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财 政 学》

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财政概述

一、填空题

1._____市场失灵_________和______市场缺陷________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因而是分析和研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理论依据。

2. 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为____收入分配不公 ________和_____经济波动_________。

3. _____公共产品_________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

4. _________私人产品_____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

5. _______非排他性______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6. _________非竞争性_____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7. __市场与政府____________作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它们的运行机制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目的或目标却是共同的,即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目标。 8. _财政______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A )。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A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D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C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三、多项选择题

1.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BC )。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D、自由竞争

2.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AB )。 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C、私人性与非私人性 D、垄断性与非垄断性

3. 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 ABCD )。

A、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 C、财政手段 D、法律手段

4. 财政的基本特征( ABC )。

A、阶级性与公共性 B、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C、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D、固定性 四、名词解释

1.财政 2.公共物品 3.私人物品 4.市场失灵 五、简答题

1.公共需要的特征是什么?

2.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什么?

第二章 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C )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2. 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C )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B、国内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个人收入

3. 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C )的分配

A、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 B、集体收入与国家收入 C、企业利润与个人收入 D、国家收入与个人收入 4.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为了取得(C )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与社会效益 D、企业效益 5. 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A )

A、C+V+M B、C+V C、V+M D、C+M 6. 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是 ( D )

A、农业 B、重工业 C、建筑业 D、轻工业 7. 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 A )

A、东部沿海 B、中部省份 C、西部地区 D、北部地区 二、多项选择题

1.财政对资源配置的形式( AC ) A、财政直接配置资源 B、财政间接配置资源

C、财政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 D、财政通过微观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 2. 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产生的原因( ABD )

A、市场机制不完善 B、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消费需要

C、物质生产部门的消费须要 D、财政分配的本质特征 3.财政实现收入再分配职能的手段(A BC )

A、税收 B、转移性支出 C、购买性支出 D、财政性支出 4.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对比关系为(ABC ) A、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B、总供给小于总需求 C、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D、总供给与总需求无关系

5.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包括(ABCD )

A、消费 B、储蓄 C、政府提供的商品和劳务 D、进口商品 6.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的总需求包括(ABCD )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政府支出需求 D、出口需求 三、判断题

1.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指出“市场不是理想的,:存在市场失灵.”( 对 ) 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财政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矛盾( 错 ) 3.财政收入分配是对GNP的分配( 错 )

4.政府具有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和纠正不公平的双重职能( 对 )

四、名词解释

1.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2.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 3.财政经济稳定职能 五、简答题

1.简述财政配置资源的主要内容。 2.简述财政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内容。

3.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六、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职能。

第三章 财政收入概述

一、填空题过 1.广义讲,财政收入包括_____预算收入_________和______部分预算外税收________。 2.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广义地讲包括来自_____国内_收入_______和_____国外收入________。

3.折旧率的高低同财政收入的多少成_反比例___________变化。 4.财政收入的基础部门是_________农业 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是指( A )

A、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 B、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升率 C、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D、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 2.按照马克思产品价值的构成理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由(D )构成. A、c B、v+c C、m+v D、c+v+m 3.财政积累的源泉是(B )

A、v B、m C、v+m D、c+v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D )倾斜. A、政府 B、公有制企业 C、其他所有制企业 D、居民个人

5.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 D )最有利于提高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占的分额

A、人头税 B、定额资源税 C、比例流转税 D、累进所得税 6.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A )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 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 7.在财政收入形式中,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收入是( C )。

A、公产收入 B、对外贷款归还收入 C、债务收入 D、耗费收入 8.提高折旧率对财政的影响是( B )。 A、增加财政收入 B、减少财政收入 C、增加财政支出 D、减少财政支出

9.按经济部门分类,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B )。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及服务业 10.从价值构成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社会总产品中的( C )。 A、C部分 B、V部分 C、M部分 D、V+M部分 三、多项选择题

1.按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我国的财政收入分为(AC )

A、税收 B、中央财政收入 C、其他收入 D、地方收入 2.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制约主要表现为( ABC ) A、收入分配政策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 B、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 C、剩余产品价值中财政收入占的比重 D、剩余产品价值中国民收入所占的比重 3.价格上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有( ABC ) A、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 B、物价上升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

C、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

D、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4.建国初期我国对财政收入影响较大的有(ACD )

A、国营经济 B、集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个体经济 5.我国财政收入形式包括(ABCE )。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银行利息收入 E、其他收入

6.按经济部门分类,上交财政收入的部门有( ABCDE )。 A、农业 B、工业 C、建筑业 D、交通运输业 E、商业及服务业

7.在国民经济中,影响M增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 ABCDE )。 A、生产 B、成本 C、工资 D、价格 E、折旧

8.财政收入中直接来自农业的收入比例较小,主要原因是(CD )。 A、农民负担重 B、农业结构单一化 C、长期稳定负担政策 D、农业劳动生产率、商品率低 E、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 四、判断题

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因此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根本因素( F )

2.如果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主要是由财政赤字引起的,国家财政就能在GD、P在分配中

分得更大的份额( T )

3.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国家财力和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职能范围的重要指标( T ) 4.提出将财政收入分为国家资源收入和税收收入两类的是亚当·斯密( T ) 五、名词解释

1.财政收入 2.无偿收入 3.有偿收入 4.虚假性财政收入 六、简答题

1.简述我国财政收入按收入来源的分类? 2.简析财政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 3.简述财政收入的原则?

4.防止产生虚假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5.影响和制约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因素有哪些? 6.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适度标志是什么? 7.简述农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七、论述题

1.论述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决定作用。 2.分析产生虚假性财政收入的主要原因。 3.分析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4.论述筹集财政收入的原则。

第四章 税收理论

一、填空题

1.现行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现行增值税是以不含税价作为计税基数,即实行了______________。 3.我国的企业所得税采用____________税率,税率为_______________。 4.现行消费税采取和____________交叉征收的形式,税率采取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

1.税收的主体( )

A、 税务机关 B、 国家 C、海关 D、工商机关 2.最早提出税收原则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

A、威廉·配第 B、攸士第 C、味利 D、亚当·斯密 3.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课税依据 D、税率结构 4.下列税中,( )属于中央税 A、增值税 B、资源税 C、消费税 D、证券交易印花税 5.下列商品课税中,赋税最容易转嫁的是( ) A、对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 B、对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 C、对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

D、对供给弹性小,需求唐性大的商品的课税 6.税制构成的核心要素( )

A、纳税人 B、税率 C、征税对象 D、纳税期限

7.税收的强制性依靠的是( )。

A、国家对国有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B、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C、国家的政治权力 D、社会习惯势力 8.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率 D、税目

9.在税收要素中,体现纳税人负担轻重的最主要要素是( )。 A、税率 B、附加和加成 C、起征点 D、减免税 10.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划分,是( )。

A、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B、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C、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 D、按税收和价格关系分类 11.农业税的计税标准是( )。

A、农业收入 B、常年产量 C、农业纯收益 D、农产品销售收入 12.营业税实行的是( )。

A、比例税率 B、全额累进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定额税率 13.土地增值税实行( )。

A、比例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超率累进税率 14.增值税是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从价值构成看,所谓增值额是指( )。 A、C+V+M B、C+V C、V+M D、C+M 15.税法中规定的课程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称为( )。 A、免征额 B、起征点 C、速算扣除款 D、计税金额 16.1978年以前,国有企业利润的分配制度总体上是( )。

A、统收统支制 B、企业基金制 C、利润留成制 D、承包制 17.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 )。

A、应纳税所得额 B、销项税额 C、进项税额 D、总产值 18.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计征的税种叫( )。

A、从价税 B、资源税 C、共享税 D、消费税

19.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依据,规定固定税额计征的税种叫( )。 A、从价税 B、增值税 C、从量税 D、所得税 20.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划分,增值税属于( )。

A、流转课税 B、收益课税 C、财产课税 D、行为课税 21.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是( )。

A、税收 B、国债 C、利润上缴 D、股息或红利 三、多项选择题

1.税收的基本特征( )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有偿性

2.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则的研究》提出税收原则( ) A、平等原则 B、确实原则 C、便利原则 D、最少征收原则 3.按税收的计税依据为标准税收分为( )

A、从价税 B、价内税 C、价外税 D、从量说

4. 按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税收分为( )。

A、实物税 B、直接税 C、间接税 D、货币税 5.减税免税的具体形式( )。

A、税基式减免 B、税率式减免 C、税赋式减免 D、税额式减免 6.税收的形式特征包括( )。

A、强制性 B、随机性 C、无偿性 D、信用性 E、固定性

7.属于减轻纳税人负担的措施主要有( )。 A、减税 B、免税 C、加成

D、规定起征点 E、规定免征额

8.下列税收中属于对流转额课税的有( )。 A、所得税 B、增值税 C、营业税 D、消费税 E、印花税 9.营业税的纳税人是( )。 A、从事各种货物销售的单位和个人 B、从事加工、修理修配业务的单位和个人 C、转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 D、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 E、提供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10.税收按照征税对象分类,可分为( )。

A、流转税类 B、所得税类 C、资源税类 D、财产税类 E、特定行为征税类 11.税率的形式主要有( )。

A、比例税率 B、幅度税率 C、累进税率 D、差别税率 E、定额税率 四、判断题 1.税收的固定性具有连续性的含义( )

2.税收的起征点比免税额的优惠面更加广泛( )

3.所谓税收效应就是指以尽可能少的征收费用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

4.税收是历史上最早的财政范畴( )

5.税收的主体是国家( )

6.所谓税收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指所得税政策( )

7.税负转嫁的最早方式是变化商品的价格( ) 五、名词解释

1.比例税率 2.定额税率 3.累进税率 4.税负转嫁 5.税制结构 6.税负归宿 7.利税分流 8.利改税 9.税收 10.纳税人 11.征税对象12.税率

六、简述题

1.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作用 2.简述税负转嫁的的条件 3.简述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 4.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 5.什么是税收制度?

