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Ⅰ教学大纲 (一 ) 前言
《资本论》第1卷的对象和中心
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是纯粹的生产过程。
2、中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前提、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等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1、第一部分是第一篇商品和货币,论述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部分是第二篇和第六篇,论述剩余价值理论。 3、第三部分是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论述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论》第1卷的方法 1、矛盾分析法
2、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
(二)基本要点 序言和跋
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的四篇,恩格斯写的三篇。
第一版序言和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版序言:包括1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必须运用抽象法的问题(第1-4段)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问题(第5—9段)
(三)《资本论》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问题(第10—11段) (四)预告以后各卷的内容和欢迎科学批评
第二版跋:包括31段,主要内容:
(一)《资本论》第二版付印时对原文的修改情况(1-3段)
(二)在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能产生,能够产生的只能是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4—13段)
(三)驳斥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对《资本论》的恶意攻击,论述《资本论》的方法(第14—26段) (四)《资本论》的辨证方法和黑格尔的辨证方法截然相反(第27—31段)
一 基本教材: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2、洪远朋主编,马艳等副主编:《<资本论>教程简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 参考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第2、3、4卷 2、相关的《资本论》辅导教材
三 课程概述:
我们将在本学期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资本论》第1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它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中心,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其中,第一篇论述劳动价值理论,第二篇至第六篇论述剩余价值理论,第七篇论述资本积累理论。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希望同学能够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在该卷所论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够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来理解和领会我们所学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精髓,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经济理论素质和认识、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四 课程安排:
本课程为17周,总计51课时。
本课程分三个小节完成:第一小节包括前言、序言、第一篇,共计18学时;第二小节包括第二——五篇,共计21学时;第三小节包括第六和第七篇,共计9学时,其它时间用于讨论、复习、辅导或答疑。 本课程内容分阅读和讲授两个部分,针对不同内容采取讲解式和领读式相结合的形式,力图达到本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需要提前预习,预习内容是即将讲授的内容。
本课程将有120题的作业,这些作业将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们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每一小节的作业将在下一小节开始的第一堂课交。逾期将无效,该小节作业成绩为零。
本课程将有6次辅导课,有两次讨论课,内容分别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经济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经济。
本课程安排有专门的答疑时间(由助教安排)。
本课程将有三次考试,其中第一次考试考第一小节内容,第二次考试考第二小节内容,第三次为期末考试,内容为整个《资本论》第一卷。除非发生无法抗拒因素,同学必须参加期中和期末考试。 期中考试采取笔试方式(半开卷,允许带原著和教材),期末考试采取口试方式。
五 课程成绩:
本课程的成绩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作业 (3次,每次10分) 共30分 期中考试 (2次,每次10分) 共20分 期末考试 共50分
本课程要求学生严守课堂遵守纪律,不得在课堂吃东西、接电话或喧哗,违反则扣分。此外每迟到、早退一次或病事假一次将在课程成绩中扣1分,每旷课一次将在课程成绩中扣3分。
六 课程进度表:
课次 1 内容 导言 预习内容 备注 课后预习: 原著:P7-23 教材: P36—38 2 序言、跋 课后预习: 1、原著:P47-102 2、教材:P42-60 3 4 第1章 第1章 课后预习: 1、原著:P114-170 2、教材:P67-80 5 第3章 课后预习: 1、原著:P171-231 2、教材:P81-100 6 7 考试、讨论 第4章、第5章 课后预习: 1、原著:P232-350 2、教材:P100-112 8 第6章、第7章1节、第8章课后预习: 1节 1、原著:P351-373 2、教材:P113-123 9 第9章、第10章 课后预习: 1、原著:P374-426 2、教材:P124-133 10 第11章、第12章4、5节、 课后预习: 1、原著:P427-592 2、教材:P134-155 11 第13章1、2、3、4、6、8、课后预习: 10,第14章 1、原著:P593-611 2、教材:P155-161 12 第15章、第16章 课后预习: 1、原著:P613-706 2、教材:P162-191 13 14 考试、讨论 交作业 交作业 第17章、第20章、第21章、 课后预习: 第22章1、4节 1、原著:P707-879 2、教材:P192-203 15 第23章1-4节 第24章1、7节 16 总复习 交作业 17 考试 (一 ) 前言
《资本论》第1卷的对象和中心
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是纯粹的生产过程。
2、中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前提、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等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1、第一部分是第一篇商品和货币,论述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部分是第二篇和第六篇,论述剩余价值理论。 3、第三部分是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论述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论》第1卷的方法 1、矛盾分析法
2、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
(二)基本要点 序言和跋
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的四篇,恩格斯写的三篇。
第一版序言和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版序言:包括1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必须运用抽象法的问题(第1-4段)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问题(第5—9段)
(三)《资本论》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问题(第10—11段) (四)预告以后各卷的内容和欢迎科学批评
第二版跋:包括31段,主要内容:
(一)《资本论》第二版付印时对原文的修改情况(1-3段)
(二)在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能产生,能够产生的只能是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4—13段)
(三)驳斥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对《资本论》的恶意攻击,论述《资本论》的方法(第14—26段) (四)《资本论》的辨证方法和黑格尔的辨证方法截然相反(第27—31段)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1、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商品和货币,它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又是反映简单商品生产关系的商品和货币。
