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中级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 下载本文

对热敏感;耐寒,低温下可以长期生存。

在开放性损害中,很难找到此菌;但从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查菌,容易查出。

流行病学:热带、亚热带;男多于女为10:1。 潜伏期:3—7天;

临床表现:初为外生殖器部位的炎性丘疹;1-2天后,变为脓疱,破溃后为疼痛性溃疡。溃

疡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边缘不齐;呈锯齿状或呈潜行穿凿状,基底触之柔软,有触痛,易出血,表面可见污秽脓性分泌物覆盖。

神经细胞和成熟的滋养层细胞不表达经典HLAI类分子

鼠伤寒沙门菌,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尤其是院内婴幼儿感染的常见菌,也是微生物遗传学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菌。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为衣原体 肺炎的病原体为支原体

解脲支原体可经性传播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败血症常见的病原体是细菌

为确诊有无衣原体感染,下列哪项检查最敏感聚合酶链反应法(PCR) 新生儿衣原体眼结膜炎治疗首选红霉素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神志尚清,但烦躁、焦虑、神情紧张,面色和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轻度发绀,肢端湿冷。可有恶心、呕吐。尿量减少。心率增快,呼吸深而快,血压尚正常或偏低、脉压小。眼底和甲微循环检查可见动脉痉挛。随着休克发展,患者烦躁或意识不清,呼吸浅速,心音低钝,脉搏细速,按压稍重即消失。表浅静脉萎陷,血压下降,收缩压降低至10.6kPa(80mmHg)以下,原有高血压者,血压较基础水平降低20%~30%,脉压小。皮肤湿冷、发绀,尿量更少、甚或无尿。休克晚期可出现DIC和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常有顽固性低血压和广泛出血(皮肤、黏膜和/或内脏、腔道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主要症状表现为:①急性肾衰竭;②急性心功能不全;③急性肺功能衰竭(ARDS);④脑功能障碍;⑤胃肠道功能紊乱;⑥肝衰竭引起昏迷、黄疸等。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病原体是布尼亚病毒科,是负链分节段RNA,防治措施是防止蜱叮咬。目前尚无疫苗,特效疗法是给病人输免疫血浆。

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居甲乙类传染病之首)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引起的;革兰阴性杆菌,兼性厌氧菌,最适合生长温度为37℃,PH值为7.2—7.4。

我国以福氏2a和宋内1型占优势。 中毒性菌痢的发病原理系机体特异体质对毒素的强烈反应。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主要引起全身症状,外毒素又称为志贺毒素,分别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有明显压痛。 传染源:急慢性菌痢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病理变化:乙状结肠和直肠;肠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炎症,可以形成“假膜”,“地图状溃疡”。

潜伏期:1—4天(数小时—7天)

菌痢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其中急性菌痢分为4型: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重型(多见于老年人)、中毒性菌痢(以2—7岁儿童多见)。

中毒性菌痢分为休克型、脑型、混合型(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90%以上)。 中毒性菌痢:上莨菪碱疗法有明显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 慢性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2个月以上者。

急性菌痢:消化道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慢性菌痢:消化道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粪便培养连续3 次阴性。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潜伏期:3—35天,一般为1—2周

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通过粪口传播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90%人感染后无症状。一般感染5岁以下的小孩。

病原学: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单股正链;在外界有较强的生存力,耐冷耐酸,耐乙醚和乙醇、氯仿,对热、紫外线、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含氯石灰等敏感。

主要病理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在脊髓前角、延髓、脑桥、中脑,以脊髓损害为主。 流行趋势:温热带多见;

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

临床表现:分为四型——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90%—95%;顿挫型(轻型)占4%—8%;无瘫痪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但不发生瘫痪,全身肌肉疼痛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征、三角架征、Hoyen征阳性);瘫痪型[占感染者的1%—2%,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脊髓型最常见、延髓型、脑型、混合型)、恢复期、后遗症期] 检验:病毒分离和血清特异性抗体 治疗:对症治疗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

病原学:副黏液病毒科,单股负链RNA;抵抗力较弱,对热、紫外线敏感,耐寒冷耐干燥环境。

传染源: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出疹前5日—出疹后5日;

卫生部在全国消除麻疹行动中提出,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 IgM最先产生的抗体,表示新近感染;IgG表示对麻疹病毒具有免疫力。

临床表现:分为典型麻疹;轻型麻疹;异型麻疹;急性麻疹后脑炎;麻疹包涵体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典型麻疹: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潜伏期:为6—21天

