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铁路南站总体施工框架 施工组织设计 - 图文 下载本文

上海铁路南站工程施组框架

7.2.3 南广场劳动力初步配制计划见表6。 8、关键技术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8.1 工程总体测量

表6 劳动力安排计划表按工程施工阶段投入劳动力情况(人)工种和级别木工/4.3级钢筋工/4.3级砼工/3.3级泥工/3.8级机安工/4.5级起重工/4.2级其他用工/3.8级合计2603020910705302021025755305001511545180地下车库、商场:围护、桩基、砼支撑阶段120150330地下车库、商地下车库、商地下车库、地下车库、车道、次通道场:A区底板场:B区底板商场:顶板商场:内隔主通道工程、坡道、南北砼,AB区中联系通道工程砼完成阶段砼完成阶段墙完成阶段板砼完成阶段210305107040659016050110851351015375151520252530由于本工程占地面积大,单体多,轴线较多,平面形状独特,且与地铁R1线、L1线、南北广场均相互联系,为确保各单项工程的联结一体化,故在测量定位时,均利用上海南站指挥的施工一级加密控制网,进行现场加密点的布控。

施工时,根据加密控制网细分轴线控制桩。 8.1.1 施工技术要求

(1)一级控制网:由工程指挥部提供测量定位成果永久保护,加密控制网复核依据。 (2)二级控制网:根据一级控制网,由现场总承包进行加密布置控制点,以作为各

人数600分阶段劳动力安排计划表单位工程进行轴线定位依据。在施工前应对二级控制点作闭合复核,并在施工过程中

木工/4.3级重点保护,定期复核。

(3)轴线控制网:根据二级控制网,对各单体测量放线轴线控制桩。各施工阶段复

500钢筋工/4.3级400核。

砼工/3.3级泥工/3.8级机安工/4.5级合计(4)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做好对二级控制点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在基坑施工阶段,在移位前必须经总承包确认,并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重新布点,重新布点后,应立即进行闭合复核。

(5)根据设计总平面图定位数值计算出相应轴线的相对位置,现场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轴线定位。水准标高采用“三等精密水准”测量。

3002001000地下车库、商场:围护、桩基、砼支撑阶段地下车库、商场:A成区阶底段板砼,AB区中板砼完地下车库、商场:B区底板砼完成阶段地下车库、商场:顶板砼完成阶段地下车库、商场:内隔墙完成阶段主通道工程车道、次通道、坡道、南北联系通道工程(6)本工程测量精度要求高,正确选用合适的仪器并严格规范仪器的操作程序,实际操作实施达到考核指标,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使土建测量人员达到了专业测量的水平。

(7)本工程施工作业面多,再测量配合施工中,采取初定位,精调整,混凝土浇捣前检查复核,使测量和施工能交叉进行,减少互相干扰,保证了施工进度。 (8)定位程序:资料审核→内业核算→外业校测→定位测放→定位自检→定位验线。

施工阶段 25

上海铁路南站工程施组框架

8.1.2 平面及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由于本工程占地面积大,轴线较多,平面形状独特,进场后应根据总承包单位提供的二级控制点进行水平、高程控制点测设工作,若发现有偏差应提请总承包、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解决。在此基础上,进行轴线控制网的布设,控制网水平及高程合二为一,作为施工的参考点,每一分部工程施工前的轴线、标高复核均采用其控制点。

施工时控制网布设间距控制在40m~50m左右。

建立施工方格控制网,必须从整个施工过程考虑,从桩基、挖土施工过程中的定位轴线均能应用所建立的施工控制网。

由于挖土施工对工程控制网的影响较大,除了经常复测校核外,最好随着施工的进行,将控制网延伸到施工影响区域之外,同时结合现场等周围环境实际情况,设立和布置轴线控制网点。

本工程测量定位工作应采用先进的高精度全站仪、经纬仪以及水平仪;所有控制点延伸至挖土影响范围以外的适当位置,并且采取混凝土加固保护措施,定位的方法,南北广场还应在地下连续墙上设置轴线控制网标牌。整个定位工作由我公司专职测量小组完成。 8.1.3 数据处理

对于大量的坐标数据处理,应在现场采用计算机处理。根据提供的二级控制点数据计算出各轴线点的坐标,并储存在计算机内,在计算机上可直接验算各种轴线交点,左边反算值与设计图纸所标尺寸角度距离是否相符,避免计算错误。现场定位时,可随时调用定位元素。 8.1.4 水准测量