2、地位:马克思称第一篇是导言,就在于阐明资本发生的历史前提和出发点。
3、结构: 第一篇包括三章。第一章分析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着重论述价值的形成和表现形式;第二章分析商品的交换过程,论述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第三章分析货币的职能,进一步揭示货币的本质。 4、要点:
第一章 商品
第一章:包括四节。第一节说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第二节说明商品两个因素的形成;第三节说明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第四节说明价值的本质,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第一节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主要内容:论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着重说明价值实体和价值量。 第一节包括19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前言:为什么从分析商品开始(第1段);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第2-4段); (三)商品的价值(第5-18段);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第19段)。
第二节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主要内容:是论述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形成,阐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第二节包括16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前言: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的意义(第1段); (二)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有用劳动(第2-8段); (三)形成价值的抽象人类劳动(第9-10段);
(四)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有用劳动和抽象人类劳动的统一(第11-16段)。
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主要内容:是论述价值的表现形式,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本节标题“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都是指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除前言部分外,包括四小节:A,简单价值形式;B,扩大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
第四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主要内容:是在前三节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劳动价值论。第一节分析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第二节分析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第三节分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第四节则通过分析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从整体上揭示价值的本质——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可以说,第四节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最后完成。
第四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商品拜物教的发生及其性质(第1-4段); (二)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和根源(第5-10段);
(三)在非商品生产的社会里,劳动产品没有拜物教性质(第11-16段); (四)商品拜物教迷惑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17-23段)。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交换过程的分析,阐明货币的形成和本质。这个问题,在第一章第三节中曾作过分析。但那是从价值形式发展的角度论述的。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深入揭示货币的形成和本质,还必须从商品交换过程方面作进一步分析。 第二章包括17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商品的交换和交换过程的矛盾(第1-5段); (二)交换过程的矛盾发展必然产生货币(第6-8段); (三)交换的发展过程是货币形成的历史过程(第9-14段);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在货币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第15-17段)。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出现,形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货币的职能发展起来。正因为货币职能的发展同商品流通分不开,所以本章标题为“货币或商品流通”。 前两章阐明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本章进一步从货币职能上阐明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包括三节,论述货币的五种职能:第一节论述货币的第一种职能:价值尺度;第二节论述货币的第二种职能:流通手段;第三节论述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饿次序不是任意排列的,是与货币各种职能的现实的历史发展次序相一致的。
第一节 价值尺度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货币怎样取得和怎样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 第一节包括21段,除第1段说明假定条件外,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第2-3段); (二)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第4-12段); (三)商品的价格形式(第13-21段)。
第二节 流通手段
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货币怎样取得和怎样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
第二节包括三小节:(一)商品的形态变化;(二)货币的流通;(三)铸币。价值符号。
第三节 货币
第三节的主要内容:是在以上两节的基础上论述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第三节除前言外,分为三小节:(一)货币贮藏;(二)支付手段;(三)世界货币。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篇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发生条件和实质。这里是在前一篇分析商品转化为货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问题。但是,这个第二篇,还不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本身,而是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它是进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前奏,是由第一篇对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与货币的研究到第三篇开始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研究的一个过渡。
第二篇只有一章,即第四章。叙述的方法是,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首先,分析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运动形式与单纯的货币的运动形式的区别;接着,分析资本的运动形式中所产生的矛盾;最后,分析这种矛盾如何得到解决。这样,就为以下各篇分析资本的生产。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阐明资本的形成条件和实质,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对抗性的社会关系。这里分析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所阐明的由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发展到作为资本的货币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对立,从形式上看,只是由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变成由货币与商品的对立。但是,这是一个飞跃,是一个质的变化。从内容上看,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是简单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
