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下载本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四川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选(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B) A、《学记》 B、唐朝 C、宋朝 D、清末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D)

A、实现“三个面向” B、实践“三个代表” C、促进国家发展 D、推行素质教育

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C) A、综合课程 B、显形课程 C、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B)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自主学习 D、学校学习

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A) A、课程标准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课程宗旨

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B) A、操作性目标 B、体验性目标 C、过程性目标 D、知识性目标

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D) A、学科性质 B、教学的组织形式 C、教材设计的类型 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

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 (B) A、实用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A)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A) A、教育自身的需求 B、国家大力的倡导 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 D、教师的自觉行动

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A)

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 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

第 1 页 共 30 页

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B)

A、发展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合作性学习

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D)

A、目标取向 B、方法取向 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

14、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是 (C)

A、五十年代所采用的苏联课程管理模式

B、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 C、1996年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D、1996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5、在档案袋评价的几种不同类型中,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是(D)

A、展示型 B、文件型 C、课堂型 D、理想型

16、校本研究伴随着英美国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而兴起于20世纪的(B)

A、五十年代 B、六十年代 C、七十年代 D、八十年代

1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颁布( C )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18、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专业引领 D、申请获得教育科研项目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19、在当前,我国课程方案的组成部分包括了(BCE)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课程规格 E、教科书 20、教材作为一定学科的载体,它所具有的基本特质是(AE)

A、典型性 B、科学性 C、实用性 D、发展性 E、具体性 2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BCDE)

A、教育实验实习 B、信息技术教育 C、研究性学习 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E、劳动与技术教育

22、一个人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BD)

A、学习动机 B、学习策略 C、学习习惯 D、学习倾向性 E、学习途径 23、在档案袋评价中,理想型档案袋的构成部分主要有(BCE)

A、作品意义的说明 B、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 C、系列作品 D、作品效果

第 2 页 共 30 页

的说明 E、学生的反省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4、课程基本功能 答:书上找不到答案。 25、活动类型校本课程

答:活动类校本课程是指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26、基础学力

答:一般地是指各种学习的基础的阅读、书写、计算能力等学习最低限度应掌握的能力。 27、地方课程

答: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

28、教科书评价的知识维度

答:即教科书以什么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去概括人类的知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9、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集中体现,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环节。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为:

1、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2、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3、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

4、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30、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

答:1、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注意学习方式的改变。

2、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3、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在承认学生智力多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

4、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共享学习经验。 31、同以前的学科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优越性? 答: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2、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32、自主学习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 3 页 共 30 页

答: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谁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33、谈谈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

答: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五、论述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4、结合教学实际及你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分析当前新课程改革应该要实现的培养目标。

答: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些培养目标都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这一培养目标也是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基础教育担负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因此课程改革应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中心。

35、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有哪几个基本途径? 答: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有: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现实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

3、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须剧本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4、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第 4 页 共 30 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四川2008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选(20题 20分)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 C )

A.现代教育 B.减负 C.素质教育 D.科技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B ) A.教育政策 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C.教育法规 D.素质教育

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 A ) A.空无课程 B.隐性课程 C. 分科课程 D.活动课程

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 B )

A.开设活动课程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C.边缘学科的开设 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 D )

A.可评估性 B.可伸缩性 C.可完成性 D.家长可参与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 A )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 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 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 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

7、课程标准中,要明确各门学科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部分是( D )

A.前言部分 B.内容部分 C.评价部分 D.课程目标部分 8、下面不是教学大纲弊端的是( D ) A.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

B.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C.不利于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D.教学以掌握技能为目的

第 5 页 共 30 页

9、与自主性学习类似的说法是( B )

A.被动学习 B.主动学习 C.机械学习 D.他主性学习 10、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C )

A. 激发学习动机 B.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C.要便于家长课后辅导 D.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索问题

11、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便构成教材管理的 ( B )

A.范围 B.范围和性质 C.性质 D.范围或性质 12、关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表述是( B ) A.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 B.客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