6.简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弊端。 7.简述“利改税”的主要功绩。 8.“利改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七、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存在的必要性。

2.试述实行利税分流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

第五章 财政支出概述

一、填空题

1.随着_______________的转变和调整,财政职能的作用范围也相应地调整和转换。 2.在安排预算时,坚持按科学合理的顺序安排支出,总的原则是__________。 3.从1983年7月起,国有企业流动资金改由____________统一管理。 4.财政分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 )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财政再分配 D、财政收入在分配 2.( )决定财政支出的目的,用途,规模和结构。

A、国家性质 B、国家政权 C、国家职能 D、国际制度

3.我国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和不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财力保证是( )支出。

A、生产性 B、非生产性 C、补偿性 D、积累性 4.财政职能的体现都是更直接地通过( )执行的。

A、财政支出 B、财政收入 C、财政分配 D、国家补偿 5.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基本建设工作量称为( )。 A、固定资产投资额 B、基本建设拨款额 C、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额 D、基本建设投资额

6.《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 )年施行。 A、1994 B、1995 C、1986 D、1996

7.财政支出是国家各级政府为实现政府职能对一部分国民收入和往年积累社会财富价值的( )。 A、分散性分配 B、结构性分配 C、集中性分配 D、全面性分配 8.固定资产投资的供应方式有( )。 A、拨款 B、贷款 C、拨改贷 D、拨款和贷款 三、多项选择题

1.国家财政支出的目的是( )

A、政治目的 B、社会目的 C、经济目的 D、政权目的 2.财政支出按最终用途分为( )

A、补偿性支出 B、消费支出 C、生产性支出 D、积累性支出 3.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 )

A、生产性支出 B、补偿性支出 C、积累性支出 D、非生产性支出 4.财政支出按补偿性分为( )

A、购买应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生产性支出 D、非生产性支出 5.国家在安排财政支出时相应的要遵循的原则有( )

A、效益原则 B、平均原则 C、公平原则 D、稳定原则 6.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 )

A、经济性因素 B、政治性因素 C、社会性因素 D、收入性因素

7.财政支援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 )。

A、农林、水利、气象等基本建设支出 B、农林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C、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 D、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

E、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8.下列支出中,哪些属于投资性支出( )。

A、基本建设支出 B、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C、增拨流动资金 D、国家储备 E、支付债券利息

9.财政支出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类,可分为( )。

A、生产性支出 B、社会补偿性支出 C、投资性支出 D、积累性支出 E、消费性支出

10.经济建设支出,包括有( )。

A、基本建设支出 B、科技三项费用支出 C、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支出 D、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E、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四、判断题

1.财政支出是指国家对财政收入进行计划性安排使用,是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 2.财政支出的目的可分为政治,社会和经济三种目的。( ) 3.财政支出的原则是指导人们开展财政支出活动的准则。( ) 4.经济稳定和发展的主要标志是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 五、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 2.积累性支出 3.消费性支出 4.生产性支出

5.非生产性支出6.经常性支出 7.投资性支出 8.财政支出的分类 六、简答题

1.简述财政支出的原则及其作用

2.为什么财政支出规模更能反映财政活动的规模 3.简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4.按财政支出用途分类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5.简述按财政支出归属部门分类的意义。

6.简述按财政支出经济性质分类的意义。

7.财政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有哪些? 七、论述题

1.论述安排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

2.试述财政投资对产业结构的能动作用。

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

一、单项选择题

1.固定资产扩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 )

A、积累基金 B、折旧基金 C、积累基和折旧基金 D、外来投资 2.( )是充分发挥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作用,提高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A、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 B、更换固定资产 C、长期使用现有固定资产 D、对旧固定资产进行改造 3.农业资金的投入应解决的问题( )

A、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B、安排好资产的来源程序 C、安排好农业投资的资金支出 D、提高农业投资的资金利用率 4.使用行政管理支出的机构都是( )

A、物质生产部门 B、企业 C、非物质生产部门 D、工业 5.( )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 A、科学技术 B、教育

C、现代先进生产技术 D、现代管理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

1.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固定资产可分为( )

A、生产性固定资产 B、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C、基本建设固定资产 D、非基本建设固定资产 2.按照基建项目的性质基建支出分为( )

A、新建 B、扩建 C、改建 D、重建 3、按照基建支出投入的方向基本建设支出分为( ) A、生产性支出 B、预算内投资基建支出 C、非生产性基建支出 D、预算外投资的基建支出 4、定员定额管理在内容上分为( ) A、定员管理 B、预算管理 C、定额管理 D、 经费管理 5、单位预算应采取的预算管理方法( )

A、核定收支 B、定额或定项补助

C、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D、收入上缴 三、判断题

1.固定资产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在较长时间内为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物质资料( )

2.基本建设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固定资产的资金支出( )

3.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和银行信贷两条渠道来进行的( ) 4.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支出,是财政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手段( ) 5.国家的基本支出是国防支出( )

6.使用行政管理支出的机构都是非物质生产部门( )

7.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陆海空三军建设和其他国防建设的经费支出( ) 四、名词解释

1.投资性支出 2.固定资产支出 3.支援农业支出 4.财政的流动资金支出5.社会消费性支出 6.行政管理支出 7.国防支出

五、简答题

1.简述基本建设支出的意义

2.简述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和意义 六、论述题

1.论述农业支出的内容及在农业支出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论述决定和影响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

一、填空题

1.财政补贴的唯一职能是___________,它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补充和矫正。 2.财政补贴的起因直接或间接与_____________有关。

3.从性质上看,财政补贴是国家进行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财政补贴支出属于________________支出。

4._____________不合理是产生财政补贴及其发生副作用的直接原因。因此

_____________是财政补贴制度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对象是( )

A、手工业者 B、农民,工人 C、全体社会成员 D、老人和小孩

2.( )是政府的一种无偿性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种特殊形式。 A、财政补贴 B、社会保障 C、投资性支出 D、财政平衡 3.社会经济关系的实质是( )。

A、货币关系 B、社会关系 C、经济关系 D、利益关系 4.财政补贴制度改革的适度原则,要求掌握补贴的( )。 A、时间界限 B、政策界限 C、地区界限 D、数量界限

5.某产业部门或企业用贷款建设某一项目,自己不付利息,由财政代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我们称之为( )。

A、财政补贴 B、财政贴息 C、现金补贴 D、价格补贴 三、多项选择题

1.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是( )

A、社会保险税 B、税收 C、财政支出 D、c中面向居民个人的资金 2.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 )

A、完全基金制 B、积累制 C、现收现付制 D、部分基金制

3.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方式有( )

A、高度统一管理模式 B、分散管理模式 C、统分结合的模式 D、分级管理的模式

4.财政补贴的内容是( )

A、价格补贴 B、企业亏损补贴 C、财政贴息 D、税式支出 5.财政补贴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类,可分为( )。 A、对生产的补贴 B、对分配的补贴 C、对投资的补贴 D、对消费的补贴 E、对交换的补贴

6.财政补贴制度改革的原则有( )。

A、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B、收入低线倾斜政策 C、适时适度原则 D、各种经济杠杆配套改革原则 E、增产节约,开辟财源的原则 7.财政补贴主要包括( )。

A、无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资金 B、实物补贴 C、购买补贴 D、税收支出和财政贴息 E、规章制度补贴 四、判断题

1.社会保障的对象是老人和小孩。( )

2.世界的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社会保险税来凑集社会保险资金。( ) 3.社会保障是政府的一种无偿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种特殊形式。( ) 五、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 2.财政补贴 3.财政贴息4.政策性亏损 5.企业亏损补贴6.现金补贴 7.实物补贴 六、简答题

1.简述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和管理方式. 2.简述财政补贴的特征.

