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集锦附答案 下载本文

A、“受命于人主” B、“举先王之政” C、“为天下人理财” D、“度义而后动”

1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所采取的主要驳论角度是( A )

A、驳斥论点 B、驳斥论据 C、驳斥论证 D、驳斥态度

二、简析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 概括这段议论的中心论点。

作者针锋相对,逐条批驳司马光强加给的五条罪名。

(2) 这段议论的驳论着眼点是什么?

驳论点。

(3) 司马光攻击新法的主要观点有哪几个?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4) 王安石驳斥司马光种种观点的总立论原则是什么?

作者先把名实必须相符确立为辨别是非的原则。

(5) 这段驳论的力量主要来自哪里?

用新法的实绩逐条批驳。用事实说话。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盘庚之迁,婿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必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 这段议论的驳论中心是什么?

驳斥司马光强加给他的“致怨”的罪名。

(2) 这段话可分两个层次,请概括这两个层次的大意。

一层:表明自己是为了国事、皇上而有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而招怨,也是预先就想到的。 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说明坚持改革会受到怨诽是正常的,但时间和实践会证明这是对的。

(3) 在驳斥过程中,作者揭露了什么?

保守势力为了一已私利反对新法是料想中的事。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所招致的。

1、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聒:强作解释,勉强唠叨。 见:被 视遇:看待。 (2)将“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现在详细地阐述事情的缘由,希望或许得到您的原谅。

13

(4) 王安石引用盘庚东迁的历史事实来说明什么?体现了他怎么样的决心?

自己变法由于损害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而招怨、反对,是他先前所料想中的事。表明了他要顶住压力,不为流言所动,坚持变法、维护新法的决心。

(5)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怎么样的风格特点? 寓刚于柔。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知:领教

膏泽: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膏泽:这里作动词用。 膏:油 泽:雨露。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2)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旨。

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绝不妥协的立场和决心。 [课文翻译]

安石说:昨日承蒙指教,私下以为和您交往相处已经很久了,而议论政事每每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在治国的根本方法上存在很多差异。虽然想强作解释,也终究不会得到您的理解,所以想省去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您待我不薄,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草率从事,所以现在详细地阐述事情的缘由,希望或许得到您的原谅。

大概读书人所争论的,主要在于概念和事实关系,概念和事实弄清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掌握了。这次您用来指教我的,是侵犯了其他官员的权力、滋生事端、搜刮钱财、不听建议,以招致天下人的怨恨诽谤。而我则以为,接受皇上的命令,在朝廷上议论修订法律制度,然后交给各职能部门,不是侵犯其他官员的权力;称扬前代贤王的政治,以求兴利除弊,不是滋生事端;为国家管理财政,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的言论,斥责奸伪巧辩的小人,不是拒绝别人的建议。至于召来很多怨恨诽谤,本来就预料到会是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日子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多把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作为美德。皇上就是要改变这种风气,而我也不管反对者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以抗击,那么众人怎能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相与抱怨的是老百姓,不光是朝廷的士大夫。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了他的计划;考虑到这是合理的才付诸实施,是他看不出这样做有什么可后悔的地方。如果您指责我占据宰相的位置已经很久了,还没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给百姓带来恩惠,那我是知罪的;如果说我现在什么事都不该做,只是墨守成规旧法,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没有机会会面,心中不禁充满向往之意。

(六) 氓

一、单项选择题 1.《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是( D )。

14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2.《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A )。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3.《诗经·氓》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 C )。

A.恋妇 B.思妇 C.弃妇 D.节妇 4.《诗经·氓》中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A )。

A.赋 B.比 C.兴 D.比兼兴 5.《诗经·氓》中运用比兼兴的诗句是( A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诗经·氓》中使两个人物性格得到更鲜明体现的表现方法是( B )。 A.类比 B.对比 C.象征 D.侧写 5、下列诗句中,运用反比的是(D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6、下列诗句中引发议论的是( B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7、下列诗句运用“赋”法的是( A )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8、下列作品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的是( A )

A、《氓》 B、《国殇》 C、《陌上桑》 D、《短歌行》(其一) 9、从表现方法上说《氓》是一首( B )

A、抒情诗 B、叙事诗 C、哲理诗 D、寓言诗 10、从内容上说《氓》是一首( D )

A、战争诗 B、劳动诗 C、祭祀时 D、弃妇诗 11、《氓》选自《诗经》中的( A )

A、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12、下列成语出自《氓》的一组是( C )

A、夙兴夜寐,夜以继日 B、夙兴夜寐,翻云覆雨 C、夙兴夜寐、信誓旦旦 D、夜以继日、信誓旦旦 13、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兴方法的是( C )

A、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淇水汤汤,渐渐帷裳 二、多项选择题 1.《诗经》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有( ABDE )。 A.以四言为主 B.多用比兴

15

C.平仄协调 D.讲究节奏和韵律 E.常用重章叠句 2.《诗经·氓》中的对比手法表现在(AB )。

A.氓与弃妇的性格对比 B.氓的性格的前后对比

C.弃妇性格的前后对比 D.氓自身性格间的对比 E.弃妇自身性格间的对比 3.《诗经·氓》中抒情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主要有(AD )。 A.善良忠贞 B.卑劣无耻

C.虚伪凶狠 D.勤劳坚毅 E.委曲求全 4.《诗经·氓》中运用的比兴诗句有( BCDE )。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C.于嗟鸠矣, D.其黄而陨 E.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三、简析题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 指出其中的比兴句及其比兴意义。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里用桑叶的茂盛、润泽,暗喻女子的年青貌美。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黄落喻女子颜色衰老。 (2) 这两首诗的抒写着眼点有何不同?

时间不同。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是年青貌美时,一是年老色衰时。相对应就是所受的遭遇

也不同。

(3) 指出体现女主人公不幸遭遇之原因的诗句。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 指出其中的比兴句及比兴意义。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比弃妇自己遭受的苦难无边无尽。 (2) 指出体现氓“士贰其行”的诗句。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3) 指出体现女主人公决绝态度的确诗句。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阅读《氓》中的一段诗句,回答问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1)解释这段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愆:愆:过失,过错。 将:请

(2)请按照作品情节的发展,挑出最能概括这段文字大意的原文。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