13、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的课程是( C )

A.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校本课程 14、学生档案袋最具代表和教育意义的类型是( B ) A.展示型 B.理想型 C.评价型 D.课堂型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内涵的是( D ) A.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 B.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C.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D.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础性课程的是( D ) A.语文 B.数学 C.政治 D.体操 17、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 A ) A.内容 B.手段 C.方法 D.程序

18、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的文件是( A )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教师培训》

第 6 页 共 30 页

C.《学校质量》 D.《今日之教师》

19、下列说法不符和新课程对教师定位的是 ( D )

A.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C.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D.教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20、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是指 ( A )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D.教师培训 二、多选题(5题 10分)

2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取原则是 ( ABCD ) A.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与学生的经验联系 B.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C.鼓励动手,重视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

D.注重综合,注意各科知识相联系 E.便于考试得高分

22、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包括 (ABE )

A.国家 B.地方 C.农村 D.城市 E.学校

23、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ABCDE ) A.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 B.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 C.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D.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 E.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的标准

24、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有( ABC ) A.自主 B.探究 C.合作 D.默写 E.死记 25、“以校为本” 教研制度的具体实施包括( BCDE ) A.为实践者的知识保密 B.收集资料和理清情境 C.形成行动策略 D.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 E.寻找研究的起点 三、判断改错题(4题 24分)

第 7 页 共 30 页

26、课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对)

27、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包括倡导学生的学习由自主学习转向他主学习。 (错) 改为: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包括倡导学生的学习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8、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对)

29、学校和家长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 (错) 改为:学校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 四、简答题(3题 30分)

30、简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p5-6)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1、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p73-75)或:怎样认识学生是影响课程标准编制的重要理论基础?

(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4)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32、简述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p158-159)

(1)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2)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化评价 (3)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景性 (4)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五、论述题(16分)

33、我国对教材管理政策做了哪些改革?(p148-152) 针对教材管理制度,我国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改革编审制度

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对教材编写的资格和条件、教材编写的立项和核准、教材的初审与试验、教材的审定作出明确规定。

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特别是适合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

2、改革教材出版发行制度

第 8 页 共 30 页

教材出版和发行将采取公开竞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规范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机制。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实现教材出版发行渠道的多元化。

3、加强对教辅材料的管理

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提出禁止将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编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4、降低教材价格 5、教材版本多样化 6、国家规定印刷质量标准 7、贫困地区将免费使用教科书

第 9 页 共 30 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四川2009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选(15题 30分)

1.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 ( )

A.“三个面向” B“三个代表” C.倡导“五讲四美” D.培养“四有”新人 2.课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 ( ) A.教学内容 B. 教科书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3.控制着课程功能的广度和深度,节制着课程的时间效应和情绪效应的是( ) A.课程目标 B.课程功能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论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是 ( )

A.学生 B.教师 C. 班主任 D.教师和学生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超越之处的是 ( )

A.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B.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还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C.课程标准以迎接考试为主要目的

D.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创造空间 6.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 )

A.教育自身的需求 B.学生的需求 C.家长的需求 D.教师的需求

7. 我国课程标准的内容是: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和( ) A.实施建议部分 B.过渡部分 C.总结部分 D.理论部分 8.不属于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的是 ( )

A.自主性 B.问题性 C.评价的自主性 D.互助性 9.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相对的是 ( ) A. 探究性学习 B. 自主性学习 C.创新学习 D.自学 10.教材的基本特质是典型性和 ( )

A.协调性 B.重要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11.不是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是 ( ) A.激发学生动机 B.要根据经济水平发展

C.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D.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

12.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 便构成教材管理的 ( )

A.范围 B.性质 C.范围和性质 D.范围或性质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是 ( ) A.课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B. 课程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C. 课程评价标准的统一化 D. 课程评价主体的互动化

第 10 页 共 30 页

1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是 ( ) A.综合性课程评价体系B.考核性课程评价体系

C.肯定性课程评价体系D.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15.对教科书的评价将服务于一系列目的,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 ( ) A.为国家评审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

