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由来 下载本文

朝鲜

?朝鲜?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前200年成书的《尚书大传》中有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的记载。《尚书大传》中的?朝鲜?即?朝日鲜明?之意,?朝?读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集解?引张晏云:?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索隐云:?朝音潮,直骄反,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史记中也有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部的东夷部落也陆续迁入朝鲜半岛。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

?朝鲜?一词在朝鲜的史书《三国遗事》被用来称呼?古朝鲜?(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 从周朝至汉朝的中国史书,?朝鲜?只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则被称为三韩(即辰韩、马韩、弁韩)。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国号仍称?朝鲜?,史称卫满朝鲜。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此后?朝鲜?一词长期消失在中国典籍中。直到14世纪晚期明朝太祖朱元璋选中朝鲜为该国国号。

韩国:

韩国国名来源于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马韩、弁韩等?三韩?部落。?Han?在古韩语中表示?大?或?一?的意思。1897年10月12日,朝鲜王朝第26代君主高宗李熙即皇帝位,并于次日在敕令中称:?我邦本为马韩辰韩弁韩三韩之地……及高丽时吞并马韩辰韩弁韩,是谓统合三韩……定有天下之号曰大韩。?遂改国号为?大韩帝国?。

日本:日出之国

公元645年(大化元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通过大化革新,完成了日本全境的统一,将国名正式定为日本国。倭更名为日本。《新唐书·日本传》中有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

越南:?百越之南?

越南古称安南。?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 (治所在今河内)。?安南国?之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见于记载 ;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次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 。?安南国?之名自此始 。此后,其国王屡为元、明、清各朝封为?安南国王?。

1802年,阮福映在法国的支持下灭西山朝,建立阮朝,1803年接受清朝嘉庆帝的更改册封?越南国王?,正式建立新国号为?越南?。 为何国名叫?越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五三有一个简短的说明:?先是,阮福映表请以‘南越’二字锡封。上谕大学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广。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号,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于

《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 。

蒙古;

?蒙古?的原意是勇敢或朴素。另有一种释义法,即将该词分解,即为?我?与?炉灶之火?两个词合成,结合起来就是?我们同火人?。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每到一地同炊共饮,故有此称。蒙古一词,在古东胡语中,意为?永恒之火?

老挝: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访东吴。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腊帮助下,统一老挝全境,建立了以佬族为主体的封建国家——澜沧王国。明代永乐二年,澜沧国获得中国的承认,封为?老挝宣慰司?,史称南掌。 以老挝国内第一大民族老挝族(又称?老龙族?,中国称其为?寮人?)名称命名。意为?人?或?人类?。

柬埔寨:

在我国史籍中,汉朝称柬埔寨为?扶南?,隋朝称?真腊?,唐代称?吉篾?,宋代复称?真腊?,元代称?甘孛智?或?澉浦只?。明万历后,始称?柬埔寨?。柬埔寨名称的来源,说法不一。一说是源于一个国王的名字。高棉人英雄坎布领导当地的民族建立一个王国,该民族被称为坎普查人,其王国被称为坎普查国。这一名称经后世以讹传讹,结果变成现在的国名柬埔寨。柬埔寨人口的80%为高棉人,故国际上也通称为?高棉?。另有一说是源于一种叫?绀蒲?的果名,因当地妇女面似此果而得名。还有一说是源于马来语中一植物名(即缅栀子),因其花色白而清香,花瓣滑润如脂,多植于寺内敬神而以之命名。

泰国:

自由。在摆脱高棉人统治之后,暹罗人以?自由?一词(读音即为?泰?)作为主体民族泰族的名称

缅甸:

汉语?缅甸?的意思是?遥远之郊外?,这是古代中国西南人对这片土地的称谓。缅甸距离中国山川遥远,道路阻隔,因此称为?缅?,又因中缅边区一带称山间谷地为?甸?,?缅甸?即其合称。

英文名Burma,来自得楞语的Brahma,其词源可能与婆罗门或梵文有关。缅甸人自称巴玛(Bama),梵文作Myamma,意思均为强者,据说这是缅人对自己民族的赞颂。也有人认为Brahma一名是早期到这里的移民给当地居民起的名称,也是强人的意思。?对于历史上被击服的孟人、骠人、掸人来说,缅人自然是强大的。

马来西亚: 末罗瑜(Melayu)一词源自梵文 Malaiur 或 Malayadvipa ,可译为?群山之地?,这个词由古代印度商人所采用,指称马来半岛。这个名称后来用来指末罗瑜王国,它在7世纪到13世纪存在于苏门答腊。在1850年,英国民族学家乔治·厄尔(George Earl),在《印度群岛和东亚期刊》的文章中,建议将印尼群岛命名为 Melayunesia 或 Indunesia 。他支持前者用作殖民者命名。法国航海家杜蒙德·于维尔在1826年于大洋州从事探险时,发明了?Malaisia?、密克罗尼西

