目的

1.使用再现法检查记忆的保持量。 2.探讨再现过程中线索的作用。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有线索联系的词汇10对。

三、方法

1.实验前首先将被试随机分成2个组,分别进行有凭借再现和无凭借再现实验。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长时记忆(有凭借再 现和无凭借再现)”。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 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选择有凭借或无凭借等)。然后点击“开始实验” 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本实验不设练习,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即开始。 2.参数中选“有凭借再现”,指导语是: 下面请你看一对对的词,左边是线索词,右边是目标词,你要尽量记住。 看完后需要你根据线索词回忆目标词。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屏幕呈现一对对词汇,学习遍数由参数而定。然后稍事休息再出现提示语, 接着呈现一遍线索词,要求被试根据呈现的线索词回忆并输入目标词。 规定的输入时间结束后实验自动结束。

3.参数中选“无凭借再现”,指导语是: 下面请你看一对对的词,左边是线索词,右边是目标词,你要尽量记住。 看完后需要你回忆。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屏幕呈现一对对词汇,学习遍数由参数而定。然后稍事休息再出现提示语, 要求被试在不显示左边线索词的情况下回忆并输入刚才看过的右边的目标词,输完点击“结束”按钮。超时则实验自动结束。

4.实验结束,程序自动统计正确的回忆个数。实验者可在主界面的“数据” 菜单中查看,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

四、结果

1.分别统计两个组(有凭和无凭)正确再现的数,并计算保持量。 保持量=(正确再现数/实验呈现数)3100% 2.对两组正确回忆单词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五、讨论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线索词在再现过程中的作用。

2.相同实验组中,不同被试的再现是否有个体差异。试分析原因。 3.除了线索词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被试再现目标单词的正确率。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71~481 2.黄希庭.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53~255

不同学习材料的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是指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该方法是测定短时记忆容量的常用方法之一。呈现的材料不同,短时记忆广度也会有所差异。

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 (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关于记忆广度的计分方法有多种:

1.设每种刺激长度呈现3次,每通过一次得1/3分,以3次都能通过的长度数为

基数,加上其后面未能完全通过长度的通过比率。如:6位时3次都通过(作为基数),7位时通过2次,8位通过1次,而9位3次均未通过,则记忆广度为6+2/3+1/3=7。

2.如8位能够通过(只要有一次就可以),而9位时3次未能通过,则记忆广度

为8.5。

3.采用奥伯利(Oberly 1982)的直线内样法。即以系列长度为横轴,以被试

的正确回忆数目转换成正确百分率为纵轴,在 50%处向曲线作平行线,在交点处再作垂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即为被试记忆广度数。

本实验使用的是第一种计分方法。

一、目的

1.通过测定数字和字母两种实验材料的记忆广度,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 2.探讨实验材料与记忆广度之间的关系。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

(1)字母:随机排列的大写英文字母,长度4~15。 (2)数字:随机排列的0到9的数字,长度4~15。

三、方法

1. 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不同学习材料的记忆广度”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 “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 “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测验记忆能力的实验。 下面屏幕将要呈现一组字母或数字,请你注意尽力记住呈现内容和呈现的顺序。在呈现完毕出现 “嘟”声后,请你立即将刚才呈现的内容回忆并用电脑键盘逐一顺序输入,输入完毕按回车键予以确认。 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可以先点击 “练习”按钮,试做若干次。然后再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3.如参数设置中选字母为实验材料,则实验开始屏幕会呈现多组英文字母。长度从4个开始,每种长度呈现3次,被试答对至少一次,呈现的长度自动递增直至被试 3次都答错,实验自动停止。被试每看过呈现的一组字母后,会出现提示音和提示语 “请输入”,要求被试回忆并顺序输入呈现的字母。如选数字,其实验过程与字母相同。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分别计算被试两种实验材料的记忆广度。

2.检验不同材料的记忆广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结果作出解释。 3.检验不同性别被试在不同实验材料上的记忆广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结果作出解释。

五、讨论

1.根据被试的记忆广度,说明短时记忆的特点。

2.比较本实验的结果与前人的结果有无区别,如果有请分析原因。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88~490

