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海南省万宁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下载本文

2018-2019学年海南省万宁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 土地过度集中 B. 有田者无力可耕 C. 小农户个体经营 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三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

2.“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 1 -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各个朝代生产工具的掌握。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各个朝代生产工具的掌握。还需各种生产工具的出现的时间和功能。

3.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

的- 2 -

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4.某同学在写一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

A. 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 B. 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C. 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和联系所学知识知道,宋代“市”不再规定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明官府对商业控制有所放松,重农抑商政策受到一定的冲击。故答案为B。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出现是在明清时期,与材料中“宋代”时间不符,排除A。在南北朝是出现农村民间集市“草市”,与题目“宋代”时间不符,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宋代”不符,排除D。

【点睛】“市”在汉代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六朝:草市形成,设置“草市蔚”进行管理;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宋朝:“市”突破时空限制,草市的服务功能完善。

5.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

- 3 -

的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我;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是解题的关键。

6.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 A. 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说明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故A正确;材料时间范围是1400年到1800年间是,不是整个古代中国,故B错误;清朝后期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故C错误;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并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A。

7.1872年《申报》记载:“上海为商贾辐辏之地,铺户林立,各省趋利之徒已少长咸集,而寒士之谋馆者,亦若以乐土之可居而群贤毕至。”材料表明 A. 洋务思想兴起,对外商战已成趋势 B. 商业风气渐开,经商观念逐渐形成 C. 上海区位优势明显,人口开始大量聚集 D. 知识逐步贬值,士人追名逐利 【答案】B 【解析】

材料“上海为商贾辐辏之地,铺户林立”,说明了上海商业的繁荣;根据“各省趋利之徒已少长咸集”和“群贤”大意为不同年龄阶段的贤德都来到上海。结合所学知识,晚晴重商思潮的兴起,使上海有了上述的变化,人们的经商观念开始转变,故选B。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8.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扰,何昆山只好作罢。

- 4 -

B. 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D.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