的产物,而作为资本的货币与由劳动力充当的商品的对立,则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关系。
第四章包括三节。第一节通过资本总公式的分析,阐明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第二节通过总公式的矛盾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第三节通过劳动力买卖的分析,阐明资本运动形式矛盾的解决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从资本的流通形式分析资本的实质。 第一节包括25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第1-3段);
(二)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第4-23段); (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第24-25段)。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第二节的主要内容:阐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提出剩余价值由何产生的问题。 第二节包括32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第1-2段); (二)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第3-28段); (三)剩余价值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第29段);
(四)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第30-32段)。
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三节的主要内容:阐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或决定性条件:劳动力的买和卖,揭露资本的实质。 第三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第1-2段);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3-9段); (三)劳动力价值的决定(第10-20段);
(四)劳动力的使用和资本的实质(第21-23段)。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三篇的研究对象,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这一篇开始,进入对资本生产过程本身的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本篇所要研究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种是下一篇将要研究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第557页)。研究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最基本的最一般的特征。在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研究过程中将会看到,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或前提。因此,当进入考察资本的生产过程时,就首先考虑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三篇包括五章,即第五章到第九章。第五章分析资本生产过程的二重性,阐明其最本质的特征;第
六章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七章分析剩余价值率,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八章分析工作日,揭露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第九章分析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的关系,以此结束第三篇转入下一篇。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五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揭示资本生产过程的实质。资本的生产过
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即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对立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生产过程的实质。
第五章就资本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分为两节:第一节分析劳动过程;第二节,分析价值增殖过程。 第一节 劳动过程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阐述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揭示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的特点。
第一节包括25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第1-21段);
(二)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的特点(第22-25段)。 第二节 价值增殖过程
第二节的主要内容: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揭露价值增殖的秘密。 第二节包括3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资本家所关心的是生产剩余价值(第1段); (二)价值形成过程(第2-22段); (三)价值增殖过程(第23-26段);
(四)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第27-33段)。 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六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从而进一步揭露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六章包括26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劳动过程的不同要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上起着不同的作用(第1-20段);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及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第21-26段)。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第七章的主要内容:在前面区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析剩余价值来源的基础上,确定和说明表现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
第七章包括四节。第一节,确定和说明剩余价值率;第二节,说明产品价值的不同构成要素在产品中
的相应部分上的表现;第三节,批判为资本辩护的“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第四节,说明剩余产品上如何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第一节 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确定剩余价值率,说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由剩余价值率来表现。 第一节包括19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第1-13段); (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第14-19段)。 第二节 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
第二节的主要内容: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方面看,分析产品价值的各个不同要素在产品的
相应部分上的表现,从而说明了剩余价值表现为剩余产品。
第二节包括14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从工作日完成的结果看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第1-12段); (二)从产品的生产过程看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第13-14段)。 第三节 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
第三节的主要内容:批判资产阶级斗士西尼尔反对缩短工作日,为资本剥削作辩护的谬论。 第三节包括5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西尼尔抛出“最后一小时”的目的(第1-2段); (二)对西尼尔“最后一小时”谬论的批判(第3-5段)。 第四节 剩余产品
第四节的主要内容:从实物形式上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第四节包括两段,由剩余产品分析到剩余产品的水平,由剩余劳动谈到工作日。 第八章 工作日
