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名解、简答 下载本文

⑴感染中毒型(又称流感伤寒型):其三症状是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和乏力;三体征是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和浅表淋巴结肿大与压痛,这些症状体征又是其他类型钩体病早期的共同表现。 ⑵肺出血型:于3~4日后病情加重,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分轻度肺出血型和肺弥漫性出血型,后者病死率高。

⑶黄疸出血型:于4~8病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出血倾向和肾脏损害,肾功能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

⑷肾功能衰竭型:钩体病发生肾损害十分普遍,主要表现蛋白尿及少量细胞和管型,仅严重病例可出现氮质血症,少尿或无尿,此型常与黄疸出血型并存。

⑸脑膜脑炎型:病程3~4天出现脑膜炎或脑炎的表现,脑脊液发生变化。 37、为什么应用青霉素治疗钩体病时,首次不宜用大剂量?

答:钩体对青霉素高度敏感,迄今尚无耐药株出现。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为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克斯海默尔反应。特别是少数病人可再诱发致命的肺弥漫性出血。为了尽可能避免诱发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而加重病情,一般主张青霉素首剂不宜大剂量,并且在首剂抗菌药物注射后应加强监护数小时。

38、请述阿米巴肝脓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答:临床表现:

⑴全身表现:起病大多缓慢,发热呈间歇型或弛张型,热退而盗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及突出的肝区疼痛症状。

⑵局部表现:脓肿向肝顶部发展时,疼痛向右肩放射,如压迫右肺下部可有右侧反应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肝脓肿位于右肝中下部时可出现右上腹痛或腰痛,部分患者右下胸部或上腹部饱满或扪及肿块,肝区呈叩压痛。脓肿位于右肝中央时症状不明显,待脓肿增大时才出现肝区下垂样疼痛。位于肝后面的脓肿常无疼痛,直至穿破后腹壁向下蔓延至肾周围才出现类似肾周围脓肿症状,左叶肝脓肿,类似溃疡穿孔样表现或右剑突下肝肿大或中、左上腹部包块。 治疗:

⑴抗阿米巴治疗,首选甲硝唑400mg 3次/d,连服10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延长。少数对硝基咪唑类无效者可换用氯喹或依米丁,依米丁毒性大,现已少用。

⑵肝穿刺引流,肝脓肿直径3cm以上,靠近体表者,可行肝穿刺引流,应与抗阿米巴药治疗后2~4d后进行。 ⑶抗生素治疗,有继发细菌感染者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抗菌药物。 ⑷外科治疗,手术引流指征①肝脓肿穿破引起化脓性腹膜炎患者;②内科治疗疗效欠佳者。 39、试述急性阿米巴痢疾与急性菌痢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病原体 全身症状 肠道症状 急性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原虫 多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状 急性菌痢 痢疾杆菌 多有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腹痛轻,无里急后重腹泻,每日数次,腹痛重,里急后重明显,腹泻次多,多为右下腹痛 次以上/d,多为左下腹痛 左下腹多见 腹部压痛部位 粪便检查 右下腹多见 量多、暗红色果酱样血便,镜检白细量少,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少,红细胞多,有夏-雷晶体,有胞、红细胞,可见吞噬细胞,培养有阿米巴滋养体,培养志贺菌阴性 志贺菌 乙状肠镜 肠粘膜大多正常,有散在溃疡,深切 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 40、疟疾的发作有何特点?最常用的抗疟治疗方案是什么? 答:⑴疟疾的典型症状为突发的寒战、高热。寒战持续10分钟到2小时,同时伴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可达40℃以上,全身酸痛乏力,但神志清楚,无明显中毒症状。发热持续2~6小时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自觉症状明显缓解,但感明显乏力。持续1~2小时后进入间歇期。间日疟和卵形疟间歇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发热无规律,一般无明显间隙。在疟疾初发时,发热可不规则,一般发作数次以后,才呈周期性发作。反复发作,造成大量红细胞破坏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脾脏轻度肿大。 ⑵抗疟治疗应包括控制疟疾症状发作与防止复发。 ①对氯喹敏感株的抗疟治疗方案是联合应用氯喹与伯氨喹啉。氯喹对各种疟原虫的滋养体与裂殖体有杀灭作用,可有效控制症状;伯氨喹啉能杀灭红细胞前期与持续红细胞外期原虫,有病因预防和防止复发的作用,也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以防止传播。 ②耐氯喹疾病发作的治疗,首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