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自测题目-最全 下载本文

绪 论

一、A型题

1.中医学中“证”的确切含义是( C )

A.疾病的症状 B.疾病的病性 C.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概括 D.疾病的病名 E.疾病的体征

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体现了中医学中的( B A.治病求本原则 B.辨证论治原则 C.因人制宜原则 D.因时制宜原则 E.整体观念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C ) A.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E.正治与反治

4.人体的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E.形体

5.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D )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二、B型题

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 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1.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C ) 2.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 A ) 3.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B )

) .扁鹊) E 三、X型题

1.辨证就是要辨别疾病的( ABCE )

A.病位 B.病因 C.病性 D.病名 E.邪正盛衰 2.辨证与论治的关系是 (BC)

A.两者相互影响 B.辨证是论治的依据 C.辨证是论治的前提 D.两者无明显关系 E.两者相互促进

3.中医的“证”包括( BCDE )

A.病变的全过程 B.病变的原因 C.病变的部位 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

4.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BCDE )

A.《诸病源候论》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难经》 E.《神农本草经》 四、词语解释

1.论治: 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给予相应

的药物、针灸等治疗的过程。

2.辨证: 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

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斗争关系等情况作出判断,并给出恰当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证: 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

机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反映了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五、填空题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 整体观念 和 辨证论

治 。

六、简答题

如何理解“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所谓“同病异治”,就是指在同一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如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风燥、气虚等不同的证,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类型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证相同,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如哮病、喘病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了相同的“痰热蕴肺”的病理本质,表现为相同的证,故皆可用清肺化痰的方法来治疗。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内容

一、A型题

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D ) A.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日光向背

E.寒热

2.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B )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3.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D )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4.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肾为( D ) A.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B.阳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C.阴中之阳

5.脾的阴阳属性是( E ) A.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B.阳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C.阴中之阳

6.“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 D ) A.表证 证

7.下列归属于五行之“水”的是( A ) A.恐 B.脉 C.肉 D.皮

E.怒

B.虚热证

C.里证

D.实热证

E.实寒

8.下列五行生克关系中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C ) A.木克土 D.金生水

B.火生土 E.金克木

C.火克水

9.按五行生克的关系,肝为脾之( D ) A.母

B.子

C.所胜

D.所不胜

E.以上都不是

10.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肝病诊断依据的是( E ) A.面色青 B.喜食酸味

C.易怒

D.目赤

E.脉洪

11.用五行生克乘侮说明肺病及肝的病理传变,属于( A ) A.相乘

B.相侮

C.母病及子

D.子病及母

E.相克

12.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C )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上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上亢 E.肾阳虚损而心火浮越

二、B型题

A.阴中求阳 D.阴病治阳

B.阳中求阴 E.补阴补阳

C.阳病治阴

1.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即是( B )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是( C )

A.“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E.阴阳双补

3.“阴病治阳”即( B ) 4.阴中求阳能使( C )

A.相乘 B.相侮

C.相克

D.母病及子

E.子病犯母

B.“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5.脾病及肾属于( A ) 6.肺病及心属于( B )

A.此消彼长 B.此长彼消 C.此消彼亦消 D.此长彼亦长

E.彼此皆不消长

7.属互根互用不及者为( C ) 8.属制约不及者为(A )

三、X型题

1.属性为阴的有( BD ) A.发散

B.抑制

C.明亮

D.晦暗

E.温煦

2.属于阳的属性有( ADE ) A.温煦

B.滋润

C.抑制

D.推动

E.升腾

3.从夏至冬的气候变化是( ABC ) A.阴长阳消 D.由阴转阳

B.热极生寒 E.寒极生热

C.阳消阴长

4.据五脏部位分阴阳,属阴的脏是(CDE )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5.八纲中以阴阳为总纲,其余六纲中属阴的是( ACE ) A.里

B.表

C.寒

D.实

E.虚

6.“土爰稼穑”是指土具有( ADE ) A.生化作用 D.受纳作用

B.收敛作用 E.承载作用

C.滋润作用

7.根据五行学说理论,下列哪些征象可作为心病的诊断依据( AE ) A.面见赤色 D.齿槁耳聋

B.急躁易怒 E.舌尖红赤

C.口泛甜味

8.下列属于“子盗母气”传变规律的是( ACD ) A.心病及肝 D.肾病及肺

B.肺病及肾 E.脾病及肝

C.肝病及肾

9.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属于“反向相克致病”的有( BE ) A.肝病及脾 D.肺病及肝

四、填空题

B.肝病及肺 E.心病及肾

C.脾病及肾

1.在中医学理论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有阴阳学说和____________五行学说 。

2.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__可分性_____,__转化性_____及随着划分属性的前提的改变而改变三个方面。

3.“阳胜则热”,是指机体在阳邪作用下,呈现出_机能亢奋__________,___产热过剩__________的病理状态。

4.凡具有__寒凉______,___滋润______,__向下运动________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水”。

5.土的“所不胜”之子是__火__________。 6.火的“所胜”之母是___土_________

7.疾病从___所胜之脏波及到所不胜之脏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变称为“相侮”。

五、名词解释

1.阴阳互用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在互根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相互促进、互相资助的关系。

2.阴中求阳 阴中求阳是治疗阳虚证的方法。是指在补阳的同时加用滋阴药物,以增强补阳的效果。

3.阳病治阴 阳病治阴是指用滋阴药物治疗阴虚阳亢所致虚热证的方法。又叫“滋阴降火”法。王冰称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4.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有资助、促进,又存在着制约、拮抗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维持事物间协调平衡的状态。

5.子病犯母 子病犯母,是指疾病从子脏波及到母脏的过程。又称“子病累母”、“子盗母气”。

6.取象类比 取象类比,又叫取象比类法,是一种通过观察事物外在形象、表征,经过分析比较而进行归类的一种认识方法。

六、简答题

1.什么是阴阳的相对性?这一特性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所谓阴阳的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可分特性、相互转化,以及随着划分属性的条件或前提改变时,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三个方面。

2.如何理解阴阳的规定性?

答:阴阳的规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认为在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已确定的阴阳属性是不能改变的,如寒与热的属性是以温度的高低为划分条件的,寒被规定为阴,热被规定为阳。二是中医学根据自身理论的需要,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归为阳,而将人体内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归为阴。

3.为什么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答:“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是《内经》对阴阳学说在说明人体组织结构方面应用的高度概括。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和阴阳可分特性,将人体结构划分为对立统一的若干部分,就大体结构而言,躯壳为阳,内脏为阴。上部、体表、皮毛、外侧为阳,下部、深层、骨肉、内侧属阴。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中的心、肺在膈上胸中为阳,肝、脾、肾在膈下腹腔为阴,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两个方面。因此《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4.如何对阴阳偏盛所致病证进行治疗?

