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科平台课《统计学B》试题库600题每题有答案 下载本文

大商科平台课《统计学B》试题库

第一章 统计学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是(D)

A.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 B.人类生活现象的数量方面 C.自然现象的数量方面 D.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2.社会经济统计是从社会经济现象的(D)

A.量的方面去研究其质的方面 B.质与量的辨证统一中研究其质的方面 C.质的方面去研究其量的方面 D.质与量的辨证统一中研究其量的方面 3.社会经济统计能否充分发挥认识社会的作用关键在于(D) A.统计总体的差异性 B.统计阶段的连续性 C.统计过程的完整性 D.统计资料的真实性 4.在统计工作实践中应用大量观察法的原因是(A) A.个体偶然偏差趋于抵消 B.如实反映情况不产生偏差 C.个体产生偏差不予考虑 D.个体数量足够多 5.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B) A.相对数法、平均数法、指数法

B.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 C.调查方法、汇总方法、分析方法 D.调查方法、整理方法、预测方法

6.社会经济现象构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是总体单位之间必须存在(B) A.差异性 B.同质性 C.社会性 D.综合性 7.研究某市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使用情况,则统计总体是(D) A.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B.该市每一个工业企业 C.该市工业企业的每一台生产设备 D.该市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 8.要了解某班级 60 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B)

A.60 名学生 B.每一名学生 C.60 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D.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9.标志是(B)

A.说明总体特征的名称 B.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C.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名称 D.说明总体单位品质特征的名称 10.下列标志哪一个是品质标志?(C)

A.产品成本 B.企业增加值 C.企业经济类型 D.企业职工人数 11.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B)

1

A.人的性别 B.人的年龄 C.人的民族 D.人的文化程度 12.构成统计总体的总体单位(D)

A.只能有一个指标 B.只能有一个标志 C.可以有多个指标 D.可以有多个标志 13.某一学生的统计学成绩为 85 分,则 85 分是(D)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数量指标 D.标志值 14.某学生的统计学成绩为 85 分,则成绩是(C) A.品质标志 B.质量指标 C.变量 D.标志值 15.变量是指(B)

A.标志值 B.可变的数量标志 C.品质标志 D.指标 16.变量按性质可以划分为(D)

A.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B.离散变量和随机变量 C.连续变量和确定性变量 D.随机变量和确定性变量 17.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是(C)

A.职工人数 B.设备台数 C.学生体重 D.工业企业数 18.下列变量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是(D)

A.产值 B.产量 C.利税额 D.职工人数 19.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是(D) A.连续变量 B.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C.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20.以某地区全部工业企业为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为总体单位,则该地区全部工业总产值是(C)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21.研究某地区工业企业的职工状况时,则某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是(B) A.数量标志 B.数量指标 C.变量 D.标志值

22.单位产品成本、产品合格率、劳动生产率、利税额这四个指标中有几个属于质量指标? (C)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23.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可分为(D) A.实体指标和行为指标 B.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C.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D.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24.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D)

A.单位产品成本 B.劳动生产率 C.人口密度 D.工业增加值 25.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D)

A.产品产量 B.人口总数 C.商品销售额 D.出勤率

26、某班5名同学的某门课的成绩分别为60、70、75、80、85,这5个数是( D ) A、指标 B、标志 C、变量 D、变量值

27、调查某市职工家庭的生活状况时,统计总体是( A )

2

A、该市全部职工家庭 B、该市每个职工家庭 C、该市全部职工 D、该市职工家庭户数 28、下列各项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是( A 、劳动生产率 B 、产量

B )

C 、人口密度 D 、资金利税率

29、构成统计总体的基础和前提是( B ) A、综合性 B、同质性 C、大量性 D、变异性 30、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最基本特征是( B ) A、总体性 B、数量性 C、具体性 D、社会性

31、某企业职工张三的月工资额为500元,则“工资”是( 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32、调查某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一天中用于学习的时间”是( A ) A、标志 B、指标 C、变异 D、变量 33、一个统计总体( D )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指标 34、变量是可变的( C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数量标志和指标 D、质量指标 35、研究某企业职工文化程度时,职工总人数是( B ) A、数量标志 B、数量指标 C、变量 D、质量指标 36、要了解某班5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C )。

A、全体学生 B、 5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C、 每一个学生 D、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37、某班4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5分、78分、85分、91分,这4个数字是( D )。

A、数量指标 B、质量指标 C、变量 D、变量值 38、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是( A )

A、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B、统计活动、统计调查、统计学 C、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D、统计指标、统计资料、统计学

39、设某地区有60家生产皮鞋的企业,要研究他们的产品情况,总体是( D )。 A、每一个企业 B、所有60家企业 C、每一双皮鞋 D、所有企业生产的皮鞋 40、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C )

A、中等学校个数 B、企业个数 C、学生年龄 D、学生个数

二、判断题

1、数量指标由数量标志汇总而来,质量指标有品质标志汇总而来。 (×) 2、离散变量的取值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一般而论,统计不研究不变标志,不变标志在统计中没有用处。(×)

3

4、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统计指标构成的整体。(×)

5、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两者没有任何联系。(×) 6、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的划分是相对的和可变的。(√) 7、 要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每一件产品。(√ ) 8、统计指标都是能够用数值表示的,而统计标志则不能用数值表示。(×) 9、数量标志值是由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汇总而来的。(×) 10、变异是统计的前提条件,没有变异就用不着统计了。(√) 11、变量的各种取值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

12、变量与变量值的主要区别是变量不能相加平均,而变量值可以相加平均。(√) 13、社会经济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认识是从对个体的认识开始的。(√) 14、随机变量的取值是不能确定的,因而无法进行研究。(×) 15、品质标志和质量指标一般不能用数值表示。 (×)

16、总体差异性是指总体单位必须具有一个或若干个可变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 ) 17、统计指标是客观事实的具体反映,不具有抽象性。(× ) 18、所有的统计指标和可变的数量标志都是变量。(√ )

19、比较相对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都可以互换。(√) 20、平均工资是一个质量指标,家庭人均收入是一个平均指标。(×) 21、统计指标对总体特征只有定量作用。 了数量标志了。(√)

23、指标和标志一样,都是有名称和数值两部分组成的。 25、银行职工的姓名、性别、工资和籍贯都是品质标志。 内在的规律的过程。(√)

27描述统计学是整个统计学的基础,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28、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分为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29、定量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指能够用数值来表现。(√) 30、定性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品质特征,是不能用数值来表现。(√)

(×)

(× )

24、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

26、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

(×)

22、如果改变研究目的,原来的统计总体成为统计单位后,则相对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

4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

一、单项选择题

1、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单位是(D)。

A.该市每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 B.该市所有拥有自行车的人 C.该市所有自行车 D.该市每一辆自行车 2、用组中值代表各组内一般水平的假定条件是( D )。 A.各组的次数均相等 B.各组的组距均相等

C、各组的变量值均相等 D.各组变量值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 3、我国目前收集统计资料的主要形式是( C )

A、全面调查 B、普查 C、抽样调查 D、统计报表 4、统计调查收集的资料主要是指( A)

A、原始资料 B、总体资料 C、数字资料 D、初次整理过的资料 5、以下哪种调查的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是一致的( A )。

A.工业普查 B.工业设备普查 C.职工调查 D.未安装设备调查 6、某灯泡厂对产品质量进行大检查,应该选择( D)。 A.统计报表 B.重点调查 C.全面调查 D.抽样调查 7、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非全面调查方式是( C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8、( D)是统计工作的根本准则,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 A、及时性 B、完整性 C、连续性 D、真实性

9、为了了解城市职工家庭的基本情况,以作为研究城市职工收入水平及生活负担的依据,需要进行一次专门调查,最为适合的调查组织形式是( C )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10、下列各项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A、重点调查

D )

D、人口普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11、指出下列哪种分组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 ) A、企业按职工人数多少分组 C、企业按资金拥有量分组

B、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 D、企业按设备拥有量分组

12、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 C)

A、这些单位是工作的重点 B、在某方面作出成绩的单位 C、某一数量标志值在总体中占比重大的单位 D、典型单位 13、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D)

