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 下载本文

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4篇课文。《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由自在;《剃头大师》折射出童年生活的纯真与有趣;《肥皂泡》写出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憧憬;《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本单元难懂的句子,有的是句子本身的意思难以理解,有的是句子字面意思不难,但只有理解了它内在的含义,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个句子。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略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交流平台”对理解难廑的句子的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发现身边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一,理解难懂句子与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因此一些方法是可以迁移运用的,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但有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句子关系到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只有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体会到句子含着的意思:

第二,不同学生认为的“难懂的句子”可能不完全相同,教师既要关注到课文理解难点上的共性,也要注意到理解上的个体差异性,并注意利用这种差异性,让学生互相答疑解惑,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第三,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要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和珍惜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课文 内容 童年的水墨画 剃头大师 肥皂泡 课时 2 2~3 2~3 教学要点 1.认识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5个生字,会写43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默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说出肥皂泡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5.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作为题目的好处。 1.写一个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2.能给习作取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2.学习一组与海岛、港口有关的词语,认识6个生字,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3.认识汉语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4.能仿照例子,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5.朗读和背诵4句关于“改过”的名言。 我不能失信 1 习作 语文园地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合计 2 2 11~13

1 8童年的水墨画

……………………………………教材解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D、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美好感受=诗歌先描绘平静的溪水把人影染“绿”,再写水面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蜒,这一“绿”一“红”,既是和谐唯美的相互映衬,又是恰到好处的点缀,使画面充满色彩的美感;再看,静静的溪水映着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空气仿佛都停止了流动,塑造了一种静态之美,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动感十足,形成动态之美,这一静一动的转换,使画面变得生机盎然,充满乐趣。

《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一群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你泼我溅地嬉戏,诗中把戏水的孩童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把划动双臂比作“扇动翅膀”,这是儿童的思维与想象,充满童趣。接下来,“一阵水花”与“两排银牙”,信手拈来的比喻,将童年的烂漫和快乐皴染得淋漓尽致,鲜活的画面仿佛也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 《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诗的第二句将小蘑菇钻出泥土顶着菌盖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笠,第三句又将孩子们的斗笠想象成雨后的蘑菇。两句诗将“小蘑菇”与“斗笠”互为比喻,妙趣横生,无论是雨后的小蘑菇,还是采蘑菇的小孩子,都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灵动的美感。

课文所配的插图就是淡淡的水墨画,近处,三个小孩在江水中尽情嬉戏,水面上浪花四溅;远处,雨后的松树林雾气弥漫,若隐若现,向天边延伸,--II!I(至I尽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水墨画的插图与儿童诗的意境非常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煮埔。

……………………………………教学目标 ……………………………………

1.认识“墨、染”等6个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建议 ……………………………………

教师可从理解课题意思人手,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3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的哪些场景。再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诗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指导学生运用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碎”是平舌音,“染、溅”是前鼻音,“浪”是后鼻音。教学“浪”字时,可以通过与形近字“娘、粮、狼”等熟字的比较,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可以结合语境随文了解生字的意思。如教学“墨”字时,可以结合课题“水墨画”进行识记,也可呈现水墨画的图片加以理解;教学“染”字时,可结合相关诗句引导体会字义,原意为把东西放在颜料里着色,课文里指人的影子落在绿绿的水面上,像是给染绿了一样。 2.写字。

本课要写11个生字,其中10个字是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爽”字比较特殊,是对称结构。

上下结构的字有3种不同的问架比例:“墨”字上长下短,“染”字上下等长,“竿、葫、蘑、菇”上短下长。指导学生书写“染”字时,提醒学生不要写成三点水旁的左右结构,“九”字的撇上不要加点。“墨、蘑”两个字笔画较多,注意把握各部件的位置与比列,把字写紧凑。

左右结构的“腾、碎、拨、浪”都是左窄右宽,可稍加点拨。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墨 上半部分笔画多而紧凑,注意“黑”字的四点底要均匀铺开。 “主”字要写得扁平,最后一横稍长。