答:对于阴阳偏盛所致的病证,就要运用损其有余,也叫实则泻之的原则指导治疗。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就要用属阴的寒凉药物抑制其偏亢之阳,才能消除其热,此即“热者寒之”。阴偏盛所致的实寒证,就要用属阳的温热药物抑制其偏盛之阴,才能消散其寒,此即“寒者热之”。

5.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依据是什么?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依据是五行的特性,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归类的主要方法有二:一是直接的取象类比法,二是间接的推演法。

6.何谓五行相生?如何运用五行相生理论说明五脏间的病理联系?举例说明。

答: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中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资生、助长、协同的作用。用五行相生理论说明五脏病理的传变有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方面,如木能生火,所以肝病及心的过程即是“母病及子”,心病波及于肝的过程就是“子病犯母”。

7.何谓五行相克?如何运用五行相克理论说明五脏间的病理联系?举例说明。

答: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中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拮抗的作用。用五行相克理论说明五脏病理的传变有相乘和相侮两方面,如木能克土,所以肝病及脾的过程就属相乘,反之脾病及肝的过程就为相侮。

8.用五行相生理论制订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常用治法及其适应证是什么? 答:用五行相生理论制订的治疗原则是补母泻子。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法,用以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金水相生法,用以治疗肺肾阴虚证;培土生金法,用以治疗肺脾气虚证;益火补土法,用以治疗肾阳虚致脾阳不振之证。

七、论述题

1.试论阴阳的特性。

答:阴阳的特定性质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相关性。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或同一交叉点的事物。如上与下、冷与热是相关联的,就可用阴阳去归纳。而上与冷、下与热就是不相关联的,因而就不能用阴阳进行归纳。其二,普遍性。普遍性也称广泛性,是指阴阳被广泛地用以解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故《内经》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之论,就充分体现了阴阳的普遍性。其三,相对性。是指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其相对性又体现在无限可分,相互转化,以及随着划分事物阴阳属性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其四,规定性。阴阳的规定性又体现在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即不可反称性),以及中医学根据自身理论的需要,对人体特定的物质及其功能进行阴和阳属性的规定。

2.简述阴阳学说在指导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答: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表现在治则治法的确立和药物的选择方面。阴阳失调的病理虽然有多种,但以阴阳的偏盛和阴阳的偏衰为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对阴阳偏盛所致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也叫“实则泻之”),

若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其具体治法为“热者寒之”;若阴偏盛所致的实寒证,其具体治法是“寒者热之”。对阴阳偏衰所致病证的治则是“补其不足”(也叫“虚则补之”),若“阳虚则寒”而致的虚寒证,当用“阴病治阳”之法;若“阴虚则热”而致的虚热证,当用“阳病治阴”之法。对阴阳偏衰之久病者,可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分别采用阳中求阴和阴中求阳之法治之。对药物的选择要据寒凉之性的药物属阴,温热之性药物为阳,以及辛、甘、淡味药属阳,酸、苦、咸、涩之味的药属阴的原则,针对不同病情选择不同阴阳属性的药物进行组方治疗。

3.简述五行的生克及制化关系

答:五行之间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资生和制约关系,维持事物间的动态平衡。这一关系表现在相生、相克,以及制化三方面。五行相生关系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资助和协同的作用。其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种相生关系称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木生火,木为火的“生我”(即母),火为木的“我生” (即子)。

五行相克关系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关系又称为“克我”与“我克”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土克水,土为水之“克我”(而“所不胜”),水为土之“我克”(即“所胜”)。

所谓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有资助、促进关系,又有制约、拮抗的对立关系,这种相生与相克关系互相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事物的动态平衡,就叫五行制化或者“五行生克制化”。如木克土,土生金,金又克木,就体现着“克中有生”的制化关系。再如木生火,火生土,木又克土,就体现着“生中有克”的制化关系。

4.试论五行学说在说明五脏病传方面的应用。

答:五行学说在说明五脏疾病传变时主要运用了五行的相生理论和五行的相克理论。用五行相生理论说明病理变化时可以概括为“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所谓“母病及子”是指疾病从母脏传到子脏的过程,如脾肺为母子关

系,若脾病及肺就属“母病及子”;所谓“子病犯母”是指疾病从子脏传到母脏的过程,如肺病波及于脾即是。

用相克理论说明疾病的病理传变时可概括为“相乘”和“相侮”两种类型。所谓“相乘”是指疾病从所不胜之脏传到所胜之脏的过程。所谓“相侮”是指疾病从所胜之脏传到所不胜之脏的过程。例如肺与肝为相克关系,若肺病波及于肝,即为“相乘”传;肝病及肺为“相侮”传。

第二章 藏象

一、A型题

1.六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C )

A.化生与贮藏精气 B.运行水液 C.受盛与传化水谷D.传导糟粕 E.输布血液 2.下列哪项不属于奇恒之腑( C )

A.脉 B.女子胞 C.三焦 D.胆 E.髓

3.“满而不能实”的生理特点是以下哪项内容的概括( A A.五脏 B.六腑 C.脏腑 D.奇恒之腑 E.经络 4.五脏所属五液以下哪项有误( A )

A.心在液为血 B.肝在液为泪 C.脾在液为涎 D.肺在液为涕 E.肾在液为唾 5.心在志为( B )

A.怒 B.喜 C.思 D.意 E.恐

6.五脏中,具有“主蛰守位”特点的脏是( D )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7.五脏与五体关系中哪项说法不正确(C )

A.心在体合脉 B.肝在体合筋 C.肺在体合毛 D.脾在体合肉 E.肾在体合骨 8.具有喜润恶燥特点的脏腑是( E )

A.脾 B.心 C.肝 D.小肠 E.胃 9.“朝百脉”是哪一脏的主要功能( D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0.称“将军之官”的脏是( D )

A.肺 B.心 C.脾 D.肝 E.肾 11.肝其华在( E )

A.筋 B.目 C.泪 D.发 E.爪 12.肾外应于( C )

A.夏 B.春 C.冬 D.秋 E.长夏

二、B型题

A.肺 B.心 C.脾 D.肝 E.肾 1.何者“神明出焉”( B) 2.何者为“相傅之官”( A)

A.喜 B.怒 C.思 D.忧 E.恐 3.肝在志为( B) 4.肺在志为( D)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5.“贮痰之器”指的是(D ) 6. “先天之本”指的是(E )

三、X型题

1.属“五体”的是哪些项( ABCE )

A.筋 B.骨 C.脉 D.齿 E.肉 2.与肺功能相关的有( ABCDE )

A.鼻 B.皮毛 C.涕 D.气门 E.喉 3.肝主疏泄的生理意义包括(ABCD )

A.调畅气机 B.维持津血运行 C.调畅情志 D.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E.使魂有所依舍 四、名词解释

1.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疏泄,即疏通发泄之意。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人体之气具有疏通发泄、通达条畅的作用。

2.肾藏精 肾藏精是指肾具有封藏和贮存人体精气的作用。 3.脾恶湿 脾恶湿是指其对水湿类邪气有着特殊的易感性。 五、填空题

1.肝的生理特性是 肝性生升,为刚脏; 体阴而用阳; 、 和 喜条达而恶抑郁 。

2.脑的功能是 主宰生命活动 、 主司精神活动, 和 主持感觉运动 。

3.肝在液为 泪、 ,脾在液为 涎 。 六、简答题

1.脾的系统联系是: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是因木之本性为条达,其生长之势喜舒展而不喜阻抑。故生理情况下,肝气应是升发、舒畅,冲和条达,既不抑郁,也不过亢。若肝失条达之性,则成肝气郁结之证。肝气一郁,或横逆脾胃,或化热、聚痰、生湿、成瘀,诸症由生。因此,疏肝就成了肝病治疗的常法。

3.肃降,有清肃、下降之意,指肺气向下向内的通降。包括吸入自然界清气;将脾转输而来的水谷精气和津液向下向内通降,起充养与濡润作用;并将代谢后的水液降到肾,促进尿液的生成;通过肺气的向内运动,使一身之血流经于肺以去浊更清;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以保持其洁净的环境等方面。

七、论述题

1.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

1.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藏象学说的整体观,表现为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

在藏象体系中,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虽然各有专司,但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以心神为主导,通过经络联属关系,把人体各相关部分组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有机整体,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五脏不仅和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它和五体(皮毛、脉、筋、肉、骨)、五官九窍(目、舌、口、鼻、耳称五官,也称七窍,加上二阴又称为九窍)也密切相连。藏象学说也注意到精神情志活动

与内脏的生理、病理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故五志(喜、怒、忧、思、恐)也分别归属于相应的五脏。

(2)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春属木,其气温,与肝相应;夏属火,其气热,与心相应;长夏属土,其气湿,与脾相应;秋属金,其气燥,与肺相应;冬属水,其气寒,与肾相应。这种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把人体乃至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古医家们以天人合一为基本观念,以“气类相推”或“象类相从”为据,以临床观察为证,从整体、宏观、功能、动态的角度去研究脏腑的功能及其结构关系,形成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形神合一的各脏腑解剖初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相系身形官窍、与自然社会应象以及脏腑间相互联系,并深刻反映古代意象思维的藏象系统。

2.如何理解心主血脉的功能?