A、工作做得好的单位 B、工作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单位 C、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单位 D、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单位 14、统计分组的依据是( A )

5

A、标志 B、指标 C、标志值 D、变量值 15、等距分组适合于(B)

A、一切变量 B、变量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 C、呈急剧升降变动的变量 D、按一定比率变动的变量

16、在填写统计表时,当发生某项不应有数字时,用(C)符号表示 A、O B、X C、— D、... 17、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B)

A、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C、组间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D、组间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18、累计次数或累计频率中的“向上累计”是指(C) A、将各组变量值由小到大依次相加 B、将各组次数或频率由小到大依次相加

C、将各组次数或频率从变量值最低的一组向最高的一组依次相加 D、将各组次数或频率从变量值最高的一组向最低的一组依次相加

19、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末组的组中值为( C )。

A、260 B、215 C、230 D、185 20、一般来说,认识总体现象出发点的指标是(C) A.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B.质量指标和效益指标 C.标志总量和总体总量 D.考核指标和非考核指标 21、统计指标体系是由(B)

A.若干个独立的统计指标组成的相互依存的整体 B.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 C.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 D.一系列互为因果关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 22、从统计指标的作用和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C)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考核指标和非考核指标 C.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D.综合指标和样本指标 23、在统计调查阶段,对有限总体(B)

A.只能进行全面调查 B.既能进行全面调查又能进行非全面调查 C.只能进行非全面调查 D.既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又不能进行非全面调查 24、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范围不同可分为(A) A.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B.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C.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 D.定期调查和非定期调查 25、划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的标志是(B)

A.调查结果是否全面资料 B.调查对象包括范围不同

6

C.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 D.调查组织方式是否不同 26、下列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C)

A.调查全国钢铁生产重点单位 B.到茶叶产区了解茶叶收购情况 C.对工业企业设备进行调查 D.抽选一部分单位对已有资料进行复查 27、划分经常性和一次性调查的标志是(C)

A.按调查对象不同 B.按组织方式不同 C.按时间是否连续 D.按调查方法不同 28、调查大庆、胜利、大港、中原等几大油田,以了解我国石油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B)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29、对我国各铁路交通枢纽的货运量进行的调查属于(B)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30、要了解我国农村经济的具体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D)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31、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块水田,测算其粮食产量来估算该地区的粮食产量, 这种调查属于(D)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32、某灯泡厂为了掌握灯泡产品质量情况而进行的调查属于(C)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33、如果要获得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详细统计资料,采用的调查方式是(A)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34、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C)

A.灵活程度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 D.作用不同 35、在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科学依据的方式方法是(D) A.非全面报表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36、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A)

A.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较大比重 B.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单位 C.按随机原则所抽取的样本单位 D.普查单位 37、统计调查方案中的调查期限是指(A) A.进行调查工作的时间 B.调查的起止时间 C.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D.调查的标准时点 38、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确定(B)

A.调查的组织工作 B.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C.调查的时间和地点 D.调查经费的落实 39、在全国工业企业设备普查中,调查对象是(C) A.全国工业企业的每台设备 B.每个工业企业 C.全国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 D.全部工业企业

40、对某地区五金交电商品的零售物价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则调查单位是(D) A.该地区所有经营五金交电商品的商店 B.该地区全部五金交电商品

7

C.该地区每一个经营五金交电商品的商店 D.该地区每一种五金交电商品 41、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内容)的承担者是(B)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报告单位 D.统计报表 42、在统计调查中,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是(C)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报告单位 D.统计报表 43、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之间(D)

A.二者是一致的 B.二者是不一致的 C.两者没有关系 D.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44、工业企业普查中每个工业企业是(B) A.调查单位 B.既是调查单位,又是报告单位 C.报告单位 D.既不是调查单位,又不是报告单位 45、工业企业设备普查中每个工业企业是(C)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报告单位 D.重点单位 46、普查中规定的标准时点是指(D)

A.登记期限 B.时期现象的调查时间 C.调查期限 D.时点现象的调查时间 47、普查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时点是为了(C)

A.保证普查在规定期限内完成 B.保证统一的普查周期 C.避免调查登记的重复或遗 D.保证普查资料的时效性 48、在我国统计报表制度中,大多数定期统计报表属于(B) A.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B.经常性的全面调查 C.一次性的非面调查 D.经常性的非全面调查 49、我国现有的统计资料主要来源于(C)

A.普查 B.抽样调查 C.全面统计报表 D.非全面统计报表

50、了解某商业企业的期末商品库存量,调查人员亲自盘点库存,这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B) A.大量观察法 B.直接观察法 C.采访法 D.报告法 51、统计调查中的代表性误差(C)

A.只有在全面调查中才有 B.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都有 C.只有在非全面调查中才有 D.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都没有

52、某市 2012 年工业企业经济活动成果统计年报的呈报时间为2013 年元月31 日,则调查期限为(C)

A.1 年零 1 个月 B.1 年 C.1 个月 D.1 天 53、目前我国统计调查体系的主体是(B)

A.周期性普查 B.经常性抽样调查 C.统计报表 D.重点调查、科学推算 54、下列统计调查哪一种属于一次性调查?(C)

A.产品产量 B.商品销售额 C.商品库存量 D.人口出生人数 55、统计分组是(D)

A.统计调查阶段的基本方法 B.统计整理阶段的基本方法

8

C.统计分析阶段的基本方法 D.贯穿于统计工作全过程的基本方法 56、统计分组的结果表现为(A)

A.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B.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C.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D.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57、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B)

A.确定组数和组中值 B.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C.确定组距和组限 D.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 58、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和按资金利税率分组(B)

A.都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前者按品质标志分组后者按数量标志分组 C.都是按数量标志分组 D.前者按数量标志分组后者按品质标志分组 59、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毫无联系

60、在分组时,凡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将此值(B) A.归入上限所在组 B.归入下限所在组 C.另立一组 D.归入上限或下限所在组均可以

二、判断题

1、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全国人口数是统计总体。 (×) 2、统计报表属于全面调查方式。(√)

3、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的各个方面都进行调查。(×)

4、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代表性进行的一次全面调查。(×) 5、统计调查中的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是一致的。(×) 6、调查时间是指统计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

7、经常性调查是调查时期现象,而一次性调查是调查时点现象。( ×) 8、抽样误差不但可以事先计算,而且可以控制乃至消灭。(×)

9、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前提,同时也是统计分析的结果,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0、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人们的意识将总体分为若干部分。(×) 11、普查一般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和遗漏(√)

12、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经常性的全面调查,普查能够获得各个领域的全面,广泛的数据.(×)

13、组中值就是研究组内单位标志值所计算的一般水平。(×)

14、分组标志是将统计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依据。(√) 15、对原始资料的审核主要包括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16、报告单位和调查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这要根据调查任务来确定。(√) 17、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样本进行的一种全面调查。(×) 18、统计分组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的界限。(√ )

9

19、统计分组既是统计整理的基本内容,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

20、组中值与各组的实际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它只是各组实际平均值的近似代表值,因此,用组中值计算总平均值,只是近似值。 (√ ) 21、全面调查仅限于有限总体。 ( √)

22、普查具有调查费用低,时效性高,适应面广,准确性高等特点。(×) 23、调查时间就是开始调查工作的时间。(×)

24、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单位的。(√)

25、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来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来的。(×) 26、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27、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28、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29、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3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31、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32、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总是固定不变的。( × )

33、所选择单位的标志值占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比例,这些单位就是重点单位( √ ) 34、普查是专门组织的经常性全面调查。(×) 35、“性别”是品质标志。(√ )

36、等距分组由于各组的组距相等,各组频数的分布不受组距大小的影响。(√) 37、等距分组各组频数的分布受组距大小的影响.(×)

38、使用组中值作为该组数据的代表值时,必须要假定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 39、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来达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

40、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10

第三章 统计分布的数值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分配数列各组标志值都增加2倍,每组次数均减少1/2,中位数( A ) A、不变

B、减少1/2

C、增加2倍

D、无法确定

2.平均数反映了( A )。

A.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B.总体分布的离中趋势 C.总体中各单位分布的离中趋势 D.总体变动的趋势

