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财富越多越自由辩论整理 下载本文

反方四辩:那您还谈物质财富的话 我们就来看 中国的GDP从1978年到2000年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五 跃升为世界第六经济大国 是不是

我们的人民都更不自由了呢

反方四辩:谢谢大家 我想先指出对方辩友的几个问题 对方辩友今天一个非常根本立论 是告诉我们人类 那让我们想一想 人类的财富和自由能够做比较吗 就像我一辩说的 我们讨论奴隶社会的财富 我们可以说 奴隶主的财富加奴隶的财富 但是我们讨论奴隶社会的自由 难道可以说是奴隶的自由加奴隶主的自由吗 同样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 人类社会是一个为断积累财富的过程 但是我更要告诉对方辩友 不是财富为什么带来了自由 人类上天入地 是因为人类知识为断地增加 人类不断地失去科技 而科技跟我们今天的财富有没有必然关系呢 我想不证自明 而对方辩友今天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告诉我们 人选择了就是自由的 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在做出追求财富的选择的这一刻 他是自由的 但是是不是说 在这条路程上 他就是更自由呢 就好像说 有一个人 他如果想作奸犯科 他选择了犯法这也是他的自由 可是他所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是被关在监狱里面 难道对方辩友告诉我们 这是他的选择 所以他就更自由了吗 对方辩友的第三个根本的问题是 根本没有给我们比较 我们已经说了很多遍了 今天这个辩题我们都知道 财富会给人类带来很多 可以买更多的东西 这个不需要论证 六岁的小孩子都明白 同样我们也论证出了财富可以使人失去很多自由 带来更多的限制 所在大家想的是什么 是这个多出来的部分和少掉的部分 两相权衡此消彼长之下 究竟是总量是增加了 还是减少了 可是整场辩论 我方从一辩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对方辩友有没有跟我们比较呢 对方整场所论证的只有一个观点 就是财富使某一个方面人的某一个方面的自由增加了 这根本就不是你们的辩题呀 如果说 这仅仅是在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 那么这个辩题更深一步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一个财富观的问题 那么刚才第一位嘉宾问我的问题说 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怎样看待财富 怎么看待那些为我们社会贡献财富的人 首先我刚才已经说了 我们要比较社会的财富 很难比较清楚 其次我们为什么要赞美这些人呢 我们为什么要钦佩他们 是因为他们的财富比我们多吗 当然不是 就是因为他们牺牲了个人的自由为我们的社会换来了财富 我们敬佩他们 是因为他们对事业成功的追求 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那么第二位嘉宾的问题说 我们确立了目标 是不是就不自由了 我可以说 此时此刻 我为了追求比赛的胜利 站在这里 我觉得我真的不如我没有参加辩论时自由 因为可能当我坐下 再过十几秒我坐下的时候 我可能以后就没有机会再打辩论赛了 我想对方辩友跟我一样 也是带着这样一个追求来的 我只想告诉大家 我们人不只要追求财富和自由 还有荣誉 还有成就还有社会地位 但是在追求之前 要给自己一个心理一个衡量(时间到)谢谢

余磊:今天正方的一个很重要的立论就是人的不自由 引起人的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财富 而在于人的欲 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 无风不起浪 一片平静的湖水当中 如果没有外部条件 杂物的混入 它是不会泛起圈圈涟漪的 马克思也曾形象地向大家描述过 资本增值的本性 我想问的是 人的 贪欲从哪里来的 引起人的贪欲的外部原因是什么 谢谢 蒋昌建:请你解释一下 财富怎么必然导致自由 在不公正的分配机制之下 谢谢

也许正方可以说有了钱之后可以让人保护自己,但这也是一种不自由。也许正方还会说有了钱之后可以天上地下自由自在地驰骋,这可以说是一种自由,但是,他能独自享受河边垂钓吗?他能独自享受幽径散步吗?

人因财富失去自由。往往财富越多,人就越追求生活的享受,或追求更多的财富,这样一来,对于知识的渴求、人格素养的积累也相对的忽视了。满脑子想着怎样保存财富、增加财富、防着别人觊觎自己的财富、死前还得想好怎样分配财富?心灵还能自由吗?