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是在学习一系列内容后,学习者对记忆材料的掌握情况与材料呈现时所在位置有关。最早研究系列位置效应的是 H2Ebbinghaus,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材料开始部分最易学,容易回忆称为首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也容易回忆,遗忘最少称为近因效应,而中间偏后部分最难学。影响系列位置效应的因素还有学习方式、材料呈现的时间、材料的长度和回忆方式等。

一、目的

1.通过对汉字学习材料的识记,验证系列位置效应。

2.比较有无延迟时间对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学习绘制不同形式的各种曲线。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彼此无关联的汉字 6组,每组10-20个可选,词频相近,笔画相同(参照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8年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 “系列位置效应”。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设置,也可直接点击 “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再点击 “正式实验”开始(本实验不设练习)。 2.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有关记忆的实验。 实验开始后屏幕将连续逐个呈现一系列汉字,请你认真用心记。呈现完一组汉字后, 要求你回忆并用计算机键盘在文本框中连续输入刚才识记过的汉字(可以不考虑呈现的先后顺序),输入完毕回车。实验将呈现多组汉字。

在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参数设置中若选立即回忆,则每呈现完一组汉字立即弹出输入对话框, 若选延迟回忆,则稍事休息再弹出输入对话框。被试回忆方式采用 “自由回忆法”,即可以不考虑材料呈现时的先后顺序,按任意顺序输入。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根据计算机给出的被试在各位置正确回忆汉字的个数,分别计算出被试两种情况下( 立即和延迟 )在各个位置正确回忆汉字的百分比并填入下表。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表。

2.计算多个被试每个位置正确回忆汉字的百分比,以系列位置为横轴, 正确回忆汉字百分比为纵轴,绘制出两种情况下(立即和延迟)系列位置效应曲线,并予以解释。

五、讨论

1.根据实验结果说明对汉字识记过程和保持中的系列位置作用。

2.如果采用按原来呈现的顺序再现(回忆),或延长汉字呈现时间可能会得到什么预期效果。

3.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系列位置作用的现象,并说明如何避免。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80~481 2.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10~312

概念形成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特征或联系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学习形成过程就是个体掌握一类事物属性的过程。在实验室中,为了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常常使用人工概念。通过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规律。制造人工概念时,研究者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对材料分类的标准,这个标准被试不知道,主试只是将材料交给或呈现给被试,请其分类。在此过程中,被试通过尝试可以知道结果是对还是错。被试通过不断摸索,可以学会分类,即掌握这个人工概念。通过对人工概念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且有助于了解被试对事物进行抽象化的水平。

叶克斯选择器是由叶克斯(Yerkes,1921)设计的,他所设计的人工概念是关于空间位置关系的概念。本实验程序就是根据其原理编制的。操作定义是:被试经多次尝试后,如能连续三遍第一次就能选对(点击后变红同时发声),说明被试掌握了这个规律或者说形成了这个概念。 一、目的

1. 学习研究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方法,探讨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策略。 2. 比较简单和复杂人工概念形成的速度(实验遍数)。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不同排列组合的黄色实心图,每行中都有一个黄色圆与声音相连。共有5

组供选择每组的声音圆都遵循同一个位置规律,且有5~10个不同排列组合方式循环呈现。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概念形成”。单击呈现实验简介。单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 (选择不同概念组),然后进行练习实验,或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关于研究人工概念的实验。屏幕上有 12个空心圆,实验时会循环出现不同组合的黄色实心圆,每行黄色圆中都有一个与声音连接,你用鼠标左键单击该圆会变红,同时发声,即目标圆。 实验就是请你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推理,找出这个目标圆所处位置的规律。直至你连续三遍第一次就能点中这个圆, 就表示你掌握了这个概念,本次实验结束。

在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再点击下面的 “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3.实验开始后,屏幕呈现一行黄色实心圆,其中有一个与声音相连( 即目标圆),被试点到就变红色同时发声。每行中这个目标圆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实验就是让被试发现或掌握这个目标圆的位置规律。