3、在加权算术平均数中,如果各个变量值都扩大3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则平均数( C )

A、不变 B、减少了 C、扩大3倍 D、不能确定

4.某外商投资企业按工资水平分为四组:1000元以下,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元以上。第一组和第四组的组中值分别为( D )

A、750和2500 B、800和2250 C、800和2500 D、750和2250 5、若两数列平均水平不同,在比较两数列离散程度时,应采用( D)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标准差系数

6、某班学生50名,男女生各占一半,该班学生性别成数的方差为(A) A、0.25 B、0.5 C、1 D、5

7、甲、乙两生产小组人均月工资分别为420元和537元,其方差分别为80元、85元,则两小组人均工资的代表性( C )

A、甲大于乙 B、甲等于乙 C、甲小于乙 D、难以判断 8.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A、f B、Σf C、

的权数是( C ) D、X

9、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时,如果众数组的两个邻组的次数相等,则( B ) A、众数为0 B、众数组的组中值就是众数

C、众数组的上限就是众数 D、众数组各单位变量值的平均数为众数 10、中位数是变量数列中( A )的变量值。

A、中间位置 B、次数最高 C、变量值最大 D、最终位置 11、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C )。

A、受各组次数的影响最大 B、受各组标志值的影响最大 C、受各组标志值和次数的共同影响 D、不受各组次数的影响 12、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特例的条件是(A)

A、各组权数相等 B、各组权数不相等 C、各组标志值相等 D、各组标志值不相等 13、各标志值加上(或减去)某一常数后计算的平均数( C ) A、与原平均数相等 B、等于0

11

C、等于原平均数加上(或减去)该常数 D 、与原平均数无关 14、平均差与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平均数是( A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都可以 15、已知总体平均数为15,各标志值平方的平均数为250,则方差为( B ) A、5 B、25 C、125 D、225 16、下列指标中用无名数表示的是( D )

A、平均数 B、全距 C、标准差 D、离散系数 17、下列不受极端值影响的平均数是( C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众数 D、上述三种都不对

18、2011年某集团公司A分公司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B分公司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1800元,2012年各分公司的工资水平不变,但A分公司的工人人数增加30%,B分公司的工人人数增加15%,则2012年两分公司工人总平均工资比2011年( A )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不能做结论

19、反映分配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的指标是(B) A.数量指标 B.平均指标 C.相对指标 D.变异指标 20、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公式是(B)

A.总体部分总量与部分总量之比 B.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数之比 C.总体标志总量与另一总体总量之比 D.不同总体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 21、在分配数列中,当标志值较大而权数较小时,则算术平均数为(C) A.偏向于标志值较大的一方 B.不受权数影响 C.偏向于标志值较小的一方 D.仅受标志值影响

22、在下列哪一情况下,算术平均数只受变量值大小的影响,而与次数无关(D) A.变量值较大而次数较小 B.变量值较大而次数较大 C.变量值较小而次数较小 D.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相同 23、当变量值中有一项为零,则不能计算(D) A.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B.众数和中位数

C.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D.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24、在组距数列中,如果每组的次数都增加 10 个单位,而组中值不变,则算术平均数(D) A.不变 B.上升 C.增加 10 个单位 D.无法判断

25、在组距数列中,如果每组的组中值都增加 10 个单位,而各组次数不变,则算术平均数(C)

A.不变 B.上升 C.增加 10 个单位 D.无法判断 26、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决定于(D) A.权数本身数值大小 B.各组标志值的大小

C.权数数值之和的大小 D.作为权数的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总数的比重大小 27、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B)

12

A.各标志值的平均数 B.零 C.最小值 D.最大值 28、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之和等于(C) A.各标志值的平均数 B.零 C.最小值 D.最大值 29、简单算术平均数可以说是(C)

A.简单调和平均数的特例 B.几何平均数的特例 C.加权算术平均数的特例 D.加权调和平均数的特例 30、不受极端变量值影响的平均数是(D)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和中位数 31、下列平均数中属于位置平均数的是(D)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和中位数 32、众数是由变量数列中的(D)

A.标志值大小决定的 B.极端数值决定的

C.标志值平均水平决定的 D.标志值出现次数多少决定的 33、计算平均指标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形式是(B)

A.众数和中位数 B.算术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调和平均数 34、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前提)是社会经济现象的(B) A.大量性 B.同质性 C.变异性 D.社会性 35、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D)

A.只受各组标志值的影响 B.只受各组次数的影响

C.与各组标志值和次数无关 D.受各组标志值和次数共同影响

36、假如组距数列各组的标志值不变,而每组的次数都增加20%,则加权算术平均数(C) A.增加 20% B.减少 20% C.没有变化 D.无法判断

37、如果将标志值所对应的权数都缩小为原来的 1/10,则算术平均数(A) A.保持不变 B.扩大 1/10 倍 C.缩小 1/10 倍 D.无法判断 38、如果将每一标志值都增加 10 个单位,则算术平均数(B)

A.保持不变 B.也增加 10 个单位 C.减少 10 个单位 D.无法判断 39、如果将每一标志值都扩大 5 倍,则算术平均数(B)

A.保持不变 B.也扩大 5 倍 C.缩小 5 倍 D.无法判断

40、设有六个工人的日产量(件)分别为 5、6、7、8、9、10,则这个数列中(D) A.7 是众数 B.8 是众数 C.7.5 是众数 D.没有众数 41、如果单项数列各项变量值所对应的权数相等时,则(B) A.众数就是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变量值 B.众数不存在

C.众数就是最小的那个变量值 D.众数就是最大的那个变量值

42、设有八个工人的日产量(件)分别为 4、6、6、8、9、12、14、15,则这个数列的中位数是(C)

A.4.5 B.8 和 9 C.8.5 D.没有中位数

13

43、在变量分配数列中,中位数是(A)

A.处于中间位置的标志值 B.处于中间位置的频数 C.最大频数的标志值 D.与众数同值 44、由组距数列计算众数时,如果众数组相邻两组的次数相等,则(C) A.众数在众数组内靠近上限 B.众数在众数组内靠近下限 C.众数组的组中值就是众数 D.众数为零

45、由组距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一般水平的假定条件是(C) A.各组的次数必须相等 B.组中值能取整数 C.各组的变量值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 D.各组必须是封闭组 46、调查某地区 1010 户农民家庭,按儿童数分配的资料如下 儿童数 0 1 2 则其中位数为: (B)

A.380 B.2 C.2.5 D.505

47、当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相等时其总体内部的次数分布表现为(C) A.钟型分布 B.U 型分布 C.正态分布 D.J 型分布 48、当变量分布呈右偏时,有(A)

A.众数 <中位数<算术平均数 B.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C.中位数<众数<算术平均数 D.众数≦中位数 ≦算术平均数 49、反映分配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离散趋势的指标是(D)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 50、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或变动范围的统计指标称为(D)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 51、平均差和标准差就其实质而言属于(C)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计划指标 52、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D)

A.说明意义不同 B.计算前提不同 C.计算结果不同 D.数学处理方法不同 53、两个总体的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B) A.平均数小,代表性大 B.平均数大,代表性小 C.无法进行判断 D.两个平均数代表性相等

54、在甲乙两个变量数列中,如果甲数列的标准差大于乙数列,则(D) A.两个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相同 B.甲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C.乙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D.无法确定哪个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好 55、标准差系数抽象了(D)

A.总体指标数值多少的影响 B.总体单位数多少的影响 C.标志变异程度的影响 D.平均水平高低的影响

56、比较两个不同平均水平的同类现象或两个性质不同的不同类现象平均数代表性大小时,

14

3 4 合计 家庭数 60 70 380 350 150 1010 应用(D)

A.全距 B.标准差 C.平均差 D.标准差系数

57、若把现象分为具有某种标志或不具有某种标志,则所采用的标志是(D) A.不变标志 B.品质标志 C.数量标志 D.是非标志

58、设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 300 吨,其中合格产品 270 吨,不合格品 30 吨,则是非标志的标准差为(B)

A.90 B.0.3 C.0.09 D.0.9 59、交替标志的平均数是(A) A.p B.q C.p+q D.1-p 60、交替标志的标准差是(A)

