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四校(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海门中学、淮阴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 下载本文

2019年期初历史调研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重)于掳,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 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这说明当时

A.出现了诸侯争霸现象B.分封制被取消 C.传统政治秩序的动摇D.宗法制不再实行

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都认为今不如昔,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甚 至希望回到原始社会,这表明上述思想家

A.代表没落的阶级B.都提倡了仁政和民本 C.对现实政治不满D.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

3.《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 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 正确的是 A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B.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4.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 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的交通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推测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D.①③

6.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 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7.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1932 年初版)中记载某乡村的婆婆的回忆“我年轻时候,纺 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 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下列关于材料的 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中国的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 D.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

8.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后,天津民间门首皆插白旗,上写“某某国户人”,或“某某国顺民、 良民”,“北京各国占管区居民纷纷向洋兵送万民伞”。这次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促进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C.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发展

9.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 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輿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 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 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

10.抗日将领郑洞国回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与美英盟军直接进行战役上的协同作战, 这还是唯一的一次,并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次作战

A.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保证了中国国际交通线的安全

11.下图反映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对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促成两岸三通的迅速实现 B.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C.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D.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12.1984 年,伴随着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内地掀起了第一轮“金庸热”。金庸 小说一夜之间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仅仅一年时间,全国约有 14 家出版社,出版了将近 20 种金庸小说单行本。这最能说明

A.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 B.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 C.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 D.电视和文学相伴而生 13.公元前六世纪前夕,雅典国家在政治上发展的形势就是富有阶层和平民以及贵族中染 指工商业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利害逐渐汇合,形成一道要求改革的浪潮。这次改革 A. 推动了雅典城邦的兴起 C.动摇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B.建立了公民大会 D.确立了民主政治

14.西方近代某一时期的思想“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 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这一时期的思想家 A.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 C.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法治

B.主张因信称义、抨击天主教会 D.提倡天赋人权、力主社会契约

15.钱乘旦在《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中指出英国“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 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 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 符合该观点的表述是 A.责任内阁制形成 B.通过《权利法案》 C.君主“统而不治”

D.1832 年议会改革

16.1919 年 11 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致辞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 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相对论 A.成功地解释物理学中光电效应现象 C.实现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 因说法正确的是

B.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 D.改变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角度和方式

17.下图所示为某阶段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和美国的对比图,其反映的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 及原·2·

A. 1960--1965 年增长率高于美国,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

B. 1965--1970 年增长率高于美国,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积极作用 C. 1975-1980 年增长率低于美国,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D. 1980-1985 年增长率仍然低于美国,体现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

18. 1977 年,美国通过与日本的谈判,规定日本在 1980 年以前每年对美国出口彩电 175 万台,比 1976 年减少 40%。并在“有组织的自由贸易”(即管理贸易)的口号下,绕过 关贸总协定的原则,搞“灰色区域措施”。以下不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B.美日之间经济竞争激烈 C.关贸总协定存在着漏洞 D.法制化贸易体系已建立

19.“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 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 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这反映了多极 化的实质是 A.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 B.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 D.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20.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 反思科学的发达并不一定能带来历史的进步,相反倒有可能将人类囿于技术的异己力量之 中。”下列作品风格与此最贴近的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6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第 21 小题 14 分,第 22 小题 13 分,第 23 小题 13 分, 第 24、25 小题各 10 分,共计 60 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 分)

材料一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历史发展具 有一定的惯性,

·3·

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 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

21 世纪的美国人是否有能力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人面临 的历史考验。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 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人了。

——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中国参与现存国际秩序最初是从低级政治的领域开始,主要经济、金融、 投资、贸易的领域。中国 1980 年加入世界银行,1981 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 年加入 WTO,当时叫做关贸组织。在这过程当中中国很快感觉到,中国能够从参与现存 国际秩序,从国家经济、贸易机构当中得到非常大的优惠条件,中国很快成为一个很大的受益者。 但是中国对于高级政治,主要是涉及到国家安全、人权,这样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

中国有相当一段时期的适应过程。既使中国加入了世界银行,中国对这样一个组织仍然是 非常谨慎,因为这些组织牵涉到对中国主权的侵蚀,中国是非常谨慎的。所以中国有相当 的一段时间,一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 参与。

——赵穗生《中国凭什么重塑世界秩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大清帝国的衰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 的惯性”具体原因,并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是如何顶住这种衰落的“历史惯性”的?(8 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于加入现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态度,并归纳中国加 入现存的国际秩序需要注意的问题。(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中大国摆脱历史惯性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2 分)

22.“历史”一词有双重内涵,一是常识意义上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即客观史实; 二是对这些事情的记载、考订、叙述,即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 分) 材料一:中国不同时期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时间 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新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了人民购买力,度过了危机, 安定了国民生活,代替了快要到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创立了使美国成为 1945 年 2 月 全部民主国家大兵工厂的准备工作。

(新政)是彻头彻尾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东西,具有很强的法西

20 世 纪 50- 斯性质,新政的改良措施对工人阶级的让步有很大的欺骗性,不利于革

命,是历史的反动,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消极作用。 60 年代

(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 材料二:新政时期,罗斯福的举措在美国国内引发尖锐的认知冲突,现列举如下: 1990 年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

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 激进的左派 彻底

完成下列要求: 多数民众 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1)材料一中 20 世纪 40 年代到 60 年代中国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中美关 系有何变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