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铜钱监与版式的对应关系初探 - 图文 下载本文

嘉祐中存在同一钱监铸造“通宝”、“元宝”两种钱币的情况。如上图的广穿面四决版,通宝钱与元宝钱的风格与书法完全相同,各自的篆书对钱,书体也极其相似。该钱监的特点是面内廓四决,带有同样特征的钱,在后面的年号里也可以看到。

本帖只讨论常见的大版式,而那些罕见的大版式,其性质只有一种可能,即钱监的试铸样钱,这些样式最终未能通过批准获得大批量生产。

到了嘉祐,仁宗朝结束。这个时候,我觉得有必要回过头来思考一下,看看是否有可能区分前面的五大钱监。如果现在不区分,到了后面的治平,又新增惠州阜民监一个,情况越来越复杂。而治平后面的熙宁,钱监数量则是爆炸级地增长,将进一步给我们的课题增加了难度。

研究对应关系,从哪个年号入手比较容易呢?经过观察比较,我觉得从景祐入手最容易。第一个原因是景祐钱的铸造位于仁宗中期,承前启后,和前面的天圣、明道,后面的皇宋、至和等均有较好的衔接;第二个原因是景祐钱品种较少,只有元宝,没有通宝;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景祐钱的只有四个大版式,而且四个版式区分相当明显,而景祐年间,第五个搅局的钱监——韶州永通监尚未出现。

第一个:阔缘版,从字体到做工,中规中距; 第二个:狭穿版,书法比较清秀,也算中规中距;

第三个:广穿版,正面内廓四决文,联想到后世包括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甚至熙宁,都有面四决的钱出现,四决文应当是该钱监一贯的标志,而该钱监不会是韶州监,因为此时尚未出现;

第四个:隐起文版,总体感觉风格偏弱,不是很硬朗。

这四个版别,究竟和哪四个钱监对应呢?大胆推测一下,从上到下依次应该是饶州监、江州监、池州监和建州监。

首先是对建州监的判断。随手拿起上面四版钱,放在电子秤上称量,发现前两版重量3.8克左右,第三版重达4.3克,第四版只有3.5克。第四版的钱,除了文字气息比较弱以外,也显得单薄,给人一掰就碎的感觉,类似感觉的钱在天圣、皇宋、至和等版式里都可以找到。前三版的钱,铜色一致,红中带黄,而这第四版,凭肉眼观察,似乎铜色偏红。这让我联想到建州监钱的含铜量高,含铅量低的记载。众所周之,铜的含量越高,铜色就会越深,而相对于铅,铜的价值更高。但铜的密度小于铅,铜的配比越高,重量则越轻。铜钱的成色高,可能成为钱监将重量减轻的一个理由,而且,这种铸工相对较差的钱,我想应该不是资格最老的饶州监和池州监的产品,而是地处相对偏远的建州监的可能性更大。

假设对于建州监版的推断是正确的,则其余三枚的归属应如何判断呢?这三版中,版式一和版式二的铸造工艺及风格相对接近,都是阔缘,钱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比较浅,重量也基本一致。尤其是版式一,显得最为规整严谨,类似风格的阔缘钱在后面几个年号中都有对应。而版式三,首先是细缘,面内廓带四决,钱文十分圆润,较深,笔画不是严格地在一个水平面上,有起伏感,如果将前两版的钱文比作剪纸,则该版钱文类似于高浮雕,且此版钱比较厚实,没有一掰就断的感觉,风格与前两版差异明显。

饶州和江州都地处江西,距离较近,而池州位于安徽,距离相对较远,假设铸造地接近的钱监铸造风格也接近的话,则版式一和版式二应属江西铸造,而风格独特的版式三则是安徽池州监的产品了。与版式一字体完全相同的尚有一种细缘美制版(《北宋铜钱》中称为“隐郭”),类似的细缘美制版在天圣、至和、嘉佑中都存在,铸造精良,我更倾向于相信此版是资格最老、实力最雄厚、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清代宝泉局地位的饶州监的产品。此监的钱文书写向来十分规矩,且铸造风格严谨,没有隐起文等现象。以上只是臆测,还需要所在地(江西、安徽、福建)泉友的检验。

此帖为近年最佳帖。 补充一点,至道年间从永平监分出工人一半到安徽池州建立永丰监。因此永丰监早期的铸工和用料配方都和永平监一脉相承,铸造风格更接近永平监。 按你的推理,我认为二是永丰监,三是广宁监。

兄的补充材料非常好,也非常及时,这段资料我是不知道的。池州监是至道二年设,实际上,在至道钱中,并不存在图三风格的广穿钱(文字圆润紧缩,有起伏),至道钱中很大一部分应该是池州永丰监铸造的,“铸工和用料配方都和(饶州)永平监一脉相承,铸造风格更接近永平监”的推断确实与实物相符。

这种广穿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是在咸平年间出现的,但数量非常少,只有试铸样钱,没有大量铸造(景德年间也有类似试铸钱)。而咸平年间新出现了两个钱监,一个是江州监(咸平三年设)、建州监(咸平二年设),结合上面的推断,这种广穿样钱的铸造地为江州监的可能最大。

假设上述推断合理,则可以归纳一下仁宗朝四大钱监的铸造风格: 1. 饶州监:制作规整,书法严谨,文字较肥,阔缘; 2. 池州监:制作规整,书法严谨,文字较细,阔缘; 3. 江州监:细缘广穿,缩字,内廓四决文为其特有标记;

4. 建州监:铜色暗红,铸工相对粗疏,带有隐起文,书写多呈异书,独具一格,阔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