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四节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讲义 下载本文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贤者亦有此乐乎

解析:A.“王”名词作动词,“做王,称王”;B.“名”名词作动词,“命名”;C.“斗”使动用法,“使……斗”。

答案:D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王鼓乐于此。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王语暴以好乐。

B.民欲与之偕亡。 D.何以能田猎也?

解析:A、D均为宾语前置句。B为正常句式。C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齐国其庶几乎 ..B.今王田猎于此 .C.暴未有以对也 .D.独乐乐 .

(表揣测) (假如) (正确) (娱乐)

解析:C项中“对”,回答。 答案:C

7.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 D.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完全符合当今构造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彻底继承下来。 解析:孟子的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确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局限性,其“与民同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他心中理想的封建秩序。

答案:D

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描绘了由于国君追求享乐不惜劳民伤财,致使百姓生活艰难、妻离子散而引起百姓怨声载道的画面。指出原因在于国君只追求自己的享乐,致使民生凋敝,希望国君能关心百姓疾苦,与民同乐。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孟子·梁惠王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说,谈论) .B.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吝啬) .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对……感到奇怪) .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掩饰) .解析:D项中“隐”意为“痛惜,哀怜”。 答案:D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B.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C.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D.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解析:“之”后省略了介词“于”,不能断开,排除A、D;“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句意不通,排除C。

答案:B

11.下列对本文文意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迹,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义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孟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个故事是孟子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用“不忍”的说法对此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解析:C项“这个故事是孟子虚构的”错,是确有其事。 答案: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废衅钟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2)老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臣确实知道大王是于心不忍啊!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您说:‘哪能废弃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臣确实知道大王是于心不忍啊!”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三、语言表达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然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文本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传统文化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答案:①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②它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 ③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14.归谬法是指为了反对某个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然后用类推方式得出荒谬的结论,使该观点不攻自破的论证方法。请仿照下面例句,另写两句话,来反映某个错误的看法或观点。要求:符合归谬逻辑方法,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