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VI) 下载本文

【考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分析】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

【解答】解:A、在镜子前观看自己的衣着,即是通过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该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得到的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

B、鱼缸中的鱼反射的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是虚像,故B不符合题意; C、通过放大镜观察植物的胚芽,是利用凸透镜成虚像的原理工作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在电影院看到银幕上的电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即物体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某同学用体温计测量自己体温为35℃,所测温度低于实际温及其原因可能是( ) A.体温计本身刻度不准 B.体温计置于腋下的时间不够长 C.体温计未与身体直接接触 D.没有及时读出体温计显示的数值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体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在使用温度计时应将体温计紧贴人体,且要等5分钟左右的时间,体温计的读数才接近于人的实际体温.

【解答】解:A、体温计本身刻度不准,会造成测量结果高于或低于实际体温,故A可能.

B、在使用温度计时应将体温计紧贴人体放置时,要等5分钟左右读数,使温度计的读数接近于人体的实际体温,如果体温计置于腋下的时间不够长,则温度计的示数有可能偏低,故B可能.

C、如果体温计未与身体直接接触,即使时间足够长,温度计读数也达不到物体的实际温度,故C可能. D、由于温度计有缩口,能够离开人体读数,所以没有及时读数,并不影响温度计显示的数值,故D不可能. 故选:ABC.

15.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答】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20cm 时,所以f=10cm,故A正确. B、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C、当u=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故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故D正确. 故选AB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2分,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6.如图所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一排排战车整齐匀速地驶过天安门前.车上指挥员以旁边战车为参照物,他是 静止 的,以天安门为参照物,他是 运动 的.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就运动了,如果没变化,就静止. 【解答】解:

行进中的战车上指挥员以旁边战车为参照物,指挥员与其他战车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以天安门为参照物,指挥员与天安门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他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17.请解释以下生活中的热现象,皮肤涂上酒精后觉得凉快是因为酒精 汽化 时从人体吸热(填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冰棒时看见冰棒冒“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 水蒸气 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致.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①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是吸热过程,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②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是放热过程;

【解答】解:

皮肤上擦上酒精后,酒精迅速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同时吸收热量,所以感觉凉快;

冰棒温度很低,周围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冰棒周围液化成为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故答案为:汽化;水蒸气.

18.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60°.已知∠NOB等于30°,∠NOC等于45°,∠NOD等于60°.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 OD 方向射出.(选填“OB”、“OC”或“OD”)

【考点】光的反射.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结合图片进行分析.

【解答】解:根据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入射角AON等于60°,所以反射角也等于60°, 已知,∠NOD等于60°,则反射角是∠NOD,所以反射光线将沿OD射出. 故答案为:OD.

19.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 空气 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的.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 快 (选填”快”慢”’或”相同”) 雷雨交加的夜里,林雨同学看到闪电后约5s听到雷声,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 1700 m.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音的产生;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最慢;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 (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根据公式s=vt可求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的距离.

【解答】解:(1)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学生耳中的;

(2)当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音叉的振动使水面溅起水花,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水面溅起水花的现象.这是用物理学中常用的“转换法”来研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快;

(5)s=vt=340m/s×5s=1700m.

故答案为:空气;振动;340;快;1700.

20.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 太强 (选填“太弱”或“太强”):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 25 (选填“10”、“15”或“25”)cm 左右.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本题要抓住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 眼睛看近处物体最舒服的距离是25cm,这个距离是明视距离.

【解答】解:近视眼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明视距离25cm左右. 故答案为:太强;25.

21.a、b是两个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a的质量为128g,体积为16cm3,b的质量为64g,体积为12cm3,如果其中一个球是实心的,那么,这个实心球应该是 a (a/b),这种金属球的密度是 8×10 kg/m,空心球的空心部分体积是 4 cm3.

【考点】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

【分析】(1)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a、b两球的密度,再比较密度的大小,密度大的体积小是实心的,反之是空心; (2)由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空心球金属的体积,然后求出空心部分的体积. 【解答】解:(1)a、b两金属球的密度分别为: ρa===8g/cm3,ρb==≈5.3g/cm3,

因为两个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实心金属球的密度大于空心金属球的密度, 所以,a球是实心的,b球是空心的,且金属的密度ρ=ρB=8g/cm=8×10kg/m; (2)b球中金属的体积: V金属===8cm3,

空心球空心部分的体积: V空=Vb﹣V金属=12cm3﹣8cm3=4cm3. 故答案为:a;8×103;4.

3

3

3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