A.pq B. p?q C. 1?p D. q

二、判断题

1、综合指标数值大小随着总体范围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2、总体总量和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相互变换。(×) 3、时期指标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与时点间隔成反比。(×)

4、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所以它们之间必须是同质的。(×) 5、如果两个数列的极差相同,那么,它们的离中程度就相同。(×)

6、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而与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无关。(×)

7、当总体单位数n为奇数时,中位数=(n+1)/2。(√) 8、众数就是在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9、在左偏态分布中,中位数居中,算术平均数最小,众数最大。(√)

10、标志变异指标既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共性,又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性。(×) 11、标准差是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12、比较两个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如果标准差系数越大则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好。(×) 13、平均差与标准差的实质都表示各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 14、是非标志值的标准差是总体中两个成数的几何平均数。(√) 15、交替标志的平均数就是被研究标志的成数。(√)

16、数据组中各个数值大小相当接近时,它们的离差就相对小,数据组的标准差就相对小。(√)

17、从广义讲,计划完成相对数也是一种指数。(√) 18、根据组距式数列计算的全距数值是近似值。(√)

19、平均差与标准差都表示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

( × )

20、甲班男生33人,女生25人,乙班男生25人,女生20人,所以学生性别差异甲班大

15

于乙班。( ×)

21、当均值大于众数时称为右偏态。(√) 22、当均值小于众数时称为左偏态。(√)

23、几何平均数是适用于特殊数据的一种平均数,它主要用于计算比率或速度的平均。(√) 24、只有在组距中值两侧对称分布,才能使用组中值作为该组数据的代表值。(×) 25、测算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特征的方法主要有众数法,中位数法和均值法。(√) 26、测算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特征的方法主要有全距法,标准差法和标准系数法。(√) 27、如果数据的分布没有明显集中趋势或最高峰点,众数也可以不存在。(√) 28、不论数据的分布是否有明显的集中趋势或最高峰点,众数都存在。(×) 29、如果数据的分布有多个最高峰点,就可能存在多个众数。(√) 30、即使数据的分布有多个最高峰点,也只能存在一个众数。(×)

16

第四章 参数估计

一、单项选择题

1.抽样调查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

A.灵活性原则 B.可靠性原则 C.随机性原则 D.准确性原则 2.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B)

A.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 B.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 C.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D.了解抽样总体全面情况 3.抽样调查与其他非全面调查的主要区别在于(A) A.选取调查单位的方式不同 B.调查的目的不同 C.调查的对象不同 D.调查的误差不同 4.抽样调查中(C)

A.只有登记性误差,没有代表性误差 B.只有代表性误差,没有登记性误差 C.既有登记性误差,也有代表性误差 D.既无登记性误差,也无代表性误差 5.抽样调查是建立在下列哪一理论的基础上?(C)

A.数学理论 B.统计理论 C.概率论大数定律 D.经济理论 6.抽样误差是指(B)

A.计算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 B.随机性的代表性误差 C.调查中产生的登记性误差 D.调查中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 7、从总体中选取样本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B ) A、可靠性 B、随机性 C、代表性 D、准确性和及时性 8.抽样平均误差反映了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C)

A.实际误差 B.实际误差的绝对值 C.平均误差程度 D.可能误差范围 9.抽样平均误差是指抽样平均数(成数)的(C)

A.平均数 B.平均差 C.标准差 D.标准差系数

10. 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指标是(D) A.抽样误差 B.抽样平均误差 C.概率保证程度 D.抽样极限误差 11.抽样极限误差和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概率保证程度)之间的关系是(A)

A.抽样极限误差越大,概率保证程度越大 B.抽样极限误差越小,概率保证程度越大 C.抽样极限误差越大,概率保证程度越小 D.抽样极限误差不变,概率保证程度越小 12.当抽样误差范围扩大时,抽样估计的可靠性将(C)

A.保持不变 B.随之缩小 C.随之扩大 D.无法确定 13.在抽样推断中,样本容量(D)

A.越小越好 B.取决于同统一的抽样比例 C.越大越好 D.取决于对抽样估计的可靠性的要求 14.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条件下,当概率保证程度从 68.27%提高到 95.45%时,若其他条件不变,则必要的样本容量应该(C)

17

A.增加 1 倍 B.增加 2 倍 C.增加 3 倍 D.减少2 倍

15.当概率保证程度为 0.6827 时,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的关系是(C) A.前者小于后者 B.前者大于后者 C.两者相等 D.无法确定

16. 在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时,如果要使抽样平均误差减少25%,则抽样单位数应该(B) A.增加 25% B.增加 78% C.增加1.78% D.减少25%

17.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允许误差缩小为原来的 1/2,则样本容量(A) A.扩大为原来的 4 倍 B.扩大为原来的 2 倍 C.缩小为原来的 1/4 倍 D.缩小为原来的 1/2 倍 18.抽样估计的无偏性标准是指(D)

A.样本指标等于总体指标 B.样本平均数等于总体平均数

C.样本成数等于总体成数 D.样本平均数的平均数等于总体平均数 19.抽样估计的一致性是指当样本的单位数充分大时(D) A.抽样指标小于总体指标 B.抽样指标等于总体指标 C.抽样指标大于总体指标 D.抽样指标充分靠近总体指标

20. 抽样估计的有效性是指作为优良估计量的方差与其他估计量的方差相比(A) A.前者小于后者 B.前者大于后者 C.两者相等 D.两者无关 21.能够事先加以计算和控制的误差是(A)

A.抽样误差 B.登记误差 C.代表性误差 D.系统性误差 22.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的关系是(D)

A.前者小于后者 B.前者大于后者 C.两者相等 D.上述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23.成数与成数方差的关系是(A)

A.成数的数值越接近 0.5,成数的方差越大 B.成数的数值越接近0.25,成数的方差越大 C.成数的数值越接近 1,成数的方差越大 D.成数的数值越接近 0,成数的方差越大 24.抽样误差的大小(D)

A.既可以避免,也可以控制 B.既无法避免,也无法控制 C.可以避免,但无法控制 D.无法避免,但可以控制 25.一个全及总体(B)

A.只能抽取一个样本 B.可以抽取多个样本 C.只能计算一个指标 D.可以计算多个指标 26.在抽样调查中(A)

A.全及总体是唯一确定的 B.样本是唯一确定的 C.全及指标只能有一个 D.样本指标只能有一个 27.抽样估计中概率保证程度为 95.45%的相应概率度为(A) A.2 B.3 C.1.96 D.1 28.抽样单位数与抽样误差的关系为(B)

18

A.正比 B.反比 C.反向 D.相等 29.抽样误差与标准差的关系为(A)

A.正比 B.反比 C.反向 D.相等 30.抽样单位数与标准差的关系为(A) A.正比 B.反比 C.反向 D.相等 31.抽样单位数与概率度的关系为(B) A.反比 B.正比 C.反向 D.相等

32. 事先确定总体范围,并对总体的每个单位编号,然后根据随机数表或抽签的方式来抽取调查单位数的抽样组织方式称为(A)

A.纯随机抽样 B.机诫抽样 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

33. 先将全及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再依固定顺序和间隔来抽取必要的单位数的抽样组织方式称为(B)

A.纯随机抽样 B.机械抽样 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

34. 先将全及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分组,再从各组中随机抽取一定单位组成样本的抽样组织方式称为(C)

A.纯随机抽样 B.机诫抽样 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

35. 先将全及总体各单位划分成若干群,再以群为单位从中按随机原则抽取一些群,对中选群的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的组织方式称为(D)

A.纯随机抽样 B.机诫抽样 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 36、样本指标( A )

A、都是随机变量 B、都不是随机变量

C、有些是随机变量有些不是随机变量 D、既是随机变量又是非随机变量 37、抽样调查中,无法消除的误差是( A )

A、随机误差 B、责任性误差 C、登记性误差 D、系统性误差 38.将总体单位按一定标志排队,并按固定距离抽选样本点方法是(B) A.类型抽样 B.等距抽样 C.整群抽样 D.纯随机抽样

39.有一批灯泡共 1000 箱,每箱 200 个,现随机抽取20 箱并检查这些箱中全部灯泡,此种检验属于(C)

