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春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下载本文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第六十六章)(节选自《诸子喻山水》)

19.下列选项中的“之”字与“是之取尔”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B.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D.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

答案:(2分)A

解析:“是之取尔”这个句式比较特殊,“之”字作标志的宾语前置,这个句子调整过来是“取是尔”,“是”是代词。与之相同句子就是“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呀”,“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其它3个选项,A项的“之”是音节助词;B项的“之”是代词;C项的“之”是结构助词。

20.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答案:(3分)示例:江海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的原因,是它们善于处在百川的下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评分说明:本题采用扣分的方式评分。“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判断句、“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为4点,译文中错1点扣1分,扣到0分为止。

解析:需要正确解释的有“所以”、“百谷”、“下”,分别是“??的原因”、“百川汇集”、“处于??之下”。判断句式也应该译出来。需要提醒的是,这里采用的评分规则是整体评分法,将句子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做整体的理解,所以更强调词句的通顺、连贯与得体。但同时也避免了“硬译”的尴尬。较之以往评分的“字字落实”的较真,得分率应该可以上升。

21.从“不舍昼夜”的流水中,孔子和孟子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感悟?(4分)

答案:(4分)示例:孔子感慨时光如流水,日日夜夜,永不停息;孟子感悟到君子应

该像水一样有本源,不能名不副实。

解析:虽然同样属于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但是因为原文有现存的词句可以择取,所以难度并不大,只要能够理解原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起来就可以了。孔子的感悟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这句话强调的是时光的流逝;孟子的感悟是“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即名实应该相符。

三写作(60分)

22.作文。

请以“时间使我们丰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7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70分)本题分内容、结构、语言三项进行评分。总得分由评卷系统自动生成。

解析:这是命题作文。所给的题目是一句确定的判断,即具有明显倾向的结论性的语句,似乎写作的时候只要去印证与阐释就够了。其实不然。作为高中毕业生,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判断,所以对于这类结论性的语句应该抱着一种质疑、批评的态度,然后看出掩盖在标题之下的矛盾与对立:时间,与我们的成长,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里的“丰厚”是什么意思?

这世上并不存在这绝对的道理,“时间使我们丰厚”也是这样。我们在讨论的时候,首先得确定“时间”指的是什么“时间”,“我们”又是哪一群人?如果“时间”恰好指的是“我们”生命存在的物理时间,那么,这一段、这一年甚至这一片刻等或短或长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哪些足以改变我们的事情?物理时间本身并不能改变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它只能改变我们的肉体。当然,精神的改变与肉体的改变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个标题的“时间”恐怕所指的主要是“岁月”。而“我们”,意味着所要观察与思考的是一个从“我”出发的群体。而不是“我”,也不是“你们”、“他们”。虽然这个“我们”可大可小。

“丰厚”具有多个层面:知识的,情感的,思想认识的,等等。考虑到“丰厚”的褒义词特性,我们可以理解其所指的主要是正面的进步、成长。如此,完整地理解“时间使我们丰厚”,就具有了很多的思考空间。前面所说的质疑、批判并非指对标题这一明确的判断加以否定,而是通过质疑、批判找到思辨的空间,这里就是“物理时间”与“心灵时间”的关系问题,它们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时间”让我变得更“丰厚”了吗?还是更浅薄、狭隘?这种思辨会让我们的文章更理性、周详。

标题中的“时间”抽象,“丰厚”却很感性。所以,可以写作寓意深刻的记叙文,也可以写作大气磅礴的议论文章。

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考试

(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II卷(附加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3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2.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

3.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选择题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非选择题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1分)

叶的骨骼筱敏

①这是一个陈旧的比喻:树。

②我们生活的城市,已经很少有东西与人的生命本质相关或者相似,所幸还可以看见树。我非常喜欢林子里蒸腾着潮气的老树和幼树,喜欢高崖上兀立挺拔,成为某种标志的松树或柏树,喜欢在田边村头,洒些许荫翳的古老的榆树或槐树。但还有一种树,因为时常相对,它们进入我的感觉更深一些,那是在城市的逼仄中仍然不死的树,它们大多营养不良,而且时常被粗暴地修剪。

③等待一棵树的长成需要时间,等待一个诗人的长成同样如此。

④一棵树只长它的遗传密码注定了的那种叶子,一个诗人也是这样。风,雨,虫灾,干旱,斧斫痕,工业废气??可以使某一季的叶子肥硕或者枯瘦,使某些叶子残缺,畸形,从而被认为具有病态美,但其本质的构成是不变的。无论如何,松针不可能像垂柳那样倒挂下来,使悬岩上的风看起来柔软。

⑤诗的生长,告诉我们一些很朴素的事情。心灵的感知方式是很朴素的,创造的使命也是很朴素的,就像在燧石上敲击出火花,就像叶子在枝头萌生伸展。

⑥事实上,我们肯定会遇上秋风的季节,满树繁茂一夜之间被扫落净尽。我们生活的时代总会过去,我们的青春总会消逝。那些曾经与阳光和月光都靠得很近的叶子是无力抗辩的,泥土自然会融解它们。幸运的诗人会有一两片叶子恰好被岩层选择了,这未必是那棵树上长得最漂亮的叶子,更未必是那片森林中最出色的叶子,但恰好是它飘落在被选择的位置,从而被岩层拓印下来,成为记载某个时代的化石。

⑦被选择或被遗弃,这很偶然,也很无理。但我所知道的一个事实是:有一些叶子即使

适时地落到了最有利的位置,也还是不会在岩层上留下痕迹,比如那些滤去水分便没有自己的形状的叶子。而最终保留下来的,必然是有骨骼的。我们所见过的树叶化石,总是叶脉清晰,甚至比翠绿多汁的时节更清晰,这是树叶的骨骼,岁月使它显现出来。凭借这个,我们感知它生动的姿态,感知远古的诗人心灵的本色。

⑧我想,我已经学会了等待。在等待中,我明白,诗是一个进入内心的事实,而是否倾泻在纸上倒在其次。

(有删改)

1.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2分)

答案:(2分)示例:由树引出叶子;提示读者全篇将沿着以树喻诗人这一比喻展开。

解析:仍然是按照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段落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句话表明全篇用一个比喻来讨论诗人的创作。从结构上看,全文最终落脚到“叶子”(标题是“叶的骨骼”)的类比上,首段是由“树”引出“叶子”。

2.第②段中的“一种树”喻指什么样的诗人?(2分)

答案:(2分)示例:喻指处境艰难仍顽强成长的诗人。

解析:原文是“在城市的逼仄中仍然不死的树,它们大多营养不良,而且时常被粗暴地修剪”,特征是“逼仄中”(“营养不良”、“被粗暴地修剪”)、“仍然不死”。抽象过来就是“处境艰难仍顽强成长”

3.结合文意,下列基于第④段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应当按照自己心灵的本质进行写作。

B.诗人在恶劣环境下写出的作品具有病态美。

C.诗人不要惧怕外在力量对其写作的伤害。

D.诗人不可能用迎合世俗的方法来改变世俗。

答案:(3分)B

解析:按照类比的思路,可以正确理解4个选择肢。原文是“可以使某一季的叶子肥硕或者枯瘦,使某些叶子残缺,畸形,从而被认为具有病态美”。这里所谈的是写作环境与诗歌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非是诗人生活环境与作品美感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是“可以”的关系,即恶劣的生活环境可以为表现某些病态美提供素材与体验,而不是环境本身的恶劣会使得作品产生病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