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简答题 下载本文

③手持轻器械训练法。④舞蹈训练法。

55.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①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

排身体形态训练;

②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③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

素的影响;④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58.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①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②静力性等长收缩。 ③等动收缩训练 ④超等长

收缩训练 ⑤循环训练法。

59.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①负重抗阻练习②对抗性练习③克服弹性物体练习④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⑤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⑦电刺激。

60.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①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 ②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③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④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⑤儿童少年力量训

练应注意的事项。

62.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①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性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通过训练可是运动员潜力在方应速度能力表现出现并稳定下来

②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 ③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

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

反应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

选择性联练习。

63.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①提高动作速度应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②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一至

③在使用反复做某一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

练习速度

④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

⑤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的强度大,需要

间歇时间就应长些。

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 ①利用外界阻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

度。②减少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

③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的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

④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 ⑤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64.提高移动速度的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

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二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提高移动速度的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①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谢的主要供能途径,一般讲应保持在20秒内。②各种爆发力练习

③高效率的专门性练习 ④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65.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①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

②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

行,一般应在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

③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

障碍。

⑤儿少速度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增长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进行速度训练周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

66.速度障碍产生的客观原因是:

①由于技能动作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

②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力的提供会遇到最大的困难,而运动员向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

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负荷过渡,恢复不好等。可采用牵引跑、

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克服。

68.各种耐力素质训练负荷量的确定:

①持续法:①负荷强度145-170次/分②负荷数量不少于20分③工方式:作匀速持续150次/分1小时以上――越野赛1.5-2小时――变速跑130

-145次/分到170-180次/分持续半小时――法特莱克跑。

②间歇训练法――负荷强度170-180次/分――负荷量持续工作不超过两分钟――间歇时间,恢复到120次/分――休息方式,积极休息――练习

的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

③循环练习。极限负荷1/3,作用于心血管耐力。

④游戏,140-150次/分。20分种以上。

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采用持续1分钟的练习作为评定指标。负荷确定:--负荷强度80%-90%,时间1-2分钟,300米-800米跑。――重复次数不必过多。――间歇,距离长强度大,间歇长。距离短,强度小间歇短。组间歇长于

组内间歇。

69.一般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①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②长时间进

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

③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④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

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⑤循环练习。

70.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①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②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③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耐力自然发展趋势、以有氧耐力为主、内容手段是多种多样、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获变速跑)

7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

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一般柔韧素质、专门柔韧素质)

负荷量的确定:①负荷强度: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采用负重练习,不

超过拉长肉力量的50%。

②练习数量:根据关节的不同特点而定;间歇应安排肌肉放松练习或进行

按摩。

72.柔韧训练方法:拉伸法(动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静力拉伸:

主动拉伸、被动拉伸)。

73.柔韧训练基本练习:

①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 ②注意柔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关系。

③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 ④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