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下载本文

初中历史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基本应用程序 1、导入、板书、示标。(3分钟以内) 【目的】

让学生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 【步骤】

(1)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注意事项】

(1)指定目标要准确,例如,这节课要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认识什么,会运用什么知识解决那些问题等。

(2)交代目标时,语速要慢,让学生理解并能记住学习要求。 2、学生自学前的指导。(1分钟左右) 【目的】

让学生知道在多长时间内,自学什么,怎么自学,必须达到什么要求,届时怎样检测自学效果等。 【步骤】

(1)布置自学任务; (2)指导自学的方法; (3)明确自学的要求 【注意事项】

(1)明确自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安排一次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中学。每一次自学前都要交代清楚从哪里学到哪里。

(2)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边解决疑难。

(3)明确的提出自学要求。即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先学。(10分钟左右) 【目的】

(1)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却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品尝获得知道的愉悦,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口答、笔答、板演等形式,检查叙述自学的效果,充分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归类整理,确定教的内容、方式。 【步骤】

(1)学生自学

(2)完成检测性练习 【注意事项】 (1)学生自学时,教师督察一定要认真,千万不能走过场。有的学生可能没有自学习惯,或不善于自学,或自觉性不高,但教师不能放任。对自学认真的学生要给予表扬。这样,被表扬的会更认真,其他同学也会变的认真起来,自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能不断提高。

(2)学生自学时,教师应到学生中去,做过细的调查,调查的重点是中差生,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抓到手,并整理归类,个别问题随时个别解决,典型问题在后教中再重点讲评。

4、后教。(10分钟左右) 【目的】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难、补充、更正,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条理化,为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步骤】

(1)交流,中上生评判、更正。 (2)教师点拨、补充、更正、归纳。 【注意事项】

(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组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并适当的渗透思想教育。

5、 堂完成课堂作业。(6分钟以上) 【目的】

(1)使所学知识形成网络。

(2)使所学知识当堂得到巩固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

(1)课堂小结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A、布置作业内容 B、明确作业要求

C、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

(1)指导学生明确答案,互阅课堂作业,及时反馈 (2)学生订正错误,继续巩固 【注意事项】

通过巡视、互阅作业等不断的获取信息,着重了解中差生掌握的情况,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确保人人达到目标。

6、引导学生当堂预习下一课的内容。(5分钟以上) 【目的】

使学生通过当堂预习真正把预习新课内容落到实处,保证效果。 【步骤】

(1)明确预习内容、要求与方法

(2)学生预习新课内容;教师行间巡视、督察,适当点拨。 【注意事项】

(1)保证预习时间,让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2)教师巡视时重在督促检查、指导点拨,保证学生有好的预习效果,千万不能浮在表面,流于形式。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各种课型中的应用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把初中历史分为新授课和复习课等。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新授课中的应用。 1、新授课的基本程序: (1)导入、揭示教学目标 (2)指导学生自学 (3)先学

(4)后教

(5)当堂完成作业 (6)预习新课内容

2、新授课操作过程中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1)确定教学内容以后,首先要确定奔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从多方面加以概括、归纳。比如说有的老师按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将历史目标要求归纳为几大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这种归纳侧重于认识水平的要求;也有的老师从基础认识、思想认识、培养能力这三个方面去落实。这样,要求具体明确,便于学生熟悉目标,表述起来也比较方便、易行。

A、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a、正确认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确定教学目标能使教学工作明确方向,有所遵循,避免出现脱轨和失误,有利于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同时也能使教学明确质量标准,便于正确评价教学工作,不至于检查评价教学时各取所需,混乱不清。既能使学生按目标要求调空自己的认识倾向、意志活动和情绪反应,又能使教师加强责任感,焕发工作热情。教师对目标的期望程度愈高,赶紧就愈大,效益会愈好。 b、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有不同的层次: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各册教材的年段总目标;在具体教学中,又有单元目标和单课目标。这些目标上下贯通,互相联系,不可分割,高层次的目标是制定低层次目标的依据,低层次的目标是对高层次目标的落实和具体化。而这一连串的木体系服务于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总目标。 c、定教学目标。

历史课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基础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间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的,往往是重点、难点。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搞死记硬背。2、认识:往往是对本课重要内容的思想、实质、作用等的认识,或是通过对历史内容的掌握,明白一个道理,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投入学习;3、培养能力:结合分析历史事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陪同学生参与竞争、善于合作以及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要想较准确的确定教学目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端正教育教学思想,增强改革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努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

2、要严格贯彻执行教学大纲。大纲怎么要求就怎么做。修订后的新《大纲》,使历史学科教学更好的体现了初中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教育方针,重视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历史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查意识和实践能力。具体明确了各年级、各课的教学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程度。这些都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具体依据,教师不能随意违背。

3、要明确教学内容的水平要求。而水平要求一般有三个不同层次,即认知水平、智能水平和教育水平。认知水平主要看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程度;只能水平主要看在认知基础上,看学生思维操作及创新等能力的发挥程度;教育水平主要是看在前二者的基础上,看思想教育达到的程度。这些方面往往都是在前文所说的基础知识、思想知识及培养能力这些方面的具体内容中有所体现。

4、制定教学目标,要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能体现的要尽量纳入目标要求,不能体现的不要牵强附会,生拉硬塞。

(2)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往往是教材中最关键的历史知识;教学难点是教材中比较抽象、复杂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历史知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其他历史知识就容易把握了。因此,突出重、难点在历史教学上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既不易梳理历史线索,又不易于学生理解、掌握。 A、教学过程:

【导入、板书课题、示标】 1、导入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可分为心理准备与知识能力准备两个环节。目的在于稳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和准备。一般控制在2-3分钟以内。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在内容与形式的确定上要求精当、简捷,选取最佳途径切入主题。若能将心理准备与知识能力准备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则效果更佳。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两、三分钟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成功的导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传统的导语,多半是以“旧”带“新”,即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尽管这种形式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收到一定效果,但如果千篇一律,就显得平淡刻板,缺乏活力,既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常常抑制恶劣学生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异,创新导语的设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迅速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中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里,这一定会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下面,把我们在历史课导语设计方面的一些探索提供如下: (a)材料导入式: (b)故事导入式

哪个学生不喜欢听历史故事?教师在上课时讲一段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c)热门话题导入式 (d)疑问悬念式导入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e)图解式导入 (f)复习导入式

因为历史内容前后相关联,由旧知识导入新课逻辑性强,操作起来也较容易,故为多数历史教师普遍采用。 (g)音像导入式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以联系时事政治导入,由名人名言导入等等,这里就不再多举例了。

总之,由以上举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求精,有概括性。

导语只是引入语,并不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话不在多,要切中要害,语言要精练、简明。

(b)设疑,有启发性

无论哪个导语,都要有针对性,富于启发性。“针对性”是说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的确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题,而不能风牛马不相及;“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人思考探索,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c)巧妙,有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