A.纯随机抽样 B.类型抽样 C.整群抽样 D.等距抽样 40.当总体单位数不很多且各单位间差异较小时宜采用(B)

A.类型抽样 B.纯随机抽样 C.整群抽样 D .多阶段抽样 41.通常所说的大样本是指样本容量(D)

A.小于 10 B.不大于 10 C.小于 30 D.大于30

42、在重复简单随机抽样中,抽样平均误差要减少1/3,则样本单位数就要扩大到( D )

A、4倍 B、2倍 C、3倍 D、9倍

19

43、点估计( A )

A、不考虑抽样误差及可靠程度 B、考虑抽样误差及可靠程度

C、适用于推断的准确度要求高的情况 D、无需考虑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44、假定10亿人口大国和100万人口小国的居民年龄变异程度相同,现在各自用重复抽.样方法抽取本国的1%人口计算平均年龄,则抽样误差( C )。

A、两者相等 B、前者大于后者 C、前者小于后者 D、不能确定 45、抽样调查,随着样本量的增加,调查的误差( A ) A、减小 B、不变 C、扩大 D、不确定

46、某银行想知道平均每户活期存款余额和估计其总量,根据存折账号的顺序,每50本存折抽出一本登记其余额。这样的抽样组织形式是( C ) A、类型抽样

B、整群抽样

C、机械抽样 D、纯随机抽样

47、在不重复抽样中,抽样单位数从5%增加到25%,抽样平均误差( C )。 A、增加39.7% B、增加约3/5 C、减少约3/5 D、没有什么变化 48、(甲)某高校新生1000人,从理科中随机抽取60人,文科中随机抽取40人,进行英语水平测试;(乙)从麦地总垅长中每3000市尺测竿落点处前后5尺长垅的产量进行实割实测;(丙)为研究城市青年业余时间活动情况,某城市每第10个居委会被抽取,并询问住在那里所有从16岁到30岁的青年人。上述哪项属于类型抽样?( A ) A、甲

B、乙

C、 乙、丙

D、 甲、乙、丙

49对某单位职工的文化程度进行抽样调查,得知其中80%的人是高中毕业,抽样平均误差为2%,当概率为95.45%(Z=2)时,该单位职工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是( C ) A.等于78%

B.大于84% C.在76%与84%之间 D.小于76%

50、在抽样调查中,要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即提高概率,必须( C )。 A、缩小误差范围 B、确定总体指标所在的范围 C、扩大误差范围 D、是绝对可靠的范围

二、判断题

1.抽样调查也会产生登记性误差,这与全面调查是一样的。(√) 2.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不一定大于不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

3.根据样本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或特征值计算的综合指标称为样本指标。(√)

4、抽样估计的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的保证程度。(√)

5.用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要求作为优良估计量的方差应该比其它估计量的方差小。(√) 6.用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要求当样本单位 n 充分大时,抽样指标充分地接近总体指标。(√)

7、简单纯随机抽样是一种符合随机原则的抽样方式。(√ ) 8.抽样平均误差就是总体指标的标准差。(×)

20

9、抽样误差是指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之间误差的可能范围。(×) 10.抽样平均误差总是小于抽样极限误差。(×)

11、点估计就是以样本的实际值直接作为相应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

12、扩大抽样误差的范围,可以提高抽样推断的把握程度;缩小抽样误差的范围,则会降低抽样推断的把握程度。(√)

13、当全及总体单位数很大时,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计算的抽样平均误差相差无几。(√) 14、抽样平均误差的大小与总体方差成正比,与样本容量成反比。(√) 15、纯随机抽样适用于均匀总体,类型抽样适用于变异程度较大的总体。(√)

16、重复抽样时,其他条件不变,允许误差扩大一倍,则抽样数目为原来的2倍。(×) 1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估计的概率保证程度,其估计的精度程度会随之扩大。(×)

18、当n充分大时,二项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 19、当n充分大时,泊松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

20、抽样调查中,把抽样数目大于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 21、抽样调查中,把抽样数目小于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22、大样本比小样本趋于推出更好的点估计。(√)

23、在样本容量为一定时,要提高样本的概率保证程度就要扩大抽样的误差范围。(√) 24、在样本容量为一定时,要提高抽样的精确度,就要降低抽样的概率保证程度。(√) 25、通过扩大样本容量,可以同时提高抽样的精确度及提高抽样的概率保证程度。(√) 26、当样本容量充分大时,无论总体分布形式如何,样本均值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27、大样本情况下,当总体方差未知时,可用样本方差代替。(√)

28、等距抽样最显著的优越性是能提高样本单位分布的均匀性,样本代表性强。(√) 29、样本成数是指在样本中具有被研究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样本单位数的比重。(√) 30、样本容量指从一个总体中可能抽取的样本个数。(×)

21

第五章 假设检验

一、单项选择题

1、按设计标准,某自动食品包装及所包装食品的平均每袋中量应为500克。若要检验该机实际运行状况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应该采用( C )。

A、左侧检验 B、右侧检验 C、双侧检验 D、左侧检验或右侧检验 2、假设检验中,如果原假设为真,而根据样本所得到的检验结论是否定原假设,则可认为( C )。

A、抽样是不科学的 B、检验结论是正确的 C、犯了第一类错误 D、犯了第二类错误 3、当样本统计量的观察值未落入原假设的拒绝域时,表示( B )。 A、可以放心地接受原假设 B、没有充足的理由否定与原假设 C、没有充足的理由否定备择假设 D、备择假设是错误的

4、进行假设检验时,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样本量,检验结论犯两类错误的概率会( A )。

A、都减少 B、都增大 C、都不变 D、一个增大一个减小 5、关于检验统计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检验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 B、检验统计量包含未知总体参数

C、在原假设成立的前提下,检验统计量的分布是明确可知的 D、检验同一总体参数可以用多个不同的检验统计量

6、某地方煤矿每月发生事故的平均次数为5次,企业准备制定一项新的安全生产计划,希望新计划能减少事故次数。用来检验这一计划有效性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应为( A )。

A、原假设:μ≥5;备择假设:μ< 5。 B、原假设:μ= 5;备择假设:μ≠5。 C、原假设:μ≠5;备择假设:μ= 5。 D、原假设:μ≤5;备择假设:μ> 5。 7、在假设检验中,不拒绝原假设意味着( B )。

A、原假设肯定是正确的。 B、没有证据证明原假设是错误的。 C、原假设肯定是错误的。 D、没有证据证明原假设是正确的。

8、从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容量n=100的随机样本,计算得到该样本的均值X?17,样本修正方差的标准差为9。假定总体方差已知,为121。要检验总体均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否为20,则所用统计量的值为( C )。

A、-0.333。 B、-3.333。 C、-2.727。 D、-3.317。 9、在假设检验中,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A )。 A、只有一个成立而且必有一个成立。 B、都有可能成立。

C、都有可能不成立。 D、原假设一定成立,备择假设不一定成立。

22

二、判断题

1、对某一总体均值进行假设检验,H0:X=100,H1:X≠100。检验结论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应拒绝H0。据此可认为:总体均值的真实值与100有很大差异。( × ) 2、有个研究者猜测,某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中女孩数是男孩数的3倍以上(即男孩数不足女孩数的1/3)。为了对他的这一猜测进行检验,拟随机抽取50个失学儿童构成样本。那么原假设可以为:H0:P≤1/3。( × )

3、假设检验常犯的两类错误中,第一类错误是拒真错误。( √ ) 4、假设检验中β是取伪概率,是无法控制的。( √ ) 5、假设检验是检验总体指标的假设值是否成立。(×)

6、假设检验时,所谓“接受原假设”,并非肯定原假设就是正确的。如果检验统计量的值落在拒绝区域,应拒绝备择假设。(×)

7、假设检验时,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与临界值有关。(√)

8、在样本容量不变的情况下,犯第一类错误和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是互为消长的。(√) 9、在不同的检验水平下,对同一检验问题所下的结论可能完全相反。(√)