3.简述财政补贴的客观依据。

4.简述我国财政补贴内容与西方国家的区别。

第八章 国 债

一、填空题

1.公债产生的初始原因是为弥补财政收支缺口而采取________方式筹集收入。 2.国债最基本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

3.公债如期还本付息,是保持_____________的重要条件。

4.国际公认的外债规模的指标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弥补财政赤字的最佳选择( )

A、扩大内需 B、增加公支出 C、国债 D、减少公支出 2.中期国债的偿还期限是( )

A、1年 B、2年 C、1-10年 D、10年 3.长期国债的偿还期式( )以上

A、1年 B、2年 C、1-10年 D、10年

4.国债的方式不包括( )

A、抽签法 B、公募法 C、报销法 D、公卖法 5.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根据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 )。 A、上交利润 B、税收 C、发行公债 D、专项收入

5.简述财政补贴制度改革的原则。 七、论述题

1.试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2.试述财政补贴的作用。

6.公债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明显区别是( )。

A、强制性 B、灵活性 C、直接返还性 D、有偿性 7.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

A、银行借款 B、贷款 C、公债 D、透支 8.公债的基本功能是( )。 A、调节经济 B、弥补财政赤字 C、收入再分配 D、稳定货币流通 9.各国政府偿还国债的基本手段是( )。

A、设立偿债基金 B、预算盈余 C、经常性预算收支 D、发行新债 10.我国国库券的发行是从( )年开始的。 A、1979 B、1980 C、1981 D、1985 11.将公债划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是按照( )。 A、举债方法不同 B、流通与否

C、举债主体不同 D、发行区域不同

12.国债作为一种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首先在( )牢固地确立起来。 A、地中海沿岸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三、多项选择题

1. 国债的功能包括( )

A、弥补财政赤字 B、筹集建设资金 C、扩大内需 D、调节经济 2. 国债以筹措和发行的性质为标准分( )

A、内债 B、强制国债 C、外债 D、自由国债 3. 国债的发行方式有( )

A、公募法 B、包销法 C、公卖法 D、摊派法

4. 国债的偿还方式有( )偿还法

A、买销 B、抽签 C、一次 D、调换 5.公债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

A、政府支出的需要 B、商品货币经济高度发达 C、公债利息较高 D、完备的证券市场 E、社会上存在借贷资本 6.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主要有( )。

A、经常性预算收入 B、预算盈余 C、发行新债收入 D、偿债基金 E、信贷基金 7.公债的作用包括( )。

A、弥补财政赤字 B、调节预算收支差额 C、为加快经济建设,调节产业结构筹集资金

D、调节宏观经济运行 E、促进对外开放

8.政府公开向社会发行债券的主要方式有( )。

A、直接推销 B、委托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代售 C、特别发行 D、在金融市场出售债券 E、支付发行 9.各国偿还国债的方法有( )。 A、轮次偿还法 B、比例偿还法 C、一次偿还法 D、市场买销法 E、抽签偿还法

10.我国衡量债务适度规模的指标体系主要有( )。

A、对外债务使用效益的指标体系 B、债务增长指标体系

C、债务清偿率指标体系 D、债务负担率指标体系 E、举借外债的规模

四、判断题

1.国债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国家职能的需要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2.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直接动因。( ) 3.中期国债是指偿还期在5年以内。( ) 五、名词解释

1.国债 2.国债市场 3.国家信用 4.货币公债 5.保值公债 六、简答题

1.简述国债的功能

2.简述国债的发行原则 3.简述国债的管理内容

4.我国公债规范化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 5.简述公债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6.发行公债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7.公债偿还方法主要有哪些?

七、论述题

1.试述公债与税收等其他财政范畴的区别。

第九章 国家预算

一、单项选择题

1. 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 )组成

A、省总预算 B、市总预算 C、自治区总预算 D、地方总预算 2. 国家预算法不包括( )类型

A、条文法 B、权责法 C、程序法 D、组织法 3. 我国的《预算法》于( )通过

A、1993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6年 4. 国家预算的执行机构由( )和职能机构组成

A、国务院 B、省政府 C、各级人民政府 D、各级人大 二、多项选择题

1. 国家预算按其编制形式分为( )

A、单式预算 B、增量预算 C、复式预算 D、零基预算 2. 国家预算按其收支管理范围分为( )

A、单式预算 B、分预算 C、复式预算 D、总预算 3. 国家预算的原则有( )

A、公开性 B、完整性 C、可靠性 D、统一性 4. 国家预算法主要分为( )种类型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三、判断题

1. 预算年度是指国家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年限,通常指十年( ) 2. 我国的《预算法》是在1994年3月22日八届人大通过的( ) 3. 国家预算的执行机构由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人大组成的( )

四、名词解释

1.国家预算 2.预算外资金 五、简答题

1.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 2.简述预算外资金的内容

3.国家预算编制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六、论述题

1.论述国家预算的编制原则

第十章 财政管理体制

一、填空题

1.财政管理是国家管理的组成部分,财政管理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 2.财政管理的特性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财政管理的主要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

4.建国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由 的管理体制,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 管理体制。

5. 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是 。

二、单项选择题

1.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组成部分是( )

A、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B、国家税收管理体制 C、国家信用管理体制 D、国家投资管理体制 2.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 )

A、统一领导 B、分级管理

C、统收统支 D、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3.整个国有资产管理重点是( )

A、有形资产 B、无形资产 C、经营性国有资产 D、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4.至今为止,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公调整和改革了( ) A、五次 B、八次

C、九次 D、十次多选

5.在预算执行中,组织新的预算收支平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 )。 A、动用预备费 B、编制预算草案 C、动用周转金 D、预算调整 6.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属于( )。 A、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 B、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 C、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 D、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体制

7.各级预(决)算应由同级( )审查批准。 A、人民政府 B、财政部门 C、税务部门 D、人民代表大会 8.( )是建立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A、责权利相结合 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C、统筹兼顾 D、收支挂钩

9.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上的一项根本制度,它属于( )。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既非经济基础,又非上层建筑 D、既是经济基础,又是上层建筑 三、多项选择题

1.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原则是( )

A、统一领导 B、以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 C、从国情出发 D、以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 2.税收管理权限包括( )

A、税收立法权 B、税收征管权 C、税收管理权 D、税收减免权

3.按国有资产的经济用途分为( )

A、经营性国有资产 B、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C、无形资产 D、有形资产

4.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中的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包括( )。 A、增值税 B、证券交易税 C、资源税 D、营业税 E、消费税

5.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按税种把收入划分为( )。

A、中央税 B、地方税 C、增值税

D、营业税 E、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6.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 A、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

B、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财政管理体制

C、中央对地方实行各种形式的财政收支包干体制 D、建立在分税制基础上的财政管理体制 E、以地方分权为主的体制

7.财政管理追求的双重效益是指( )。

A、宏观效益 B、微观效益 C、经济效益 D、社会效益 E、中观效益 四、判断题

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组成部分。( ) 2.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自己分配关系。( ) 3.激励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选择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 4.国有资产的重点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 五、名词解释

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2.国有资产 3.财政管理 4.财政管理体制 5.预算调整 6.单式预算 7.复式预算 8.分税制 六、简答题

1.简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优越性。

七、论述题

1.试述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及原则 2.论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

3.试述分税制改革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第十一章 财政平衡

一、填空题

1.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_______________。

2.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是造成_______________的重要原因。

3.举债收入弥补收支差额后仍有赤字,靠增发货币弥补,此种赤字称为____。 用公债收入弥补的财政赤字,习惯称___________。

4.财政结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__________,表现为银行帐户的__________; 一种是_______________,表现为工商企业的_______________。 5.财政、信贷平衡的实质是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总量平衡的恒等式为( ) A、C+S=G+X B、C+S+T =I+G+X C、C+S+T=C+I+X D、C+S+T+M=C+I+G+X

2.财政平衡是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 )。

A、前提条件 B、内在因素 C、重要保证 D、关键措施 3.我们所说的财政平衡的概念是指( )。

A、收支数量绝对相等 B、收大于支,略有结余

C、收支大体平衡,略有赤字 D、支大于收,举债弥补

4.在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 )。

A、动用财政结余 B、发行政府债券 C、向银行透支 D、增税 5.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关键取决于( )。 A、企业收支平衡 B、信贷收支平衡

C、财政收支平衡 D、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统一平衡 6.1978年以前我国产生财政赤字的根本原因是( )。 A、调整价格 B、基本建设规模过大 C、对企业放权让利 D、提高职工收入水平 7.在宏观调控目标中,最主要的是( )。

A、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的综合平衡 B、资源合理配置

C、经济增长 D、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8.下列哪些手段会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 )。

A、增加税收收入 B、减少财政支出 C、增加债务收入 D、增加政府投资 三、多项选择题

1. 研究财政平衡要注意的问题( )

