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中国园林史资料集(全) 下载本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宋代的皇家园林 1、特征

规模远不如唐代之大,也没有远离都城的离宫御苑

规划设计上更精密细致,历史上最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私家园林 皇家和私家园林具有较多共性。表现有:

北宋某些行宫御苑较长时间开放,任百姓入内游览

南宋皇帝常把行宫御苑赏赐臣下或把臣下的私园收归皇室。 2、东京的皇家园林

只有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 (1)延福宫

在宫城之北,构成城市中轴线上前宫后苑格局

宫内花树繁荣,植物造景的比重很大,且多半是按不同种属的植物造景来分景区的 (2)艮岳

建造历史与得名

在宫城东北面,按八卦方位,以“艮”名之 园门匾额题名“华阳”,因此又称“华阳宫”

建园工作由宋徽宗亲自参预,具有浓郁的文人园林意趣

不惜花费大量财力、人力、物力,激起民愤,北宋覆亡与此有关 金兵攻陷东京城后为百姓所毁 宋徽宗 全貌与布局

宋徽宗亲自撰写《艮岳记》,介绍了艮岳的全貌与布局的大致状况

艮岳属于大内御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建园目的主要是以山水之景而“放怀适情,游心赏玩” 建筑物均为游赏性的,没有朝会、仪典或居住的建筑

东半部以山为主,西半部以水为主,山体从北、东、南三面包围水体,北面为主山万岁山,是先筑土、后加石料堆叠而成的大型土石山

造园艺术的成就

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地的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写 筑山:摹拟凤凰山(象征性做法),更重要的在于其独特构思和精心经营 置石: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尤其是太湖石的特置手法

太湖石

太湖石是一种石灰岩的石块,因主产于太湖而得名

好的湖石有大小不同、变化丰富的窝或洞,有时窝洞相套,疏密相同,石面上还形成沟缝坳坎,纹理纵横

湖石在水中和土中皆有所产,尤其是水中所产者,经浪雕水刻,形成玲珑剔透、瘦骨突兀、纤巧修润的风姿,常被用作特质石峰以体现秀奇险怪之势

理水:形成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体的全部形态,水系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姿态

植物配置:方式有孤植、丛植、混交,大量的则是成片栽培;园内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都是以植物之景为主题 建筑:包罗了当时全部建筑形式,布局绝大部分均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和“观景”的作用。 总结

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 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地的山水风景加以高度的概括、提炼、典型而缩移摹写。 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3)琼林苑

以植物为主体的园林

每逢大比之年,殿试发榜后皇帝都在此园赐宴新科进士,成为“琼林宴” (4)金明池

以略近方形的大水池为主体的皇家园林

原为宋太宗检阅“神卫虎翼水军”的水操演习的地方,因此规划不同与一般园林,呈规整的类似宫廷的格局 后来水军操练演变为龙舟竞赛的斗标表演,每年定期开放,任人参观游览 宋代张择端的名画《金明池夺标图》

金明池东岸地段广阔,树木繁盛,游人稀少,辟为安静的钓鱼区

北宋张择端所画的金明池夺标图 3、临安的皇家园林

和北宋东京一样,只有大内御苑(只一处——后苑)和行宫御苑(大部分在西湖风景优美地段) (1)后苑(唯一的一处大内御苑)

即宫城北部的苑林区,在凤凰山西北部,是一座山地园,地势高爽,为宫中避暑之地 建筑疏朗,花木繁盛 (2)德寿宫

按景色不同分为四个景区(东区:观赏名花;西区:山水风景;南区:文娱活动;北区:各式亭榭) ,四个景区中央为人工开凿的大水池

园内大假山“飞来峰”摹仿西湖灵隐的飞来峰 当年宫内一些特质石峰有的保存下来 如:“青莲朵”石

“青莲朵”石

原在南宋杭州德寿宫,名芙蓉石。乾隆第一次南巡时,发现此石,十分喜爱,以衣袖拂拭。杭州知府心领其意,随遣送京城。此年置于圆明园中,赐名“青莲朵”。1914年后移入中山公园。

青莲在佛经上多用之比喻为智慧与眼目,所谓“青莲在眸”。青莲朵犹如一朵出水芙蓉,纯洁高雅。此石透、漏、丑皆占,样子极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实为海内珍品。