正方首先把“财富”界定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然后从三个方面建立论证体系:财富越多,选择范围越大——有可能获得的自由越多;财富越多,能力越强——有能力获得的自由越多;精神财富驾驭方向——精神财富减少带来的不自由不能说明问题。从这个立论看,整体的思路是比较常规的——包括那个让人极其不爽的文字游戏在内,正方的立论与反方的猜测完全对号入座。进一步分析立论结构就可以看出,“精神财富”仅仅是在第三条中出现,而第三条是以防守的姿态出现。但是一来反方并不会主动用“精神财富”立论;二来“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精神财富”的减少,所以反方不太能够直接由此进攻。所以可以大胆做一个猜测:如果正方的主战场选择在前两条上,那么这个界定完全可以不说出来——自己心里有数就够了。

反方的承接首先就指出“精神财富不是辩题中讨论的财富”。继而从两个层面立论:积累财富的过程中的放弃和牺牲意味着不自由;财富越多,责任越重,责任带来的身不由己也是不自由。最后总结指出本辩题是要比较财富增长过程中获得的自由和失去的自由何者更多。在比较中反方用图形说明,财富的增长边际效用递减,而伴生的压力、责任(及由这些产生的限制)却越大,对比显示“财富越多越不自 5

由”。这个立论可以说是比较出彩的,单是一个一辩陈词能引起三次观众鼓掌(还没算前后两次“礼貌掌”)就可以说明——这在历届辩论赛中可以说是非常少见的。尤其是和从前有辩论陈词相比,这篇一辩陈词带有强烈的口语化色彩,显得很是亲切自然。对于反方的立论,正方也基本命中,如把“财富的功能淡化”、 “认知和责任会影响随心所欲的自由”等。对比双方立论就发现,如反方所言,正方没有分析那些“失去的自由”,这就失去了对比; 而也如正方所言,反方淡化了财富带来的选择面扩大、有能力实现的选择越多这一事实。如果从反方的图来说,那就是对大多数人(包括人类整体)而言,财富的增长有可能还远没有使效用曲线进入平滑段,这意味着如果从定

量的层次上说,两张图的横轴尺度是不同的,有可能根本不适合做反方进行的迭加。

按此分析,正方如果将比赛控制在“可选择范围和有能力选择范围的扩大”上,则正方胜;如果反方把比赛控制到了“财富越大,限制越大”上,则反方胜。更进一步,由于反方提出了“比较”,但正方陈词中没有“比较”,如果正方不能对此建立防线,那么就谈不

上把比赛控制到己方半场。所以说到目前为止,反方在此是有很强优势的。

二、对抗反驳

由于完全猜出正方立论,首轮反方以“精神财富不是辩题讨论的财富”、“未比较得失”和“责任带来的不自由”进行攻击。正方在第一个问题上大玩了一把文字游戏。但在第二个问题上给出了正方全场最大的亮点“放弃低层次自由,选择高层次自由,得到的就是‘更自由’”。这个分层次正对上了反方所提出的“比较”,形成了正方一条强有力的防线,随后借此线转守为攻,在反方的核心“财富越多限制越大”上反追“为了得到更高层次的自由放弃低层次自由(被限制的那些选择),这怎么是更不自由”,可谓了一次漂亮的“防守反击”。最后在反方已经作过铺垫的情况下用“是贪欲而非财富束缚了自由”反击“图论”,连珠炮气势虽足,但层次上却显得低了一些。攻守易位,正方从四个角度向反方进攻:精神财富也是财富;财富不多的人同样有责任的约束;使人不自由的是贪欲而非财富;反方价值观不可取。这四点攻击相比反方其实要差很多。第一点是继续玩文字游戏。第二点的“没有财富也有责任”和反方的“财富越多责任越重”显然对不上号。第三点和前面一样,比反方已经进行过的陈述低了一层。反方以“压力”应对,这要差了一些。其实在“贪欲”这个问题上正方是有一处偷换的:贪欲是“想要更多财富使人不自由”,而反方所说是“已经拥有的财富带来的责任和约束”。所以反方说的那些“不自由”根本不是“贪欲”带来的。可以说正方在这里应该是打假想敌了。第四点正方把反方观点推到极致,认为是要让人类彻底抛弃财富。反方对此没有回答,不过最后那两个例子实际上也有了把正方观点推到极点(边际效用为0)的感觉。从这个阶段看,正方开始呈现强势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层次论”。结合第一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正方能用这一点回应反方“比较”的攻击,同时在反方控制点上形成反击。这样一来,正方就有了更大的机会把战场拉向对自己有利的“选择空间和选择能力”。如果反方不能对“层次论”形成强力