心主血脉 主,有主持,管理之意;血指血液;脉指脉管,是人体血液运行的通道,故称为“血之府”。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和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血液在心和脉中不停地流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心、血、脉三者相互联属贯通,构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三者之中心占据主导地位,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根本动力,起着决定作用。正如《素问·五脏生成》所说:“心之合脉也。”“诸血者皆属于心。”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营养全身。而血液的充盈与否,脉道是否通利,在心、血、脉的系统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上述三个条件具备则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舌色淡红,脉象节律

一致、和缓有力的生理外象。若心气不足,则见面色苍白、乏力少气、心悸、心慌、脉弱无力;心血亏少则见面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心悸、脉细;心血瘀阻、则见面色青紫晦暗、心悸、心前区刺痛、舌暗、脉涩或节律不齐等病理外象。所以临床上常从面色、舌色、心胸部感觉以及脉象等方面来观察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一、A型题

1.行于脉外的气是:( B )

A.元气 B.卫气 C.宗气 D.营气 2.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气是:( C )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E.经络之气

3.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是: ( A )

A.津 B.液 C.气 D.精 E.血 4.连结心行血和肺呼吸的中心环节是(B ) A.元气 B.宗气 C.经脉 D.气血 E.清气 5.具有“慓疾滑利”特性的是(D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清气

二、B型题

A.精血同源 B.气能生津 C.血能载气 D.津能载气 E.津血同源

1.“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基础是(E ) 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D ) 三、X型题

1.下列哪些是卫气的主要功能( ACDE )

A.走息道以行呼吸 B.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C.开合汗孔,调节体温

D.影响睡眠 E.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2.与水液代谢相关的脏腑有( ABCDE )

A.肾 B.肝 C.肺 D.大肠 E.胃 四、填空题

1.血和津液均属液态物质,其性质均属于__阴 ______,同为__水谷精微______ 所化生,皆有___濡养______和___滋润_______作用。 2.气化是指由于气的_运动_______而产生的___变化_____。

五、名词解释

1.津液 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2.元气 元气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六、简答题

1.气的温煦作用有何生理意义?

气的温煦作用的生理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产生热量,维持机体恒定的正常体温;二是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维持其各自的生理功能;三是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使其得温则行。 2.卫气有哪些生理功能?

卫气的主要功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肌肉、皮毛以及脏腑, 三是调节腠理开合,控制汗液排泄,维持体温恒定。 七、论述题

试述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表现在气对津液的作用和津液对气的作用两个方面。气对津液的作用,表现在气能生津,即气化作用可促进津液的生成;气能行津,即气能推动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气能摄津,即气能够控制津液的排泄,防止其过多的流失。津液对气的作用主要是指津能载气,即气必须依附于有形之津液,才能存在于体内,输布至全身。

第四章 经络

一、A型题

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E )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筋 E.十二经脉

2.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错误的是( C )

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C.手三阳经从胸走手 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3.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 A ) A.心中 B.肺中 C.肝中 D.胃中 E.胸中

4.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的是( D ) A.皮部 B.别络 C.正经 D.奇经 E.经别 5.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是( C ) A.经别 B.经筋 C.正经 D.奇经 E.别络 6.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具有一定循行路径的是( E ) A.络脉 B.孙络 C.浮络 D.别络 E.经脉 7.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是(B ) A.经别 B.经筋 C.皮部 D.经脉 E.别络 8.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B )

A.浮络 B.孙络 C.别络 D.经脉 E.奇经 二、B型题

A. 任脉 B. 督脉 C. 冲脉 D. 带脉 E. 跷脉 1. 有主胞胎作用的是 ( A ) 2. 有主司妇女带下作用的是 ( D ) 3. 有主司眼睑开合作用的是 ( E )

A. 经筋 B. 经别 C. 皮部 D. 奇经八脉 E. 别络

4.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联系,加强体表与体内联系等作用的是 ( B )

5.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 ( E ) 6. 具有抗御外邪作用的是 ( C )

三、X型题

1.到达目内眦的经脉有 ( ABD )

A. 阳跷脉 B. 膀胱经 C. 肝经 D. 阴跷脉 E. 脾经 2.行于下肢内侧的经脉有 ( BCDE )

A. 任脉 B. 脾经 C. 冲脉 D. 肾经 E. 肝经 四、填空题

1.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可用 离合出入 四个字概括。 2.十二经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任脉、督脉的别络和 脾之大络 ,共称“十五别络”。 五、名词解释

1.任主胞胎 任主胞胎,即指任脉起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妊养胎儿及生殖功能密切相关,故曰“任主胞胎”。

2.经别 经别,即别行的正经。它们是从十二正经别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联系以及体表与体内联系等作用,又称“十二经别”。 六、简答题

1.简述奇经八脉凋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奇经八脉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当十二经气血满溢时,就会流入奇经,蓄以备用;当十二经气血不足时,奇经中所涵蓄的气血则溢出补充十二经气血,以维持十二经气血的相对恒定。所以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是以蓄入和溢出方式进行双向性调节的。

2.简述循行于胸腹面的经脉,自前正中线由内向外的次序。 简述循行于胸腹面的经脉,自前正中线由内向外的次序。

循行于胸腹面的经脉,自前正中线由内向外依次为: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七、论述题

试述皮部的含义、生理功能以及皮部理论在中医诊断治疗上的意义。

答: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受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气血的濡养滋润而维持正常功能。皮部位于人体最浅表部位,与外界直接接触,皮部的功能主要是抵御外邪、感应和传递信息。观察皮部的色泽和形态变化,有助于诊

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在皮肤一定部位施行针、灸、贴、可治疗内脏病变。这是皮部理论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等疗法,

第五章 体质

一、A型题

1.在人体体质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是 ( C )

A.年龄 B.饮食 C.先天 D.情志 E.2.决定了体质具有可变性的是( B )

A.年龄 B.后天 C.先天 D.情志 E.3.小儿的体质特点是( C )

A.功能旺盛 B.体质多壮实 C.形气未充 D.虚中夹痰、夹瘀 E.功能衰退

4.嗜食辛辣之品,易形成的体质类型是( A )

A.阳热型 B.阴寒型 C.痰瘀型 D.寒湿型 E.5.偏阴质易患的病证是( D )

A.阴虚火旺证 B.痰热证 C.阳热证 D.痰湿证 E.6.偏阴质者易感之邪是( D )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湿邪 E.7.素体阳虚者,易致邪从 ( A )

A.寒化 B.热化 C.火化 D.燥化 E.二、B型题

A.多动 B.多静 C. 胖瘦适中 D. 性情和顺 E. 1.偏阴质的特点是 ( B ) 2.偏阳质的特点是 ( A )

性别 性别 阳虚型 津伤证 热邪 实化 易获长寿 A.温言法 B. 滋阴法 C.降气法 D.行气法 E.益气法

3.素体阴虚阳亢者,治宜用( B ) 4.素体气虚者,治宜用 ( E ) 三、X型题

1.体质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BCD )

A. 普遍性 B. 差异性 C. 稳定性 D. 可变性 E.断续性 2.饱食无度,恣食肥甘者,易形成的体质是 ( BC )

A.阴虚火旺 B.痰湿 C.脾气虚 D. 阳热 E. 伤津 3.年高之人,易患的疾病是( ACE )

