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贵州省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11 下载本文

A.文中“精神拾荒”是指通过学、思、录获取生活中的新思想。 B.作者倡导的精神拾荒三步曲中的“三步曲”是指学、思、录。 C.学和思不可偏废,常学常思。“学而思,思而录”,都很重要。 D. “精神拾荒三步曲”中只有“录”才是精神拾荒的重要角色。 答案 D

28.下列对第④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把“灵感”比喻为“贵宾”,生动地阐释灵感的珍贵性。 B. “思想者懂得待之以礼”中用“待之以礼”来强调思想者十分的有礼貌,有修养。 C.“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写作是留下灵感的最好方式。 D.“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中“投奔”突出“勤于记录”的效果。 答案 B

29.下列对选文论证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先引用孔子的名言引出话题,然后用事列证明博学的人都是读书很多的。 B.第③段开头“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一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③④段是围绕“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 D.第⑤段的作用是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总结了全文,又使文章的结构十分的完整。 答案 A

3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容易犯的毛病,其后果是糊涂、危险的。 B.作者认为新思想的产生既需要外界的激发,也需要思想者独处时的用心加工和表达。 C.席勒和托尔斯泰都认为新思想的表达和加工只需要与人交往即外界的激励或激发。 D.作者通过“精神拾荒三步曲”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到好读,爱思,勤录。 答案 C

五、(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31—35题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9

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③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该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让读者在视觉中获得了美好而丰富的享受。 B.“绿绿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方面有相似之处。 C.该句运用“清香”和“歌声”这两个优美的意象,丰富了意境的内涵。 D.该句将“清香”比喻成远处渺茫的“歌声”,描写了环境的幽雅与宁静。 答案 D

3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②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月光与树影都是宁静的,作者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 B.“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丰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C.光与影的和谐跟名曲的悠扬有相通之处,营造了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 D.该句运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塘中的月色”。 答案 D

33.下列对画线句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0

A.表达了作者经过一番奋斗之后,依然一无所获得凄然心情。 B.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怨天尤人的愤激之情。 C.表达了作者在幽僻而宁静的环境里,仍摆脱不了绵绵的愁绪。 D.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案C

3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用“裙”比喻荷叶,既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又给读者美好的想象。 B.“泻”这个词动感极强,写活了月光,描绘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美好景象。 C.“画”这个词富有动感,与“倩影”搭配极妙,表现出一种趣味以及喜爱之情。 D.“酣眠”意味着夜深后浓浓的睡意,“小睡”则意味着朦胧月色里淡淡的睡意。 答案 A

35.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将描写月色与描写荷塘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幽雅、朦胧、幽静之美。 B.作者通过不同的景物,自始至终从不同的角度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C.文章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D.文中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使文气更舒展。 答案 B

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共1小题,45分。 六、(45分)

3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5分)

“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不同的人对“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请以“包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以实际行数计算,不少于20行。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