主要内容:分析工作日,论述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围绕工作日长度所展开的激烈斗争。在这一章里,
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残酷地剥削、压迫无产阶级的历史事实,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榨取剩余价值的实质;另一方面,鲜明地描述了无产阶级争取正常工作日,展开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情景,揭开了无产阶级最终必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序幕。
第八章包括七节。第一节,说明决定工作日界限的因素,指出了围绕工作日的长度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第二至四节,揭露资本家千方百计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残酷地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第五至七节,以英国为典型,详细论述无产阶级为争取正常工作日而进行斗争的历史过程。
第一节 工作日的界限
主要内容:说明工作日及其延长的界限,阐述工人阶级同资本家阶级在工作日问题上的斗争。 第一节包括8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工作日及其变动的界限(第1-4段);
(二)工作日及其长短取决于阶级斗争力量的对比(第5-8段)。 第二节 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工厂主和领主
第二节的主要内容:历史对比揭露工厂主无限制地对剩余劳动的贪欲。
第二节包括21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历史上剥削阶级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因社会生产性质不同而不同(第1段); (二)对比说明工厂主和领主对剩余劳动的贪欲(第2-7段); (三)英国工厂主对剩余劳动的无限贪欲(第8-21段)。 第三节 在剥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英国工业部门
主要内容:以大量事实材料,揭露英国工业部门毫无拘束地延长工作日,压榨劳动力。 第三节包括46段,以花边生产、陶器业等生产部门为例,揭露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压榨。 第四节 日工和夜工。换班制度
主要内容:揭露资本家为了使不变资本无间断地吮吸剩余劳动,残酷地实行换班制度,以延长工作日,
压榨劳动力。
第四节包括20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资本主义的换班制度,是资本家过度延长工作日的手段(第1-5段);
(二)资本主义的换班制度,暴露了资本家不顾工人生命一味榨取劳动力的欲望(第6-20段)。 第五节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末叶关于延长工作日的强制性法律
主要内容: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建立,无产者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阶级的时候,资产阶级如何
利用国家政权制定延长工作日强制性法律,榨取劳动力。
第五节包括26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资本在处于发生时期,要依靠国家政权确保自己榨取足够剩余劳动的权利(第1-13段); (二)英国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末叶,甚至到十八世纪中叶,一直推行强制延长工作日的劳工法
(第14-26段)。
第六节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对劳动时间的强制的法律限制。1833-1864年英国的工厂立法
主要内容:说明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后,无产者发展成为一个阶 级,并以阶级的力量反抗无限延
长工作日,从而迫使资产阶级国家不得不通过工 厂立法限制工作日的延长。
第六节包括70段,从几个不同时期叙述了围绕工作日长度所展开的阶级斗 争和工厂立法的情况: (一)1802-1833年工人阶级斗争赢得的五个劳动法都是一纸空文(第1-3 段); (二)1833年的工厂法仍被资本家用新的换班制度来规避(第4-13段);
(三)1844年的补充工厂法案开始限制成年工的工作日以及对换班制度作 了一些规定,都是长期阶
级斗争的结果(第14-21段);
(四)1847年的工厂法的实施又受到资本家的阻挠(第22-56段);
(五)1850年新的补充工厂法是工人阶级反击资本家阶级进攻所取得的胜利(第57-68段); (六)1860年以后,工人阶级团结同盟军不断增强斗争力量,使工厂法的推行,有了较快进展(第
69-70段)。
第七节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英国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主要内容:总结工人阶级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指明英国工厂立 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第七节包括10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人阶级争取正常工作日斗争的结论(第1-3段); (二)英国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第4-6段);
(三)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争取8小时工作日,为谋求工人解放创立先决条 件(第7-10段)。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主要内容:联系剩余价值率研究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这里对剩余价值量的分析,一方面是结束第
三篇,另一方面是向下一篇过渡。在下篇将会看到,只有把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的关系阐述清楚了,才能进一步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问题。
第九章包括19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第1-10段);
(二)货币能够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第11-12段); (三)资本关系的几点结论性说明(第13-19段)。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四篇的研究对象,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上一篇揭示了建立在延长工作日长度的基础上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本篇则假定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揭示资本家怎样对工人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剩余价值。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围绕着工作日的长度不断展开激烈的阶级斗争,这就使得资本家阶级通过革新生产技术、改进劳动组织的途径,来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第四篇包括四章,即第十章到第十三章。第十章说明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考
察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揭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过程。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主要内容:说明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和手段。 第十章包括14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相对剩余价值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第1-5段); (二)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第6-10段); (三)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榨取相对剩余价值(第11-14段)。 第十一章 协作
主要内容:考察协作形式上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资本主义的历史上看,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
法,是循着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顺序进行的。本章所研究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协作。
第十一章包括28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第1-5段); (二)协作作为一种劳动形式的一般特点(第6-13段); (三)资本主义协作的特点(第14-21段);
(四)资本主义协作是协作的一个特殊的历史形式(第22-28段)。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主要内容:考察工场手工业形式上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