A.痰饮 B.腹泄 C.眩晕 D.食积 E.消渴 四、填空题

1.根据阴阳分类法,体质分成___阴阳平和质 _____、偏阳质和 偏阴质 三类。

2.体质的形成主要受 先天 和 后天 的相互影响。

3.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男女体质不同,男性以 精、气 为本,女性以 血 为本。

4.对风、暑、热邪的易感性较强的体质是 偏阳质 。 5.根据从化规律,素体阳虚阴盛者, 受邪后多从 寒化 , 湿化

五、名词解释

1.先天禀赋 先天禀赋:是指人出生前从父母所获得的一切统称为先天禀赋。 2.体质 体质:

3.从化 从化:即病证顺从体质之偏而演化。 六、简答题

1.简述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

答:体质的形成主要受先天禀赋和后天作用的相互影响,具体主要包括: (1)先天禀赋: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与偏倾的前提条件。

(2)性别因素:男性多禀阳刚之气,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性常具有阴柔之质,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故男女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征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3)饮食因素:由于饮食物各有不同成份和性味特点,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的影响。

(4)劳逸因素:劳动和安逸可通过一些气血流通、脏腑功能来影响质。 (5)情志因素:情志活动的变化会相应地引起脏腑气血等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质。

(6)地理因素:居住地域的差异,生活环境、水土性质、气候特点、生活习俗等不同,会形成不同地域的人在体质上的差异性。

(7)疾病针药促可使体质改变

2.简述质化的一般规律。

答:从化的一般规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阳化热;素体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阴化寒;素体津亏血耗者,易邪从燥化;素体痰湿盛者,易邪从湿化。 3.如何理解地域因素对体质形成的影响?

答: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居住在不同的地域,由于生活环境、水土性质、气候特点、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不同,均可使地域人群形成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应的自我调节机制和体质特征。一般而言,西北之人多外阴内阳,腠理较致密,形多壮实;东南之人多外阳内阴,腠理偏疏松,体质偏瘦弱;滨海临湖之人,多湿多痰。而居住环境的寒冷潮湿,则易形成阴寒或湿盛体质。中医学历来强调治病要“因地制宜”,就是考虑到不同地域之人的体质不尽相同。 七.论述题

1.怎样理解疾病的传变与否取决于体质状况?

答:邪正相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一般而言,体质壮则正气充,体质弱则正气虚,体质状态可说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反映。因此,人体会否感邪或生邪而发病,主要取决于个体的体质状况。一般而言,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抗病力强,邪气难以侵犯,也难以内生而致病;体质羸弱者,正气虚弱,抵抗力差,邪气不但易于乘虚侵犯,也易于内生而发病。

情志病变发生也与某些特定的体质有关,如气郁质者易得郁病,痰湿质者易得癫病。

疾病的发生,除受正邪斗争影响外,还受诸如遗传、年龄、性别、气候、地理、生活工作环境、饮食、营养、情志、劳逸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多是通过影响人体体质的状态,使其偏颇进一步发展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为什么说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取决于体质因素?

答:不同体质的人有着不同的阴阳气血方面的偏颇,而病邪通常也分阴阳,如寒邪、湿邪属于阴邪;热邪、暑邪属阳邪。如此体质之阴阳若与病邪的阴阳相争,在互动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性,即不同的体质之偏可导致其对不同致病因素的反应性、亲和性和耐受性之异,亦即选择性不同,即所谓的“同气相求”。如偏阳质者易于感受暑、热等阳邪;偏阴质者易于感受寒、湿等阴邪。而过敏体质,本质上亦属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抗病能力和免疫反应的不同。正如清代吴德汉《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编》所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

第六章 病因 一、A型题

1.长夏最容易感受的是 ( C )

A.风邪 B.暑邪 C.湿邪 D.燥邪 E.寒邪 2.被称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 ( B )

A.疠气 B.风邪 C.火邪 D.寒邪 E.湿邪 3.引起瘟疫病的邪气是 ( E )

A.六淫 B.瘀血 C.七情内伤 D.痰饮 E.乖戾之气 4.劳神过度主要损伤的脏腑是 ( B )

A.心肝 B.心脾 C.肝肾 D.心肾 E.肺肾 5.下列各项中,瘀血引起的疼痛是 ( B )

A.胀痛 B.刺痛 C.绞痛 D.隐痛 E.重痛 6.下列各项中,导致气机上逆的情志变化是 ( C )

A.喜 B.怒 C.思 D.悲 E.恐 7.下列各项中,引起红肿热痛疮痈的病因是 ( E )

A.风邪 B.暑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二、B型题

A.汗出恶风 B.狂躁妄动 C.皮肤干皲 D.下利清谷,小便清长 E.下利黏液,小便浑浊 1.火邪致病可见的是 ( B ) 2.燥邪致病可见的是 ( C )

A.气结 B.气乱 C.气缓 D.气上 E.气下 3.过度恐惧引起的气机失调是 ( E ) 4.思虑过度引起的气机失调是 ( A ) 三、X型题

1.下列病邪,易伤阳气的是 ( BD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2.痰饮引起的病症有 ( ABCDE )

A.咳 B.喘 C.心悸 D.眩晕 E.肿痛 四、填空题

1.饮食失调的种类包括饮食不节、 和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

2. 疫气的致病特点有三,一是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二是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三是 特异性强 症状相似 。 五、名词解释 1.湿邪

湿邪是指自然界中致病使人产生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病状的外邪。 2.胎传 胎传是指各种因素通过母体作用于胎儿的过程。胎传因素包括精神刺激、用药不当、起居不慎、饮食所伤等,通过母体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可引起胎传性疾病。 六、简答题

1.简述暑邪的致病特点。

暑邪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性炎热、升散、多挟湿。 (1)表现阳热之象: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派阳热之象。

(2)易上犯头目,扰及心神:轻则心烦闷乱,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3)易于伤津耗气:出现津气两亏证。

(4)暑多挟湿:临床除发热、烦渴等暑热表现外,还兼见湿阻症状。

2.简述过劳的种类及致病规律。

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

劳力过度主要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

劳神过度主要损伤心脾,暗耗心血,亦可影响肝疏泄气机的功能。 房事过度会耗伤肾中精气,导致肾虚精亏病变。

七、论述题

1.试比较风邪和火邪致病特点的异同。

寒与湿皆为阴邪,易于损伤阳气,但以寒邪为甚。寒邪为病,有伤寒和中寒之分,全身或局部有明显的寒象,且易于引起气血阻滞,并以疼痛为其特征。湿邪,其性重浊粘滞且有趋下之势,其病多水湿停聚,并有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污浊不清的症状。

2.试比较痰饮和瘀血致病特点的异同。

痰饮和瘀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因素,都属于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同时都是继发性病因,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常和气血津液的代谢异常有关。其中痰饮与津液代谢失常有关;瘀血则与血液运行失常有关。

痰饮和瘀血在致病特点上有同有异,其中阻滞气机,影响经络气血运行, 病症广泛,变化多端为两者的共同致病特点。各自又有独特的致病特点,如咳、喘、悸、眩、呕、满、肿、痛的八大症即为痰饮致病所为;而刺痛、肿快、出血、紫绀、舌青紫、脉涩和结代则为瘀血致病的临床特征。中医有“百病多由痰做祟”,“怪病多痰”,“久病入络”,“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之说。 第七章 病机 一、A 型题

1.邪正盛衰在病机层次结构中属于( A )

A.基本病机 B.系统病机 C.疾病病机 D.证候病机 E.症状病机 2.实中夹虚的主要病机是( B ) A.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 B.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 C.邪气亢盛,结聚体内

D.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 E.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

3.“至虚有盛候” 的病机本质是( D )

A.虚中夹实 B.因虚致实 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 E.由实转虚 4.正虚邪恋的疾病转归是( C ) A.好转 B.危重 C.缠绵难愈 D.死亡 E.痊愈

5.阴偏胜的病机特点是( C ) A.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 B.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 C.阴盛而阳未虚 D.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 E.阳盛而阴未虚 二、B 型题

A.感邪即发 B.继发 C.徐发 D.伏而后发 E发复.