反击,那么就很难在道理层面把战局牵引到己方战场。

三、自由辩

“人类”层面是正方的强点,因此他们首先从这里发难。反方以“是科技发展使人更自由”承接后直追比较标准问题。从这里看,反方似乎把“科技”当成“精神财富”。这种理解可能就有些过分了。不知道这个时候双方的比赛被剪了多少——感觉有些衔接不顺。只能从演化的感觉上判断在这一阶段,正方不断强调人类发展中,财富与自由正相关的历史;反方则不断强调“精神财富不是今天讨论的财富”。对比来说,正方这个战略选择要好得多。因为正方认为在人类层面是“越来越自由”与其立论相契合——任崇的“电力革命与计算机革命使人类自由飞跃”就体现了这一点。而反方主打的战场既不是正方的核心立论点,也不是反方论证已经在此遭遇了强大的抵抗——

事实上正方还远没有用这个来对抗反方的论证,这种情况下反方强攻的这个高地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辩事价值”。 在宏观层面已经取得成果后——事实上从陈潇那句“我们讨论不清楚”来看,反方对这个战场应该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应对之策,正方开始转入个人层面,同样以“选择扩大”进攻。反方继续以压力、责任的增大带来自由的减少相对。这时正方的“层次论”再次凸现威力,李巍用手表的例子非常好地说明了观点。从反方的应对看,似乎是没有对这一点进行更深一层的准备,所以后面的比赛还是在压力、比较上攻守。“层次论”实际上体现了正方是在“质”的层面进行比较,把这个与反方的比较(暴春那句 “亲情友情好心情都没法选择了”)做个对比就会发现,实际上双方是对于“什么才是更高的自由”,或者说“什么才是更自由的‘自由’”有着不同的解读。但双方谁也没有论述过,为什么自己看重的那个就是“更自由”。可能部分的出于对此的考虑,正方提出了“自主选择”。如果把这个看成对“层次论”的辅助,那么实际上这里引入了理性人假设——人主动选择的一定是更自由的。但这个选择是孤立地看选择点。反方结辩中陈潇那个“犯法坐牢”就是对此的反驳。不过相比之下,反方在这个问题似乎只是提出了“在得到的同时也有失去”,但在不断要求正方论证“得到的比失去的多”的时候,却似乎没有看到明明白白地去论证“失去的比得到的多”。不知道是因为那1分13秒的剪辑,还是反方的确没有在这里建立强力的防线。后面的比赛又明显地出现多次剪辑,感觉支离破碎。从一些“残片”看,正方在这里开辟了 “舍的自由”——或者说“不做某种选择的自由”,其实质还是说选择面扩大了。反方对此似乎也缺乏准备,那句“得不到叫‘有失去的自由’”实际上是

6

对正方的误解。这场自由辩以正方胜出13分告终。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反方在“人类”层面无法给出强防,而在“个人”层