这一章中,说明了协作如何发展为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如何提高劳动生产力,以及它又如何为机器大工业准备条件。
第十二章包括五节。第一节到第三节,从劳动过程的角度,首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起源;接着考察
了工场手工业的两个简单要素,即局部工人和工具;最后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总机构。第四节和第五节,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分别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指明了工场手工业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形式;论述了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主要内容:阐述工场手工业起源的两种方式。 第一节包括6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的(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第6段)。 第二节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主要内容:通过工场手工业的两个简单要素的论述,说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第二节包括7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局部工人所引起的生产力的提高(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的工具所引起的生产力的提高(第6段); 最后(第7段)小结,承上启下转下节。
第三节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主要内容:通过工场手工业全貌的考察,论述了劳动组织的变化和 生产力的提高。 第三节包括14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组织形式(第6-10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和对劳动力的影响(第11-14段)。 第四节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主要内容:通过和社会内部分工相比较,研究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特殊性。 第四节包括11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之间的联系(第1-6段); (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之间的本质差别(第7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产物(第8-11段)。 第五节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主要内容:阐述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种种表现,指明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和更高阶段发
展的必然性。
第五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表现(第1-15段); (二)在经济史沙锅内对分工的两种片面观点(第16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第17-23段)。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主要内容:考察机器大工业形式上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通
过对机器大工业的研究,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彻底揭示出来,从而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第十三章包括十节。第一节到第四节,考察机器的产生和发展,研究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资本加强
对劳动的统治和剥削,强调把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严格区别开来,指出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发展了资本主义的矛盾。第五节到第七节,考察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给无产阶级带来的新苦难,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为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所作的种种辩护,指出无产阶级的敌人不是机器,而是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第八节到第十节,论述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生产如何一步步占领各个生产领域,从而建立起资本关系的统治;指出随着机器大工业的普及,资本主义矛盾逐步激化,揭示机器大工业为新社会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革
命力量,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第一节 机器的发展
主要内容:着重从劳动过程分析作为产业革命开端的机器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包括22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资本使用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第1-3段); (二)机器的产生和发展(第4-21段);
(三)机器的应用使劳动过程发生了变化(第22段)。 第二节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主要内容:通过机器的价值向产品转移的分析,说明机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使用机器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节包括12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机器只把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上(第1-9段); (二)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界限(第10-12段)。 第三节 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主要内容:说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如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第三节由一个简短的前言和三小节组成。在前言中,说明本节考察的主要内容,而三个小节是本节要
说明的三个问题。
第四节 工厂
主要内容:考察工厂的整体,揭示工人在资本主义工厂中的地位和命运。 第四节包括19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特征(第1-7段);
(二)资本主义工厂使工人完全附属于机器(第8-15段); (三)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本质(第16-19段)。 第五节 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
主要内容:阐述工人破坏机器的斗争和原因。资本使用机器,造成了工人大量失业。于是,工人就直
接破坏机器。这一斗争表明,当时工人还没有把机器本身和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区别开来。
第五节包括42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人破坏机器的斗争(第1-3段); (二)工人破坏机器的原因(第4-25段);
(三)批判为资本使用机器作辩护的谬论(第26-42段)。 第六节 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主要内容:批判所谓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谬论。 第六节包括18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批判所谓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谬论(第1-10段);
(二)某些部门采用机器,会引起另一些部门增加劳动的需要量,但这同“补偿论”毫无共同之处(第
11-18段)。
第七节 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棉纺织业的危机
主要内容:批判所谓在机器大工业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之后,就业的工人最终是增加而不是减少的谬
论,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给工人带来的苦难。
第七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工人就业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不仅相对减少,还可能绝对减少(第1-6段); (二)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造成工人就业的不稳定状态(第7-23段)。 第八节 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主要内容:论述机器大工业如何征服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揭露资本主义应用机器给以手