1.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变,其发病类型属( B )

2.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不即时发病,病邪潜伏于体内,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或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逾时发病,其发病类型属( D )

A.食复 B.劳复 C.药复 D变化

3.病初愈,因形神过劳或房事不节而

致病复发者,称为( B ) 4.疾病初愈,因饮食不当而致疾病复发者,称为( A )

.重感致复 E.气候A.阳盛而阴未虚 B.阴盛而阳未虚

C.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 D.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 E.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 5.阳虚的病机特点是( C ) 6.阳偏胜的病机特点是( A )

A.阴盛格阳 B.亡阳 C.亡阴 D.阳盛格阴 E.阳损及阴 7.机体阳气大量亡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称为( B ) 8.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郁闭于内,将阴气排斥于外,称为( D )

A.肝脾肾 B.肺脾肾 C.脾胃肾 D.肺肝脾胃 E.肺肝胃 9.气滞的病变多见于( D ) 10.气逆的病变多见于( E ) 三、X型题

1.影响发病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ABCDE )

A.生活环境 B.工作环境 C.社会环境 D.地域因素 E.气候因素 2.病机归属于“精气夺则虚”的是( ABCDE )

A.格阳 B.气虚 C.阴损及阳 D.血虚 E.亡阳 3.复发的诱因主要有( ABCDE )

A.食复 B.劳复 C.药复 D.重感致复 E.复致志情 4.发病类型主要包括( ABCDE )

A.继发 B.伏而后发 C.感而即发 D.复发 E.徐发 5.气机失调包括( BCDE )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脱 四、填空题

1.正胜邪退,是疾病向 好转 和 痊愈 方向发展的一种病理转归。

2.虚,是指 正气虚弱 而邪气不盛,或邪气已去,以 正气虚损 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3.一般而言,阴虚或阳虚,多在累及 肾阴 或 肾阳 的情况下,才易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4.气虚指 一身之气 不足及其 功能 低下的病理状态。 5.血随气逆是指 气机上逆 的同时,血亦随之而 冲逆于上 的病理状态。 五、名词解释

1.发病 是指疾病的发生,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2.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是指病证的本质为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推动无力而致的虚证,却出现腹胀、喘满等似实非实的假象的一种病理状态。

3.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之间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表现以寒、热为主要特征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病理状态。

4.气机失调 是指气的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五个方面。

5.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热(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是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所形成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六、简答题

1.发病的形式有哪些?由于邪气的性质、强弱和致病途径不同,个体体质和正气强弱的差异,因此发病形式上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式。概括出来大致有感而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几种发病形式。

2.正气强弱如何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人体正气虚弱,不能抗邪,邪气深入内脏,多发为重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若邪气侵入,机体正气充盛,则奋起抗邪,邪正斗争剧烈,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因此,正气的盛衰决定着发病与不发病,以及病情的轻重和病证的性质。 3.简述阴盛格阳的病机。

阴盛格阳,是指阳气虚衰而外浮,或阴寒盛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形成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出现真寒假热的一种病理状态。阳虚或阴寒内盛是疾病的本质,由于排斥阳气于外,可在原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脉微欲绝的阳虚或阴盛于内的表现基础上,又出现自觉身热,但欲盖衣被;口渴,但喜热饮;面颊泛红,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故称其为真寒假热证。 4.简述气失常的病机。

气失常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虚;二是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从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与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

5.简述“内寒”与“外寒”的区别与联系。

:“内寒”与“外寒”二者之间不仅有区别,而且有联系。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的阳气,可以导致阳虚;而阳气亏虚之体,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则又易中寒邪而致病。其区别是,“内寒”主要是体内阳虚而寒,以虚为主,属虚寒;“外寒”主要是外感寒邪为病,虽然也有寒邪伤阳的病理改变,但仍以寒为主,多属实寒。 七、论述题

1.试述阴阳偏衰的病机。

阴阳偏衰,是指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亦称阴阳亏损,属“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理变化。

(1)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减退,出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相对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饮食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阳气不足,以心、脾、肾三脏较为多见,尤其肾阳虚衰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阳气偏衰时多表现为温煦、推动、振奋等作用的减退,或“阳消阴长”,阳不制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导致“阳虚则寒”,从而出现虚而有寒的虚寒证。症见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喜静蜷卧、面色苍白、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沉迟无力等。

(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属阴的物质亏损,凉润、宁静、滋养作用减退,出现机能虚性亢奋,代谢相对亢盛,产热相对增多的病理

状态。多由外感阳热病邪,邪退而阴伤,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津血流失过多,或因过服燥热之品耗伤阴液,或病久伤阴等所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阴液不足以肺、肝、肾三脏为多见,尤其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阴偏衰时,主要表现为凉润、抑制与宁静的功能减退,或“阴消阳长”,阴不制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导致“阴虚则热”,从而出现虚而有热的虚热证。临床常见低热、骨蒸潮热、五心烦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2.试述内风的病机。

风气内动,即 “内风”,是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有眩晕、震颤、抽搐等“动摇”特征的一类病理状态。因其病变类似于风之动摇、多变特性,故名“内风” 。因肝主筋,司运动,“动摇”症状,往往是筋失所司而致,故风气内动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又将风气内动称为“肝风内动”或“肝风” 。内风的病机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①肝阳化风,是指肝之阳气亢逆变动而成风的病理状态。多由肝郁化火而亢逆;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劳伤过度,耗损肝肾之阴,水不涵木,既可致筋脉失养,又可使肝阳浮而不潜,久则肝的阳气升而无制,以致亢而化风。

②热极生风,是指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养,阳热亢盛而化风的病理状态,又称“热甚动风”。

③阴虚风动,是指机体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而变生内风的病理状态。

④血虚生风,是指血液亏虚,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虚风内动的病理状态。

第一节 望 诊

一、A型题

1.以下除哪项外,均为常色( D )

A.春天稍青 B.夏天稍红 C.长夏稍黄 D. 两颧潮红 E.饮酒后稍红

2.下列除哪项外,均可见面白( B )

A.血虚证 B.阴虚证 C.气虚证 D.阳虚证 E.亡阳证

3.病人坐而喜伏,多属( B )

A.肺实气逆 B.肺虚少气 C.水饮内停 D.咳喘肺胀 E.痰浊蕴肺

4.舌苔厚腻如积粉,多为( D )

A.食积内停 B.痰湿化热 C.痰饮上泛 D.时邪挟湿 E.湿浊内盛

5.镜面舌的形成机理主要是( C )

A.水湿上泛 B.热盛伤津 C.胃无生发之气 D.热入营血 E.胃肠热结 二、B型题

A.肺火 B.外感风热 C.心火 D.脾火 E.肝经风热

1.睑缘赤烂,多属( D ) 2.全目赤肿,多属( E )

A.红舌 B.绛舌 C.紫舌 D.芒刺舌 E.镜面舌 3.主热入营血的舌象是( B ) 4.主血行不畅的舌象是( C ) 三、X型题

1.面白主病是( ABD )

A.虚证 B.寒证 C.湿证 D.脱血 E.惊风 2.身体强壮的特征是( ABDE )

A.骨骼粗壮 B.胸廓宽厚 C.面赤颧红 D.皮肤润泽 E.肌肉充实

3.眼眶周围色黑多属( BCE )

A.瘀血 B.肾虚 C.水饮 D.痛证 E.寒湿带下

四、填空题

1.满面通红为( 实热 )证;两颧潮红为( 阴虚 )证。

2.耳轮干枯焦黑多为( 肾精亏耗 );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 麻疹先兆 )。

3.咽部喉核红肿疼痛,溃烂有黄白色脓点者,称为( 乳

蛾 );咽部有灰白色假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者,

称为( 白喉 )。 五、名词解释

1.瘰疬 瘰疬指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形状累累如珠,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津为

痰,或感受风热时毒,气血壅滞,结于颈项所致。

2.解颅 解颅指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多为肾气不足,或脾胃虚弱所致。 六、简答题

1.面色中五色主病如何? 答:赤色主热证,也可见于戴阳证;白色主虚

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2.如何根据病人的坐、卧位姿态判断病性的寒热虚实?