亚群岛(Micronesia)与美拉尼西亚(Melanesia)这三个字汇,将这些太平洋文化和岛群从波利尼西亚区分出来。1831年,他将这些名称提交到法国地理学会。杜蒙德于维尔描述?Malaisia?是?通称为东印度群岛的这个地区?。当时,有人认为,这个区域的居民可能被指称为?马来人?,符合当时?马来种族?的观念,但这有别于当代的定义,其中?马来人?(Malay)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的一个族群,使用马来语,住在苏门答腊东海岸、廖内群岛、马来半岛和婆罗洲岛沿岸。相关的语词?马来世界?(Malay world)用来指这个广大的地理区域。 马来西亚这个名称是在1963年被采用,当时已经存在的马来亚联合邦,加上新加坡、北婆罗洲与砂拉越共同参组这个新的联邦。在此之前,这个名字本身已经隐约用来指称东南亚的某些地区。1914年芝加哥出版的地图上,马来西亚这个字指的是马来群岛之内的某些领土。这个区域的大陆部分称为马来亚,直到1963年与沙巴、砂拉越与新加坡合组马来西亚为止。菲律宾的政治人物一度考虑将他们的国家命名为马来西亚,但在1963年这个名称已先被采用。

在1963年组织联邦时,其他的名字曾被考虑:其中一个是狼牙修(马来文: Langkasuka),这个名称源自在公元1世纪到2世纪,在马来半岛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王国。

新加坡: 公元8世纪,这个海盗猖獗的海岛曾叫Temasek(淡马锡)。Temasek,爪哇语?海市?之意,由于季节的影响,海运的船舶经常云集在此,所以逐渐成为一个船舶停泊的商埠。

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32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Sang NilaUtama为了寻找理想地点建立新城市来到淡马锡。在洁白的沙滩上,王子突然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怪兽向他致意后急弛而去。这怪兽红身、黑头、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欢,便问随从:?那是什么动物??随从信口答到:?狮子。?王子十分高兴,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便决定在此建都,并取名?狮城?。?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在梵语中,Singa 意即?狮子?;pore 意即?城堡?。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印度(Indus)及岛屿(nèsos),指印度各岛。此名称自18世纪即已存在,早于独立的印度尼西亚。英国民族学家乔治·温莎·尔耳(George Windsor Earl)于1850年发表了?Indunesians?一词,但其较偏好使用?Malayunesians?-指东印度群岛及马来群岛的居民。在同篇期刊中,尔耳的学生詹姆士·理查森·洛根(James Richardson Logan)则以?Indonesia?指东印度群岛。但荷兰学界不使用印度尼西亚(Indonesia)一词,而使用马来群岛(MaleischeArchipel)、荷兰东印度群岛(Nederlandsch Oost Indi?)等,而东印度(Indi?)、东方(de Oost)及群岛(Insulinde)等词也相当常见。 至1900年后,印度尼西亚一词在荷兰以外的学术圈已被广泛使用,印度尼西亚国家主义团体也以该词为政治主张。柏林大学的阿道夫·巴斯蒂安出版了《Indonesienoder die Inseln des MalayischenArchipels》一书后,?印度尼西亚?的称呼更被广泛使用。Ki HadjarDewantara为首位采用该词的印度尼西亚学者,于1913年创设新闻局并命名为印度尼西亚新闻局(IndonesischPers-bureau)。

文莱:

国名全称?文莱达鲁萨兰国?马来语:Negara Brunei Darussalam。Negara是马来文,意为?国家?。Brunei一词源于梵文,意为?航海者?,马来人理解为海上商人,另一说?文莱?是?芒果?的意思。Darussalam 是阿拉伯语,英文译为?Abode of Peace?,意为?和平的土地?或?和平之邦?,全名的贴切意思应是?生活在和平之邦的海上贸易者?。

东帝汶:

东帝汶政府采用?Timor-Leste?同时作为其葡萄牙语和英语的国名。leste是葡语?东?的意思;而Timor在马来语中也是?东?的意思。而在印尼统治时期的东帝汶,采用?Timor Timur?作为地名,并简称东帝汶为?Tim-tim?。?Lorosa'e?则是德顿语的?东?,意思是日出的太阳。 所以?东??帝汶?两个词都是东方的意思

菲律宾:

1542年,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洛佩兹继麦哲伦之后第二个来到这个群岛。为了在亚洲炫耀西班牙帝国的?功绩?,便按照西班牙皇太子菲律普的名字,把群岛命名为菲律宾群岛

印度:

国名出自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原文Sindhu,?印度?本身就是河的意思。但印度的近邻波斯人在说Sindhu时,对其首字母S存在发音困难,同时他们的语言中又无送气浊辅音dh,遂将该名讹读为Hindu;而Hindu一词在传入希腊后,送气音H失去,成为Indu或Indus。希腊人印度西部的这条河流的名字指称整个印度地区。中世纪穆斯林人侵入印度后,又依波斯语称印度为Hindustan,意思是?印度人生活的地方?。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后称印度为India,显然India是从Indus演变而来的。

中国古人对印度有贤豆、捐毒、印都等众多称谓。显然,它们基本都是Sindhu的音译,玄奘认识到了中文译名的混乱,他在《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释名》中说:?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古代印度诸语言中称印度为?婆罗多?。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及《莲花往世书》中。《摩诃婆罗多·初篇》有一段讲述国王豆扇陀与静修仙人义女沙恭达罗的爱情故事。二人结婚后生有一子,名婆罗多,婆罗多长大后成为转轮王,他的后代被称为婆罗多族。因此,印度诸语言又名印度为Bharatavarsa,意思是婆罗多子孙之国或婆罗多族之国。印度古人亦称印度次大陆为瞻部洲(Jambudvipa),佛经及《西游记》中提到的南瞻部洲即指称或包括此地。

孟加拉国:

英文bangladesh意思是孟加拉人的国家,bangla就是孟加拉。这个词的确切起源无法确定,可能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时代当地一个叫?bang?的部落。后来在孟加拉语中意为太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