A、财政平衡不是绝对平衡 B、要用动态平衡的观点 C、要有全局的观点 D、注意平等的真实性

2.财政后备是预算编制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它通常表现为( ) A、预备费 B、预算周转金 C、预算外资金 D、信贷基金 E、规费收入

3.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关键取决于( )之间的统一平衡。 A、企业收支 B、信贷收支 C、财政收支 D、物资收支 E、外汇收支

4.为了达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应该( )。

A、增加税收 B、减少税收 C、增加财政补贴 D、减少财政补贴 E、增加财政支出

四、判断题

1.财政平衡就是国家收支绝对平衡( )

2.财政平衡我们要考虑时间因素,不能静止的研究( ) 3.赤字也是财政调节经济的手段( ) 4.税收是属于财政政策的政策工具( )

五、名词解释

1.财政平衡 2.均衡财政 3.非均衡财政 4.财政收支平衡 5.硬赤字 6.软赤字 7.财政结余 8.财政赤字 9.财政透支 10.财政投融资11.信用膨胀 六、简答题

1.简述研究财政平衡注意的问题

2.简述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3.简述财政收支平衡的意义。

4.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模式的选择。

5.财政投融资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七、论述题

1.试述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平衡对经济运行作用的特点。

第十二章 财政政策

一、填空题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同方向组合是指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反方向组合是指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财政政策特征的是( )

A、法制性 B、稳定性 C、概括性 D、系统性 2.下列不是按目标性质划分的财政政策式( ) A、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 B、配置型财政政策 C、稳定型财政政策 D、在分配型财政政策

3.财政政策的内容从构成不包括( )

A、政策目标 B、政策原则 C、政策主体 D、政策工具 4.下列能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是( ) A、双紧政策 B、双松政策

C、紧财政政策与松货币政策 D、松财政政策于今货币政策

5.为了解决结构平衡问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是( )。 A、“双松”政策 B、“一松一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C、“双紧”政策 D、“一紧一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6.当总供给>总需求经济呈剧烈波动时,应采用( )。

A、双松政策 B、双紧政策 C、财政平衡政策 D、财政赤字政策 7.当总需求>总供给经济呈剧烈波动时,应采用( )。

A、双松政策 B、双紧政策 C、财政平衡政策 D、财政盈余政策 三、多项选择题

1.财政政策的特征包括( )

A、法制性 B、稳定性 C、概括性 D、系统性

2.财政政策按作用对象划分位( )

A、微观财政政策 B、宏观财政政策 C、中观财政政策 D、客观财政政策 3.积极财政政策特征有( )

A、稳定性 B、适应性 C、时效性 D、深刻性 4.实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为( )。 A、公开市场业务 B、贴现率政策 C、法定准备率 D、汇率政策 E、控制利息率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通常有( )。

A、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B、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C、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D、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E、中性的财政政策和中性的货币政策 四、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工具 3.扩张性财政政策 4.紧缩性财政政策5.货币政策

五、简答题

1.简述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必须符合的条件 2.简述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的方式。

六、论述题

1.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及其适用条件。

参考答案

第一章 财政概述 一、填空题

1. 市场失灵 市场缺陷 2. 收入分配不公 经济波动 3. 公共物品 4. 私人物品 5. 非排他性 6. 非竞争性 7. 市场与政府 8. 财政

二、单项选择题 1.A 2.A 3.A 4.D 5.C 三、多项选择题

1. ABC;2.AB;3.ABC;4.ABC; 四、名词解释 1.财政 答题要点: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2.公共物品

答题要点: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 3.私人物品

答题要点: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 4.市场失灵

答题要点: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五、简答题

1.公共需要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2)社会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交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

(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

值形态,

就只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2.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什么? (1)行政、法律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3)财政手段。

第二章 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C 5.A 6.D 7.A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ABD 3.ABC 4.ABC 5.ABCD 6.ABCD 三、判断题

1.T 2.F 3.F 4.T 四、名词解释

1.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调节、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使国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并使之符合社会认为的“公平”或“合理”的标准。

3.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也就是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职责。 五、简答题 1.答:(1)调节资源在积累和消费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配置。(3)调节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4)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2.答: 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和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实现收入与财富的公平分配。

调节企业利润水平的主要目的是使企业的利润水平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主观努力状况,使企业在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获得大体相当的利润,为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则是在坚持现行分配制度的前提下,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水平差距,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答: 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要做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1)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2)调节社会供求结构的平衡。 六、论述题

1.答:(1)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调节、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使国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并使之符合社会认为的“公平”或“合理”的标准。(3)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也就是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职责。

第三章 财政收入概述

一、填空题

1.预算收入 部分预算外收入 2.国内收入 国外收入 3.反比例 4.农业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D 5.D 6. A 7.C 8.B 9.B 10.C 三、多项选择题

1.AC 2.ABC 3.ABC 4.ACD 5. ABCE 6.ABCDE 7.ABCDE 8.CD 四、判断题

1.F 2.T 3.T 4.T 五、名词解释

1.财政收入,作为一种经济范畴,它有双重的含义,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的资金。财政分配包括两个阶段: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作为一个过程,它是财政分配的第一阶段,即组织收入,筹集资金阶段;财政收入作为一定量的资金,它是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一种货币资金,即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2.无偿收入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无偿收入是在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再分配过程中,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按照法律程序无偿取得的收入,如各种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罚没收入等等。

3.有偿收入指国家及其各级政府凭借信誉在国内和国外发行债券取得的收入和各种借款收入并按照法律和契约规定按时还本付息。

4.虚假性财政收入是指财政收入不代表真实的货币价值量。 六、简答题

1.答: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我国的财政收入包括两种不同的亚类:一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等;二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

2.答:(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制约。(2)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制约。(3)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的制约。(4)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5)财政收入的客观最高(低)界限。 3.答:(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2)兼顾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3)区别对待,合理负担。(4)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4.答:(1)搞活微观经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积压滞销。(2)严格遵守财经纪律,防止发生用信贷创造财政收入的违反信贷原则的行为。(3)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提存制度。(4)搞好协作生产,防止产品变质。 5.答:(1)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和制约;(2)国家分配政策和财政收入表现形式;(3)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变化;(4)所有制结构。 6.答:(1)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行使职能;(2)保证国家必要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3)有利于正确形成国家与有关各方合理的分配关系。

7.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农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直接来自农业的收入,主要是农业税。农业税在全部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很小。

(2)间接来自农业的收入,表现在农业部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转移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部分实现。 七、论述题

1.答:经济决定财政,经济不发展,财政也无从增长,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具有基础性的制约作用,二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而流长,根深而叶茂。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是用该国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几个指标表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产品就越丰富,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就越多,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也较高。

2.答:财政收入代表一定的国民收入的价值量,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反映国民收入实物量中有多大份额由财政支配,这样说,是指有实物对应的财政收入。如果财政收入有虚假,那么,它就不代表真实价值的实物量。产生虚假财政收入的原因主要有: (1)生产和收购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形成积压滞销。不适合社会需求、质量不合格而呆滞积压卖不出去的产品,虽然工业企业已上交了税利,但由于产品未售出,这部分产品的价值(包括工业企业上交的税利)没有最终实现。所以说,工业企业上交的税利就是虚假财政收入。

(2)中间产品征税产生虚假收入。财政收入一部分来源于整体产品(如汽车)零部件制造和加工环节的税收(如增值税、所得税)。如果一部分中间产品在继续加工中报废,由其中的中间产品上交的财政收入就是虚假收入。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产品组装过程中,由于某几种零部件、配套件不齐全,不能制成最终产品,而使得其他已经纳税的零部件、配套件搁置不用,或者变质腐料失去使用价值,这样,这些中间产品上交的税款等等也形成虚假的财政收入。

(3)挪用银行贷款顶代税收和利润上缴产生虚假财政收入。企业经营过程中,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挪用、截留上交税金和利润,年终决算时,寻找各种借口(如产成品积压等)向银行贷款补交税利。这样也能造成虚假财政收入。

(4)非法经营,弄虚作假所得上交,造成虚假财政收入。不法分子违反国家规定非法生产、经营假冒商品,一经查获,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对这种不法行为严厉打击,将其焚毁或报废。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向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企业课征的税收则形成财政虚假收入。 (5)按原值计算折旧,少提不提折旧产生虚假财政收入。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一般是交付使用时按购入原价及使用年限计算提取折旧费,并将其摊入产品成本。由于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涨价,但没有重新估价和调整折旧率。有的企业甚至根本不提折旧。这样,就产生少提、不提折旧,虚增企业利润。因此,企业上缴的所得税或利润中就含有虚假收入。 3.答:(1)农村产业不仅指农业(农、林、牧、渔),而且应在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向社会化、商品化转变,建立科学的现代农村产业结构,即农村产业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多层次、多产业的结构。各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按照自然规律发展优势产业。