对建筑物的放样采用的是极坐标法,放样元素角度及距离是通过点的坐标反算得到的,因此,标高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点位的正确性。 8.1.4.1 基准水准点的建立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永久等级水准点,采用往返水准或闭合水准测量(若提供二点),用二等水准引测至施工现场,设立现场施工基准水准点。施工现场基准水准点应布置在受施工环境影响小且不易遭破坏得地方。

考虑到季节得变化合环境有可能对基准水准点造成影响,所以应定期对基准水准点进行复测。

8.1.4.2 标高引测

采用“外控”加“内控”的方法进行。内控:采用激光天顶仪、钢卷尺投射点进行高程引测。外控:在混凝土浇捣完成后的外墙面做好标志直线用50米钢卷尺进行高程复核。标高控制点,纵横向组成标高控制网,以准确控制基坑标高。 8.1.5 沉降观测控制 8.1.5.1 设置数量与位置

施工时将根据结构设计说明、相应的设计图纸及本工程通视条件,拟将沉降观测点布置在底层框架柱或外墙上(室外地坪相对标高300处)。

基础阶段沉降观察点设置,沿外围基础承台布置,用红漆作标记,并测好初始值。 8.1.5.2 观察数据的建立

根据本工程结构形式的特点,先按照业主提供的高程基准点,将其引测至施工地块内,设置若干控制点,将其固定在基地内不易被破坏的部位,安排专人进行保护,在埋设点保持稳定后测定控制点的高程,并记录其数据,作为以后工程测量基准点,且由专业测量人员定期对其复测,与外界高程基准点进行校核。

基础混凝土浇捣好后即按要求测量第一次沉降量。

出±0.000线后即根据预先确定的沉降观测点位置设好测点,并测好上部结构的初始值。地下室顶板混凝土浇捣好后即按要求测量第一次沉降量。(对于南北广场部分地下室中板混凝土浇捣好后即按要求测量第二次沉降量。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浇捣好后即按要求测量第三次沉降量。)

主站房结构每完成一层测一次沉降至结构封顶。 装饰施工阶段每月观测一次,竣工时观测一次。

每次测得沉降数据均应按要求制表汇总,送交监理工程师审阅,发现沉降有突变应立即通报有关各方。

附图48:《施工轴线控制网平面示意图》 附图49:《主站房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6

上海铁路南站工程施组框架

拉森钢板桩,桩长12m;

8.2主站房部分关键技术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8.2.1 沪杭线翻交

由于沪杭正线和牵出线位于H7轴和H8轴之间,为确保沪杭线路的正常运行,对于沪杭铁路线范围内的站屋结构包括桩基必须采取翻交施工的措施。

8.2.1.1先施工施工翻交段H5~H7轴之间的主站房基础结构与通道,回填后翻交线施工,将沪杭线翻交至H6~H7之间。

8.2.1.2随后施工H5以北与H7已南的基础结构和通道结构以及上部结构。 8.2.1.3将沪杭铁路线第二次翻交回H7和H8之间再施工H5~H7上部结构

H5~H7轴第Ⅲ施工区为沪杭线翻交段,故该施工段的工期为关键节点,需加强控制,确保整个施工工期。

附图50:《沪杭线翻交平面示意图(一)》 附图51:《沪杭线翻交平面示意图(二)》 8.2.2 基础阶段分区分块组织施工

根据沪杭线翻交方案及H3以北先行施工,本工程将主站房分为将分区分块施工,在整体上划分为四个施工区,即H3轴以北为第Ⅰ施工区、H3~H5轴为第Ⅱ施工区、H5~H7轴为第Ⅲ施工区、H7以南部分为第Ⅳ施工区。行包地道为第Ⅴ区,邮政地道为第Ⅵ区。在基础部位施工的总顺序为第Ⅰ施工区→第Ⅲ施工区→第Ⅱ施工区第→第Ⅳ施工区。第Ⅴ、Ⅵ区与主体结构相互影响小,可根据具体的施工作业条件穿插独立施工。各区根据地下基础形式的不同及结构留缝和施工进度的要求,将各区分为若干施工块,具体组织施工将根据分块进行施工。每个施工区中,施工的顺序将根据深基坑的施工原则和不影响施工面的原则,均应按照“先深后浅,先中间后两边”的施工原则。

