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份试卷合集)浙江省丽水市名校高中2019年历史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下载本文

的经济特区是( )

A.深圳、厦门、珠海、汕头 C.上海、深圳、广州、厦门

B.广州、深圳、厦门、珠海 D.深圳、珠海、香港、澳门

35.20世纪80年代初,当绝大部分中国人尚不知股票为何物时,深圳已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宝安股

票(1983年7月8日)”。这说明当时深圳( ) A.最先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C.尝试与世界经济模式接轨

B.开始大规模引进外国资本 D.正式确立了对外开放政策

二、材料阅读题(本大题共有2道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36. (15分)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订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三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重要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最早从事的国

家?并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其历史意义。(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46年英国着手制定“自由贸易”政策的经济原因。 这种政策的推行有利于英国形成怎样的国际地位?(4分)

(3)据材料三说明“美国经济后来居上”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 界市场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5分)

37. (15分)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

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中国的产业工人有五六十万人,到1919年已增至200万人左右。

1920-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出现显著变化:

1920年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 中国资本 外国资本 6.61 8.13 44.80 55.20 26.09 15.16 63.20 36.80 9.00 3.90 1936年 年平均增长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2分)其中哪一航运

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增加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

的影响。(2分)

(3)结合材料二,相比于1920年,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变化?(2分)并说明其主要 原因。(2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

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2分)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

积极影响。(3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1. B 2. D 3. A 4. C

5. C 【解析】迪亚士只到达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与材料中“他至死都坚持自己的错觉,认为到达了马六

甲附近”不符,故A项错误;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与材料中“他至死都坚持自己的错觉,认为到达了马六甲附近”不符,故B项错误;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巴哈马群岛等很多地方,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与材料中“他至死都坚持自己的错觉,认为到达了马六甲附近”相符,故C项正确;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与材料中“他至死都坚持自己的错觉,认为到达了马六甲附近”不符,故D项错误。

6. C 7. A 8. D

9. B 【解析】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私人资本”,与材料中“李鸿章就用公共资金”不符,故A项

错误;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民用企业,与材料中“李鸿章就用公共资金”相符,故B项正确;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私人资本”,与材料中“李鸿章就用公共资金”不符,故C项错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建立,与材料中“李鸿章就用公共资金”不符,故D项错误。 10. A 11. D 12. B

13. A 【解析】据材料“人死如同灯灭样,那里眼珠还有亮,电学书你去看几篇,方知此话是谣言”可以得出

近代报刊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故A项正确;近代报刊可以宣传西学,但不是主要载体,故B项错误;文学革命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故C项错误;提高民众认知,崇尚改良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14. D

15. D 【解析】美国实行资本主义,材料中“利用美国技术建成”不等于向往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苏联和

罗斯福政府关系友好,与材料中“在1932年”不符,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先导,与材料中“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技术建成”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在1932年”处于大危机时期,有利于“利用美国技术”,故D项正确。

16. A 【解析】材料中“播种机、收割机”的数据对比,个体小农明显落后,故A项正确;推动了社会主义工

业化与材料中“播种机 收割机”“该数据直接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粮食产量,与“播种机、收割机”不符,故C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D项错误。 17. C 18. B 19. D

20. C 【解析】没有体现苏联跟全球市场的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当时苏联进出口数据的对比,无法体

现收支的平衡,故B项错误;苏联更依赖于出卖自然资源获取所需,自然弱化了更新能力,故C项正确;苏联的这种贸易体制不能提高世界经济的话语权,故D项错误。

21. C 【解析】未涉及干预农业,与材料中“利用谷物作燃料”不符,故A项错误;1933年3月,罗斯福就职

总统与材料中“1932年12月4日”不符,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是产品严重过剩,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