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习题 下载本文

一、简述心境障碍的概念。

答: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或低落,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四、简述躁狂发作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躁狂发作的临床表现,主要有:

1.情感高涨 为患者的主观体验,感觉特别愉快,自我感觉特别好,自我评价高,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等。这种情感高涨有感染性,与自身体验及周围环境协调。有的患者情绪不稳,易激惹,甚至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有时可出现自我评价过高,出现夸大或富贵妄想,有时也可出现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但不持久。

2.思维奔逸 思维过程明显加快,自觉思维非常敏捷,内容丰富多变,有时感到舌头与思维赛跑,语言赶不上思维的速度。表现为言语增多,滔滔不绝。注意力容易分散,随境转移,意念飘忽,可出现音联意联。

3.活动增多 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活动增多,动作快速敏捷,忙碌,做事有始无终,或虎头蛇尾,爱管闲事,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挥霍、慷慨,喜欢惹人注意,狂妄自大,喜欢社交,轻浮,好接近异性,睡眠减少,自我控制力下降,可有冲动伤人、毁物行为。 4.躯体症状 少有躯体不适主诉,常表现为面色红润,两眼有神,瞳孔扩大,心率加快,易出现失水,体重减轻。患者食欲增加,性欲亢进,对睡眠需要减少。

5.其它症状 部分患者可记忆增强,常充满许多细节琐事,可有片段幻听,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思维不连贯等(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发病早期,丧失自知力。

八、简述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

答:抑郁发作临床上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

1.情感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患者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程度较轻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平时非常爱好的活动也觉得乏味,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重者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激越症状,特别是更年期和老年抑郁患者。典型的抑郁发作有晨重夜轻的特点。自我评价低,常有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感到自己无能力、无作为。想过去,一事无成;看将来,前途渺茫。觉孤独无援,自责自罪,重者可有罪恶妄想、疑病观念、被害妄想等。部分患者可有幻觉,以幻听为常见。

2.思维迟缓 思维联想速度减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主动言语减少,语速减慢,声音低沉,患者感觉思考问题困难,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3.意志活动减退 行动迟缓,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边,重者连吃、喝、个人卫生都不顾,甚至出现不语、不动、不食,达木僵状态。伴有焦虑者,可有坐立不安、搓手顿足或走来走去。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可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4.躯体症状 躯体不适主诉可涉及各脏器,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阳痿、闭经、乏力等。睡眠障碍主要为早醒,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有诊断意义。 5.其它 抑郁发作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二十四、简述三环类抗抑郁药的常见的不良反应。

答: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表现为抗胆碱能和心血管等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和心率改变等。老年和体弱者用药剂量应减小,必要时应注意监护。原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三环类抗抑郁

药都有镇静、嗜睡等不良反应。

二十七、简述锂盐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中毒的处理原则。

答:锂盐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厌食、恶心、偶尔有呕吐,轻度的静止性震颤,还可引起粒细胞增加;严重的不良反应有发音不清,共济失调、抽搐发作、昏迷、死亡(中毒反应),导致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低下。此外,对皮肤、性功能、肝脏、肾脏、神经系统也有影响。

锂盐中毒的处理:无特效拮抗剂,只能进行一般支持对症处理,包括:①立即停用锂盐;②促进锂盐的排出,如利尿、大量补液;③严重者用透析疗法。 一、试述神经症的基本概念和共同特征。

答: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易兴奋和/或易疲劳、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疑病、多种躯体不适感等,这些症状在不同类型的神经症患者中常常混合存在,病程大多持续迁延。其共同特征为: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并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社会功能相对完好,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患者有相当的自知力,疾病痛苦感明显。

三、试述恐惧性神经症的临床特点。 答:恐惧症是指患者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和紧张,并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的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以致极力回避所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影响正常的活动。

四、试述焦虑症的临床特点和基本类型。 答:焦虑症是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焦虑性神经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是继发于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恐惧症等的焦虑都不属于焦虑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有以下两种常见类型: 1.广泛性焦虑症 又称慢性焦虑症,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缓慢起病,以经常或持续存在的焦虑为主要临床相,如过分担心、紧张、害怕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口干、出汗、气急、尿频、尿急等与运动症状,如轻微震颤、坐立不安等。 2.惊恐障碍 又称急性焦虑症。通常无明显诱因,在没有任何客观危险和特殊恐惧处境下,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过度换气或呼吸困难等。惊恐发作通常起病急骤,终止迅速,一般历时5-2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发作期间始终意识清醒,高度警觉,发作之后仍心有余悸,产生预期性焦虑,担心下次再发。不过这时焦虑的体验不再突出而是代之以虚弱无力,需经若干天才能恢复。