10、临界点把整个样本的取值区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接受域,另一部分为拒绝域,当抽取的样本落入接受域就接受零假设,反之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 11、在假设检验中,当原假设错误时未拒绝原假设,所犯的错误为取真错误。(×) 12、显著性水平表示原假设为真时拒绝原假设的概率,即拒绝原假设所冒的风险。(√) 13、在一般情况下,当统计量z?x?u0?/n?0时,通常选择?>

?0作为备择假设。( × )

14、 在假设检验中,?是一个原假设为假时被拒绝的概率。(×)

23

第六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 单项选择题 1、相关关系是( B )

A、现象间客观存在的依存关系 B、现象间的一种非确定性的数量关系 C、现象间的一种确定性的数量关系 D、现象间存在的函数关系 2、在相关分析中要求相关的两个变量(A)

A.都是随机变量 B.自变量是随机变量 C.都不是随机变量 D.因变量是随机变量 3、下列现象之间的关系哪一个属于相关关系?(A)

A.播种量与粮食收获量之间关系 B.圆半径与圆周长之间关系 C.圆半径与圆面积之间关系 D.单位产品成本与总成本之间关系 4、正相关的特点是(C)

A.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相反 B.两个变量一增一减 C.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一致 D.两个变量一减一增 5、相关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两个变量之间(B)

A.存在着确定的依存关系 B.存在着不完全确定的关系 C.存在着严重的依存关系 D.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

6、当变量x变化时,变量y也相应地随之等量变化,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A) A.直线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曲线相关关系 D.正相关关系 7、当变量X 值增加时,变量 Y 值都随之下降,则变量X 和 Y 之间存在着(C) A.正相关关系 B.直线相关关系 C.负相关关系 D.曲线相关关系 8、当变量X 值增加时,变量 Y 值都随之增加,则变量X 和 Y 之间存在着(D) A.直线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曲线相关关系 D.正相关关系 9、判定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最主要方法是(B)

A.对现象进行定性分析 B.计算相关系数 C.编制相关表 D.绘制相关图 10、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比,对变量的性质要求是不同的,回归分析中要求( A ) A、自变量是给定的,因变量是随机的 B、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

C、两个变量都是非随机的 D、因变量是给定的,自变量是随机的 11、相关系数(B)

A.既适用于直线相关,又适用于曲线相关 B.只适用于直线相关 C.既不适用于直线相关,又不适用于曲线相关 D.只适用于曲线相关 12、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称为(A)

A.单相关 B.复相关 C.不相关 D.负相关 13、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A)

A.-1≤r≤1 B.-1≤r≤0 C.0≤r≤1 D. r=0 14、两变量之间相关程度越强,则相关系数(A)

24

A.愈趋近于 1 B.愈趋近于 0 C.愈大于 1 D.愈小于1 15、两变量之间相关程度越弱,则相关系数(B)

A.愈趋近于 1 B.愈趋近于 0 C.愈大于 1 D.愈小于1 16、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表明两变量间(C)

A.没有相关关系 B.有曲线相关关系 C.负相关关系越强 D.负相关关系越弱 17、当相关系数 r=0 时,(D)

A.现象之间完全无关 B.相关程度较小 B.现象之间完全相关 D.无线性相关关系 18、假设产品产量与产品单位成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则说明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A) A.高度相关 B.中度相关 C.低度相关 D.显著相关 19、从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看可分为(A)

A.正相关与负相关 B.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 C.单相关与复相关 D.完全相关和无相关 20、从变量之间相关的表现形式看可分为(B)

A.正相关与负相关 B.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 C.单相关与复相关 D.完全相关和无相关 21、物价上涨,销售量下降,则物价与销售量之间属于(B) A.无相关 B.负相关 C.正相关 D.无法判断

22、一般来说,当居民收入减少时,居民储蓄存款也会相应减少,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B )

A、负相关 B、正相关 C、零相关 D曲线相关 23、在回归直线方程 y=a+bx 中 b 表示(C) A.当 x 增加一个单位时,y 增加 a 的数量 B.当 y 增加一个单位时,x 增加 b 的数量 C.当 x 增加一个单位时,y 的平均增加量 D.当 y 增加一个单位时, x 的平均增加量 24、配合回归方程比较合理的方法是( D )

A、移动平均法 B、半数平均法 C、散点法 D、最小平方法 25、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C)

A.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 B.相关关系程度的指标 C.回归直线的代表性指标 D.序时平均数代表性指标 26、在回归分析中,要求对应的两个变量(B)

A.都是随机变量 B.不是对等关系 C.是对等关系 D.都不是随机变量 27、年劳动生产率(千元)和工人工资(元)之间存在回归方程 y=10+70x,这意味着年劳动生产率每提高一千元时,工人工资平均(A)

A.增加 70 元 B.减少70 元 C.增加 80 元 D.减少80 元

28、设某种产品产量为 1000 件时,其生产成本为 30000 元,其中固定成本 6000 元,则总生产成本对产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B)

A.y=6+0.24x B.y=6000+24x C.y=24000+6x D.y=24+6000x

25

29、用来反映因变量估计值代表性高低的指标称作(D)

A.相关系数 B.回归参数 C.剩余变差 D.估计标准误差 30、价格愈低,商品需求量愈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D ) A、复相关 B、不相关 C、正相关 D、负相关

31、已知某产品产量与生产成本有直线关系,在这条直线上,当产量为1000件时,其生产成本为50000元,其中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为12000元,则成本总额对产量的回归方程是( A )

A、Y=12000+38X B、Y=50000+12000X C、Y=38000+12X D、Y=12000+50000X 32、相关图又称( C )

A、散布表 B、折线图 C、散点图 D、曲线图

33、工人的出勤率与产品合格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如果等于0.85,可以断定两者是( C ) A、显著相关 B、高度相关 C、正相关 D、负相关 34、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A )

A、前者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后者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并用方程式表示 B、前者研究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后者研究变量间的密切程度 C、两者都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 D、两者都不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

35、当所有观测值都落在回归直线上,则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C ) A、1 B、-1 C、+1或-1 D、大于-1,小于+1 36、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中,b表示( B ) A、自变量x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y增加的数量

B、自变量x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y平均增加或减少的数量 C、自变量x每减少一个单位,因变量y减少的数量 D、自变量x每减少一个单位,因变量y增加的数量

37、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的符号是一致的,其符号均可用来判断现象( B )。 A、线性相关还是非线性相关 B、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C、完全相关还是不完全相关 D、单相关还是复相关

二、判断题

1、在进行相关分析时要求所分析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而在回归分析中要求自变量是随机的,因变量是给定的。(√)

2、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都属于完全确定性的依存关系。(×) 3、正相关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动方向都是上升的。(×)

4、负相关是指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相反,一个上升而另一个下降。(√) 5、相关系数是测定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唯一方法。(×)

6、相关系数 r 是在曲线相关条件下,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

26

(×)

7、相关系数数值越大,说明相关程度越高;相关系数数值越小,说明相关程度越低。(×) 8、相关系数 r 的符号与回归系数的符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9、回归分析中计算的估计标准误差就是因变量的标准差。(×)

10、回归分析中,对于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两个变量可以求得两个回归方程。(√) 11、当回归系数大于零时,两个变量的关系是正相关;而当回归系数小于零时,两个变量的关系是负相关。(√)

12、估计标准误差是以回归直线为中心反映各观察值与估计值平均数之间离差程度的大小。(√)

13、一种回归直线只能作一种推算,不能反过来进行另一种推算。(×)

14、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这种关系是一种不完全的正相关系。(√)

15、甲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89。乙产品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3。因此,甲比乙的相关程度高。

(× )

(√)

16、当相关系数r为正时,回归系数b一定为正。

17、相关系数越接近-1,说明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小。 (×) 18、当直线相关系数R=0时,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 19、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一样,所分析的两个变量一定都是随机变量。(×)

20、如果两种相关现象之间表现为某种曲线方程的关系,则这种相关关系为线性相关。(×) 21、在某一种现象与多种现象相关的场合,当假设其他变量不变时,其中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称为复相关。(×)