例如:屏幕亮出3个黄色圆(连续无空格,中间一个与声音相连)。被试反应点击左边和右边第一个都无声音,点中间则变红色 (发声)。这时被试应有三种假设,即左二或右二概念和中间概念。接着又呈现下一行5个黄色圆(中间可能有空格) ,被试会对前面的假设进行验证。点击左二及右二均无声音,说明这两个假设不对。点击中间则会变色(发声),说明第三个假设是对的。如被试已掌握了这个概念,接下去无论屏幕呈现何种组合的黄色圆, 被试第一次就会去点击中间黄色圆。若能连续三遍第一次就点对,则说明已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

被试只有点到目标圆, 才能继续下一次实验。连续三遍第一次就点对则出现祝贺声音,同时本组实验结束。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也可以重新选择一组进

行另一个概念的实验或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统计被试找出本组目标圆空间位置关系(连续三遍正确)所用的遍数。 2.分析被试概念形成的过程及使用的策略。

五、讨论

1.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2.概念形成过程中,不同个体的推理策略有何异同?

六、参考文献

1.王甦.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40~275

2.杨治良.心理实验指导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印制,2006,124~125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获得的影响。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阻碍作用称为负迁移,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研究学习迁移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前后测验法(参见前/倒摄作用) 和继续学习法。对于继续学习法的实验,可以将被试随机分成A、B两组,如果材料的难易不同可作如下设计: A组:先学甲,后学乙 B组:先学乙,后学甲

把两组先学的结果加起来(C),两组后学的结果加起来(D),加以比较,即可看出两种作业彼此有何影响。如以学习达到同一水平(连续三遍输入正确)所需要的时间为指标,则C>D为正迁移,C<D为负迁移,C=D为二种作业彼此无影响,即无迁移。 给出计算公式。(看书回忆两者材料呈现顺序异同)

一、目的

1.检验学习两种不同材料的迁移效果。 2.学习继续学习法。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甲套为5个几何图形分别对应数字0、1、2、3、4。

乙套为5个大写字母分别对应数字5、6、7、8、9。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学习迁移”。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先进行参数设置,选择A组或B组等。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本实验不设练习。点击指导语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如选A组,学习甲套材料的第一次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学习的实验,首先你将看到5个几何图形,每个图有一个编号。请记住图与数字的对应关系。一段时间后将进行测试。你可以按计算机键盘的空格键开始。 呈现完毕再次出现指导语:

下面屏幕将会依次呈现一系列图形,每次一组。请你在4秒内在文本框内按图与数字的对应关系输入相应的数字,输入完毕回车确认。 如输入错误则该图形下面将显示正确数字。连续三遍正确输入图形对应的数字就达到了学会标准, 学习过程结束。请尽快学会。按空格键开始测试。

学完甲套材料稍事休息(由被试自己掌握),再学习乙套材料, 学习步骤与学甲相同,指导语内容与甲套也相同,只是将材料的图形换为字母,分别对应

的数字是5、6、7、8、9。程序自动分别记录两个实验(图形和字母)的测试所用时间。

3.实验结束弹出实验结束提示语,实验者可直接查看实验结果, 或返回主界面换被试进入参数设置,选择B组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分别统计A、B两组中被试学习甲、乙材料达到学会标准所用的时间。

2.将先学及后学的结果(遍数)分别相加,判断本实验两种学习材料间的学习迁移效果。

五、讨论

1.本实验所用的两套学习材料的内容不同,刺激和反应也各不相同, 你预计会有怎样的迁移效果?结果与你预计的是否一致。 2.如果要用实验检验同时学习两种外语的迁移效果,学习材料和实验程序应如何设计?

3.你认为研究学习迁移的实验意义如何,试举例说明。

六、参考文献

1.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89~290

前摄作用和倒摄作用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产生的影响称为前摄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的学习的材料产生的影响称为倒摄作用。影响前(倒)摄作用的因素很多,如材料的相似程度(意义、排列顺序)、间隔时间和插入材料的长度以及学习的程度等。

本实验用几何图形与数字(甲乙共两套)对照翻译的学习任务来研究前摄作用和倒摄作用。将被试分为实验组(E)和控制组(C)。 检查前摄作用实验设计如下:

E:学乙 休息1分种 学甲 休息5分钟 检查甲 C:-- -- 学甲 休息5分钟 检查甲 检查倒摄作用实验设计如下:

E:学甲 休息1分钟 学乙 休息5分钟 检查甲 C:学甲 -- -- 休息5分钟 检查甲

如果实验组甲的保存量大于控制组甲的保存量,则乙对甲有前摄(倒摄)助长作用,反之则有前摄(倒摄)抑制作用。

被试学会的操作定义是连续三遍正确翻译图形所对应的数字。实验结果记录(检查)实验所需的总时间和总错误次数。

一、目的

1.检查学习两套相似材料的前摄作用和倒摄作用。 2.学习研究前摄作用和倒摄作用的实验设计。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甲、乙共两套材料,每套有5个“图形--数字”对应关系。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前摄作用和倒摄作用”。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先进行参数设置,选择实验组或控制组的前摄作用/倒摄作用等(可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本实验不设练习。点击指导语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学习乙(甲)的第一次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学习的实验。首先你将看到5个图,每个图有个编号。请记住图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有甲和乙两种,学习的时候请注意区分。 一段时间后将进行测试。现在你可以按计算机键盘的空格键开始。 呈现完毕再次出现的指导语是:

在一组(5个)图形出现后, 请你在4秒内在文本框内按乙组图的对应关系输入相应图形所对应的数字,输入完毕按回车确认。回忆错误的图形下面将显示正确数字。连续3遍输入正确后学习过程结束。请尽快学会。按空格键开始测试。 实验开始后程序根据实验者对实验内容的设置, 依次显示材料或休息等。被试根据屏幕提示完成相应任务,输入图形所对应的数字,直至连续三遍正确输入,该任务结束。

3、第二次休息完毕,检查甲套材料的保存量。指导语是:

在一组(5个)图形出现后, 请你在4秒内在文本框内按甲组图的对应关系输入相应图形所对应的数字,输入完毕按回车确认。连续3遍输入正确后学习过程结束。请尽快学会。按空格键开始测试。

被试回忆并输入甲组图的对应数字,回忆错误的图形下面不显示正确数字。 直至连续3遍正确输入,检查甲套材料的保存量结束。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或返回主界面进入参数设置,改变实验内容后重新开始实验。

四、结果

1.分别统计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检查学习甲套材料所需的时间和错误次数。 2.分析判断本实验的前摄作用和倒摄作用。公式为:

前(倒)摄作用= {(C错误次数-E错误次数)/C错误次数}3100 如果结果﹤0表明有抑制作用,结果﹥0则有助长作用。

五、讨论

1.比较学习前摄、倒摄作用和学习迁移在实验设计中的异同。 2.分析影响前摄、倒摄作用的因素。

六、参考文献

1.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06~310

空间位置的记忆广度

空间位置记忆广度是指刺激按固定顺序呈现一系列位置之后,被试能够再现空间位置系列的长度,且再现的顺序也与原来的呈现相符。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在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作为职业能力测评的一个指标。

一、目的

1.学习测量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方法。 2.探索性别间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差异。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计算机屏幕呈现335的黑线方格,刺激材料为黄色圆。个数为4~15个不

等,逐个呈现,位置在方格内随机。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实验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检查对空间位置记忆的实验。实验开始后, 小方格内会在不同位置呈现黄色圆。请你注意看,并记住它们呈现的位置和呈现的先后顺序。 呈现完毕屏幕出现提示语。这时请你用鼠标点击小方格重复刚才的呈现过程(包括位置和先后顺序)。 如觉得点错了可以再点击最后点击出现的黄色圆,该黄色圆消失,进行修正。

当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练习,然后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呈现的起始位数是4个,最多15个。每位数随机呈现3遍,只要有1遍点击完全正确,就升1位继续呈现,直至某位数被试连续3遍点击错误或正确完成15位数的点击(3遍),实验自动结束。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计算每个被试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

计算方法:每通过一次得1/3分,以3次都能通过的长度数为基数, 加上其后面未能完全通过长度的通过比率。如:6位时3次都通过(作为基数),7位时通过2次,8位通过1次,而9位3次均未通过,则记忆广度为6+2/3+1/3=7。 2.收集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检验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性别差异是否达到显著水平。

五、讨论

1.空间位置记忆广度与数字记忆广度有何异同,关系如何? 2.测定空间位置记忆广度有何实际意义? 3.用什么方法可以提高空间位置记忆广度?