(2)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品种特色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方向是建立农工商相结合,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的综合产业结构。

(3)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农村各业向财政提供的收入将越来越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对国家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尤其是苏南地区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富民强国之路。 4.答: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实质是财政参与价值形式的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过程。直接涉及国家与各产业部门、企业、单位、个人和各经济成分的物质利益关系。组织财政收

入的过程,也是体现分配政策的过程。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为了正确体现国家的分配政策,处理好分配关系,应该遵守以下几条原则:(1)利益兼顾的原则,要求兼顾和处理好国家与有关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2)增产节约,开辟财源的原则。要求从发展经济中寻求财源,增加财政收入,要求增产与节约并重。(3)正确处理筹集收入和发挥经济杠杆功能的原则。通过财政诸范畴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为财政收入创造稳固的来源。(4)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的原则。区别对待表现在多方面。其中,对经济情况不同,应实行不同的收入政策。合理负担的要旨是量力负担,根据收入水平确定负担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称之为技术进步。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导致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技术进步速度越快,GDP的增加也越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扩大。

第四章 税收理论

一、填空题 1.矿产品 盐

2.价外税

3.统一比例 33%

4.增值税 比例税率 定额税率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B 4.C 5.A 6.C 7. C 8.B 9.A 10.B 11.B 12.A 13.D 14.C 15.B 16.A 17.A 18.A 19.C 20.A 21.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D 4.BC 5.ABD 6. ACE 7.ABDE 8.BCD 9.CDE 10.ABCDE 11.ACE

四、判断题

1.T 2.F 3.F 4.T 5.T 6.T 7.T

五、名词解释

1.比例税率是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只规定同一比例的税率。 2.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

3.累进税率是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4.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购进价格等办法,将缴纳的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即最初缴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不一定是该项税款的最后负担者。

5.税制结构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以某种税或某类税为主体与其他税种相互联结配套的税收体系。简单地讲就是税收体系的布局问题。

6.税负归宿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只要税收的转嫁过程结束,税负总要落到最终负税人身上,不再转嫁,这便是税负归宿。

7.利税分流是指国家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所采取税收(即所得税)和上交利润两种形式,而不能只采取税收或上交利润某一种形式。

8.利改税也叫以税代利,它是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指把国有企业原来向国家上交的利润改为由国家征税。

9.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程序规定课税对象和方法,以强制、无偿方式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0.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11.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是课税的依据,征税对象规定着征税的范围,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

12.税率是税额占课税对象数额的比例。在课税对象和税目既定的条件下,税额的大小决定税率的高低,税率高低直接决定纳税人的负担水平,也是制约财政收入多少的因素。税率主要分为三种: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六、简述题

1.答:(1)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2)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3)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4)调节分配。(5)体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的一致性。(6)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7)监督经济活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答: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企业利润增减的关系等。(1)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2)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课税范围较窄的商品的课税难以转嫁。(4)生产者谋求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关系。 3.答:(1)经济结构决定税制结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比例决定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规模和比例。二是从生产关系来看,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一定的税制结构。三是从国民经济部门来看,一定的产业结构决定一定的税制结构。(2)税制结构反作用于经济结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税收在各种经济形式间的收入结构影响社会经济形式的结构。二是税收在各部门间的收入结构影响经济的部门结构。三是税收在各种产品间的收入结构影响社会的产品结构。 4.答:(1)强制性。是指征收上的强制性,不以纳税人是否自愿为转移,依法计征,违法必究。(2)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者,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3)固定性。是指各级政府征税应按照法律程序批准的税法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课征的。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是任何社会制度下税收的共有特征。

5.答:税收制度简称税制,税收和税制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税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分配关系,属于经济基础范畴;税制则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税制是根据国家的税收政策,依照法律程序确定的征税依据和规范,规定着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是税收这种特殊分配关系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税收体系和各税种等税制要素。

6.答: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复杂关系的不断变化和矛盾的显示,日益暴露出了许多问题:(1)在所得税实际不平等负担的基础上进行承包,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公平竞争。(2)所得税基础上的承包,削弱了税收杠杆作用。(3)承包制对产业结构和财政收入带来消极影响。(4)税前还贷助长了固定资产投资膨胀。(5)不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助长了企业短期行为。

7.答:利改税是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它是指把国有企业原来向国家上交的利润,改为由国家征税。利改税分两步走:第一步于1983年推行,主要内容是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第二步利改税于1984年推行,主要内容是把原工商税划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开征调节税和资源税,恢复和开征一些地方税等。

8.答:利改税是指把国有企业原来向国家上交的利润,改为由国家征税。利改税的主要功绩在于:(1)实行利改税,使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具有了法律的强制性,相对稳定了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2)以法律形式强化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结构,促使分配结构更趋合理。(3)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4)增强了企业自我改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七、论述题

1.答: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程序规定课税对象和办法,以强制、无偿方式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作为分配范畴,它与国家的存在有着本质的联系。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税收的必要性表现在:

(1)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是税收存在的前提条件。①国家履行职能,筹集维持国家机器等上层建筑需要的物质条件,决定存在税收。②满足社会各种需要的社会总产品的各项扣除需要采取税收形式。③国际间经济贸易交往发生国际税收关系,决定存在税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税收的存在。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微观经济活动和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需要发挥税收的调控功能。②政府税收杠杆作用的发挥,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总之,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条件和政治、社会条件决定了必然存在税收,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2.答:必要性:(1)国家以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行使职能。前者对所有企业征收所得税,后者分享部分企业利润,以体现所有权。(2)实行利税分流,改变国有企业所得税税率偏高的现状,实行公平税率和税基,就能体现企业公平竞争的要求。(3)实行利税分流,改变以往形成的、临时性的不规范的分配形式,有利于从机制上体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要求。(4)实行利税分流,改革企业利润分配制度,能够分别发挥所得税和利润分配杠杆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内容:利税分流是指国家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应采取税收和上交利润两种形式,而不能只采取税收或上交利润某一形式。其主要内容:(1)统一企业所得税税率。将国有企业所得税统一实行33%的比例税率,这一方面促进市场经济及其竞争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建立规范、合理的企业所得税税基。如规范成本范围和标准;取消税前还贷。(3)取消对国有企业征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4)导致不同形式分配税后利润。

第五章 财政支出概述

一、填空题 1.国家职能 2.先维持,后发展 3.人民银行

4.筹集收入 安排支出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A 5. D 6.B 7.C 8.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ABD 3.AD 4.AB 5.ACD 6.ABC 7. ABCDE 8.ABCD 9.BDE 10.ABCDE

四、判断题

1.T 2.T 3.T 4.F

五、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是国家各级政府为实现政府职能对一部分国民收入和往年累积社会财富价值的集中性分配。

2.积累性支出主要指用来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主要包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建设投资,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国家物质储备,支援农业生产资金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等等。

3.消费性支出指国家财政用于社会共同需要方面的支出,包括行政、文教、科学、卫生、体育等公共消费和劳务支出,以及国防经费等支出。

4.生产性支出指与物质生产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例如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技术改造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支援农业支出等等。

5.非生产性支出指与物质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例如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拨款,行政、国防经费,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经费等等。

6.经常性支出指国家行使政治和社会职能而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1)各级政权机构执行公务需要开支的公务员工薪、各种劳务支出及用于购买商品的支出;(2)支付利息支出;(3)各种补助及其他转移性支出。

7.投资性支出指扩大再生产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挖潜改造资金,增拨流动资金,交通工具购置、土地及无形资产购置、国家储备等支出。

8.财政支出的分类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一定的标志,把各种不同用途的财政支出进行划分和归类,从而更合理而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六、简答题 1.答:(1)效益原则。(2)公平原则。(3)稳定原则。

2.答: 同财政收入规模相比,财政支出规模更能反映财政活动的规模。首先,财政收入只是表现为财政可能使用的和支配的规模,通常并不代表实际发生的规模。而财政支出规模,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无一例外地表现为财政对国民收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使用和支配的规模。其次,财政收入反映的是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及国内生产总值分配过程的活动。财政支出反映的则是财政在国民收入及国内生产总值使用过程中的活动。从财政支出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关系来看,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对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及结构起着极其重要的制约作用。整个财政分配活动起始于财政收入,但只有通过财政支出才能得以最终完成。最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体现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但后者更能准确地体现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因为,财政职能的体现都是更直接地通过财政支出执行的。

3.答:(1)经济性因素。经济性因素是影响财政支出的最根本因素。这里所指的经济性因素主要是指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类型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3)社会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主要指一国人口状态、文化教育背景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4.答:按支出用途分类,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1)各项支出从用途看,体现着国家实现其职能和政治、经济等任务所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2)按用途分类,可以明显表示出国家执行的方针、政策,对于围绕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财政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3)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是根据财权、事权统一的原则划分确定的,按照支出用途分类,可以反映出各级政府的事权及其职能分工。