五、宋代的私家园林

1、中原的私园(主要有洛阳、东京两地,在此以洛阳为代表) 总说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园的重要文献,记载了宅园性质的私园、单独建置的游憩园性质的私园和花园性质的私园 除宅园外,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占大多数,二者都定期向市民开放,主要供公卿士大夫进行宴集、游赏活动 洛阳私园以莳栽花木著称;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 园中划分一定区域作为“圃”,栽植花卉、药材、果蔬 筑山仍以土山为主

建筑形象丰富,布局疏朗;建筑物命名能点出该处景观特色,且具有一定意境的涵蕴 (1)富郑公园

洛阳少数几处不利用旧址而新建的私园

大致分南北两个景区,北区比较幽静,南区景观开朗 (2)独乐园

司马光的游憩园,规模不大,非常朴素,在洛阳诸园中作为简素 园名及园内各景题名都与园林内容、格调相吻合,深化表现的意境 2、江南的私园 (1)临安的私园

西湖一带:南园、水乐洞园等

临安东南郊山地和钱塘江畔一带,气候凉爽,风景优美,多有私家别墅园林建置 临安城内的私家园林多半为宅园(如内侍蒋苑使之宅园) (2)吴兴(今湖州)的私园 靠近富饶的太湖

私园有南沈尚书园(以山石之类见长)、北沈尚书园(以水景之秀取胜)、俞氏园(“假山之奇,甲于天下”)等 (3)润州(今镇江)的私园 梦溪园

园主沈括,晚年写成《梦溪笔谈》 (4)平江(今苏州)的私园 经营园林的自然、社会条件

交通方便,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气候温和,风景秀丽,花木易于生长,附近有太湖石、黄石等造园用石的产地 私家园林包括宅园、游憩园和别墅园,著有沧浪亭、乐圃等

沧浪亭

园主苏舜钦自撰《沧浪亭记》 园林内容简单,富于野趣 苏舜钦死后,此园屡易其主

元、明废为僧寺,后又恢复为园林,至今仍为苏州名园之一

平江、吴兴靠近太湖的产地洞庭西山,其他的几种园林用石也产于附近各地。故叠石之风很盛,几乎是“无园不石”。因而以此两地的叠石技艺水平为最高,已出现专门叠石的技工

3、文人园林的兴盛

(1)文人园林发展史回顾

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到宋代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巨大潮流,占着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还影响于皇家和寺观园林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比唐代更为成熟,风格的表现也更明显

佛教禅宗的兴盛、隐逸思想的转变以及艺坛出现的某些情况,也是促成文人园林风格异军突起的契机

佛教禅宗的兴盛:禅的思想和哲理通过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而渗透于文人园林创作之中,园林成为禅境的载体

隐逸思想的转变:士人通过园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仕与隐的矛盾,结合两宋士人心目中对世界、文化的内在开掘和精微细腻,出现了“壶天之隐”

艺坛出现的某些情况:诗、画艺术影响园林艺术,促进文人园林 “诗化”和“画化”,且重视开掘内部境界 宋代所确立的独特的艺术创作和鉴赏方法,也对文人园林有间接影响 艺术创作:轻形似,重精神

鉴赏方面:鉴赏者自觉运用其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去补充作家在构思联想时的内心情感和体验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

简远(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

疏朗(园内景物数量不求其多,园林整体性强)

雅致(栽植竹、梅、菊等具有象征的植物;单块特置园林用石;建筑物多用草堂、草庐、草亭;景题“诗化” ) 天然(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

六、宋代的寺观园林 1、背景 佛教

禅宗势力大,渗透到社会思想意识的各方面,与传统儒学相结合而产生新儒学—理学

禅宗完全汉化,南宋时禅宗寺院确立了“伽蓝七堂”制度,完全成为中国传统的一正两厢的多进院落的格局 佛寺建筑汉化,佛寺园林由世俗化而进一步“文人化”,与文人士大夫关系更密切 道教

道观园林也由世俗化进一步文人化

儒、道、释互相融会,道教向佛教靠拢,道观建筑的形制受禅宗伽蓝七堂制影响成为传统的一正两厢的多进院落的格局 寺观园林与私家园林差异甚微 2、山水风景地带的开发

宋代继两晋南北朝之后又掀起一次在山野风景地带建置寺观的高潮,客观上无异于对全国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特别是山岳风景名胜区的再度大开发

