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学案比赛稿) 下载本文

《望海潮》导学案

教学时间:2015.5 教学时数:1课时 编写整理:邱周凤 审核修订:唐自品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把握“点染”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目标:领杭州盛景,感山河壮美,悟家乡美丽,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鉴赏词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语句的鉴赏。

三、学习方法:诵读、感悟、讨论、探究、实践。 四、知识结构:

最美词句: 望海潮

思想情感: 表现手法: 课题:体悟情感,把握艺术手法 知识要点:词的风格、艺术手法.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的杭就是杭州,杭州是我国著名的城市,不仅人文荟萃,经济繁华,而且风景秀丽,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湖”。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轼的笔下“西湖”好比春秋时期的美丽女子西施,那么在北宋词人柳永的笔下,杭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在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望海潮》去寻找答案。

【合作预习】

一、初读课文扫除文字上的阻碍,把握好节奏,熟读成诵; 二、完成《精讲精练》[基础整合] 相关练习。 三、了解词的相关内容,了解作者柳永及写作背景 1、 关于“词”: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

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

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的分类:

1

完成率评价 100% 80% 60% 正确率评价 100% 80% 60%

按结构分为: 按字数分为:

单调 —— 一片(阕) 小令 ——(58字以内) 双调 —— 两片(阕) 中调 ——(59—90字) 三叠 —— 三片 长调 ——(91字以上) 四叠 —— 四片

2、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写作背景:

强调说明:在合作预习板块,着重于检查朗读,朗读个人和小组汇报进行。学生互评后,教师点拨:要读准字音(千骑:形+名,骑读四声)把握节奏,注意抑扬顿挫。

【新课教学】整体感知:

二、再读全词,体会音律美(本词押“ a”韵)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师聆听后进行询问和小结。

问:同学们,你们读这自词的时候,有觉得它朗朗上口吗?有,这是为什么?对,此词有一种音律美,那是因为词人注重押韵,押什么韵呢?(“ a” 韵) 。

三、听读,把握情感、体悟意境美

(一)听读:如何读好一首诗,一首诗,除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外,更主要的是读出诗词所传达出的情感。下面听老师读一遍,体悟一下词人表达的情感。

(二)质疑:体悟情感必须以理解为前提,你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不太理解的字词?或者在字词的理解上你有什么样的发现要告诉大家呢?

注意:词类活用,图、莲(名作动) (三)、设疑

1、哪两个词语最能概括杭州的特征? 明确:形胜、繁华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

(1)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明确:景------美

(2)生活场面

民------乐 官------愉 (板书)

3、透过景物的描写和场面的描绘,体现出怎样的意境?(要求: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并进行描述)。

明确:欢乐、愉悦、详和

2

4、此首词主要表达出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惊叹、艳羡、歌颂 PP展示:

【合作运用】分享最美词句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为什么?(自我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一)上片重点赏析: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1、从修辞的角度:“霜雪”比喻浪花,非常形象生动;

“怒涛卷霜雪”: “卷”是翻滚之意,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逼真地描写了浪花飞溅的情态。(设疑换成“推”好不好?)

(古人特别讲究炼字,一个字往往经过千锤百炼,而达到极佳的艺术效果。炼字补充:王维的《 使至塞上 》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中的“直”字就写出了,在那宽阔无边的大沙漠中,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一个“直”字表现出了烽烟的劲拔和坚毅之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字非常值得考究。“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二)下片重点赏析

“重湖叠巘清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1、“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季节,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

2、“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种植之广,真 可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描写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地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并且 “三秋桂子”容易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 (补充:(1)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白描写法)

【合作指导】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对偶:

(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词人这里运用了对偶,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审美空间。 (2)、对偶:“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3

借助意象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情调意象意境情感形胜景美欢乐民乐愉悦详和繁华官愉惊叹艳羡歌颂

在这里词人运用对偶的手法,不但表明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而且为后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2、 夸张:

(1)“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为大约、差不多之义。这用夸张手法表明人家很多,数以万计,从而表明城市人气很旺,十分繁庶。

(2)“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高牙”居高位者的仪仗,这里是指当时的孙何的骑从。“烟霞”指山水胜景。意思是说,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饮酒赏乐于山水之间。

3、比喻:“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霜雪”比喻浪花。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意思是说江面上浪涛汹涌,如霜似雪,无边的大江形成天然的险阻。 4、白描:“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不加任修饰。 5、侧面描写:“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这里指朝廷。“图将”就是“画成”的意思。意谓这样美的景色,当你孙何有朝一日升官回朝廷去,将好景画成图本,夸示于同僚。这里,词人以达官贵人夸赞,从侧面来表现西湖之美。

6、“点染”(重点研讨)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 天净沙?秋思 《望海潮》的艺术特点 马致远

染枯藤老树昏鸦,

自然风光惊叹小桥流水人家。 染 东南形胜古道西风瘦马, 三吴都会都市繁华羡慕夕阳西下,

钱塘自古断肠人在天涯。(点) 繁华民生安乐赞美(1)、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景情的交融中

(2)、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 点深秋远行图。

(3)、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4)、“点染”:

【课堂检测】 快速阅读韦应物的《闻雁》,概括本诗中的艺术手法。

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作业布置:背诵全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