5.答:财政支出按归属部门分类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国家执行职能,一方面需要财力保证,另一方面需要设立相应机构,依靠各级政

府各产业部门、行政、事业部门和单位行使职能。财政机关按照一定的审批程序把相当数额的资金和经费及其他费用拨付给各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它们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经费和费用,就是实现国家各级政权、各部门职能的有力保证。

(2)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明确职能部门的支出范围及其应负的管理支出的责任。既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也有利于对职能部门资金和经费、费用的使用效果进行考核,以期更有效地提高资金、经费和费用的使用效益。

6.答: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有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这种分类方法的意义在于:(1)两种不同性质的支出数量和比例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实行方针、政策,通过分析可以领会某一时期的工作重点。(2)通过国际间财政支出分类比较,可以窥见不同性质的国家执行的不同内外政策,加深对某些国家社会性质的认识。(3)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性支出占有较大比重,体现出生产性财政的特点。

二是经常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这种分类的经济意义主要是:(1)充分体现国家执行职能的先后顺序。国家首先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保卫国家安全,加强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以及发展科学教育事业等等。财政支出优先保证这方面的需要,然后,视财力可能增加投资性支出。(2)有利于财政赤字控制在赤字债务化的范围之内。经常性支出后的余额可以用来增加生产投资,如果不足,出现赤字,可发行公债弥补,用债务收入增加生产投资,这样,就可以防止出现财政性货币发行。 7.答:(1)以执行政府一定时期的产业政策为主要投资方向,以追求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宏观效益为宗旨。(2)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3)引导民间和企业投资方向。

七、论述题

1.答:为了正确、合理地安排支出,提高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收入数量制约支出规模的原则。财政分配过程中,长期存在支出需要和收入可能的矛盾,国家各方面建设的支出需要是无限的,希望有更多的收入满足支出的需要;而收入在一定时期内却是有限的,它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高低和财政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安排财政支出时一定要考虑这一制约因素,安排一个适度的支出规模。

(2)按科学顺序安排支出的原则。财政支出首先安排并保证政府公共预算支出需要,然后视财力可能安排投资扩大再生产规模,是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是科学合理的分配顺序。政府公共预算支出,包括社会公益性基本建设支出、各项事业维持和发展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经费等支出以及各项补贴支出等等。保证这些支出之后的多余财力,才能据以安排投资性建设支出。

(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增产节约并重,只有增加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创造日益丰富的财源。在增产的同时必须厉行节约,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反对铺张浪费,提高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安排和管理财政支出的重要原则。

按照上述原则安排和管理财政支出,要采取的措施有:合理安排支出结构;统筹兼顾,保证重点需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2.答:(1)行使政府职能调控产业结构。①与履行政府职能直接相关产业由财政投资。②财政与产业部门、社会各界共同投资,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化。

(2)依据产业政策,运用财政、税收杠杆调控产业结构。①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是财政投资和引导其他投资的依据。②财政引导其他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措施:财政率先投资。利用财政、银行、税收杠杆引导投资。

(3)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为基准进行投资。①财政投资着眼于宏观经济效益,不应局限于地方、部门局部利益,防止盲目重复投资造成产业失衡。②宏观经济效益是考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

(4)财政投资结构应重视产业结构演变趋势。①重视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调整投资方向对形成合理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②重视第一、二、三次产业变化趋势,确定投资结构。

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C 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ABCD 3.AC 4.AC 5.ABCD 三、判断题

1.T 2.F 3.T 4.T 5.F 6.T 7.T

四、名词解释

1.投资性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发展国民经济,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及增强国力方面的开支。

2.固定资产支出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固定资产再生产方面的支出,包括国家财政用于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方面的资金支出。

3.支援农业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发展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投资性支出。 4.财政的流动资金支出是指国家预算用于增拨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的支出。 5.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支出,是财政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手段。 6.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

7.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陆、海、空三军建设和其他国防建设的经费支出。 五、简答题 1.答:(1)合理安排基本建设支出,是社会再生产进一步扩大的财力保证,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并增长的坚强后盾。(2)合理安排基本建设支出,对于改变和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作用。(3)合理安排基本建设支出对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答: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是指财政用于文教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第一,从其用途上看,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第二,从其使用部门来看,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因使用此项支出的部门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它们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提供生产性劳务。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次,教育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应用,生产活动高度紧张,工作节奏加快,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劳动者能够以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力投入每一天的工作。可见,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再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六、论述题 1.答:(1)正确处理国家财政支持与集体经济或农民自身积累的关系。(2)正确处理统筹兼顾与重点使用的关系。(3)正确处理财政资金的无偿支援与有偿支持的关系。(4)正确处理财政投资支援与税收减免支援的关系。(5)正确处理财政支持与信贷支持的关系。(6)正确处理财政支持与价格支持的关系。(7)正确处理资金支援与物资支援的关系。

2.答:(1)经济增长水平。(2)财政收支水平。(3)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4)人员数量变化。(5)政策性增长因素。(6)物价因素。(7)法制建设。(8)行政管理水平。

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

一、填空题 1.调节经济 2.价格 3.财政

4.价格体制 价格改革 二、单项选择题

1.C 2.A 3. D 4.D 5.B

三、多项选择题

1.AD 2.ABC 3.ABC 4.ABCD 5.AD 6.ABCD 7.ABCDE 四、判断题

1.F 2.T 3.F

五、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

2.财政补贴是在既定的经济体制下,政府为达到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目标,改变某些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相对价格,在经常性财政支出之外,采取不同的支出形式对企业、单位和个人的无偿支出。

3.财政贴息是指某产业部门或企业用贷款建设某一项目,自己不付利息,由财政代付全部或部分利息。

4.政策性亏损是指企业由于执行国家政策,支持生产刺激消费而将某些产品的计划价格定得低于成本而发生的亏损。

5.企业亏损补贴又称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主要是指国家为了使国有企业能够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经营一些社会需要,但由于客观原因使生产经营出现亏损的产品,而向这些企业拨付的财政补贴。

6.现金补贴指政府以发放现金的形式直接支付给接受补贴者,使接受补贴者得到工资以外的额外收入。

7.实物补贴指补贴利益发生了转移的财政补贴。如政府以低于产品成本或微利而制定计划价格向企业和个人提供产品,而企业亏损由财政补贴,购买商品的企业和个人是补贴最终受益者。

六、简答题

1.答: 目前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完全基金制(积累制)。第二种,现收现付制。第三种,部分基金制。在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方式上,由于国情不一样,大体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管理模式:一是高度统一管理模式。二是分散管理模式。三是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2.答:(1)政策性。(2)时效性。(3)专项性。(4)平均性。(5)特殊性和灵活性。(6)纯粹性和有限性。

3.答:(1)行使国家职能,改善外部经济环境。资源优化配置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非市场性资源配置,即为经济发展改善外部环境的资源配置,应由政府行使职能,为发展基础产业提供补贴。

(2)贯彻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引导生产要素配置。同时贯彻产业政策,政府对重点发展产业和部门进行投资引导,或实行不同形式的财政补贴。

(3)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安定。为实现政府行使职能的这一目标,财政补贴是不可缺少的一项经济措施。

(4)促进国际贸易。通过财政补贴扩大本国出口,增加进口,改善外贸经济状况。 4.答:我国财政补贴的主要内容,大体与西方国家财政补贴内容类似。所不同的主要是:

(1)我国有的补贴更具隐蔽性,没有在财政补贴项目中表现出来(如公费医疗、低房租等);(2)由于职工工资没有随必需消费品价格波动而相应上浮,而由此给职工的财政补贴利益具有更广泛的转移性(如将补贴转移给粮油商店等);(3)我国对农产品补贴是付购销差价的补贴,而西方国家对农业补贴主要是为增强农场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给过剩农产品找出路等等。 5.答:(1)优化资源配置原则。在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运用财政补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是政府的重要职能。(2)适时适度原则。①适时。补贴具有弹性及短期性特点,经济状况和国家有关政策变化,应适时调整。②适度。补贴应掌握适当的数量界限,防止多补溢补,保持补贴的经济效益。(3)收入低线倾斜原则。财政补贴不是正常投资和增加职工工资。贯彻国家政策,对收入偏低阶层实行财政补亏,是各国通行原则。(4)各种经济杠杆配套改革原则。每一种经济杠杆都有其独特功能,发挥各种经济杠杆作用活力,形成合理分配格局。 七、论述题

1.答:(1)社会保险。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我国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含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含企业劳保医疗、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2)社会福利。它主要包括特殊群体福利,如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等;企业单位提供的职工福利,如职工食堂、托儿所等;政府和社会共同开办的社会福利事业,如医院、儿童福利院、老人福利院等;以及社区服务。