面又被“层次论”相逼。两大主战场全面失利,反方自然是回天乏力了。

四、总结陈词

反方结辩的核心是说“正方只论证了一部分自由会增长,却没有比较”。这一说法在反方已经把“层次论”阐述得很清楚的时候就显得很软弱了。对蒋昌健的问题“以个人的不自由换取社会的更自由”,反方借着它切入了对财富观的阐述,略有回避的嫌疑。对余磊问题的回答要正面得多——直接回答“不如没有参加辩论赛时自由”。而他随后那句“可能当我再过十几秒坐下的时候,我就没有机会再打辩论赛了”的确让人心头泛起一阵怅然和酸楚。那一瞬间,已经集中了半个多小时的思绪里突然跳出了一个影子——藤真健司??我不知道,对陈潇这样一位优秀的辩手来说,这是不是他“最后的夏天”?? 余磊对正方的问题让人想起了01年那场决赛 =p 。正方对此显然有过充足的准备:一是物质财富不足(“催生私有制”应该是表达出了问题,因为私有制的产生源自物质财富相对过剩情况下剩余产品的出现)给出了“贪婪”的客观基础;二是精神财富不足,所以才不用正当手段。 蒋昌健的问题实质上是针对物质财富的。这一点上正方的回答有些逃避了。因为就“治标”的办法,“增加正义阵营的财富,减少邪恶阵营的财富”本身就与问题中“分配不公”的条件相冲突。在随后对本方的总结中,正方把所有战场都做了一个梳理——“层次论”、“基础如何阻碍”、“‘舍’的自由”都进行了总结。最后以“不能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收拢价值观。这个总结得之全面,但语速实在太快。说实话这么多年打辩论赛,偶的速记也算是自我评价良好了,但听着这样的速度还是没法记全,有些点甚至只好等重新看录像才理清楚。那么可想而知这篇陈词观众和评委恐怕听得也要有够吃

力了。

最后回过头来谈谈这个辩题吧。正方给出的“层次论”是很出色的,那么相对于“舍弃低层自由选择高层自由”,反方能不能给出“舍弃自由的同时,得到了什么”呢?进一步做一个冒昧的猜测:反方并没有去论证“所失大于所得”,这种论证缺环和他们一再强调“有了更多限制”相对照,是不是可以说明在反方那里实际上是把“自由”看成了“随心所欲”呢?可能正是出于此,李巍才会问出那句“要的是随心所欲的自由还是一无所知的自由,是人的自由还是没有理智的人的自由”吧。没有查过字典,不知道“自由”这个词不按哲学层面解释为“对必然的认识”应该如何解读。哲学解读本就不是我们平时说的“自由”,谁也不会说囚犯失去自由是“他失去了对必然的认识”。如果按平时说话里的意思,结婚让人没了自由、高三没了自由、笼中鸟儿没了自由??实际上可以归纳为“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受到的限制越少越自由,越多越不自由”——这个好像和随心所欲差不多。如果反方承认这一点,就从这个角度强势立论,指称“限制越少

越自由,而不是选择越多越自由”,那正方应该如何应对呢?

? 财富越来越多相伴的人情义务也越来越重,社会关注度增加,受到的像绑架之类的暴力威胁也相应增加

自由是人的本质要求 心灵不受拘束的感觉,一定的财富使人享受一定物质上的自由,在这些影响因素下,财富越来越多怎么会自由?

我表哥当初呆在乡下,平均每个月有一百元的收入,支付不多的各种开支:油盐、柴米 电费,日子不紧不慢,全家都非常惬意。但后来,他跑到花花世界的城里来打工。于是,忧愁也来了。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讲:要是每月能有一千元收入,那有多好。后来,经过自己的奋斗,这一愿望终于实现,并且居然还住上了每月五百元租金的房子。但是,他突然变得更加不快乐,感觉自己太穷,至少每月能存两千块钱才算差不多。再后来,他果然每月能存两千块钱了,我问他快不快乐,他回答: “你开什么玩笑?你看我现在都没个像样的家。”那等你有几十万元买了房子,有个像样的家,是不是你就快乐了?我问。是啊,我要求也不高,只是一套房子罢了。表哥回答。

可是我记得,他当初月收入一百元的时候,可从未有过在省城买房子的想法,就算他月收入一千元的时候,也没有过。不过,我还是原谅了他的不快乐,我想比尔 盖茨也不一定就比他快乐,因为拥有财富几百亿美元的微软老大,也从未发表任何对自己财富满足的片言只语。