七、试述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答:本病通常在青少年期起病,也有起病于童年期者。多数为无明显诱因缓慢起病,其基本症状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可以一种为主,亦可几种症状兼而有之。以强迫观念最多见,强迫行为多系为减轻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顺应行为,常见的有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洗涤等。

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冲动或观念系来自于自我,意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的患者可表现为以仪式化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此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强迫症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以及其他神经症症状,但都不成为主要临床相或属继发于强迫症状。 十一、试述癔症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答:癔症多在精神因素的促发下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归纳起来可分为下述三类。 1.癔症性精神障碍 又称分离性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①意识障碍:癔症患者的意识障碍包括对周围环境和自我意识障碍,前者又称意识改变状态,主要指意识范围的狭窄,以朦胧状态或昏睡状态较多见,严重者可出现癔症性木僵,也有的患者表现为癔症性神游;自我意识障碍又称癔症性身份障碍,包括交替人格、双重人格、多重人格等。②情感爆发:这是癔症发作的常见表现,表现为在精神刺激之后突然发作,时哭时笑、捶胸顿足、吵闹不安,有的自伤、伤人、损物,有明显的发泄情绪的特征。在人多时,可表现得更明显,内容更丰富。历时数十分钟,可自行缓解,多伴有选择性遗忘。③癔症性痴呆:为假性痴呆的一种,表现为对简单的问题给予近似的回答,称Ganser综合征;表现为明显的幼稚行为时称童样痴呆。④癔症性遗忘:又称阶段性遗忘或选择性遗忘,其遗忘往往能达到回避的目的,往往表现为遗忘了与精神创伤有关的某一阶段的经历或某一性质的事件。⑤癔症性精神病:为癔症性精神障碍最严重的表现形式。通常在意识朦胧或漫游症的背景下出现行为紊乱、思维联想障碍或片断的幻觉妄想以及人格解体症状,发作时间较上述各种类型长,但一般不超过3周,缓解后无遗留症状。

2.癔症性躯体障碍 又称转换障碍,表现为运动障碍与感觉障碍,其特点是多种检查均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①运动障碍:较常见者为痉挛发作、局部肌肉抽动或痉挛、肢体瘫痪、行走不能等。其中痉挛发作与癫痫大发作类似,但无口舌咬伤、跌伤及大小便失禁,持续时间也较长,多发生于人群中。局部肌肉抽动和肌阵挛与癫痫局部发作或舞蹈症十分相似,两者区别主要靠脑电图与临床观察。癔症性肢体瘫痪可表现为单瘫、截瘫或偏瘫,伴有肌张力增强或弛缓,无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但病程持久者可有废用性肌萎缩。部分患者可出现言语运动障碍,表现为失音、缄默等。②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缺失(局部或全身的感觉缺失,缺失范围与神经分布不一致)、感觉异常(如咽部梗阻感、异物感;头部紧箍感,心因性疼痛等)、癔症性失明与管视、癔症性失聪等。 3.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的集体发作是癔症的特殊形式,多发生在共同生活、经历和观念基本相似的人群中,起初一人发病,周围目睹者在暗示或自我暗示下相继出现类似的症状,一般历时短暂。其他还有赔偿性神经症、职业性神经症等。 四、简述精神发育迟滞的可能病因。

答: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涉及到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其中生物学因素包括以下:

1.遗传因素:①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如唐氏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②遗传代谢性疾病,常见的有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戈谢氏病等。

2.母孕期和围产期有害因素:母孕期患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疾病,感染各种病毒、细菌,服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等),接触铅、汞等毒物和放射线,分娩期前置胎盘、胎儿宫内窘迫等导致胎儿颅脑损伤的并发症等都可能导致精神发育迟滞。此外,母亲妊娠年龄偏大、营养不良、吸烟、饮酒,遭受强烈或长期的心理应激产生持续的情绪抑郁、焦虑等也可能与精神发育迟滞有关