工工具为基础的劳动者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第八节由五小节组成。第一小节论证机器大工业消灭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协作和以手工业分工为基础的
工场手工业;第二、三、四小节从理论和实践上揭露资本家利用机器大工业,残忍地剥削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工人的情况;第五小节论证工场手工业和现代家庭劳动为什么和怎样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
第九节 工厂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它在英国的普遍实行 主要内容:阐述工厂法的普遍化及其对社会造成的后果。 第九节包括71段,除第1段引言外,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关于工厂法中的卫生条款(第2-6段); (二)关于工厂法中的教育条款(第7-13段); (三)工厂法在家庭关系上引起的变化(第14-16段); (四)工厂法在英国普遍实行的经过及其后果(第17-71段)。 第十节 大工业和农业
主要内容:简短说明大工业发展对农业生产的某些影响。本节包括两段。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的研究对象: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体出发考察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前两篇按
照历史的和逻辑的进程,分别研究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其实,资本主义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统一。因此,本篇在前两篇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考察前两篇分别分析时尚未得到阐明的问题。所以,本篇既是前两篇的综合,又是前两篇的补充。
第五篇包括三章,即第14章至第16章。第十四章,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的
同意;第十五章,说明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的各种情况;第十六章,分析了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主要内容:阐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点和共同点。 第十四章包括39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第1-3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第4-8段);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历史前提(第9-19段);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第20-39段)。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主要内容:在综合研究剩余价值两种形式的基础上,从量的方面,研究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之间
的相互关系。
第十五章由一个简短的前言和四个小节组成。在第一到第三小节中,研究影响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
相对量变化的三个因素中其一个因素变化时所出现的情况;第四小节综合阐述三个因素同时变化下所出现的主要情况。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主要内容:再次简明地表述了剩余价值率的正确公式,批判了资产阶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率的错误公式。
第十六章包括11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率的正确公式(第1-2段);
(二)古典学派公式的错误和对它的批判(第3-8段);
(三)资本剥削的秘密是对别人无酬劳动的支配权(第9-11段)。 第六篇 工资
第六篇的研究对象:论述工资及其具体形式的实质,说明工资不外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工资
的具体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不外是资本家剥削剩余劳动的两种具体方法。马克思关于工资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组成部分和完成。马克思在二至五篇分析了剩余价值生产以后,接着分析工资,既是理论逻辑的顺序,又是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实际。因为,第一,资本家是在生产过程完了之后才支付工资;第二,资本家不仅用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加劳动强度等办法,来榨取剩余价值,而且还用压低工资的办法,来获取更多的使用价值。还应指出,马克思的这种安排,也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工资的研究放在分配领域而不放在生产领域的形而上学体系的一个彻底批判。
第六篇包括四章,即第十七章至二十章。第十七章,说明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第十
八章和第十九章,分别说明工资表现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第二十章,简要说明如何比较各国工资的差异。
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主要内容:论证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指出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
值或价格,从而揭露了工资的实质。
第十七章包括20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第1-8段);
(二)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第9-13段); (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种虚假现象的必然性(第14-19段);
最后(第20段),全章总结。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主要内容:从计时工资的特点着手,揭露资本家怎样利用计时工资形式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第十八章包括17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计时工资及其和劳动价格的关系(第1-6段);
(二)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加强对工人剥削的种种办法(第7-17段)。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主要内容:阐明计件工资的实质和特点,指明计件工资是资本主义加强剥削的最好手段。 第十九章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第1-7段);
(二)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第8-23段)。 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主要内容:比较不同国家的工资的差异,指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并不给工人带来好处,
批判庸俗经济学家在工资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十章包括13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比较不同国家的工资时应注意的问题(第1段);
(二)比较不同国家的工资时,能够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第2-12段); (三)批判凯里的所谓工资和劳动生产力正比例增长的谬论(第13段)。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七篇除开头“导论”部分外,包括五章,即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五章。“导论”部分,说明本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第二十三章分析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二十五章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总的批判,进一步揭示资本的实质,结束第一卷。 第七篇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积累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扩大生产规模,加重剥削工人,于是便将获得的剩余价值拿出一部分来变成资本,追加投资,这就形成了资本积累。通过分析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的历史趋势。