财富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渴

财富越多并不一定拥有太多的自由。财富多了,自由增加的表现为,对金钱支配可以随心所欲,自由度加大,物资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但在社会生活中处处不自由了,因为你要去管理财富,缺少时间去自由地活动;同时,财富多了,窥视你财富的人也随之增加,你不得不为个人的安全考虑,一些原来自由来往的地方不得不收住你的脚步,所以富人都不自由。

如果你每天都想着该如何去增大你的钱囊,那你就得不断创造,不断工作,不断努力,你还得思考你该如何去用你手中的钱为你在那些有 7

限的空余时间里创造自由的空间和环境。并且你不得不考虑你是否会因为这日益积聚的财富而遭致什么不测,你的亲朋戚友会对你产生什么样的看法......如此种种,足够你累的了,身心疲惫,你觉得这就是你所谓的自由?

也许逐渐增多的财富会让你忘记你生命本源,忘记你应有的快乐舒心还有浓浓的感情的。很多人总是在发迹后放纵,丧心病狂沦为囚徒的。

物质财富越多,越不自由;精神财富越多,也越不自由;物质与精神财富都多了,也不会自由。关键是“越多”。任何一样东西,都不能极端。多则累也,罪也。

物质上太丰富了精神贫乏与精神太富有了物质没有,都自由不了。之间有一种互为作用的关系得不到平衡,自由无从谈起。 简单地说,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及物质精神财富的丰富,不会给人带来太大、太多的自由。物质财富多了,人有的会变得格外贪婪,有时还会担惊受怕;精神财富多了,人的思想及心理有时会变得格外想入非非,甚至拘谨怕事等等。渐渐会陷入不自由的困境。 这里,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间产生的负作用不谈。

还有的就是你所言的自由是什么范畴的概念。绝对?还是相对? 绝对的自由没有!

相对的自由会因物质、精神财富的多而扩大延展。但内心的(想法)变化会削减自由度。这是产生不自由的根源所在。 因此,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多少在某种意义上与自由与不自由无大关系。这中间有一个变数。 我认为会享受和会使用财富的人才会是自由的。否则,财富是自由的枷锁。

2010年10月,国内一家媒体提到,根据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调查显示:1990年中国国民幸福指数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结论是“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笔者仔细检索了网络和国外学术刊物发现,文中所指的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幸福调查,用的是荷兰伊拉斯谟大学的世界幸福感数据库。从这个数据库中可以查到各国幸福感调查的数据,其中也包括中国的4次幸福感调查结果。将这4次幸福感调查结果换算成10分制,便可得到与媒体文章中相近的数据:1990年为6.5, 1995年为7.08,2001年为6.6,2007年为6.72。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汤普逊提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重要的不是仅仅拥有财富的问题,而是财富的正确分配问题??人要想快乐,便脱离不了享受的物质手段,这在一切文明社会里主要就是财富,但是人们可以在拥有较少财富的情况下达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境地,而在财富极为充裕的情况下,却仍可能非常痛苦。和社会利害攸关的主要是财富的使用和分配问题,而不是财富的多寡。”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马克思侧重从社会性层面来看待幸福感。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内,幸福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而就幸福的终极价值而言,平等、自由、和谐都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先决条件。根据现代经济学原理,对于“完全理性”的人来讲,如果财富越多,那么选择的自由越大,那么就更可能获得最大化自己幸福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然而对于“完全理性”这一前提假设却一直争议不断。为进一步发现物质财富的多少与人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大调查”中连续4年的随机大样本城乡居民调查数据,从不同的家庭收入、家庭收入预期变化以及家庭金融财产变化等三个方面,对我国居民生活幸福感进行研究分析。MSN调查显示,月收入一万元的白领,他们仍不满足,过高的财富欲望目标已经严重影响了白领网民的心理健康,形成恶性循环。拥有职业幸福感的白领网民不足一半,并且大多数白领网民频繁跳槽。当问及跳槽的原因时,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低薄。由于跳槽频繁,使得白领阶层的工作稳定性大大降低,造成近一半的白领网民没有职业安全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