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 下载本文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

刘华安

我国传统城市的规划布局,以方直平整的街道方格网系统最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当然在南方水乡也不乏弯曲幽隐的街巷;西南山区也有不少因山就势道路迂回逶迤的山城。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一带,以方格网街道布局,使行政区、居住区、商业区等相对独立所组成的城市数量最多。但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这种传统体系,也不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我国城市规划科学及其布局结构体系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从考古发掘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都等处的遗址看,城市规划思想虽处于模糊的萌芽时期,但其布局已有一定的分区,一些都邑自中心向外周多依次为宫署区、居住区、农业区、城防区、作坊区等。郑州商城城址规模据测已达周长约7公里,城内还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以及手工作坊等遗址。这些遗址布局表明,城市是经过简单的规划的。

进入西周盛世,营城建邑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根据实际,周人还制定了一套城邑体制,自觉地把城市规划应用于城邑营建实践,从而为建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我国传统城市内部分布结构的基本格局。据《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体制主要是从城邑的等级、大小、内部布局等方面来进

行规划并付诸实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卒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说:营建国都,规模为九里见方,每一面开设三个城门。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街道能并行九辆马车。城邑以宫城为中心,左建祖庙,右置社稷坛,前为外朝办事之所,后设市场交易之处。外朝与市场的面积都是一夫,即百步见方之地。同时规定,诸侯城、卿大夫采邑城按王城礼制,依次降低一级规格。这种体制不仅规定全国城邑分为天子王城、诸侯国都城和采邑都城三级,而且对各级城邑的建置数量以及分布格局包括城邑规模、城垣、城门、道路等的等级,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上述西周城邑规划布局,确立了我国城市以宫城为中心主体的基本结构,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则按照各自功能和规划体制要求,分别布置在主体的周围,按分区尊卑,围绕宫廷区依次安排。王室、卿、大夫府第所在的“国宅区”近王宫而建,民众多分处城之四隅,宫区之北多为市场区,工商业者居于近市,手工业作坊区置于外郭。在宫廷区内,即实行前朝后寝制和三朝三门制;另有与之相适应的网格。通过整个道路系统的联系作用,一方面将规划范围扩及广大的王畿,另一方面以显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我国古代城市的这种布局传统,差不多贯穿了我国城市发展史的全过程。 秦汉时期,随着大统一专制王朝的建立,城市规划布局传统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城市内部结构布局重视利用地形,不强求仿制周制在形状上的整齐划一,据地形以加强军事的防御功

能,以致城垣、居住区等平面颇为曲折;同时,秦汉宫廷区范围相应大为扩展。西汉整个宫廷区分为五宫,各自独立,顺地势高低从南而北,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呈不规则状。市、作坊及居民闾里偏处城北与城周较低地带。上行下效,郡、县治城亦多仿此。

汉魏洛都因受传统礼制的影响,其王城规划布局基本上以周制为蓝本,但又不完全受其局限。洛都分区布置井井有条,以宫廷为中心,凡与宫廷区有密切关系的,加上永宁寺,都分布在内城中,各按其性质,依方位主次,环绕在宫廷区的周围。外郭除正南设有辟雍、灵台及明堂外,主要辟作市、里及手工业区。内外城的功能,其分工十分明确。市、里统一规划布局,严格区分。这种区域结构,既是这一时期继承周制城邑传统经验的总结,同时又为确立唐、宋时期城市规划制度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的城市布局结构,除宫廷区、官署区没有多大的变化外,在商业区、居住区等其他分区布局结构方面,尤其是宋代,则有较大的改进。其主要表现是: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集中市制转变成以全市为市场领域,行业街市为骨干,联系分布各居民坊巷的商业网点和新型仓库区所组成的商业网,新兴的城市服务行业,如瓦子、茶馆、酒肆等,也纳入商业网内,聚合而为我国古代后期城市综合性的商业服务组织的新规划、布局体制。这种体制的变化,一方面使旧坊制改进为按街巷分地断的办法来组织城市聚居生活的新的开敞式坊巷制;另一方面还改变了旧的功能分区,增加了新的功能分区,如仓库区、码头区、专业性商业区,即行业街市等。同时,

这种分区布局还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句礼制尊卑来确定其区域位置和配备程序的原则,而是主要取决于经济功能上的要求。这种新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尤其在专业性的商业区布置上反映更为明显。如以批发为主的行业街市,多设置在运输方便、有利货物集散的沿江河岸地带,而特殊商品的行业街市等,则多设于交通枢纽地带,构成城市的商业中心区。以后元、明、清各代的城市规划、布局,基本上是以宋代城制为基础的,而且城市经济性的功能分区类别日益增多,其布局更趋广泛,几乎遍布城区的各个地段。

此外,从具体内容来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传统体系至少还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大型建筑多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轴线对称布局即以中轴线为主体,沿轴线布置建筑空间序列,这是中国大到城市,小到宫殿、衙署、庙宇、民居常用的方式。周代有关建筑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大型建筑已采用对称的布局,陕西岐山西周城址即是实证。东周各诸侯国城址、汉长安宫殿部分的布局等,都有其对称的轴线。隋唐长安是将中轴线对称手法扩大应用用于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的较典型范例。其城门数目和位置、道路的格局、长宽,市以及坊里的大小与划分等,都严格地按照对称的布局衬托出中轴线,宫门及主要宫殿建筑群都位于中轴线上。

宋开封城中也有正对宫城正门的宽广的中轴线大街。元大都城市布局的整体艺术又达到新的高峰,城中有主要的南北轴线,又辅以东西的横轴线,在东西、南北轴线的交点处建造中心阁。明清北京城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