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_古今词义异同 下载本文

口语其构词能力较弱,如“失”它一般不能独用,而可以用来构成一大批词;失策、失察、失养、失法、失汁、失礼、失重、失宠、失恋、失传、失调、失节、失身、失语症、失态、失信、失意、失约、失火、失职、失血、失眠、失水、丧失,遗失等。它的口语形式是“丢”“掉”,用后者来构成的词很少的。

有些已消亡的词,可以作为词素重新“转生”。例如“釜”,《现代汉语词典》注为“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现在的锅。”作为一个词,它可以说已失去了生命力。但是现代化工厂里的高压锅,叫“高压釜”“加压釜”“热压釜”。“釜”作为一个词素,它又获得了新的生命。这是社会需要使然,因“锅”是口语词,它通常指做饭的炊具,“高压釜”叫“高压锅”客易产生歧义,现在出现了一种做饭用的铝制的高压炊具,便称做“高压锅”了。

我们考察古今词义异同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词义的变化,还要注意词的使用范围的变化,我们对古汉语的某些词义不懂,其实,常常是反映了我们对现代汉语的词素不了解,或习焉不察,如果从今证古,古为今用,古今联系起来比较分析,就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词义变化的历史性和地区性。

古今是一个历史概念,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个时代先后的问题,词义中还有一个时代层次性问题,同是古代汉语,先秦与汉魏不同,汉魏与唐宋不同。我们还要看到有些词义在古代汉语里仍有重要变化。例如:“币”在先秦本指一种丝织品,并非指货币。《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币,帛连用正说明这一点。丝织品是很贵重的,它经经常用作礼品,“币”使进而引申指一般的礼物,《左传·僖公十年》:“币”重而甘言,诱我也,意思是说礼物丰厚,甜言蜜语,其目的是引诱我上当,作为礼物赠送的玉、皮、圭、马等,都可以统称做币。到了汉代,币产生了货币的总义,指“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史记·平淮书》上说:“黄金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不为币。”“币”的词义发展是不应忽略。《说文》:“币,帛也。”这是指的古本义。

又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爪牙这个词,在先秦是一个褒义词,一直到唐代仍可用褒赞方面,如韩愈《与凤翔刑尚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唐代李延寿编《南史》在《颜延之传》里说:“师伯专断朝事,不当沈庆之参怀,谓令史曰:‘沈公爪牙耳,安得豫政事?”这里爪牙,指供人驱使之辈,已经含贬义。词义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他总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展,考察古今词义异同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汉语有许多方言分支,古今词义在不同的方言里表现是不一致的,如唐代柳宗元《段太尉逸事》说恶霸焦令湛痛打一位农民,将农民打得半死,“垂死,舁

5

来庭中”“舁”是逃的意思,古文写作舁,象两手举一臼,现在汉语北京话中没有这个词,但《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入这个词标有〈方〉在现代汉语里仅是一个方言词,又如,陕西方言中的遗,寻。

三、辨析古今词义异同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细微的差别古今词义的不同,难的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因为细微的差别容易发生误解,例如:“羹”现代指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秦汉羹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加添佐料带汁的食品,单用时它就指烹煮好的肉或菜,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故。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前后“肉”“羹”相对,可见是相同的穷人吃不上肉,吃的是菜羹,就是煮熟的菜。羹是用来就饭的,《孟子》“一笚食,一豆羹”是指一筐饭,一饭菜,有人误会为一碗羹汤《史记·项羽本记》刘帮说:

吾翁即乃翁,若欲烹乃翁,分我一杯羹 王力先生说:一杯羹,是一碗带汁的肉。

(二)考察古今词义异同时,要注意到词义异同的系列性。

就是说对某些词,我们个别孤立地考察它们不够,必须把相关的词放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看出古今词义的变化。这里说明相关的词,是指同义词和反义词,如,在现代汉语里“穷”和“富”是一组反义词,而在古汉语里“富”却和“贫”是反义词,《汉语》“贫而乐,富而好礼。”“穷”指倒霉,没有出路,它的反义词是“达”,达就是显贵,得志,《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又如“低”“昂”组成一对反义词,“低”是指低头,昂指抬头,它们引伸指下去上来。《论衡·变动》“故各价低昂,一贵一贱。”现在底与高是一对反义词,在先秦“高”常和“下”组成反义词。《老子》“高下相倾”是说高下不同形成倾斜面。《孙子兵法·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趋下,就是往低处。”

又如“多”“少”是一对反义词,古今相同,不同的是在古代它们都有一个引申义,这个引申义后代不用了。多,引申指赞美,肯定。《史记· 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而“少”的引申义,指批评,看不起。《史记·苏秦列传》“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词义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排斥古代称眼泪为涕,鼻涕为泗,《诗经》“涕泗滂沱”指眼泪鼻涕齐下,哭得很厉害,“泪”字《战国策》中已有,但《说文》中未收,且广泛使用较晚。有了“泪”,把“涕”挤走,而“涕”又把“泗”挤走增加了一个“泪”字,少了一个“泗”字,而“涕”的词义有失有补。

又如“稍”和“少”在秦汉“稍”用来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而不表示“略微”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其后秦稍蚕食魏。”是指秦逐渐地蚕食魏国。在表示“略微”的意思时,古代多用“少”,《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6

中说:“太后之色少懈。”“少懈”指怒容略有松懈。苏轼《赤壁赋》“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少焉,指略微过了一会儿。后来表示“略微”的意思多用“稍”字,而表示逐渐的意思则用“渐”。

(三)词与概念的对立问题。

某个概念,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也可以用一个词组来表示,古今在这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如:头、脑袋;古代称首。脖子:领、颈、项。上肢:胳脖、臂、上臂、肱。下肢:大腿、股、下肢、胫、小腿、脚、足

树:木,树梢:标、末。树干:干,树根:本、柢。根、根指须根;柢:直而粗的根。

最后谈谈社会的发展对词义的影响,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敏感的,它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赋予许多新的意义。我们研究词汇就不能只限于语言内部,而要联系各个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情况进行考察,如寺庙在先秦的意义与东汉以后就不同百姓一词先秦也不同于西汉(“百官族姓”)秦汉指的布和唐所织的布就不同,古代崇尚右,以右为上,“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位居我上”然而乘马车例外“左”的尊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