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领导在全县乡村振兴大会上的表态发言 下载本文

问题。四是土地供应不足。很多乡镇办没有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手中没有用地指标,客商来了无地供项目落户,土地瓶颈制约严重。我们所参观过的兄弟县区无论是小城镇、工业园区还是农村社区建设,框架大、环境优、配套设施完善,极大拉动提升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又高又好。

(三)基层组织建设薄弱。一是部分村级党组织较为软弱涣散。表现为班子不健全,甚至没有班子;有的班子形同虚设,不仅不发挥正面作用,有的甚至错误理解上级政策,工作中出了问题;有的在群众中没有威信,只考虑个人利益,缺乏宗旨观念,班子缺乏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部分村计划生育、宅基地、民间纠纷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管理不到位甚至无人管理。部分基层组织建设投入相对不足,村班子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和措施不多,引领发展、保稳定的能力不强,战斗力和凝聚力亟需提高。二是部分镇级班子抓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部分同志对如何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思想不够解放,不敢想、不敢闯、不敢干,缺招数、少办法;有的同志不安心在乡镇工作,对如何抓好镇域经济发展不做长远打算,没有长远规划,缺乏实干精神,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缺乏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扎根基层的精神。在这方面,县明集镇党委书记刘峰同志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这位同志现年xx岁,在该镇已工

作xx年,任党委书记已x年,但他仍不喊苦、不叫怨、干劲十足,一门心思抓发展;县孙武街道办干部用铁的手段、钢的作风推动城中村改造、加快镇域经济快速崛起的感人场景令人震撼,全体脱产干部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作风,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拆迁城中村xxx户。大家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总之,我县镇域发展暴露出来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客观的历史的原因,也有主观的现实的原因,是长期累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在新形势下的集中反映。这些问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各乡镇办的健康发展,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本的途径在于加快实施“乡镇振兴”工程。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乡镇办要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乡镇振兴”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决实施好“乡镇振兴”工程。

(一)实施“乡镇振兴”工程,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镇村基础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提高党在农村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尤其是随着城乡统筹进程的加快,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必须相应地改善和提高。但我县各乡镇办程度不同的存在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到位的问题,致使一些村级党组织、党员执政能力不强、先进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甚至个别

村的党组织不开展活动;部分村干部抓基层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力度和措施还不到位,党的政策得不到很好地贯彻落实,村务党务不愿公开、不敢公开,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个别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廉洁自律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导致干群关系紧张,阻碍了镇村两级经济发展步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在基层执政能力的提升,影响了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务必要以实施“乡镇振兴”工程为抓手,狠抓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才能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可以说,大力实施“乡镇振兴”工程,事关全局,关系长远,各乡镇办一定要深刻认识,认真把握。

(二)实施“乡镇振兴”工程,是实现追赶赶超的基础和前提。乡镇是国家政权的最基层,是宏观与微观结合部的最前沿,处在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要靠镇村去落实,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的任务,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都要靠镇村去完成,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有全县各个镇村的小康。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和县委工作会议,对我县发展描绘了清晰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无论是实现“拼搏赶超求跨

越、争先进位建强县”的总体目标,还是实现到xxxx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乡镇、潜力在乡镇。今后,如果全县xx个乡镇办每年平均增加x个亿的产值,全县每年将增加近xx亿的经济规模;如果镇域经济发展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我县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位次可以大幅前移。从招商引资的实绩看,乡镇占全县半壁江山,今后也必然是招商引资的主力军、重点项目的主战场。因此,必须着力强化镇域发展这个基础,牢固树立“强县必须强镇”的观念,既要做大做强城市经济,也要注重镇域发展,多管齐下,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追赶赶超。

(三)实施“乡镇振兴”工程,是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快速崛起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县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乡镇办财政、村集体收入增长乏力,无钱办事的问题突出,已对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之前,我县乡镇财政运行主要靠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收入支撑。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取消后,对于本来就收入捉襟见肘的乡镇财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办财力不能实现自给自足,日常运转困难,更谈不上发展各项社会事业。xxxx年,我县调整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分税制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除国家出台重大政策相应调整补助基数外,乡镇每年正常的增支,由乡镇自行解决;今后,随着国家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类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