22、可决系数是对回归模型拟和程度的综合度量,可决系数越大,模型拟和程度越好。(√) 23、协方差等于零时,两个变量之间为完全不相关关系。(×) 24、协方差的大小会受到计量单位和数据均值水平的影响。(√) 25、产量增加,则单位产品成本降低,这种现象属于函数关系。(×) 26、在直线回归方程Y=a+bx中,b值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27、回归系数b和相关系数γ都可用来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28、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 29、在回归分析中,不需要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

30、计算相关系数和进行回归分析时,必须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

27

第七章 时间数列分析与预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时间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是(A)

A.历年在校学生数时间数列 B.历年毕业生人数时间数列 C.某厂各年工业总产值数列 D.某厂各年劳动生产率数列 2、构成时间数列的两个基本要素是(D)

A.主词和宾词 B.变量和次数 C.分组和次数 D.现象所属的时间及其指标值 3、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C)

A.相对数时间数列 B.平均数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4、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C)

A.商品销售额 B.商品购进额 C.商品库存额 D.商品流通费用额 5、时间数列中,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长短没有直接关系的是(B)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相对数时间数列 D.平均数时间数列 6.时间数列中,指标数值是经过连续不断登记取得的数列是(A)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相对数时间数列 D.平均数时间数列 7、下列时间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C)

A.企业历年职工人数数列 B.企业历年劳动生产率数列 C.企业历年利税额数列 D.企业历年单位产品成本数列 8、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不可以相加的是(D)

A.相对数时间数列 B.绝对数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9、时间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时间长短有关的是(C)

A.相对数时间数列 B.绝对数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10、时间数列中,指标数值是通过一次登记取得的数列是(D)

A.相对数时间数列 B.绝对数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11、编制时间数列的最基本原则是保证数列中各项指标必须具有(B) A.可加性 B.可比性 C.连续性 D.一致性 12、基期为某一固定时期水平的增长量是(A)

A.累计增长量 B.逐期增长量 C.平均增长量 D.年距增长量 13、基期为前期水平的增长量是(B)

A.累计增长量 B.逐期增长量 C.平均增长量 D.年距增长量 14、累计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是(A) A.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和 B.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差 C.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商 D.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积

28

15、平均增长量等于(C)

A.累计增长量 B.逐期增长量 C.逐期增长量之和除以逐期增长量的项 D.以上均不对 16、时间数列中的发展水平是指(D)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以上指标均可 17、由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以( C )为权数 A、时期长度 B、时点长度 C、间隔长度 D、指标值项数 18、时间数列的分析指标主要包括两个类别,即(B) A.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B.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 C.平均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速度 D.增长量和增长速度 19、序时平均数和一般平均数的共同点在于两者(C) A.都是根据时间数列计算 B.都是根据变量数列计算 C.都是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D.均可以消除现象波动的影响 20、根据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A)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序时平均法 D.加权序时平均法 21、根据间隔相等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A)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序时平均法 D.加权序时平均法 22、根据间隔不相等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B)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序时平均法 D.加权序时平均法 23、根据间隔相等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C)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序时平均法 D.加权序时平均法 24、根据间隔不相等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D)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序时平均法 D.加权序时平均法 25、序时平均数计算中,“ 首未折半法”运用于(B)

A.时期数列的资料 B.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资料 C.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资料 D.由两个时点数列构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

26、将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差异抽象化,从动态上说明现象在某一时期内发展的一般水平的方法是(B)

A.一般平均数 B.序时平均数 C.平均发展速度 D.平均增长速度 27、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应采取(B) A.以每次变动持续的时间长度对各时点水平加权平均 B.用各间隔长度对各间隔的平均水平加权平均 C.对各时点水平简单算术平均 D.以数列的总速度按几何平均法计算 28、根据采用的对比基期不同发展速度有(A)

A.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 C.定基发展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 D.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

29

29、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可以表述为(C)

A.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 B.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差 C.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 D.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 30、基期为前一期水平的发展速度是(B)

A.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 C.年距发展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31、基期为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发展速度是(A)

A.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 C.年距发展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32、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A) A.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B.之差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C.之和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D.之积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33、增长速度是(D)

A.时间数列水平之差 B.时间数列水平之比

C.增长量同发展速度之比 D.增长量同作为比较基准的数列水平之比 34、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关系表现为(D) A.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B.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的n 次方根 C.各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加一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加一 D.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加一后的连乘积减一

35、既然总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那么平均发展速度就应按(C)

A.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 B.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 C.几何平均数计算 D.调和平均数计算 36、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关系是(B)

A.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增长速度加一 B.环比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减一 C.定基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D.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37、时间数列中的平均增长速度是(D)

A.各个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B.各个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调和平均数 C.各个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D.各个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38、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理由是(A)

A.各期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 B.各期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 C.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 D.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 39、已知各期定基发展速度和时期数,而不知道各期水平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C)

A.只能用水平法计算 B.只能用累计法计算 C.两种方法皆能计算 D.两种方法都无法计算 40、已知各时期发展水平之和与最初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B)

A.只能用水平法计算 B.只能用累计法计算 C.两种方法皆能计算 D.两种方法都无法计算 41、序时平均数又称作( B )

A、平均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水平 C、平均增长速度 D、静态平均数 42、最基本的时间数列是( A )

30

A、绝对数时间数列 B、相对数时间数列 C、平均数时间数列 D、时点数列 43、历年的物资库存额时间数列是( B )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时间数列 D、相对数时间数列 44、几何平均数所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的数值大小(C) A.不受最初水平和最未水平的影响 B.只受中间各期发展水平的影响 C.只受最初水平和最未水平的影响

D.既受最初水平和最未水平的影响,又受中间各期发展水平的影响 45、计算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指标是( D )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发展水平 46、直线趋势方程 Y=a+bx 中a 和 b 的意义是(D) A.a 是截距,b 表示 X=0 的趋势值

B.a 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 表示平均发展水平 C.a 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 表示平均发展速度

D.a 是直线的截距,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 是直线的斜率,表示按最小平方法计算的平均增长量

47、用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势直线方程 Y=a+bx 在什么条件下, b=nΣXY/ΣX2 (A) A.ΣX=0 B.Σ(Y-Y)=0 C.ΣY=0 D.Σ(Y-Y)2 =最小值 48、下列指标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是(B)

A.在校学生数 B.毕业生人数 C.人口总数 D.黄金储备量

49、某工业企业的全年产品产量为 100 万台,年末库存量为 5万台,则它们(B) A.都是时期指标 B.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C.都是时点指标 D.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50、时间数列中,每个指标值可以相加的是( B )

A、相对数时间数列 B、时期数列 C、平均数时间数列 D、时点数列 51、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7.1%、3.4%、3.6%、5.3%,则定基增长速度是(D) A、7.1%*3.4%*3.6%*5.3% B、(7.1%*3.4%*3.6%*5.3%)^4-1 C、107.1%*103.4%*103.6%*105.3% D、(107.1%*103.4%*103.6%*105.3%)-1 52、平均增长速度是( D )

A、环比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B、总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C、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D、平均发展速度减100% 53、已知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和时期数,便能计算出(A)

A、平均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水平 C、各期定基发展速度 D、各期逐期增长量 54、累计增长量等于( C )

A、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 B、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 C、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之差 D、逐期增长量之差

31

55、增长1%的绝对值是( D )

A、增长量与增长速度之比 B、逐期增长量与定基增长速度之比 C、增长量与发展速度之比 D、前期水平除以100 56、平均发展速度是( C )。

A、定基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B、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C、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D、增长速度加上100% 57、下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是( D )。

A、某厂各年工业产值 B、某厂各年劳动生产率 C、某厂各年生产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 D、某厂各年年初职工人数

58、某学校学生人数近年有所增加,2010年比2009年增加8%,2011年比2010年增加15%,2012年比2011年增加10%,则2009年—2012年学生人数总增长速度的算式为( C )

A、8%×15%×18% B、8%+15%+18% C、108%×115%×118%-100% D、108%×115%×118%

59、已知环比增长速度依次为15%、10%、5%、8%则定基增长速度的算式为( D ) A、15%×10%×5%×8% B、15%×110%×105%×108%-1 C、115%×110%×105%×108% D、115%×110%×105%×108%-1 60、定基增长速度等于( D )