(3)社会救助。它包括自然灾害救助和贫困救济。自然灾害救助是国家对因自然灾害遭受损失或发生其他不幸事故而暂时生活困难的公民提供的资金和物质帮助。贫困救济是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孤寡人员以及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公民提供的资金和物质帮助,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城镇贫困救济,即对城镇贫困户的救济;二是农村贫困救济,即对农村“五保户”实行保吃、保住、保穿、保用、保葬的“五保”制度。 (4)社会优抚和安置。它主要包括牺牲病故抚恤、定期定量生活补助、残废抚恤、残废人员免费医疗、烈军属疾病医疗减免待遇和军队移交安置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 (5)社会互助。它是指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单位自愿组织和开展的互助互济活动,个人出资建立互助基金、慈善基金等。

2.答:(1)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表现为:①支持价格改革。价格改革涉及面广,带来国民收入再分配和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通过财政补贴,支持价格改革,对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起到积极作用。②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财政补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扩大了对外贸易。③对财政经常性支出发挥了一定的调节和娇正作用。 (2)财政补贴的消极作用表现在:①制约经济发展。改变农产品和基础产业落后状况,首先要调整价格,这就使价格补贴迅速增长,给财政带来更大的压力负担。②加大了价格改革的难度。长期实行价格补贴,则意味着价格在低水平上凝固化。这种不正常的低水平价格对生产和消费都带来消极作用。③加剧了财政困难。财政收入的1/3用于财政补贴,加重了

财政负担,使财政难以摆脱困境。④不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财政对企业亏损补贴,是针对由价格原因而产生的政策性亏损补贴,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政策性亏损、经营性亏损混在一起不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⑤阻碍企业通过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⑥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利于使企业摆脱作为政府附属物以及摆脱依赖政府补贴获利的状态。⑦影响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对企业亏损补贴难以使职工工资与效益挂钩。补贴制度没有区别对待。

第八章 国债

一、填空题 1.有偿

2.弥补财政赤字 3.政府信誉

4.偿债率 负债率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A 5. C 6.D 7.C 8.B 9.D 10.C 11.D 12.C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BD 3.ABCD 4.ABCD 5.AE 6.ABCD 7.ABCDE 8.ABCDE 9.ABCDE 10.ABCD 四、判断题 1.T 2.T 3.F

五、名词解释

1.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国债市场是指政府通过证券市场所进行的国债交易活动,是证券市场的组成部分。 3.国家信用是国家(政府)以债务人或债权人的身份,通过信用形式筹集或运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

4.货币公债即以货币为本位的公债。或者说是以货币为发行对象的公债。它又分为本币公债和外币公债两种。

5.保值公债是国家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和公债的信誉而发行的一种特殊的公债。它的年利率随人民银行规定的3年定期储蓄存款利率浮动,加保值贴补率,外加一个百分点。 六、简答题

1.答:(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功能。 2.答:(1)短期财源需要的原则。国家预算收入中,用经常性的税收收入难以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在时间上所出现的临时资金需要时,就可以通过发行短期国债来调剂预算入不敷出的差额。(2)负担限额的原则。从法律上规定发行余额,使国债的发行限制在国民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以避免国债发行过量而引起通货膨胀、物价波动对生产和人民生活所起的负效应。(3)稳定经济的原则。国债的发行必须坚持稳定经济的原则,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4)吸收社会游资的原则。国债发行应坚持以吸收游资为主的原则,尽力避免减少社会的生产资金或中央银行货款,以减少国债的排挤效应。如果过度挤压企事业单位的生产资金,或过多挤占中央银行的信贷资金,很可能降低资源配置效率。(5)低成本原则。讲究社会经济效益是商品信用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国债发行也应当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进行成本与效益比较分析,衡量其筹资成本。这也是由国债分配的财政属性–––无偿性或低偿性所决定的。

3.答:(1)降低国债发行成本,减少国债发行费用。(2)控制国债依存度。(3)国债的调换与整理。 4.答:(1)按期偿还本息原则。这是维护国家信用的重要原则。(2)经济效益原则。即债务资金必须用于经济建设,不能用于行政性开支。(3)自由认购转让原则。一方面公债的发行一般不能强制推销;另一方面发展债务市场,促使公债自由交易转让。(4)节省发行费用原则。

5.答:公债产生需要具备必要条件:一是政府支出需要;二是存在闲置资本。 公债发展需要具备更多的条件:(1)国家职能扩展,政府支出日益增长超过税收等无偿收入承担能力。(2)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社会闲置资本的存在。(3)宏观经济调控职能促进公债发展。(4)物价和币值稳定,不发生大的波动。(5)证券市场的形成,使公债拥有较大的流动性。(6)法制和财政制度的健立健全。

6.答:(1)公开发行方式。即政府公开向社会发行债券。具体包括直接推销方式、政府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代售,在金融市场出售债券和支付发行方式。(2)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受方式。如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或商业银行承受,即由银行机构承购所发生的全部公债,然后由银行转向社会销售。(3)特别发行方式。即政府在发行公债时,向政府设立某些基金机构直接发行,由它们承购。

7.答:(1)一次偿还法。政府按期偿还公债时连本带利一次支付。(2)抽签偿还法。政府采取定期专门抽签的方法,确定每次偿付债券的号码。如约偿还本息。(3)轮次偿还法。即政府在发行公债时,规定按公债券号码的顺序,固定其偿还期限,此后,每年按照次序偿还到期的部分。(4)市场买销法。政府通过公开市场业务陆续将发行的债券购回。(5)比例偿还法。将公债分为若干份,每年按份偿还。

七、论述题 1.答:(1)公债作为国家信用,是采取有偿方式取得收入,税收和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则以无偿方式强制征收,或按国家规定上交财政。

(2)从筹集财政收入方式看,税收以强制方式征收,纳税人不能抗拒缴纳,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公债发行不能依靠强制推销,一般是采取自愿认购方式,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战时才采取强制方式,正常情况下多以经济方式自由认购。

(3)税收和公债对经济发生不同影响。税收是政府以政治权力为依托强制分配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以增加财政收入满足国家执行职能需要。与此同时减少纳税者开支,减少业主投资。公债发行主要是吸收社会游资转为政府使用,可以将居民等认购公债者的钱用于满足政府开支需要,其中有一部分用来建设公共工程,改善经济环境,可以推动经济和公益事业发展。

(4)公债、税收对资源的动员和利用发生不同影响。增加税收无疑会增加财政收入,但与公债比较,不如公债容易被人们接受。税收只能以强制手段动员国内资源,而举借外债则可动员部分外国资源,弥补国家资源短缺。但当还本付息时却会将本国部分资源流入外国,这一点不同于内债。

第九章 国家预算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C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BD 3.ABCD 4.B 三、判断题

1.F 2.T 3.F

四、名词解释 1.国家预算是指政府制定的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2.预算外资金是其所有权和支配权都归政府所有,只是不纳入政府预算内管理的,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职能需要的财政资金。

五、简答题 1.答:(1)公平性。(2)完整性。(3)可靠性。(4)统一性。(5)法律性。(6)年度性。 2.答:一是行政性收费。二是事业性收费。三是政府性基金(附加)。四是政府性提成。五是经营、服务性收入。

3.答: (1)对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预测和分析。(2)拟定下年度预算收支控制指标。(3)颁发编制国家预算草案的指示和具体规定。(4)修订预算科目和预算表格。 六、论述题 1.答:(1)正确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直接关系到国家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方向。因此,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规定的政治经济任务以及为实现这些任务而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就是预算编制的首要原则。当前,在编制我国国家预算时,要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的要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具体方针政策来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2)正确处理国家预算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总计划,它规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也规定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国家预算作为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财力保证,二者的关系实质上是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由于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因此国家预算的编制必须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同时又要通过国家预算促进、制约和监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3)坚持预算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预算收入的安排要实事求是,并积极开辟财源,努力增加收入;预算支出的安排要兼顾生活和生产各方面的合理需要。首先,要把必要的支出打足,再考虑发展需要,不留支出缺口,不随意加大支出指标。其次,要按规定留足财政预备费以及增设必要的周转金,把收支预算安排在积极可靠的基础上。

第十章 财政管理体制

一、填空题

1.财政分配活动

2.宏观全局性 管理的综合性 3.提高管理效益 4.高度集中 分级 5.分税制 财政管理体制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D 5. D 6.A 7.D 8.B 9.B 三、多项选择题

1.BCD 2.AC 3.AB 4.ABC 5.ABE 6.ABCD 7.CD 四、判断题

1.T 2.F 3.T 4.F 五、名词解释

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分配关系,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支范围和确定其预算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2.国有资产是指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资产。

3.财政管理是在认识财政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运用经济手段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以及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规定、约束和引导财政工作按照一定的准则和规范活动。

4.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规定财政分级管理的根本原则,划定各级政权之间、国家同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职责、权限以及财政收支范围。 5.预算调整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

