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 图文 下载本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2分钟)

在江南水乡,这里风景如画,河道纵横交错,一开春儿,便芦苇丛生。聪明的水乡孩子都爱玩一种自制的玩具,那就是——芦叶船。(板书:芦叶船)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0分钟)

当一片一片普通的芦叶在自己手中变成一只只可爱的芦叶船时,内心该多么快乐呀!让我们走进文本同作者一同感受和分享快乐。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学生自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 2、与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出示生字、新词。(崇明岛、芦苇、桅杆、大篷船、重叠、唾沫、喇叭、进港)

(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3、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4、指名分段朗读,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评估朗读效果。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6分钟)

(一)自读课文,边读边作批注。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交流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主

29

要脉络。

第一段(1—3):我们在放学路上采芦叶做小船玩。 第二段(4):在家乡的小河里寻找自己的芦叶船。 第三段(5—7):我和表哥到长江边去放芦叶船。 第四段(8):我的遐想和对未来的向往。

(试分段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练习,学生合作后,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加强,从而感觉到题目相对会简单,进而促使他们以后学会合作。) 四、指导书写。(10分钟)

(一)“篷、叠、唾”这三个字笔画较多,指导学生辨清字形。“喇”右部分不要写成“刺”;“港”最后部分不要写成“已”。

(二)学生书写,教师及时纠正指导。

(本课易写错、念错的字较多,要注意引导对学生进行辨析。)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小小的芦叶船带给作者儿时许多快乐。芦叶船在水上漂,它会飘向哪里?让我们的心也随着芦叶船飘向远方。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芦叶船》。

(设疑结课,意味深长) 六、作业。(1分钟)

1、抄写字词。2、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优美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2、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0

3、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4分钟) (一)完成下列填空。(出示小黑板)

作者的家乡在( ),那里( )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 )。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许多( )来,孩子们用它做成了( ),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并由习题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聪明的孩子们用芦苇自制了玩具芦叶船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下面我们将一起和我的小伙伴们一同来到小河边感受他们的这份快乐! 二 精读课文,突破重点。(27分钟)

(一)指名读第 3-4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10分钟) 学习预设:

1、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成小舢板;有时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杆、五桅杆的大船。我们把船做好后,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船往河中央轻轻地 一扔,保险翻不了船。

指名读,思考并回答:小小的芦叶能制作出这么多种的船,而且下到水里翻不了船,你感觉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2、船一下水,便顺着风儿开走了。我们就用芦叶卷成喇叭,“呜啦呜啦”地吹奏着,欢送他们远航。

31

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当时心里会怎么想?他们彼此会说些什么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理解一边有感情的朗读。

(二)齐读这一自然段,感受孩子们制作芦叶船时的快乐。(3分钟) (多种方式地读有利于学生们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到文中孩子们的快乐。)

(三)自读第四自然段,继续思考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芦叶船带给孩子们的快乐。(4分钟)

小结:“有的找不到了,可能已经远航了;有的靠在岸,我们说他进港了。”多可爱的想象呀!“我”和表兄玩芦叶船的时候,有更奇妙的想象呢!

(四)自读第5-8自然段,画出“我”的想象的句子。体会“我“当时的心情。(5分钟)

“我们上学路过的竖河,是直通长江的呀,那我们做的芦叶船,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长江是通向东海的,那我们的芦叶船,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

(抓住词句并认真品味,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问题。) (五)学生交流,谈自己的感受(5分钟)指导朗读。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7分钟)

小小的芦叶船带着童年的快乐,漂向了长江,漂向了东海……芦叶船到底会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派代表发言。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学习,可以迅速提高其能力和水平,还能充分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