3.出生后有害因素:如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胎儿颅缝早闭等新生儿疾病。脑炎、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脑外伤,脑缺氧(溺水、窒息、一氧化碳中毒)等所致的脑损伤。

心理社会因素方面,主要表现在缺乏良性环境刺激或成长早期缺乏文化教育、贫困、与社会隔离等因素对儿童智力发育的严重影响。

五、试述轻、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特点。

答:1.轻度 ①智商在50~69之间,心理年龄约9~12岁;②在发育早期即有发育延迟,

特别是语言发育迟缓;③成绩差,但经过努力可以勉强完成小学学业;④无明显语言障碍,但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差;⑤可学会一定谋生技能,只能从事简单非技术性工作。 2.中度 ①智商在35~49之间,心理年龄约6~9岁;②自幼智力和运动发育明显迟缓,语言发育差,表现为发音含糊不清,词汇贫乏以致不能完整表达意思。可计算个位数加、减法;③不能适应普通小学就读。能够完成简单劳动,但质量差,效率低;④指导和帮助下可学会自理简单生活。

3.重度 ①智商在20~34之间,心理年龄约3~6岁;②出生后即有明显发育落后,不能进行有效语言交流,不会计数不能学习;③不会劳动,生活需人照料,无社会行为能力;④可以有显著的运动损害或其他相关的缺陷,并常合并脑部损害。

一、试述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和精神病急性期药物治疗的使用原则。

答:药物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副作用的差别。在剂量充足,疗程足够的前提下,各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间的总体治疗效果没有多少差异。兴奋躁动者宜选用镇静作用强的抗精神病药物或采用注射制剂(氟哌啶醇、氯丙嗪等)治疗。如果病人无法耐受某种药物,则可以换用其他类型的药物。目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有取代传统药物的趋势。长效制剂有利于解决患者的服药不合作问题从而减少复发,但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可能性较大。采用口服制剂维持良好的患者很少需要改换成长效制剂治疗。

急性期治疗:用药前必须排除禁忌证,做好常规的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包含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首次发作或复发、加剧的患者的治疗均视为急性期治疗。此时患者往往以兴奋躁动、幻觉妄想、联想障碍、行为怪异以及敌对攻击等症状为主。 对于合作的病人,给药方法以口服为主。多数情况下,尤其症状较轻者,通常采用逐渐加量法。一般1~2周逐步加至有效治疗剂量。急性症状在有效剂量治疗2~4周后可开始改善。不同的患者,症状的缓解程度不一,恢复的时间长短不定。应以有效剂量持续治疗,使病情进一步缓解。在症状获得较为彻底缓解的基础上,仍要继续以原来的有效剂量巩固治疗数周至数月,然后可以缓慢减量进入维持治疗。以氯丙嗪为例,多从25mg~50 mg每日1~2次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分2~3次饭后服用,如无严重副作用,1周内加至治疗剂量300 mg~600 mg/日。实际上,只有少数病人需加至较大剂量。出现疗效后,继续原有剂量治疗。待病情充分缓解6个月左右后,才可缓慢减至维持剂量,如氯丙嗪300mg/日左右。剂量应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实行个体化治疗。门诊病人的用药原则,应注意加量缓慢、总日量相对小。老年、儿童和体弱的患者的用量参照药物剂量范围酌情减少。

对于兴奋躁动较严重、不合作或不肯服药的患者,常采用注射给药。注射给药应短期应用,注射时应固定好病人体位避免折针等意外,并采用深部肌肉注射。通常使用氟哌啶醇或氯丙嗪。一般每次肌注氟哌啶醇5mg~10 mg或氯丙嗪50 mg~100 mg,必要时可重复。也可以采用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用药期间,患者应卧床护理,直立性低血压可以通过升高病床的脚部来改善;出现肌张力障碍可以注射抗胆碱能药物东莨菪碱0.3 mg来减轻。 由于治疗的目的是使病人安静,也可以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注射给药,如地西泮(安定)和氯硝西泮等。在此基础上可以减少合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

一、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1、 锥体外系反应: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症、迟发型性运动障碍

2、 其他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恶性综合症(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特征:意识波动、肌肉强直、高热、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癫癇发作。 3、 自主神经的副作用

4、 体重和代谢内分泌的副作用

5、 精神方面的副作用 6、 其他副作用 7、 过量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