前驱期:90%以上患者可以出现科氏斑

出疹期:持续高热,皮疹先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至胸腹背部及四肢,最后到达手掌和足底。

恢复期: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疹退时有糠麸样细小脱屑。 检验:IgM抗体阳性是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

并发症:肺炎最常见

治疗:暂无特效药;流行期给予儿童高剂量的维生素A来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易感接触者的检疫期为3周。

白喉

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死率高达10%;以咽喉部灰白色假膜和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用20%的亚碲酸钾溶液涂抹于病人假膜上,20分钟后假膜变为黑色或深灰色则为阳性。 病原:白喉棒状杆菌,革兰阳性,对冷、燥不敏感,对湿热及化学消毒剂敏感。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潜伏期:1—7天,多为2—4天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是以5岁以下小儿居多 临床表现:分为咽白喉(占80%)、喉白喉(占20%)、鼻白喉;其中咽白喉按假膜大小及病情轻重分为四型:普通型、轻型、重型、极重型 检验:咽拭子涂片及培养 并发症:中毒性心肌炎

治疗:抗毒素(本病特异性治疗方法)和抗生素(首选青霉素G) 病人:起病后隔离2周,或退热后连续2次咽拭子阴性

带菌者:给予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5—7天,细菌培养3次阴性

密切接触者:应该观察7天,对未进行全程免疫的幼儿,同时进行类毒素和抗毒素接种。

百日咳

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

百日咳杆菌:革兰阴性菌;需氧菌;最适合生长温度为35—37℃,PH值为6.8—7.0,初次分离时常需含甘油、马铃薯、新鲜血液的鲍金培养基。本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多见于温带和寒带;以冬春季多见。 传染源:患者、感染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5岁以下小儿易感性最高。母体缺乏足够的抗体给胎儿,6个月以下婴儿发病率较高。

潜伏期:2-21天,平均7-10天

典型临床经过三期: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

新生儿及小月龄婴儿初次感染没有明显的痉咳,可表现为呼吸道窒息和咳嗽发作。 检验:鼻咽拭子,培养越早阳性率越高。

最常见的并发症:支气管肺炎、肺不张、肺气肿、皮下气肿、百日咳脑病。 治疗:红霉素

预防:患者应该立即隔离至病后40天;对密切接触者至少观察3周

狂犬病(恐水症)

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小脑)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临床表现: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

病原学:弹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对紫外线、新吉尔灭、乙醇、高锰酸钾、甲醛等敏感。

传染源: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我国主要传染源是病犬。狂犬患者不是传染源。野生动物是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犬、猫、家畜即是储存宿主也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咬伤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以大脑基底面海马回、脑干、小脑损害最为明显。特征性的病变是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常见于海马回、小脑蒲肯野细胞中,染色后呈樱桃红色。

临床表现:潜伏期大多在3个月以内,有些可达10年以上。 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

前驱期:具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有痒、痛、麻、蚂蚁走样异样感觉,发生在50%-80%的病例。

兴奋期:高度兴奋、恐惧不安、恐风、恐水。 麻痹期:全身弛缓性瘫痪

诊断:脑脊液、唾液等检查病原,尸检脑组织中的内基小体。

布鲁菌病(波状热、懒汉病)———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是由布鲁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病原学:革兰阴性;专性需氧;最适合生长温度为37℃,PH为6.6-6.8。对营养要求较高。

对常用的物理和化学消毒制剂敏感。

流行病学: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青藏高原及内蒙古等牧区。我国主要以牛、羊种菌为主

要病原体。有明显的职业性,男性高于女性,青壮年较多。

传染源:染菌的羊、牛、猪

传播途径:经皮肤及粘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2周。 发热(最典型的表现)、多汗(突出症状)、乏力(几乎全部病人都有,俗称“懒汉病”)、关

节疼痛(四肢大关节游走性疼痛);关节肿大、肝脾大,泌尿生殖系统病变(睾丸肿痛,多为单侧)

检查:平板凝集试验用于初筛。

治疗:多西环素、利福平、链霉素;约10%的患者出现复发。 世界公认的控制布鲁病流行的最佳措施是淘汰疫畜。

人禽流行性感冒(禽流感)

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H5N1,H7N9。

病原学:正黏病毒科,分节段的单股RNA病毒。甲流病毒根据表面抗原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不同可以分为若干亚型。 传染源:病禽、表面健康携带流感病毒的禽。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为主

易感人群:儿童发病率较高;与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员。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8天,也可以有17天。

典型的流感症状;发热;肺炎;呼吸困难;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休克;

媒介生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