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柳泉小学语文09年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讲稿
主讲教师:
培训主题:构建诚信和谐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况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非常大,所以营建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而课堂作为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其氛围的好坏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事实证明,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兴奋,有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力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反之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氛围则会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呆板、效率低下。
由上可见,课堂心理氛围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果有重要影响,那么该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呢?
1、尊重学生,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缺一不可。然而,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师道尊严思想影响,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中心,高高在上,而学生处
于被支配的地位,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就自然会使学生的主体性无从体现,使学生产生压迫感,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压抑学生的才华。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日益增强,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如果他们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当然也就不可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传统习惯,把自己看作是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学生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2、正确评价,合理期望每一位学生 。
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具有实现的倾向,通常的说就是在本性上有向上的倾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认为人不仅有得到他人尊重与理解的需要,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学生虽然尚未成年,但他们的这种需要并不比成年人弱,甚至可能更强,他们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同。大量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是确定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往往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抱有合理的期望,并将这一期望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如在课堂上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鼓励他们提问或回答问题,从而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产生敢于思考、敢于提问的良好心理效应。要知道有时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
信任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快感和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3、用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来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过程。相信不少老师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你在同一个班里上课,如果是带着愉快的心情去,那一节课往往是老师讲的神采飞扬,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若是哪一天教师自己没精打采或是一肚子的怨气去上课,学生也必然是昏昏欲睡,效率低下,由此可见教师自身的情绪也会对课堂心理氛围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自己首先要在教学中倾注积极的情感,怀着愉快、乐观的心情进入课堂并通过自己的表情、姿态、手势等将这一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从而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4、创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活动。而在课堂中不仅有师生的交往,还有生生的联系,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重视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的建立。大量的事实证明,在那些有着良好班级人际关系的班级里,同学之间在课堂上也形成了团结友爱的风气,相互尊重,相互体谅,这样的班级学生往往敢讲、敢问、善于思考,乐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良好,而在那些同学关系恶劣的班级里,课堂上往往容易出现嘲讽、攻击、压抑等不良气氛,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往往
多疑、胆小、不敢发言、怕遭人耻笑,课堂心理氛围自然不佳。 5、合理的安排和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的讲课质量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因素之一,它往往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如果老师的课上的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实际,便能吸引学生认真听,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老师的课如果是枯燥乏味,学生也必然是听得索然无味,当然也就谈不上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对每一堂课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安排,讲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新颖,语言生动、形象,形式多样有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学的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