答:临床常根据病人的坐、卧位姿态判断病性的寒热虚实,一般来说,凡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多属实证、热证、阳证;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虚证、寒证、阴证。如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肺虚少气;坐而仰首,伴咳喘痰多,多属痰饮停肺,肺气壅滞。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多属阴证、寒证、虚证;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自能转侧,多属阳证、热证、实证。

七、论述题

1.瞳孔缩小和瞳孔散大的临床意义有何不同?

答:瞳孔缩小可见于有机磷类农药、川乌、草乌、毒蕈等中毒,或肝胆火炽,以及某些西药导致的药物性瞳孔缩小等;眼部疾病见之,主要为瞳神紧小等。瞳孔散大常见于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五风内障、青盲等病人,亦见于杏仁中毒以及某些西药导致的药物性瞳孔散大等;危重患者见之,多属肾精耗竭,为濒死危象。

2.试述中医舌诊的原理。

答:舌象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功能上,舌的肌肉为脾胃所主,舌的血脉为心所主。结构上,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联系。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等。舌体需要气血的营养、津液的滋润,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中医认为唾为肾液、涎为脾液,皆为津液的组成部分,其生成、输布与肾、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

总之,舌与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等有密切的联系,感邪后亦会在舌上反映出来。故望舌可判断邪正的盛衰、分辨病位的浅深、辨别病邪的性质、判断病势的进退与转归。

第二节 闻 诊

一、A型题

1.郑声的病机为( C )

A.心气不足,神失所养 B.热扰心神,神明失主 C.心气大伤,精神散乱 D.瘀血内阻,神明失用 E.痰迷心窍,心神失用

2.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称为( B ) A.错语 B.独语 C.谵语 D.郑声 E.呓语

3.喘声低微,呼吸短促难续,但得引长一息为快,动则喘甚,多属( A ) A.肺肾气虚 B.肺脾气虚 C.痰湿阻肺 D.痰热壅肺 E.风寒袭肺 4.咳有痰声,痰多易咯,多属( C )

A.风寒束表 B.风热犯肺 C.痰湿阻肺 D.阴虚肺燥 E.寒邪客肺 5.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多属( B )

A.风热犯肺 B.燥邪犯肺 C.寒邪客肺 D.风寒束肺 E.肺气虚 二、B型题

A. 谵语 B. 郑声 C. 独语 D. 错语 E. 狂言 1.病人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是( A )

2.病人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是(B )

A.失血重证 B.脏腑败坏 C.水肿病晚期 D.消渴病危重期 E.瘟疫病 3.患者散发烂苹果样气味,常提示为( D ) 4.患者散发尿臊气,常提示为( C ) 三、X型题

1.水逆的主要表现是( AB )

A.口干欲饮 B.饮后则吐 C.渴不欲饮 D.口淡不渴 E.朝食暮吐 2.昏睡不醒或神识昏迷而鼾声不绝者,多属( DE )

A.睡姿不当 B.慢性鼻病 C.体胖 D.高热神昏 E.中风入脏之危候 四、填空题

1.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 );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呕吐出粘稠黄水,多属(实热证 )。

2.病室有血腥味,病者多患( 失血 );病室有尸臭味,多为( 脏腑衰败 ),病情重笃。 五、名词解释

1.金实不鸣 新病音哑或失音者,称为金实不鸣,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失清肃,邪闭清窍所致。

2.郑声指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称为郑声。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六、简答题

1.正常声音的特点是什么?简述病变声音的辨证规律。

答:正常声音的特点是:发音自然,声调和畅,言语清楚,言与意符。凡病变的声音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语声低微细弱,懒言而沉静,声音断续者,多属阴证、虚证、寒证。 2.试述口臭的一般临床意义。

答:如口有臭气,多属消化不良,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口出酸臭之气,属内有宿食;口出臭秽之气,属胃热;口出腐臭之气,多是内有溃腐疮疡。 七、论述题

举例说明病室特殊气味的临床意义。

答:病室气味是由病体本身或排出物、分泌物散发而成。在病室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气味从病体充斥病室,说明病情重笃。

如病室散有腐臭气,多属溃腐疮疡;病室有尸臭气味,多为脏腑衰败;病室有尿臊气(氨气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病室有烂苹果样气味(酮体气味),多见于消渴病晚期。

第三节 问 诊

一、A型题

1.病人自觉怕冷,但加衣被能缓解者,为( D ) A.恶寒

B.寒战 C.恶风 D.畏寒 E.寒厥

2.恶寒多见于( A )

A.表寒证 B.湿热证 C.里实寒证

D.半表半里证 E.里虚寒证

3.下列哪项属于湿温的发热特点(B )

A.日晡潮热

B.身热不扬 C.寒热往来

D.壮热 E.五心烦热

4.往来寒热,发无定时,属( B )

A.疟疾 B.少阳病 C.阳明病 D.伤寒 E.湿温 5.阴虚患者,临床常见( B )

A.绝汗 B.盗汗

C.战汗

D.黄汗

E.自汗

6.提示病情变化转折点的症状是(E ) A.黄汗

B.自汗 C.盗汗 D.大汗 E.战汗

7.气滞所致的疼痛多表现为( B ) A.隐痛

B.窜痛

C.灼痛

D.绞痛 E.刺痛

8.瘀血所致的疼痛,多表现为( E )

A.隐痛

B.灼痛 C.冷痛 D.胀痛 E.刺痛

9.后脑痛连项背,病属( A )

A.太阳经 B.少阳经 C.阳明经 D.太阴经 E.厥阴经 10.两侧头痛,病属( B )

A.太阳经 B.少阳经 C.阳明经 D.太阴经 E.厥阴经 11.消谷善饥,多属(D )

A.脾胃气虚 B.脾胃湿热 C.胃阴不足 D.胃火炽盛

E.寒湿困脾

12. 脾胃湿热可见下列哪种口味异常( C )

A.口酸 B.口咸

C.口甜

D.肝胃不和 E.食滞胃脘

D.口涩 E.口淡

13.口淡多属( B )

A.脾胃湿热 B.脾胃虚弱 C.肝胃郁热

14.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导致便秘的原因( D )

A.血虚 B.阳虚 C.寒凝 D.湿盛 E.气虚

15.下列哪项不是大肠湿热所致(D )

A.泄泻 B.脓血便 C.肛门灼热 D.五更泄 E.排便不爽

16.大便先干后稀,多属( C )

A.肝郁脾虚 B.肝气郁结 C.脾胃虚弱 D.大肠湿热 E.脾肾阳虚 17.小便不畅,点滴不出,称为( B ) A.癃

B.闭

C.尿频 D.尿急 E.遗尿

18.下列哪项不是肾气不固所致(E )

A.尿量增多 B.余沥不尽 C.小便失禁 D.遗尿 E.尿痛

19.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导致闭经的常见原因(E ) A.气滞

B.血瘀 C.血虚

D.寒凝

E.气陷

20.妇女带下色白、质稠,多属(A )