B.为基层单位选择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 C向教科书编写单位提供改进教科书的参考意见 D.向社会公布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教科书 二、判断改错题(4题 24分)

16.探究性学习要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

17.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8.学生档案袋,又被称为“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档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19.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简答题(3题 30分)

20.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1.简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22.简述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

四.论述题(16分)

23.试述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和意义。

第 11 页 共 30 页

“三新一德”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第 12 页 共 30 页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

地举手回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

第 13 页 共 30 页

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另一答案:培养学生“五性”: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

第 14 页 共 30 页

“三新一德”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模拟试题

一、 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

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第 15 页 共 30 页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 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

第 16 页 共 30 页

有ABD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三、 判断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2. 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 .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7.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 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 (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 (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 (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

第 17 页 共 30 页

(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 (2)倡导全人教育; (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 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

(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5.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6.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125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

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 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

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9.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0. 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第 18 页 共 30 页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2.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

答: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 答:(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 (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 (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第 19 页 共 30 页

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第 20 页 共 30 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复习题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2006年试题)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2007年试题)

(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

(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

(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教育(或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 阅读目标 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 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

第 21 页 共 30 页

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

(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

(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 (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6.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 (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

(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 8.理解“教育与生活”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

第 22 页 共 30 页

(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

(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第 23 页 共 30 页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 (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 (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 (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

(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 (2)知识与技能

(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 (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5)学生的需要

(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 24 页 共 30 页

(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第 25 页 共 30 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 问答题、简析题 一、什么是课程?课程本质的观点有哪些?

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课程本质的观点包括: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二、课程在学习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3、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四、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

1、改革理念上的启示: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2、课程目标上各国都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道德修养的形成,加强体能、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

3、课程设置上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4、体现教科书的多样化,并注重教科书的审定工作。

5、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力图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希望课程有效地实施。 6、课程评价的改革较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从重视结果的评价走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改善学习。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 26 页 共 30 页

六、九年一贯制课程的基本理念: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了许多综合学科; 3、强调课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4、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5、新课程并没有放弃基本能力的训练; 6、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综合性;实践性;真实性;合作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信息技术教育54--56;研究性学习44--49;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9--52;劳动与技术教育53--54;

八、教学大纲的弊端:

1、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 2、束缚教师的创造性;

3、不得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4、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九、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有哪些超越之处?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2、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7、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十、课程标准的性质:

可评估性;可理解性;可完成性;可伸缩性;课标编制的理论基础:新的学生观;新的课程观;新的知识观;新的学习观

十一、课程标准主要包括: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话建议。84—91 十二、课程内容三种取向:

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91--92 十三、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十四、课程内容组织原则: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十五、学习方式的含义:

人们在学习时所具备的中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第 27 页 共 30 页

十六、学习方式变革的含义:

1、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3、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

十七、自主性学习包括:

基本品质是主动性;核心品质是独立性;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自主性。102—109

十八、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策略:

小组的组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技能;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十九、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状况: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

2、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教师不明确自己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意识。

二十、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1、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 2、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 3、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4、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

5、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的标准。对策:提高教师的素质;制定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评价标准。

二十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

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二十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全面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我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学习)。

二十三、基本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按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第 28 页 共 30 页

二十四、教材的涵义:

1、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和各个领域,并以计划主形式表现出来;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地掌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养的物质对象和观念对象。

2、从教学论的视角看,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熟练形成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和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二十五、旧版教材的弊端:

教材内容以学科知识为本位,难、繁、偏、旧;教材编制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编写质量不高;教材不还做不到择优选用。

二十六、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二十七、教材编制的基本原理:

社会发展原理;面向全体学生原理;教材心理化原理;统整性原理;衔接性原理; 二十八、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

激发学生动机;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面;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究问题。

二十九、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试题举例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第 29 页 共 30 页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14、针对课改弊端提出六项具体目标:

一、改变课改过程过于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快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 30 页 共 3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