8.2.3 具体基坑围护措施

8.2.3.1南北联系通道、西旅客通道及两侧站房承台基础

(1)沿南北联系通道东侧结构外边线由自然地面打设Ⅳ#拉森钢板桩,桩长12m;其东侧的站房承台则沿结构外边线由自然地面打设[30#槽钢板桩,桩长9m;

(2)沿西旅客通道西侧站房的承台基础以及西出站通道结构外边线由地面打设Ⅳ#

(3)钢板桩在站房承台一侧距离结构边线200mm,在板墙一侧距离结构边线800mm,以作为今后支模的操作空间;

(4)两侧钢板桩在东西两端予以封闭,并形成整体;北端至第Ⅰ施工区放坡边缘并与行包通道围护结构以及L1线围护结构相接,南侧与南广场的围护结构相接; (5)这些部位的钢板桩围护部分,均采用双拼[30#槽钢围檩,并加设双拼[30#槽钢水平支撑,东侧承台[30#槽钢板桩围护部分设一道水平支撑,西侧出站通道Ⅳ#拉森钢板桩围护部分设二道水平支撑;钢板桩围护外围之间局部设钢筋拉锚。 8.2.3.2 H5~H7轴之间第Ⅲ施工区(沪杭线翻交段部位)

(1)沿H7轴的北侧,距离H7轴5.6m(设备通道中间局部为8.0m),打设SMW工法桩,东西两侧与旅客通道外围钢板桩相连,水泥土搅拌桩为φ850@600,水泥掺量20%,桩长为15m(设备通道部位桩长20m),内插H700×300×13×24型钢,型钢间距850,插入深度15m(设备通道部位SMW工法桩长20m);在H5轴北侧(距离H5轴8.0m)打设Ⅳ#拉森钢板桩,东西两侧与南北联系通道及西旅客通道外围钢板桩相连,南北联系通道与西旅客通道部分桩长12m,设备通道部位18m,其它部分15m,SMW工法桩与拉森桩之间设二道(设备通道部分三道)φ609×16钢管支撑,第一道钢围檩H400×400型钢,第二道、第三道均为2H700×300型钢围檩,支撑立柱采用H350×350型钢立柱,长度为24m(设备通道部位长32m);

(2)为减少对翻交段设计铁路线下无站房、通道地下结构的土体的扰动,需部分保留原壮土体,根据实际工况保留土体部分位于H5~H6轴之间,对于留土部分采用Ⅳ#拉森钢板桩进行围护,长度12m~18m,挖土部分拉森钢板桩之间设二道(位于设备通道部分设三道)φ609×16钢管对撑,第一道钢围檩H400×400型钢,第二道、第三道均为2H700×300型钢围檩,支撑立柱采用H350×350型钢立柱,长度为24m(设备通道部位长32m)。

8.2.3.3 H5~H3轴部分(即第Ⅱ施工区)

(1)对于此部位的基坑围护,其东西两侧均为Ⅳ#拉森钢板桩,南侧(H5轴部位)则利用已先施工完的通道结构(局部位置砌筑挡土墙),北侧(H3轴部位)则在利用已施工完的站房结构的基础上坑内局部放坡,因而,围护主要是针对位于中间部位设备通道部位,由于实际挖土深度达到达到9.27m,相对于西侧旅客通道基底落深3.0m,

27

上海铁路南站工程施组框架

故设备通道部分可在大面积挖土至旅客通道基底后采取放坡打设土钉的围护形式; (2)在这一范围内的局部承台深坑则采取坑内放坡开挖的方式。 8.2.3.4 H7轴以南第Ⅳ施工区的基坑围护

(1)主要是设备通道部分,其挖深10.97~12.27m(局部承台部位挖深11.87m),相对于-7.800m标高,大部分落差为5.9~6.3m,由于深度较深,则采取打设一排φ650@800钻孔灌注桩(桩底标高-22.000m),一道φ609×16钢管对撑(局部二道)。其间局部承台落深部位则采取坑内放坡开挖的方式;

