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D-LTE簇优化指导书 下载本文

运行没有告警、站点的工程参数配置、站点的目标覆盖区域等。这些信息应该以表格和图形的形式给出。

3.6 规划测试线路

测试路线应该经过簇内所有开通的站点。如果测试区域内存在主干道或高速公路,这些路线也需要被选择作为测试路线。如果基站簇边界的站点属于孤岛站点,也就是说相邻基站簇没有站点能够提供连续覆盖,那么在这些站点附近的测试路线应该选择RSRP 大于-100dBm的路线。测试路线应该经过与相邻基站簇重叠区域,以便测试基站簇交叠区域的网络性能,包括邻区关系的正确性。测试路线应该标明车辆行驶的方向,测试路线尽量考虑当地的行车习惯。测试路线需要用Mapinfo 的tab格式保存,以便后续进行优化验证测试时能保持同样的测试路线。

影响测试路线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簇内站点的开通比例。测试路线在设计时需要尽量避免经过那些没有开通站点的目标覆盖区域,尽量保证测试路线有连续覆盖。实际情况下,路测数据会包含一些覆盖空洞区域的异常数据,直接影响覆盖和业务性能的测试结果。对于这些异常数据,在对路测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的时候需要滤除。

3.7 测试工具准备

基站簇优化测试中主要需要以下测试工具(数量为1个测试分析小组所需):

第 5 页 共 14 页

4 测试内容

簇优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覆盖优化、干扰优化、切换优化、性能优化、告警故障发现等:

4.1 覆盖优化

覆盖问题的分析基于对规划区域的路测数据,通过测试设备(例如LTE终端或者Scanner)在行进过程中采集的RSRP 等数据来发现覆盖问题。在测试完成后,使用后台处理软件对导出相应的测试数据(包括经纬度、RSRP、SINR以及PCI 覆盖等指标):

? 首先检查无覆盖和弱覆盖区域。对比实测数据与网络规划设计数据,确定弱

覆盖区域规划设计中的主控小区。找出设计小区在该区域覆盖差的原因,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到现场进行勘测,根据分析结论和勘测结果提出解决方案,通常对天线方向角、下倾角、高度等进行调整。如果天线调整没有效果,可根据周围环境或者运营商现有站点资源提出加站建议。

? 通过后台处理软件导出相应的PCI 覆盖图,通过查看该指标图来找出主控小

区不明显的区域,从而进一步通过调整天馈(硬调整)以及调整切换门限等相应参数(软调整)的手段在问题区域确定相应的主控小区。

? 越区覆盖(过度覆盖)小区的优化,在后台处理软件中也可以对指定eNB或

者指定小区的覆盖范围进行显示,如果某一小区的信号分布很广,在周围1~2圈的相邻小区的覆盖范围之内均有其信号存在,说明小区存在越区覆盖的现象。越区覆盖可能是由天线挂高或者天馈倾角不合适所导致的。越区覆盖的小区会对邻近小区造成干扰,从而导致容量下降。对于存在越区覆盖问题的小区,可以通过调整天线方向角、下倾角、天线挂高等措施来控制其覆盖范围,确保其覆盖范围与设计中大致相同。在解决越区覆盖问题时需要注意是否会产生覆盖空洞和弱覆盖的负面影响。

第 6 页 共 14 页

4.2 干扰优化

干扰问题分析包括网内干扰分析和网外干扰问题分析,存在干扰会影响测试的指标数值,严重时会导致掉线和接入失败。

4.2.1 网内干扰问题

通过DT测试中接收的RS-SINR 指标数据进行问题定位,通过后台处理软件导出相应的RS-SINR的指标图,从指标图当中将RS-SINR恶化区域标识出来,同时,结合检查恶化区域的下行覆盖RSRP指标情况,如果下行RSRP覆盖指标数值也差则认定为覆盖问题,在覆盖问题分析中加以解决。对于RSRP 好而RS-SINR 差的情况,确认为网内小区间干扰问题,分析干扰原因并加以解决。

网内干扰常见问题是和PCI的规划相关。对于双天线端口模式, 对强干扰邻区一定要避免PCI 模3 相同,一般规划时很难对所有强干扰邻区实现PCI模3分配,需要针对情况进行后期优化;强干扰邻区PCI 模3 相同时对性能有较大影响。

Physical Layer Cell Identity = (3 × NID1) + NID2(NID1:物理层小区识别组,范围为0 到167定义SSS 序列,NID2: 在组内的识别,范围为0 到2 定义PSS 序列):

PCI理想的规划原则:

? Avoid assigning the same PCI to neighbour cells ? Avoid assigning mod 3 PCI to neighbour cells

第 7 页 共 14 页

? Avoid assigning mod 6 PCI to neighbour cells ? Avoid assigning mod 30 PCI to neighbour cells

对于天线对打的场景由于对打小区和主服务小区在对打区域信号都比较强,所以干扰较大。此类问题首先应对天线进行调整,如在天线调整后仍无法达到目的,则根据现场的无线环境采用功率参数进行调整。

4.2.2 网外干扰问题

网外干扰问题通过扫频测试检查各个小区的底噪来进行判断。在确定测试簇区域内无UE 接入的情况下,对LTE 频段进行扫频测试,如果某一区域的底噪过高,则确认该区域存在外部干扰问题,进一步定位干扰源并排除干扰。

4.3 切换优化

切换是一个重要的无线资源管理功能,是蜂窝系统所独有的功能和关键特征,是为保证移动用户通信的连续性或者基于网络负载和操作维护等原因,将用户从当前的通信链路转移到其他小区的过程。切换过程的优化对任何一个蜂窝系统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网络效率的角度出发,用户终端处于不适合的服务小区时,不仅会影响自身的通信质量,同时也将增加整个网络的负荷,甚至增大对其他用户的干扰。在簇优化阶段,在覆盖优化和干扰优化的基础上,切换优化的主要应该针对邻区关系配置和相关切换参数来进行优化。

邻区配置优化:重点关注规划过程中漏配邻区的问题。邻区配置的优化分析是基于路测数据,辅以扫频数据从而对每个小区提出邻区增加、删除和保留建议的过程。根据测试结果,重点关注邻区漏配的问题、对于确定的邻区漏配,提出相应的增加邻区关系的建议。同时,邻区关系的优先级也会对切换性能造成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测试结果对邻区关系的优先顺序进行调整。

切换参数优化:主要解决测试区域中存在的切换失败和切换异常问题。

4.4 掉线率优化

掉线性能与覆盖性能、干扰性能和切换问题相关,在分析时可首先应该对覆盖性能、干扰性能和切换性能进行相应的核查。硬件和软件故障也会导致掉线发生,因此对故障告警进行收集和处理可发现硬件和软件故障导致的掉线。如果确认是由于测试终端故障导致的掉线,在进行掉线率统计时可予以剔除。

4.5 接通率的优化

接通率的问题一方面和覆盖、干扰性能相关,这部分可参考前面章节。同时,设备的硬件问题也会导致接入失败的问题,如下案例所示。另一方面,接通率还和

第 8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