在这些风景名胜区,寺观都要精心地经营园林、庭院绿化和周围的园林化环境 寺观作为风景点和原始型旅游接待场所的作用,比之过去得以更大发挥 南宋临安的西湖一带

是当时国内佛寺建筑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宗教建设与山水风景开发相结合的代表性地区 3、城市寺观园林

寺观的公共活动除宗教法会和定期的庙会外,游园活动也是一项主要内容(类似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 七、宋代的其他园林

1、城市公共园林(以东京、临安为例) 北宋的东京

城内池沼中植菰、蒲、荷花,沿岸植柳树,池畔建亭桥台榭,成为居民游览地,相当于公共园林 城市街道绿化也很出色 南宋临安的西湖

开发成为风景名胜游览地,相当于一座特大型公共园林—开放性的天然山水园林

环湖小园林相当于“园中之园”,诸园布局大体分南、中、北三段,各园基址的选择均能着眼于全局 著名的“西湖十景”在南宋时形成

2、农村公共园林(以浙江楠溪江苍坡村为例)

历经千百年沧桑而保存下来、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宋代农村公共园林 呈现为开朗、外向、平面铺展的水景园形式 建筑物均为木结构

东南部的园林景观造景十分别致,具有笔、墨、纸、砚的“文房四宝”的象征意义,表现了当地居民“耕读传家”的心态和高雅的文化品位

3、衙署园林

宋代中央官署的园林绿化的建置很普遍

八、辽、金园林 1、辽

以南京(今北京外城之西)作为陪都 皇家园林有内果园、瑶池等 私家园林

贵族、官僚的邸宅多半集中于子城之内,外城西部湖泊罗布,也有私家园林的建置 寺观园林

辽代佛教盛行,南京城内及城郊均有许多佛寺,其中不少附建园林

城北郊的西山、玉泉山一代的佛寺大多依托于山岳自然风景而成为皇帝驻跸游幸的风景名胜(如香山寺) 2、金

定都南京,并仿照北宋东京规制进行扩建,改名“中都” 中都城沿袭北宋东京的三套方城之制 中都的御苑

金章宗时期是皇家园林建设的全盛时期

御苑一部分利用辽南京的旧苑,大部分为新建,数量和规模十分可观,分开在城内、近郊和远郊 城内御苑

大内御苑:西苑(金代最主要的一座大内御苑)、东苑、南苑、北苑 行宫御苑:兴德宫

近郊和远郊的御苑比较多,包括行宫和离宫御苑,主要有玉泉山行宫和大宁宫等 注:后来北京的历代皇家园林建设都与玉泉山行宫和大宁宫这两处御苑有密切关系 金朝的私家园林

金王朝推行汉化,民间的私家园林接受北宋文人园林文化的影响,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金朝的寺观园林

中都的佛寺和道观很多,其中不少都有独立小园林建置,或者结合寺观的内外环境而进行园林化经营,有的则开发成为以寺观为主体的公共园林 金朝的公共园林

中都城内及郊外分布众多河流、湖泊,风景优美,进行绿化和一定程度的园林化建设而开发成为供士民游览的公共园林 卢沟桥为金朝时建造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

元、明、清初时期(AD1271——1736)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造园活动的特点,大体上是第一阶段的延伸、继续,也有发展和变异 总体发展趋势

元代,民族矛盾尖锐

明初战乱甫定,造园活动处于迟滞的低潮状态 永乐以后呈现活跃状态

明末和清初的康熙、雍正年间达到了高潮的局面

一、历史背景 政治

明清皇帝集权加强,要求有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 经济

明中期后资本主义因素成长,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一部分向士流靠拢,出现“儒商合一”,使社会风俗时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意识形态

新儒学由宋代理学转化为明代理学,更加强化上下等级之分和纲常伦理规范 明初大兴文字狱,严格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文人士大夫苦闷、压抑,企图摆脱礼教束缚,要求个性解放 文化

市民文化明初加快发展,明中期后大为兴盛,促进民间艺术的大发展

市民文化影响民间造园艺术,出现以生活享乐为主要目标的市民园林和重在陶冶性情的士流园林分庭抗礼的局面 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造园技术的发展 文人画

明初由于专制苛酷,画坛出现泥古仿古现象 明中期后,写意画风复呈光辉灿烂 《园记》

《园记》这种文学体裁有所发展,具体而全面记述私家园林的文字材料更多 二、成熟期2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1、私家园林

