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请大家到明楼下面来集中一下,明楼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也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前面我们说了,在明末、清初和日本侵略时期陵园的其他建筑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而唯独明楼看上去斗拱梁枋俱全,还有上面的油漆彩绘,无一不是我们所见到过的传统木结构建筑上所有的,那为什么这座明楼却能保存良好呢,实际上啊,定陵的明楼是石质的,所以才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才得以保存到今天。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也就是宝城,宝城正中高大的土丘就是宝顶,宝顶的下面就是地宫了;在参观地宫之前,我想大家一定会对当年发掘地宫的经过也很感兴趣,那么现在请大家随我到宝城上面去,我们来了解一下当年定陵地宫的发掘过程。
现在,我们位于宝城西侧的第一条探沟。
说到定陵发掘的始末,我们还得从1955年10月15日说起,当时的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张苏,6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发掘明十三陵中最大的长陵,以研究明史;经周总理批示后,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由著名考古学家、中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负责发掘的指导工作,首都博物馆馆长赵其昌担任发掘队队长;长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为稳妥起见,经过专家组的仔细研究,决定先选择其它陵墓进行试掘,以积累经验;考古队对各陵进行了实地勘察,后来发现定陵宝城西南边上的封土围墙有塌陷,形成了一个小缺口,而且里面的城砖有再砌过的迹象,经推测很有可能就是帝后入葬时的入口——券门,这为发掘地宫提供了线索,最终确定以定陵为试点开始发掘;发掘定陵的工作从1956年5月正式开始,发觉人员首先在宝城城墙内侧正对着券门的地方,开了第一条长20米,宽3.5米的探沟,探沟见底之后,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通往明楼后面宝城的隧道,这是一条棺椁进葬时的通道,棺椁进葬后再用黄土填实;为减少发掘的土方量,尽可能的减少砍伐宝顶上的松柏古树,发掘人员沿着隧道指示的方向又在明楼后面正对宝顶的地方开了第二条长30米,宽10米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这不由得让发掘人员欣喜若狂;因为定陵是皇帝生前就已经建造好的陵墓,墓道也不宜裸露在外面,所以完工以后必须将地宫用土封上,另外呢明代帝后的丧葬习惯是先死的先葬,后死的后葬,地宫建成之后又没有马上使用,或者是分批入葬,有的时候中间要间隔很长的时间,用的时候再重新挖开,就必须留下必要的标记,这应该就是那块小石碑的来历。发掘队根据小石碑的指示方向,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长15米,宽10米的探沟,这时发现了一条长40米的斜坡石隧道;1957年5月挖到隧道尽头便发现了地宫的金刚墙,金刚墙高8米多,由23层大城砖将地宫紧密的封闭起来;由于受封土的压力作用,金刚墙的墙面上因凹陷而露出了一个“圭”字形的门,把门砖一块块儿拆下来之后,露出了一间面积为6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隧道,隧道的尽头是两扇巨大的汉白玉石门,每扇门上有乳状门钉,纵横各9排共81枚。关于这座门的开启,还费了一番周折,因为石门的后面被一块石条死死的顶住了,在外面用一般的方法根本无法打开;接下来的事情可就显得神秘有趣了,那考古人员是怎么把石门打开的、地宫里面又有些什么秘密…我们现在就去地宫里面一探究竟。
我们来到了定陵地宫的左配殿,定陵地宫的规制为“九重法宫”制,也就是模仿帝王生前日常起居的宫室建筑,地宫分为前、后、中、左、右五个殿堂,前、后、中三个殿堂居中,与紫禁城中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布局相对应,左右配殿相当于东西六宫;大家看,左配殿正中靠里侧的大石台,这是棺床,棺床的正中有个长方形的孔,这个小孔叫做金井,大家也许会想,金井里面大概放的是金子吧,实际上,金井中放的是黄土;地宫的金井是地宫建筑的基准点,位于最初卜选陵址时选定穴位的正下方;穴位确定以后,先要在穴位的后方打样坑,来勘验墓地的地质情况,勘验无误后便可以选择吉日开始动工修建;地宫建成以后再把黄土放在预留的“井”内,也就成了“金井”,金井上放置棺床;按理说地宫的
左右配殿是用来安放皇后和妃嫔的棺椁的,但当年定陵地宫打开的时候,左右配殿却是空空如也,当时其它殿堂没有被打开的时候还以为是被盗了呢;那皇帝和皇后的棺椁到底安放在哪儿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现在我们是在地宫的中殿,我们可以看到三座汉白玉宝座,分别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当年打开地宫的时候三宝座是呈“品”字形排列的,现在为了方便参观行走,摆成了一排,万历皇帝的宝座雕有云龙图案,两位皇后的刻有凤凰的图案,另外每个宝座前面都设有五个琉璃摆件,香炉、一对烛台和一对花瓶,称为“五供”;每个宝座前还放有一口云龙大瓷缸,这就是长明灯,也叫万年灯,原来里面装满香油,点燃后地宫里灯火通明,象征着大明的统治事业经久不息,可过去的人哪知道燃烧需要氧气这个简单的物理常识啊,这万年灯也不知哪年哪月就早已经熄灭了,地宫发掘的时候缸里的油早已经浓缩凝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来复制的。
现在我们来到定陵地宫最重要的部分,这里就是地宫的后殿,当年打开地宫后殿才发现,原来皇帝和皇后的棺椁都放在了后殿;中间最大的棺椁就是万历皇帝的,左边的棺椁是孝端皇后的,右边是孝靖皇后的;两侧还放有26个红漆木箱子,里面放的都是随葬品,经过整理,一共出土3000多件文物,刚才我们在前面的展厅已经看过,有皇帝的各种礼冠、皇后的凤冠,还有服装、首饰、生活用品等等。
好,下面请大家到前殿的石门旁边来,进来的时候我跟大家提到关于地宫的石门是如何打开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开这个谜底;定陵地宫五个殿堂一共有7座这样的石门,其中前、中、后三室的3座门为随墙式石门,每一扇石门高3.3米,宽1.7米,重约4吨,我们看,门轴的那一端比辅首这一端厚,这样门的重心自然就落在门扇的内侧,里重外轻,开关自如;再看,门后面这块长条石就是当时在里面顶住大门的石头,叫“自来石”,门内地面上有一个凹槽,关门的时候,先将一扇门关严,然后把另一扇门关到凹槽的内侧,门里面一个人把顶门的条石放在凹槽的正中,斜靠在半掩着的门扇石坎上,然后里面的人撤出来,把半掩着的门拉紧,自来石也就落在门下面的凹槽里了,将门牢牢的顶住;那古代人设计的这么巧妙,现代的考古人员又是如何轻松的把它打开的呢,原来考古人员有件秘密武器,叫做“拐丁钥匙”,其实这“拐丁钥匙”到底形制如何、尺寸多少,历史资料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所以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给大家讲的这个东西是现在的人设计出来的;其实这“拐丁钥匙”就是一根绑着铁丝的硬木条,首先,把木条从门缝里伸进去,轻轻的把条石从凹槽里面顶起来,这时候门就能推开一点点了,推到门缝能伸进去一只手的时候,把铁丝套在自来石上,用力把自来石往旁边拽,门不断的推,推到能钻进去一个人的时候,进去把自来石挪开就可以了.
怎么样,看到这些,是不是在惊叹古人周密设计的同时,同时也为我们今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到振奋呢,好,地宫就给大家讲解到这里,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时间以后,我们在××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