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单元测试A B卷(科学,6年级上) - 图文 下载本文

4.小明做“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1) 把实测的数据制成曲线图。 (2)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5.设计一座你喜欢的桥,说明应用了哪些科学知识,并画出简单的结构图,说明需要的 材料和制作步骤。 五、分析题(10分)

比较拱桥和拉索桥,说出拱桥和拉索桥的优点及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期中测试 A卷

(时间:90分,满分100分)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等级 一、填空题(15分)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公元606年,就用石料造出了跨度达37. 02米的拱桥,这就是著 名的##赵州桥##。

2.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利用杠杆工作时,在杠杆上用力的点叫##用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阻力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3.用来提起重物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滑轮组。 4.圆顶形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 ##拱形##。 5.##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6.人体自然形成的结构非常巧妙,##胸部##、##足部##等部位都有拱形的保护。 7.从桥的结构来看,除了拱桥外,还有##平桥##、##斜拉索桥##等。

8.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 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二、判断题(10分)

1.轮轴的轮越大,轴越小,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 (√ ) 2.房屋的房顶是应用了斜面原理。 ( √ ) 3.自行车中没有滑轮原理的存在。 ( √ ) 4.使用滑轮组一定能改变方向。 ( × )

5.锋利的刀刃其实就是一个斜面。用刀刃切开物体的过程中应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 ( √ ) 6.用一张纸搭一座“平桥”,这座“平桥”所能承受的压力比用这张纸搭一座“拱桥”所能承受的压力要大。 ( × )

7.拱在桥面下的大桥,是没有外推力的,因此建桥时不需要考虑外推力。 ( × ) 8.翦刀既有杠杆的作用,又包含有斜面的作用在里面,而螺丝刀只能具有轮轴的作用。 ( × ) 9.框架铁塔结构具有底面大,下面重,风阻小等特点。

JO.改变薄形材料的形状不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 √ ) 三、选择题(20分)

1.-根轻质杠杆,在左右两端分别挂上200牛和300牛的重物时,杠杆恰好平衡,若将两 边物重同时减少50牛,则杠杆 B

A.左端下沉 B.右端下沉 C.仍然平衡 D.无法确定

2.我们曾用螺丝刀为工具来做一个“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这时的螺丝刀就成

为 A

A.轮轴 B.杠杆 C.滑轮 D.斜面

3.下列杠杆类工具中,工作时是费力杠杆的为 A 。 A.实验时用的镊子 B.饮水机水龙头上的开关 C.电工用的老虎钳 D.以上都不对

4.剪刀是一种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下列剪刀中是省力杠杆类剪刀的为 C A.理发师用的剪刀 B.裁缝剪布用的剪刀 C.花匠剪树枝用的剪刀 D.以上都是 5.下列工具中应用了斜面的为 B

A.筷子 B.螺丝钉 C.羊角锤 D.螺丝刀 6.关于滑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B.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还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C.定滑轮实质是个不省力不费力杠杆 D.动滑轮实质是个省力杠杆

7.如图所示,杠杆上分别放着重量不相等的两个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两球以 C

相同速度同时匀速向支点移动,则杠杆 A.仍能平衡 . B.大球那端下沉

C.小球那端下沉 D.无法刿断

8.框架结构的塔很牢固,主要是因为 A

A.支撑力大 B.上部大,下部小 C.抗风能力强 D.上重下轻

9.在研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改变的条件是( ),在研究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 C AD A.纸梁的材质、长短 B.纸梁的厚度 C.纸梁的宽度 D.单个垫圈的轻重

IO.将一只矿泉水放置在平整的桌面上,下列几种情况下最稳定的是 B A.将一满瓶矿泉水正放在平整的桌面上 B.将半瓶矿泉水正放在桌面上 C.将一只空瓶子正放在桌面上 D.将一只窄瓶子倒放在桌面上 四、填图题(12分)

1.用线段表示绳子,连接好右图。(请用尺子画)

2.标出下面各图中的三个作用点,并回答问题。

图中的省力杠杆有 ,费力杠杆有 。 五、连线题(8分)

把下列物品和应用的原理用线连起来。

汽车方向盘 斜面 扳手 斧子 滑轮 盘山公路 螺丝钉 杠杆 镊子 钓鱼杆 轮轴 吊车 六、实践与探究题(35分)

1.举例说明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杠杆。

2.我们曾对自行车进行过研究,发现在自行车上有许多简单机械的应用。请你举三个 例子,说说应用机械的位置、应用机械类型和应用机械起什么作用。 3.杠杆的研究。

请根据自己实验的情况,完成下表。 左边钩码状况 左边钩码状况 格数 格数 钩码数 钩码数 2 2 2 2 1 2 2 2 2 2 2 3 2 2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