A.湿浊下注 B.脾虚生湿 C.肾气不固 D.湿热下注 E.肝经郁热

二、B型题

A.发热重恶寒轻 B.恶寒重发热轻 D.壮热汗出 E.寒热往来 1.伤风表证的寒热特点是( C )

C.发热轻而恶风

2.外感风寒表证的寒热特点是 ( B )

A.胀痛 B.重痛 C.绞痛 D.灼痛 E.冷痛

3.胃火亢盛引起胃痛的疼痛性质为( D ) 4.脾胃虚寒引起腹痛的疼痛性质为( E )

A.太阳经 B.阳明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E.太阴经

5.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属( B ) 6.巅顶痛,病属( D )

A.口淡

B.口咸 C.口苦

D.口涩

E.口粘腻

7.肾虚可见的症状是( B ) 8.脾胃虚弱可见的症状是( A )

A.脾肾阳虚 B.脾虚气陷 C.肝郁脾虚 D.大肠湿热 E.脾胃气虚 9.导致肛门气坠的原因是( B ) 10.导致里急后重的原因是( D )

三、X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气滞疼痛的特点( BCE )

A.胀痛 B.隐痛 C.空痛 D.窜痛 E.酸痛

2.瘀血疼痛的特点有( AD )

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痠痛 E.固定痛 3.闭经的原因有( ABCD )

A.气滞 B.血虚 C.血瘀 D.痰阻 E.血热 4.癃闭的原因包括( ABDE ) A.肾阳虚

B.膀胱湿热 C.肾阴虚 D.瘀血 E.结石

5.亡阳的汗出特点( CD )

A.汗质黏稠 B.如珠如油 C.冷汗淋漓 D.汗质稀淡 E.夜间汗出

四、填空题

1.但寒不热多见于( 里寒证 )。

2.胃火亢盛患者,饮食可表现为( 消谷善饥 )。 3.大便先干后稀,多见于(脾胃气虚 )。 4.口咸多属( 肾虚 )。

5.亡阳亡阴时出现大汗不止,称为(绝汗 )。

五、名词解释

1.身热不扬

肌肤初扪不觉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尤甚。见于湿温病。

2.自汗 指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白天汗出较多,活动尤甚。常见于气虚、阳虚证。

3.饥不欲食 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4.失眠 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时易惊醒,甚

至彻夜不眠。多见于心肾不交、心脾两虚、食积胃脘等。

六、简答题

1.试述耳鸣的病因病机。

答:耳鸣有虚实之分。一般来说,凡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按之鸣声不减或加重者,多属实证,常因肝胆火盛,上扰清窍所致;渐觉耳鸣,声小如蝉鸣,按之鸣声减轻或暂停者,常因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或肾精亏虚,髓海不充,耳失所养所致。

2.便秘常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答:便秘有寒热虚实之分。实证便秘者,多因邪滞胃肠,腑气不通所致。如热结肠道。虚证便秘者,多因气血阴阳不足,肠失濡润,推动乏力所致。

七、论述题

1.试述恶寒发热的临床常见类型及意义。

答: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寒热症状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恶寒重发热轻:多属外感寒邪所致的表寒证。 (2)发热重恶寒轻:多为外感热邪所致表热证。 (3)发热轻而恶风:多为外感风邪所致的伤风表证。

2.试述胀痛、绞痛、刺痛、冷痛、灼痛的症状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

(1)胀痛:指疼痛伴有胀满的感觉,是气滞作痛的特点。

(2)绞痛:指疼痛剧烈如刀绞一般,难以忍受,多因气滞、血瘀、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3)刺痛:指疼痛如针刺的感觉,是瘀血作痛的特征之一。 (4)冷痛:指疼痛伴有冷感,痛而喜暖,是寒证疼痛的特征。 (5)灼痛:指疼痛伴灼热感,痛而喜凉,是热证疼痛的特征。

第四节 切诊

一、A型题

1.寸关尺分候脏腑,右关候( C )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沉细无力的脉象是( C )

A.细脉 B.濡脉 C.弱脉 D.涩脉 E.缓脉 3.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是( C )

A.《内经》 B.《伤寒论》 C.《脉经》 D.《濒湖脉学》 E.《诊家正眼》

4.促脉的脉象特征是(C )

A.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B.缓而时止,止有定数 C.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D.数而时止,止有定数 E.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5.濡脉的主病是( E )

A.实热 B.痰饮 C.食积 D.血瘀 E.湿困 6.右少腹剧痛而拒按,按之有包块应手者,多为( A )

A.肠痈 B.癥积 C.虫积 D.疟母 E.瘕聚

二、B型题

A.脉大有力,来盛去衰 B.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C.往来流利,如珠走盘 D.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E.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1.洪脉的脉象是(A ) 2.实脉的脉象是( B )

A.洪脉 B.缓脉 C.滑脉 D.弱脉 E.涩脉 3.主湿的脉象是( C ) 4.主痰饮的脉象是( C )

三、X型题

1.主血瘀的脉象有( ABC )

A.结脉 B.涩脉 C.促脉 D.滑脉 E.弦脉 2.迟脉的主病有( BC )

A.气滞 B.寒证 C.阳明腑实证 D.血瘀 E.痰饮

四、填空题

1.滑脉脉象特征是(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

2.真脏脉指( 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 )。

五、名词解释

1.实脉 实脉指三部脉举按皆有力,主实证。

2.平脉 平脉指正常人的脉象。平脉的表现是:寸关尺三部有脉,一息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

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正常变化。

六、简答题

1.迟脉与缓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答: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缓脉一息四至,来去怠缓。迟脉主寒证,其中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缓脉主湿、脾胃气虚。 2.如何鉴别水肿与气肿?

答:用手按压肌肤肿胀部位,可以辨别水肿和气肿。如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

七、论述题

何谓相兼脉?举例说明脉象相兼的原则和相兼脉主病的原则。

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象同时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称相兼脉。凡是性质相反的脉不能相兼,如迟与数、洪与细、滑与涩等。相兼脉的主病,多为组成该相兼脉的各单脉主病的综合。如浮为表,数为热,故浮数脉主表热证;沉为里,迟为寒,故沉迟脉主里寒证。

第九章 辨证

一、A型题

1.八纲辨证是( B )

A.各种辨证的综合 B.各种辨证的总纲 C.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 D.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 E.以上都不是

2.产生表证的主要原因是(D )

A.外邪直中 B.劳倦所伤 C.里邪表出 D.六淫初袭 E.虫兽所伤

3.表证最主要的症状是( A )

A.恶寒发热 B.发热 C.头身痛 D.脉浮数 E.寒热往来

4.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表证的临床表现( B ) A.恶寒发热 B.恶风汗出 C.舌苔薄白 D.咳嗽气喘 E.脉浮数

5.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里证的临床表现( C ) A.但热不寒 B.但寒不热 C.寒热往来 D.日晡潮热 E.壮热

6.病人内热烦躁,继而汗出热解,烦躁亦减,其病理机制是( D )

A.由阳转阴 B.邪退正虚 C.正虚邪恋 D.里邪出表 E.邪正相持

7.患者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证属( C )

A.上热下寒 B.真热假寒 C.表热里寒 D.表实里虚 E.表虚里实

8.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实寒证的临床表现(A ) A.腹痛喜按 B.畏寒喜暖 C.面色苍白 D.肠鸣泄泻 E. 肢冷蜷卧

9.患者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溏,此属( D )

A.表寒里热 B.表热里寒 C.真热假寒 D.上热下寒 E.上寒下热

10.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烦躁不安,此属(B )