6.单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收支统一编在一个总预算内,而不再按各类财政收支的性质分别编制预算。

7.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8.分税制是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简称,是在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六、简答题

1.答: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与其他体制相比具有以下优越性:

(1)有利于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规范化,促进各级政府管理财政的主动性积极性。(2)在保证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前提下,有利于尽快改善中央财政状况,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3)中央税和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关负责征收,可以保证中央财政的税基不受侵蚀,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4)有利于消除为谋取地方利益阻碍商品流通的弊端,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七、论述题

1.答: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关系。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为基础的原则。二是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的原则。三是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

2.答:分税制是在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1994年1 月1日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的内容是:

(1)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现在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2)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为了保持原有地方既得利益格局,逐步达到改革的目标,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

(4)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原体制的分配格局暂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再逐步规范化。 3.答:(1)财政包干体制不利于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在地方财政增收的

同时不能保证中央财政增收,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影响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而且,由于利益固定化,地区之间相互之间自成体系,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这是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矛盾的。(2)由于利益格局固定化,导致财政运行机制发生紊乱现象:擅自减税免税、随意退税、包税,滥摊派、各种集资屡禁不止,财政流失严重。而且,与财政并行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部门愈来愈多,大大降低了财政的分配协调职能。(3)税收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经济形式的企业所得税不统一,内、外资企业流转税制不一致,征管比较混乱。(4)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没有理顺,企业普遍实行的“包死基数,超收多留”的承包办法,不但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而且不利于企业之间公平竞争。

第十一章 财政平衡

一、填空题

1.国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协调发展 2.通货膨胀

3.硬赤字 软赤字

4.货币形式 财政性存款 实物形式 库存商品 5.正确处理协调二者之间的交叉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1.D 2. B 3.B 4.C 5.D 6.B 7. D 8.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 AB 3.BCDE 4. AD 四、判断题

1.F 2.T 3.T 4.T 五、名词解释

1.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按我国统计口径是指当年的收支对比而言。

2.均衡财政是指处于收支平衡状态的财政。

3.非均衡财政是指处于不平衡––––赤字或结余状态的财政。

4.财政收支平衡指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略有结余。广义的收支平衡指国家预算收支平衡和财政性预算外收支平衡,狭义的收支平衡即为国家预算收支平衡。

5.硬赤字是指举债收入弥补收支差额后仍有赤字,靠增发货币弥补,即为“赤字货币化。

6.软赤字指用债务收入弥补的赤字。

7.财政结余指年度预算执行的结果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

8.财政赤字亦称“预算赤字”,指在财政年度中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在会计处理上,通常用红字把这个差额填在收方,以取得预算表的平衡,故称赤字。财政赤字表明当年由国家分配使用的物资量超过了其通过正常收入集中的物资量。赤字如果没有可靠的弥补来源,势必会冲击市场供求平衡。 9.财政透支是指财政发生赤字时向银行借款弥补赤字的方法。一般会引起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的后果。只有银行信贷资金比较充裕,或在财政透支后,贷款规模有压缩的余地,才可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

10.财政投融资是政府财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以实

施政府政策为目标形成固定资产。其资金运用采取信用和偿方式进行投融资活动。 11.信用膨胀指银行发放贷款过多,超过了生产和流通增长的需要,超过正当资金来源,发放了一部分没有物资保证的贷款。 六、简答题 1.答:(1)对财政平衡不能绝对地理解。(2)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3)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全局观念。(4)研究财政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5)研究财政平衡,必须注意其平衡的真实性 2.答:财政平衡和社会总供求关系如下: 首先,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

其次,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最后,公式中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3.答:(1)制约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保证。财政收支平衡是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及其结构平衡的重要构成部分。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对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过程中,制约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平衡及结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财政平衡是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重要保证。

(2)有利于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运行。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就能防止从财政渠道造成通货膨胀。

财政收支出现赤字(指依靠举债收入弥补后的“硬”赤字),即表明投入了一定数量的没有收入来源、没有物资保证的支出。弥补差额(赤字)的办法,靠向银行借款、透支。这种情况往往造成银行被迫多发票子,增加财政性货币发行,使社会上出现过多的货币购买力,助长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因此就需要坚持财政收支平衡。

4.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选择什么样财政模式必须审慎。既可以选择预算年度收支平衡的均衡财政模式,也可以选择预算年度交替实行赤字和盈余的非均衡财政模式。 (1)选择预算年度收支平衡的均衡财政模式。把预算年度收支平衡(不包括债务收入)绝对化,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情况下,既不易实现,也难以符合经济均衡运行的客观要求,并且会削弱财政宏观经济调控的适应能力。

(2)选择交替实行均衡财政和非均衡财政模式。根据经济运行和社会事业发展现状,有的年份实行不包括债务收入在内的均衡财政模式,经常收支平衡后的剩余财力投入经济建设,保持预算年度收支平衡;有的年份,不要求预算年度内收支平衡,实行非均衡财政模式,其涵义是:允许预算年度出现赤字或结余,以调控经济进行,关键是采用适宜的方法弥补赤字。

5.答:从财政投融资一般概念可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1)财政投融资是政府的投资融资活动,以实施政府政策为主要目标。

(2)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

(3)采取信用形式有偿使用资金。资金投入要求按期收回本金和使用费用(利息)。 (4)财政投融资资金属于投资性资金,主要用于政策性固定资产投融资。

(5)财政投融资属政府采用信用形式的特殊财政活动,是政府财政活动的组成部分。 七、论述题

1.答: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和资源配置主体及其方式的变化,引起财政收支关系的变化,使财政平衡对经济运行作用的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1)宏观经济运行作用能力减弱。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大幅度下降,这使财政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有所减弱。表现为:①减弱了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财政收支即便是不出现赤字,在达到收支平衡的状况下,它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也明显减弱;②财政统收统支时期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中的枢纽地位和主导作用明显减弱;③财政赤字对产生通货膨胀的导源作用有所减弱。

(2)财政收支失衡压力增大。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以财政减税让利为突破口进行体制改革,扩大企业和地方财权,增加机动财力;落实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增加财政补贴;减免农村税收;安排劳动就业,增加职工工资;财政对大型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对改善经济环境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对公共事业设施的投资继续增加,不能减少;内、外债务还本付息以及增加国防科研经费等,所有这一切减收增支因素,都助长了财政收支失衡的压力。

(3)出现有利于缓解财政失衡的经济条件。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备,出现了资金市场。资金市场的出现,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单靠财政征税、企业上缴利润等筹集收入和拨付资金、发放财政性贷款形式配置资源的格局。同时也创造缓解财政失衡的新经济环境。财政可能通过资金市场筹集、融通资金,以国家信用形式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减轻赤字压力。 第十二章 财政政策 一、填空题 1.C 2.B

二、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B 5.B 6.A 7.B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 3.BCD 4. ABCDE 5. ABCDE 五、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是针对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目标,依据特定的财政理论,为指导财政工作

和协调财政关系所制定的基本准则和措施。

2.财政政策工具是政府为实现既定的财政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调控手段与措施。 3.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宏观财政政策的类型之一,简称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降低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由于减收增支的结果集中表现为财政赤字,因此,膨胀性财政政策也称赤字财政政策。

4.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宏观财政政策的类型之一,简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由于增收减支的结果集中表现为财政结余,因此,紧缩性财政政策也称盈余性财政政策。

5.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均衡控制贷币与信用,根据经济运行状况,扩大或收缩货币与信用。其政策目标是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 六、简答题

1.答: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服务,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必须由政府直接控制,政府能够在既定目标出现偏差时实施纠正。

第三,应具有启发市场机制的作用,它能够通过市场机制,靠近财政政策目标。 2.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可以有多种类型,在实践中,通常是两类四种,即:(1)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3)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4)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前两种属于一类,“双松”、“双紧”是同方向组合。后两种属于一类,“一松、一紧”是反向组合。

七、论述题

1.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一般可分为两类四种,其中“双松”、“双紧”属于同方向组合;“一松一紧”、“一紧一松”属于反方向组合,它们适用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条件。

“双松”政策的适用条件。一般来说,“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为使经济发展,就要扩大投资,提高投资率,这就需要通过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去实现。松的财政政策,其措施是减税让利或扩大财政支出,这可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结果往往是引起财政赤字。松的货币政策 ,其措施是降低利率,扩大贷款,这也能刺激投资,但容易造成信用膨胀。因此,“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 “双紧”政策的适用条件。“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常是在经济过热,需求过旺和通货膨胀压力下采取的对策,目的是调整经济,压缩需求。紧的财政政策,其措施是增加税收和利润上交,缩减财政支出,结果是财政赤字减少或有财政结余,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紧货币政策,其措施是提高利率和减少贷款,即收紧银根,这会压缩投资,平抑物价。但“双紧”的结果可能带来经济萎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