染 上面三点水与“九”高矮一致。下面的“木”字横要长,擞捺要舒展。

碎 “卒”字中两个“人”字都要将捺变为点。右下部“十”字的悬针竖长伸,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爽 注意笔顺: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竖撇、捺,先写左边的两个撇点,然后再写右边的两个,最后写竖撇和捺。 二、理解运用

1.初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课文是3首诗的组合.可以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题“童年的水墨画”,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就每首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分别“看”到了溪边、江上、林中怎样的画面,这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自主交流已经读懂的内容,从而初步了解和整体感知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理解难懂的句子,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廑的句子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对本课来说:一是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二是要注意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所生成的问题,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深入理解,明白诗句表达的意思,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 (1)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理解句意。 课文以朴实自然、灵动鲜活的语言,描摹了一幅幅具有儿童生活情趣的画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来理解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比如,理解“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一句,“水葫芦’指的是谁?“两排银牙”实际上写的是什么?就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水葫芦”本义是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游泳嬉戏将头露在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两排银牙”代指刚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小伙伴们在水中戏耍时,一个孩子钻人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又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银牙。前4行诗是孩子们嬉水的群像,后两行诗是一个孩子的特写,有点有面,画面感十足。

(2)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诗意。

有的诗句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比如,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一句,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体会:《溪边》第一行诗把“溪水”比作“镜子”,说明这里的溪水是很静、很平的,所以才能当镜子。第二行诗点明是“山溪”,就是说小溪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溪水如镜,那么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于是才有“人影也

被溪水染绿了”。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一句,也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体会:一阵“清清爽爽”的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他们呼朋引伴,洒下一路欢声笑语。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不正像雨后钻出泥土的蘑菇吗?理解了这句话才能体会到山里孩子们生活的无穷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深化对诗歌的体会。

在学生读通、读顺并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组诗,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停顿。比如,“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另外,要注意读出音韵美。每首小诗都是六行三句,句末押韵,如《江上》一诗押a韵,《林中》一诗押ang韵,都是开放而洪亮的韵辙,指导朗读时要表达出舒畅、欢快、昂扬的情绪。而《溪边》押的是ing(eng)韵,开口度没有那么大,符合《溪边》静谧的情调,读的时候比较舒缓。需要注意的是,韵律的知识不需要学生掌握,主要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对诗的理解,在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着的情感。 指导朗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隋入境地体验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比如,指导朗读《溪边》,前4行诗描绘了澄清碧绿的小溪,映出依依的垂柳,映出钓鱼的孩子以及钓竿上静静立着的红蜻蜓,这4行诗要指导学生读出安静、舒缓的感觉。诗的最后两行“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蹦跳着”等词语,展现了当鱼钓上来时,溪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草地上蹦跳的鱼儿和脚忙手乱的孩子,要指导学生读得活泼、欢快一些。整首诗,就是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充满快乐的画,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情感美、画面美。 4.积累与表达。

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共有13个,可以布置学生分类抄一抄。部分词语与植物有关,如“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部分词语表示的是动作,如“扑腾、扇动、戏耍、拨动”,可以归类积累。

课后练习第一题对语言积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并指导学生把《溪边》一诗背诵下来。比如,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作诗句填空式背诵,或者教师提示每一行的关键词“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等进行引导背诵。还可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结构再进行背诵。全诗一共6行3句,第一句先写环境:溪边的垂柳和平静的小溪;第二句写事件:人在溪边钓鱼;第三句是一个特写:鱼钓上来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梳理结构后,先分句背诵,再背诵全诗。如果学生感兴趣,还可以背一背《江上》和《林中》。

……………………………………教学资源…………………………………… ★《童年的水墨画》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原名《童年的彩墨画》,共6首小诗,除了课文选取的3首,还有3 首,抄录如下。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马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慢慢翻动,

嘴角旁牵动着一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花前

目光一次次从花上移到纸上。 心里早画下花儿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