A.表邪入里 B.表寒里热 C.表里俱热 D.表实里虚 E.表里俱寒

11.病人胸胁脘腹胀闷窜痛,偶有刺痛,性情急躁,痛经,经色紫暗,夹有瘀块,舌紫或有斑点,脉弦涩,多属于( B )

A.气虚血瘀 B.气滞血瘀 C.宗气下陷 D.卫气不固 E.气机不畅

12.水液潴留体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不包括( E ) A.湿 B.水 C.饮 D.痰 E.血 13.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多属(D )

A.风痰 B.热痰 C.湿痰 D.燥痰 E.寒痰

14.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于血瘀证的表现( E ) A.刺痛 B.血色紫暗有块 C.面色紫暗或黧黑

D.脉象细涩 E.舌质淡嫩

15.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于津液不足证的表现( D ) A.口燥咽干 B.皮肤干燥 C.目眶深陷 D.大便稀溏 E.脉象细数

16.诊断心阴虚证,下述哪一项最有意义( B ) A.心悸乏力 B.心悸盗汗 C.心悸畏寒 D.心悸

失眠 E.心悸脉弱

17.患者咳嗽,痰少色黄,鼻塞流浊涕,咽喉肿痛,发热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拟诊为( B ) A.风寒犯肺证 B.风热犯肺证 C.燥邪犯肺

证 D.肺阴虚证 E.风水相搏证

18.下列不属于脾阳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B ) A.纳少腹胀 B.口苦齿衄 C.带下清稀 D.舌

淡胖 E.苔白滑

19.下列哪项是阴虚生风的临床表现( D )

A.口眼歪斜 B.角弓反张 C.颈项强直 D.

手足蠕动 E.舌红苔黄

20.下列哪项一般不是肾阳虚所致( D )

A.夜尿频多 B.小便清长 C.小便短少 D.小便

涩痛 E.全身水肿

21.患者尿频,尿急,尿痛,尿赤短少,尿有砂石。最

宜诊断为(A )

A.膀胱湿热证 B.肝胆湿热证 C.肾阴虚证

D.小肠实热证 E.脾胃湿热证

22.患者胆怯易惊,心悸失眠,烦躁不安,胸胁闷胀,善太息,头晕目眩,口苦,泛恶欲呕,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最宜诊断为( E )

A.膀胱湿热证 B.肝胆湿热证 C.肾阴虚证

D.心火亢盛证 E.胆郁痰扰证

23.患者胁肋胀满窜痛,情志抑郁,食少,腹胀,肠鸣矢气,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脉缓。此属( D ) A.肝气郁结证 B.肝火上炎证 C.肝胃不和

证 D.肝脾不调证 E.肝胆湿热证

24.下列哪两脏常同时出现气虚的证候( C )

A.肝脾 B.肝肾 C.肺脾 D.心肝

E.肝肺

25.下列阴虚证中,哪一项少见( C )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脾阴虚证 D.

胃阴虚证 E.肾阴虚证

26.下列哪项是太阳病的主要病机( E )

A.风邪外袭,卫外不固,营不内守 B.风寒袭表,

郁遏卫气,损伤营阴

C.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D.寒邪袭表,郁遏卫气,损伤营阴

E.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正邪交争

27.鉴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下述哪项最有意义( C )

A.少腹硬满或不满 B.口渴引饮或不渴 C.小便自利或不利 D.大便泄泻或秘结 E.脉象浮数或浮缓

28.“胃家实”中的“胃家”,其病位是指( C ) A.胃 B.脾与胃 C.胃与大肠 D.大肠 E.脾胃与大肠

29.下列哪项是血分证的病机特点( C )

A.热甚灼伤津液 B.热炽劫营伤血 C.动血动风耗阴 D.热甚伤津耗气 E.阴虚阳热内扰

30.哪位医家在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补充并创立了三焦辨证(A )

A.吴鞠通 B.薛生白 C.王孟英 D.叶天士 E.刘河间 二、B型题

A.气虚证 B.气陷证 C.气滞证 D.气逆

证 E.气脱证

1.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动则加甚,舌淡苔白,脉虚。可诊为( A )

2.胀痛,走窜不定,太息、嗳气、矢气或情绪舒畅时症状缓解,舌淡红,脉弦。可诊为( C )

A.表里 B.寒热 C.虚实 D.阴阳 E.真假 3.辨别病位深浅的纲领是( A ) 4.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是( C )

A.表热证 B.表寒证 C.里热证 D.表虚证 E.里实证

5.发热,口渴喜饮,咳嗽气喘,咯黄痰,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为 ( C )

6.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痛,口微渴,苔薄色黄白相兼,脉浮数,为 ( A )

A.风热表证 B.燥邪犯肺证 C.肝火犯肺证 D.痰热壅肺证 E.风热犯肺证

7.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少而粘、难咯,唇咽干燥。最宜诊断为( B )

8.咳嗽,咯痰黄稠量少,胸胁灼痛,舌红苔黄。最宜诊断为( C )

A.肾阴虚证 B.心脾两虚证 C.肝血虚证

D.肾精不足证 E.肝肾阴虚证

9.月经停闭,头晕神疲,面白无华,自汗,唇淡,舌淡嫩有裂纹,脉弱。最宜诊断为(B )

10.月经停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最宜诊断为( A )

A.肺与大肠 B.脾与胃 C.肝与胆 D.肝与

肾 E.胃与大肠

11.下焦病证的病位在( D ) 12.中焦病证的病位在( B )

A.循经传 B.直中 C.合病 D.表里传

E.并病

13.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的是( E ) 14.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的是( C ) 三、X型题

1.表证的临床表现有( AE )

A.恶寒发热 B.寒热往来 C.身热不扬 D.舌红

苔白 E.脉浮

2.本有恶寒重发热轻,若恶寒自罢,不恶寒

反恶热,苔黄,尿赤, 此属( BD )

A.表里同病 B.表证入里 C.外寒内热 D.寒证

转热 E.里邪出表

3.里邪出表反映( DE )

A.邪轻正衰 B.邪正俱盛 C.邪盛正衰 D.邪有

去路 E.病势减轻

4.里证的成因是( ABC )

A.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B.表邪不解内传入里 C.情志内伤 D.旧疾加新疾 E.内有宿食,外感风热

5.亡阴与亡阳的鉴别要点是( ABD )

A.肌肤的冷热 B.汗的冷热 C.病之新久 D.渴与不渴 E.痛处拒按与否 6.表里是辨别 ( CD )

A.疾病性质 B.邪正盛衰 C.病位内外 D.病势

深浅 E.疾病类别

7.实寒证的临床表现是 ( ADE )

A.面色苍白 B.腹痛喜按 C.脉迟无力 D.畏寒

肢冷 E.口淡不渴

8.热证的主要表现是( AD )

A.恶热喜冷 B.五心烦热 C.苔黑而润 D.口渴

冷饮 E.颧红如妆

9.以下哪些与痰有关( ACDE )

A.癫狂 B.瘕聚 C.乳癖 D.瘰疬 E.梅核气

10.血虚证的临床表现有( ABCD )

A.面色淡白 B.头晕眼花 C.手足发麻 D.月经量少色淡 E.舌淡胖脉细数

11.心血虚与心阴虚证的共同表现是( ACD )

A.心悸 B.心烦 C.多梦 D.失眠

E.潮热

12.脾气虚证与脾气下陷证相同的临床表现是(ABCD )

A.倦怠乏力 B.少气懒言 C.腹胀食后尤甚

D.食少便溏 E.脱肛

13.下列哪些是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 BCE ) A.脘腹冷痛、喜温 B.痛引胁肋、阴器 C.

巅顶冷痛 D.腹泻,或为便秘 E.苔白润,脉弦紧

14.下列哪些是肾不纳气证的临床表现( A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