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卷 下载本文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摘自《十七大报告》

材料5: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 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材料1反映出什么思想,有什么局限?

材料2和材料3有什么思想倾向,其本质是什么?

材料4和材料5的阐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观点?新时期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23题:阅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的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2)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3)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具体分析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24题:

材料1:相对于西欧国家而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不长,从1861农奴制改革算起至1917年十月革命,这中间只有50多年的时间。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俄国未经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而先于西方进入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发生后,第二国际的理论权威和孟什维克的理论家纷纷指责它缺乏必要的生产力基础,搞早了,搞糟了。其中以考茨基的言论最为为尖锐,

5

他攻击布什维克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无非是一种想要超越或者用法令来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的大规模试验而已”,就像“一个怀孕妇女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 考茨基的“早产论”一出台,列宁等人在理论上进行了有力批判。而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凯歌高奏,则从实践上宣告“早产论”的破产。摘自弗罗洛夫:《共产党论社会进步的前景》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对此西方思想界的保守派纷纷著书重新审视西方“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福山在书中提出:自由民主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和文化,成为唯一一贯的政治憧憬对象。——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 材料3: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材料4: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结合材料回答:

(1) 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早产论”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2) 怎样理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6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试卷A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D 5C 6B 7A 8A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1ABCD 12ACD 13ACD 14ABCD 15BC 16AB 17BD 18ABCD 19ABC 20ABC

三材料分析题

21(1)真理和谬误是既对立又统一辩证关系: 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事物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保持一致。谬误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事物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的错误认识,是主观与客观保持不一致。在特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和谬误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再次,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最后,真理和谬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超出这个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3分

我们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一个自觉运用真理发展的规律,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通过自由讨论,而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方针。2分

(2)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3分

对外国思想文化应该有选择的吸收,正确的态度是吸取先进的,拒绝落后的,有选择的引进。我们既反对崇洋媚外,又反对盲目排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予以坚决的批判。2分

22(1)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局限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以维护和改善统治阶级的的统治为目的 2分 (2)材料2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观点,材料3反映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观点,它们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分

(3)材料4至7对“民生”问题的阐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4分

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分 23

7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

的源泉。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生产要素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3分

(2)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揭示了价值创造和财富创造的区别。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即抽象财富。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的的人与自然关系,后者经济活动的的社会生产关系。4分

(3) 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技

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就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上看,以生产资料形成存在的资本是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是可变资本,这种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就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即c:v (c/v).。3分

24

(1)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那种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5分 (2)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5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