(2)由于开挖此部分基坑时,位于H7轴北侧的沪杭线过渡段已在运营中,但无通道结构部位的土体以及火车运行产生的动荷载对于SMW工法桩的侧向压力,单靠北侧SMW工法桩,无法保证基坑的安全,因此,需要利用已施工完的H5~H7轴通道结构设置三道直腹式桁架加拉锚来分担土体以及火车行驶荷载以满足SMW工法桩在南侧基坑开挖时的受力和变形要求,桁架为混凝土结构,埋设拉锚采用φ32冷拉Ⅳ级钢筋并施加预应力的钢筋拉锚形式,竖向同桁架设置3道,在SMW工法桩一侧作为张拉端,设置双拼H700×300型钢加强围檩,具体尺寸可见附图所示。在翻交段南侧基坑开挖过程中,随分皮挖土进展进行拉锚预应力张拉施工;

(3)在H5~H7轴第Ⅲ施工区回填土时利用已施工完通道结构的顶板、中板和底板与侧板交接部位浇筑混凝土桁架并预埋好拉锚钢筋及锚固端,并在SMW工法桩一侧留设张拉端,钢筋拉锚在平面上的布置方式为直拉;

(4)在第Ⅳ施工区基坑南侧采取多级放坡的形式,具体施工时要求此部位南广场一侧地下连续墙先行施工完成,在放坡挖土时连续墙两侧同时进行挖土卸载。 8.2.3.5 第Ⅴ、Ⅵ施工区,即邮政通道以及行包通道部分

(1)主站房东侧第Ⅴ施工区邮政通道,由于挖土深度大部分超过6m,最深6.49m,因此,采用12m长Ⅳ#拉森钢板桩,加一道槽钢水平支撑的围护形式;

(2)西侧第Ⅵ施工区的行包通道部分,由于挖土深度均在6.0m以下,最深为5.68 m,故全部采用[30#槽钢板桩(桩长9m,送桩1m),加一道水平支撑的围护形式。 8.2.3.6 对位于各施工区段内的局部承台落深部位均采用水泥搅拌桩予以基底加固。

主站房基坑围护设计详见: 附图52:《主站房基坑围护平面示意图》

关于主站房各区的具体基坑围护设计图纸,详见《上海铁路南站站房工程主站

房基坑围护设计》。

8.2.4 站屋上部结构施工分块施工

主站屋9.900m结构平台原设计分8块,现根据沪杭线翻交的施工原则,对9.900m平台施工分块必须重新调整,调整的原则是:上部结构的施工分块不影响沪杭线正常运行,沪杭线翻交对上部施工的影响范围最小。故对原设计分块进行重新调整,共分12块。分块调整后,局部预应力索布置和节点需调整,具体施工需和设计及预应力施工进行协商。 8.2.5 工程桩施工

主站房工程桩均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径为φ750、φ650,有效桩长46~58m。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必须进行试成孔,数量不少于2个。工程桩单桩静载荷试验采用慢速静载荷试验,数量为5组。本工程工程桩桩身质量检验采用低应变动测法,抽检数量为总桩数的100%。根据设计要求,桩基均采用桩端后注浆的措施,以提高单桩极限承载力。

8.2.6 基坑挖土施工

本工程基坑挖土配备履带式液压反铲挖机,可配置1.2立方米挖4台,0.4~0.6立方米挖机4台。机械配置数量可按每段实际土方量作适当增减,要求按预定计划完成。挖土施工严格按照基础阶段分区分块和基坑围护设计要求施工。

各阶段挖土前均做到思想统一、交底清楚、目标明确,严格遵循设计开挖施工顺序,“先撑后挖、从上到下,分层分皮,留土护坡,对称开挖,垫层及时浇捣”的总原则。

8.2.7 钢管劲性柱的施工

主站房内支撑9.90m环梁的框架柱为直径1000㎜的钢管劲性柱,钢管直径为550㎜,内填C60砼,而钢管外侧为C40砼,为确保钢管劲性柱的施工质量,应从钢管劲性柱的制作加工、现场安装、钢筋绑扎、砼的浇捣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施工技术措施。 8.2.8 钢筋施工

本工程钢筋均采用钢筋预制加工厂加工,现场安装。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框架及剪力墙均为一级抗震等级,对于结构柱、墙板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

框架梁钢筋均采用墩粗螺纹连接部分绑扎连接,为确保底板上下皮钢筋位置准确,现场应加设钢筋马凳作为支撑。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