六、参考文献

1.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40~141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 50年代。奈瑟(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有益的思想,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内部心理组织的一些观点。对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也从中吸收了一些东西。认知心理学是以意识为研究对象,但它并不排除对行为的研究。认知心理学认为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这种看法无疑吸收了刺激--反应公式中的一些合理的东西。因此,从继承性来看,可以说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内部经历了长期孕育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还有心理学以外的原因。它包括一些邻近学科的影响,如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

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迅速改变着心理学的面貌,给许多心理学分支以巨大影响。这是因为认知心理学倡导的信息加工观点首先涉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它的研究领域也与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相重叠。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成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理机制确定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使心理过程的研究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也对一些邻近学科和有关领域的实践产生影响。

第六部分 现代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心理活动的结构和过程,已成为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潮。但其发展历史并不长,还处在发展阶段,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一些争论还会继续下去,它本身也会发生变化。然而,无论认知心理学将来是什么样子,它现在开拓的研究心理活动内部机制的方向无疑具有历史的意义。

表象的心理旋转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Coo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如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旋转。实验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一、目的

1.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2.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二、仪器和材料

1.仪器: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 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

240°、300°正反共12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 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开始实验” 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表象心理旋转的实验。下面屏幕要呈现的是一系列不同角度的字母正R和反R(镜像),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对呈现的R作出反应。如果认为是正 R按“+”号键,认为是反R则按“-”号键,反应越快越好。

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请你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3.正式实验开始后屏幕随机呈现不同角度的正向和反向R,被试对呈现的R作出正向还是反向的判断。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4.实验结束, 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计算被试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百分比。

2.分别以R的旋转角度为横轴,反应时为纵轴,画出正R和反R的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曲线,并作出解释。

3.分别以性别和正反R为因素,对实验结果做232的方差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五、讨论

1.本实验为什么以反应时为指标对表象在人脑中的加工进行研究? 如何通过反应时来解释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2.实验中被试是否真的感到在连续地进行心理旋转?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45~148 2.王甦.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13~225

句图匹配

句子图形匹配实验是心理学家克拉克和蔡斯 (Clark&Chase)于上世纪80年代最先研究的。我国心理学家王甦曾撰文将此实验推崇为减法反应时范例。实验方法是让先被试看一句话,接着看一幅图画。要求被试作出句子与图画是否匹配的判断,即此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同时记录反应时。他们的假设是,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前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任务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某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因素,即所要测量的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二者均相同。那么这两个作业反应时之差即为这个过程所需的加工时间。

一、目的

1.检测句子与图形不同匹配条件下的辨别反应时。 2.加深对减法反应时的理解。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两个图形☆和+的不同位置组成8张图片。每张图片分别有对应描述两图

形相对位置的两句话,共16对。每对呈现2遍,共呈现32次。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句图匹配”。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 “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 “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句子图形匹配实验。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端坐屏幕前,眼睛注视屏幕。实验中会先呈现一句话,接着呈现一幅画,这句话是对图上一个 ☆和一个+字相对位置的描述。请你对它们是否匹配作出判断。认为是匹配的请按“+”号键,不匹配则按“-”号键,尽量做到既快又准,实验要做很多遍。 当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先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再点击下面的 “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3.实验中先呈现一句话,然后呈现一幅图画。要求被试判断此句子的描述与图画是否匹配。记录正确(错误)及反应时。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计算正确判断总平均反应时和总正确判断百分比。

五、讨论

1.分析个体判断过程经过几个加工阶段?

2.根据减法反应时原理计算总反应时所包含的各个加工阶段的时长。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48~149 2.王甦.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8~10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

在认知心理学中,减法反应时既可用于研究某一个信息加工阶段或特征,也可用于研究一系列连续的加工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根据记忆实验中对错误回忆的分析,最初研究者认为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如字母是以听觉形式来表征的,即有听觉编码。但70年代波斯纳等(Posner)的实验却表明,这种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Posner等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清楚地说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上的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