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艺术成就的高峰(代表:江南园林) 市民园林兴盛,反映创作上雅与俗的抗衡和交融

民间造园活动普及,产生各种地方风格的乡土园林,导致私园出现前所未有的百花争艳局面 2、皇家园林

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 也吸收江南园林的养分 3、公共园林

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园已经比较普遍 具备开放性的、多功能的绿化空间性质

虽不是造园主流,但功能、手法和开放性的特点已很明显 4、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

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 文人更广泛地参与造园,个别成为专业造园家

丰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累积,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家总结为理论著作而刊行于世 5、造园技艺与思想涵蕴

元、明文人画影响园林,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同时叠山技艺精湛,造园普遍使用叠石假山,促进写意山水园发展 景题、匾额、对联的使用更普遍,意境更为深远 园林更具诗情画意

明末清初,叠山流派纷呈,个人风格各臻其妙 园林创作重视技巧(叠山、建筑、植物配置),既有积极一面,但也冲淡了园林的思想涵蕴 三、大都与北京 1、元大都

是元世祖以大宁宫为中心新建的都城,是北京城的前身 略近方形,城为三重环套配置形制:外城、皇城、宫城

总体规划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的皇都规划模式——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宫轴对称的布局,不同的是突出《周礼·考工记》规定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的古制

琼华岛及其周围湖泊再加开拓后命名为“太液池”,包入皇城内,成为大内御苑的主体

外城由纵横街道和胡同划为50坊,城中设三个市(北市、东市、西市)——三个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区 由郭守敬主持引水工程规划,彻底解决了大都城的供水和漕运 2、明、清初北京

明成祖时,在大都基础上建成,并确立北京与南京的“两京制”

宫城即大内,又称紫禁城,位于内城中央,整个宫城呈“前朝后寝”规制,最后为御花园 宫城外为皇城

内城的街道布置,居住区即商业网点的分布,大抵沿袭大都旧制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基本全部沿用明代的宫殿、坛庙和苑林,仅有个别的改建、增损和易名,宫城和坛庙建筑及规划格局基本保持明代原貌

清朝皇城情况随清初宫廷规制改变而有较大变动 嘉庆年间在内城之南加筑外城 四、元、明皇家园林 元朝

皇家园林建置不多,均在皇城范围内

主要的一处即在金代大宁宫的基址上拓展的大内御苑

园林主体为开拓后的太液池,池中三岛呈南北一线布列,沿袭“一池三山”传统模式 最大岛屿琼华岛,改名为万岁山 明朝

皇园建设重点亦在大内御苑,与宋代不同的是规模趋于宏大,突出皇家气派,著上更多的宫廷色彩 其中少数建在紫禁城内廷(紫禁城内大内御苑仅有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两处)

几座主要的大内御苑都建在紫禁城外、皇城内的地段(如西苑、万岁山、兔园、东苑) 郊区

由于明朝当时的边疆形势,没有在风景优美的西北郊修建行宫御苑

作为猎场和供应基地而兼有园林性质的两处行宫御苑—南苑和上林苑,择地于南郊和东郊

五、清初皇家园林 1、总说

康熙中叶以后,逐渐兴起一个皇家园林的建设高潮,于乾隆时完成;乾隆、嘉庆年间,达到全盛局面 清王朝的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和皇家气派,比明代表现得更为明显

重点在离宫御苑,主要成就: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的美姿为一体 2、大内御苑

紫禁城内建筑及规划格局基本保持明代原貌

皇城的情况则变化较大,导致清初大内御苑的许多变化 兔园、景山、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仍保留明代旧观 东苑仅有少量景观保留

西苑进行了较大的增建和改建 3、行宫御苑与离宫御苑 (1)北京西北郊可分三大区

西区:以香山为主体,包括附近的山系及东麓的平地 中区:以玉泉山、瓮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

东区:海淀镇以北、明代私家园林荟萃的大片多泉水的沼泽地 (2)康熙时期

在原香山寺旧址扩建香山行宫,在玉泉山南坡建另一座行宫御苑澄心园,后改名为静明园 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

在承德建规模更大的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 赐圆明园给皇四子(后来的雍正帝) (3)雍正时期

扩建圆明园,成为长久居住的离宫御苑(清代第三座) 扩建香山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