第七篇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总结。从第一卷的结构看,第七篇作为最后的一篇,是与第一篇相呼应的。第一篇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的历史前提,第七篇则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结局。同时,第七篇又是对二至六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和总结。在二至六篇所分析的资本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而且又是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第七篇正是阐明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从而把资本生产过程的全貌揭示出来。
第七篇除开头“导论”部分外,包括五章,即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五章。“导论”部分,说明本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第二十三章分析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二十五章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总的批判,进一步揭示资本的实质,结束第一卷。
“导论”部分(第七篇开头第1-5段)。
这一部分说明本篇的假定条件和研究对象及方法。可分两个问题: (一)第七篇的两个假定条件(第1-3段); (二)第七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4-5段)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主要内容: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怎样连续不断地把资本关系再生产出来。第二十一章包括28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再生产是一切社会所必需的(第1—2段) (二)资本主义的再生产(第8段)
(三)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露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重要特点(第4—28段)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主要内容:分析资本积累,阐明资本积累量增长的过程、性质以及决定其增长的因素,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在积累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第二十二章包括五节。第一节分析资本积累的过程,第二至五节批判资产阶级认为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的错误观点,阐明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第一节 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
主要内容: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
第一节包括39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资本积累及其过程(第1—8段)
(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第9—38段) (三)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第39段)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见解
主要内容:批判资产阶级古典认为积累的资本全部用作购买劳动力的错误见解 第二节包括7段,主要说明了二个问题:
(一)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一种含糊观点的批判(第2—6段) (二)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含糊观点的后果)(第7段)
第三节 剩余价值为资本和收入。节欲论
主要内容:分析资本家怎样将获取的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家积累和个人消费,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把说成资本家“节欲”结果的谬论。
第三节包括17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及其分割比例的确定(第1—2段)
(二)资本积累不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而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第3—15段) (三)批判维护资本关系的“节欲论”(第16—17段)
第四节 几种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无关但决定积累量的情况: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力;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预付资本的量。
主要内容:分析决定积累量的情况。
第四节包括31段,除开头的一段作为前言指明本节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外,分四个问题说明决定积累量的情况:
(一)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的提高(第2—23段) (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第24—28段)
(三)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第29—30段)
(四)预付资本量的增加(第31段)
第五节 所谓劳动基金
主要内容: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资本看成固定的量,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的错误观点。 第五节包括6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资本不是一个固定的量,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资本特别是把可变资本看成固定量的错误观点(第1段)
(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劳动基金的资本主义限制说成是社会的自然限制的谬论(第2—6段)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主要内容: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资本积累的过程,研究资本的增长对无产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揭示资产阶级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一般规律,阐述无产阶级贫困化。
第二十三章包括五节。第一节说明资本积累只能使工人的工资维持在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水平;第二节说明资本积累排斥雇佣工人;第三节说明资本积累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第四节说明资本积累造成无产阶级贫困化;第五节说明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作用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表现或状况。
第一节 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主要内容:在假定资本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分析资本积累对工人工资水平的影响和限制。 第一节包括16段,除前言(第1段)外,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资本构成(第2—3段)
(二)资本积累,假定资本构成不变,即使工人工资有所提高,也丝毫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第4—11段)
(三)资本积累只能使工人的工资维持在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水平(第12—16段)
第二节 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主要内容:在资本构成提高的情况下,分析资本积累造成可变资本相对减少的结果。 第二节包括17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资本构成的提高(第1—7段)
(二)资本积累和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互相推动,引起资本技术构成提高,从而使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越来越小(第8段)
(三)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互相促进,使资本构成提高,劳动的相对需求更为减少(第9—17段)。
第三节 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主要内容:分析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增长,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人口规律,说明资本积累、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对无产阶级的影响。 第三节包括21段,主要说明了五个问题:
(一)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第1—2段)
(二)产生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第3段)
(三)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第4—12段) (四)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比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进行得更为迅速(第13—17段)
(五)相对过剩人口,调节工资的变动,使劳动供求关系绝对符合资本剥削的要求(第18—21段)
第四节 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主要内容:分析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阐明无产阶级贫困化。 第四节包括25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相对过剩人口及其各种存在形式(第1—8段)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带来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第9—12段)
(三)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说成是永久化的自然规律的错误(第13—25段)
第五节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
主要内容:以英国的事实材料作例证,说明在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作用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表现。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主要内容: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发展和结局,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在前面考察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曾涉及到究竟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是怎样发生的问题。在那里,马克思说:“这种积累本身是怎样发生的,我们还用不着在这里研究。只要知道它是起点就行了”(第685页)。现在当把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实质揭示出来,从而把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秘密完全暴露出来之后,自然就会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怎样确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怎样形成的?资本主义积累和阶级矛盾发展的最后结局将会怎样?这一章正是考察和回答这些问题。 第二十四章包括七节。第一节揭示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第二、三节阐述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和无产阶级的形成;第四、五、六节说明资产阶级的形成;第七节概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性。
第一节 原始积累的秘密
主要内容: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资本原始积累神秘化的辩护观点,揭示原始积累的秘密。 第一节包括8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第1—3段) (二)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是剥夺小私有者的历史(第4—8段)
第二节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
主要内容:以英国作典型,阐述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对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和无产者的形成。 第二节包括43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农民被剥夺的历史过程(第1—16段)
(二)剥夺农民的暴力手段和无产者的形成(第17—43段)
第三节 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压低工资的法律
主要内容:阐述被解散的封建家臣和被剥夺的农民,在国家血腥立法的迫使下,成为工资低下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节包括18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国家制定血腥法律,迫使被剥夺者成为雇佣工人(第1—8段)
(二)国家制定压低工资的法律,把工资强行限制在有利于赚钱的界限内(第9—18段)
第四节 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
主要内容:阐述农业资本家产生的历史过程。 第四节包括4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农业资本家的产生(第1—2段) (二)农业资本家的发展(第3—4段)
第五节 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主要内容:阐述农业的资本主义革命,不仅为工业资本提供了工人及其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同时也建立了国内市场。
第五节包括6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农业的资本主义革命,剥夺和驱逐农民,为工业资本提供了工人及其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第1—3段)
(二)农业的资本主义革命,剥夺和驱逐农民,为工业资本建立了国内市场(第4—6段)
第六节 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主要内容:论述工业资本家的产生,阐明作为一种经济力的暴力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所发生的作用。 第六节包括32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工业资本家的发生(第1—4段) (二)工业资本家的起家和发展(第5—32段)
第七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主要内容: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指明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这一节不仅是本章、本篇的总结,而且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总结。 第七节包括8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第1—4段)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灭亡有其历史必然性(第5—6段) (三)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第7—8段)
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
主要内容:在这一章里,马克思运用《资本论》第一卷所阐述的理论原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总的批判,总结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贯穿在整个《资本论》中。这里通过评述、批判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威克菲尔德的殖民理论,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在这一章以前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分析表明,资本并不是物,而是一种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这种以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是在剥夺劳动者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它在历史过程中,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但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却抛开一定的社会形式,把资本看成物,把资本与生产资料等同起来,从而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成是自古就有的永世长存的。他们的这种辩护论,一到殖民地就破产了。在那里,资本关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存在的。 第二十五章包括35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辩护观点,在殖民地事实面前破产了(第1—3段) (二)威克菲尔德的殖民理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质(第4—30段) (三)威克菲尔德的“系统的殖民”理论的实质(第31—34段) 最后(第35段),全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