A、相邻两个环比增长速度之商 B、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

C、环比增长速度加1的连乘积 D、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减100%

二、判断题

1.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有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量。(×) 2.累计增长量等于各个相应的平均增长量之和。(×)

3.序时平均数就是将同一总体的不同时期的平均数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4.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5.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 6.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7.平均发展速度就是把时间数列中的各项数值相加再除以数列的项数而计算的平均数。(×) 8、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之和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 )

9.平均增长速度不是根据各个增长速度直接来求得,而是根据平均发展速度间接计算的。(√) 10.平均增长速度就是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开 n 次方根。(×) 11、移动平均法既可用于测定长期趋势,又可用于进行预测。(×)

12、平均增长速度不是根据各个增长速度直接来求得,而是根据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

32

13、最小平方法的根据是实际值与趋势值的离差平方之和为最小以及实际值与趋势值的离差之和为零。(√)

14.用移动平均法测定长期趋势时,其移动平均的项数是越多越好。(×)

15.季节变动是指某些现象由于受自然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在一年之内比较有规律的变动。(√)

16、最后一个时期以前各期定基发展速度之和等于最后一个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 17、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可以求出某一时期的定基增长速度。(√ )

18、当各标志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时,宜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数。(√ ) 19、时间序列中的发展水平都是统计绝对数。( × )

20、时间数列中,每期增长量是一样的,则发展速度将逐期下降的。( × ) 21、绝对数有时期数和时点数,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可加性。(×) 22、工资总额,利润总额等都是时期数指标。(√)

23、分析长期趋势时,当现象发展呈周期性规律时,移动平均的时间长度应与现象的周期长度相同。(√)

24、时间序列属于横截面数列。(×)

25、时间和指标数据是构成时间序列的两个基本因素。(√)

26、发展水平的指标形式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和平均数。(√) 27、若环比增长速度每年相等,则其逐期增长量也年年相等。(×) 28、平均数时间数列中的各个指标数值是能相加的。(×) 29、平均发展速度是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30、平均发展速度是增长量与基期水平的比值。 ( × )

33

第八章 统计指数

一﹑单项选择题

1、广义的指数是指反映(C)

A.价格变动的相对数 B.物量变动的相对数 C.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D.各种动态相对数 2、狭义的指数是反映哪一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D) A.有限总体 B.无限总体 C.简单总体 D.复杂总体 3、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不同,可以分为(A)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D.平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4、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不同可以分为(B)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D.平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5、统计指数是一种反映现象变动的( B )

A、绝对数 B、相对数 C、平均数 D、序时平均数 6、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是(D)

A.商品价格指数 B.单位成本指数 C.劳动生产率指数 D.职工人数指数 7、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D)

A.产量指数 B.销售额指数 C.职工人数指数 D.劳动生产率指数 8、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所形成的指数是(B)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总指数 D.平均指数 9、综合指数包括(B)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D.平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10、总指数编制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C.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D.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 11、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A) A.指数化指标性质不同 B.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C.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D.指数编制的方法不同 12、编制综合指数最关键的问题是确定(B)

A.指数化指标的性质 B.同度量因素及其时期 C.指数体系 D.个体指数和权数 13、编制数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下列哪一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A)

A.基期的质量指标 B.报告期的质量指标 C.报告期的数量指标 D.基期的数量指标 14、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下列哪一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C)

A.基期的质量指标 B.报告期的质量指标 C.报告期的数量指标 D.基期的数量指标

34

15、销售量指数中的指数化指标是(A)

A.销售量 B.销售额 C.销售价格 D.数量指标 16、单位产品成本指数中的同度量因素是(C)

A.单位产品成本 B.总成本 C.产量 D.质量指标 17、如果物价上升10%,则现在的1元钱( D) A、只是原来的0.09元 B、与原来的1元钱等价 C、无法与过去进行比较 D、只是原来的0.91元 18、拉氏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时期固定在(A)

A.基期 B.报告期 C.假定期 D.任意时期 19、派氏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时期固定在(B)

A.基期 B.报告期 C.假定期 D.任意时期 20、Σp1q1-Σp0q1 表明(B)

A.由于销售量的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 B.由于价格的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 C.由于销售量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D.由于价格的变化对销售量的影响 21、Σp0q1-Σp0q0 表明(C)

A.由于价格的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 B.由于销售量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C.由于销售量的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 D.由于价格的变化对销售量的影响 22、 Σp0q1/Σp0q0 表示(A)

A.价格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销售量综合变动的程度 B.在报告期价格的条件下,销售量综合变动的程度 C.综合反映多种商品物价变动程度 D.综合反映商品销售额变动程度

23、零售物价增长 3%,零售商品销售量增长 6%,则零售商品销售额增长(B) A.9% B.9.18% C.18% D.2.91%

24、若产量增加,而生产费用不变,则单位成本指数(A)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无法确定

25、某企业生产费用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 50%,产品产量增长了25%,则单位成本增长了(D) A.25% B.2% C.75% D.20%

26、若工资总额增长 10%,平均工资下降5%,则职工人数(C) A.增长 15% B.增长 5% C.增长 15.8% D.下降 5%

27、假如播种面积报告期比基期下降 5%,而平均亩产量却增长5%,则总产量报告期比基期(B) A.增长 B.下降 C.没有变化 D.无法确定 28、平均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另一种形式,其计算基础(D)

A.数量指标指数 B.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 D.个体指数 29、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联系表现在(C) A.在一般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

35

B.在权数固定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 C.在一定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 D.在同度量因素固定条件下, 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 30、下列是数量指标指数的是( A )

A、产品产量指数 B、商品销售额指数 C、价格指数 D、产品成本指数

31、商品销售额的增加额为400元,由于销售量增加使销售额增加410元,由于价格( C ) A、增长使销售额增加10元 B、增长使销售额增加205元 C、降低使销售额减少10元 D、降低使销售额减少205元 32、按个体价格指数和报告期销售额计算的价格指数是(D)

A.综合指数 B.平均指标指数 C.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3、按个体产量指数和基期总产值计算的产量指数是(C)

A.综合指数 B.平均指标指数 C.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4、因素分析法的方法论基础是(B)

A.指标体系 B.指数体系 C.综合指数 D.总指数 35、我国现行的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主要采用(D) A.个体指数的形式 B.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形式 C.综合指数形式主义 D.固定权数的算术平均数指数形式

36、某市2008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 12000 万元,2012年增加到15600 万元.这四年中零售物价指数提高4%,则商品零售量指数为(D) A.80% B.130% C.104% D.125%

37、在指数体系中,总变动指数(对象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C) A.之和 B.之差 C.之积 D.之商

38、在指数体系中,总变动绝对差额等于各因素变动绝对差额(A) A.之和 B.之差 C.之积 D.之商 39、由两个平均指标对比所形成的指数是(D)

A.平均数指数 B.个体指数 C.综合指数 D.平均指标指数 40、固定构成指数反映(B)

A.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 B.总体各组水平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 C.总体平均指标的综合变动 D.总体总量指标的综合变动

41、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一般固定在(B)

A、基期 B、报告期 C、都可以 D、视具体情况而定

42.已知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为134.2%,职工人数结构影响指数为 96.3%,则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为(A)

A.139.36% B.129.73% C.71.76% D.39.36%

36

43、副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10%,销售量增长20%,则副食品类商品销售总额增长( B ) A、30% B、32% C、2% D、10%

44、某企业2012年比2011年产量增长了10%,产值增长了20%,则产品的价格提高了( D ) A、10% B、30% C、100% D、9.09%

45、某厂2012年产品单位成本比去年提高了6%,产品产量指数为96%,则该厂总成本( A )

A、提高了1.76% B、提高了1.9% C、下降了4% D、下降了6.8% 46、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指数是(A)

A、数量指标指数 B、综合指数 C、个体指数 D、质量指标指数

47、某造纸厂2012年产量比2011年增长了13.6%,总成本增长了12.9% ,则该厂2007年产品单位成本( A )。

A、减少0.62% B、减少5.15% C、增加12.9% D、增加1.75% 48、在物价上涨后,同样多的人民币少购买商品2%,则物价指数为( B ) A、90.00% B、102.04% C、91.91% D、109.18%

49、某商店报告期与基期相比,销售额增长了6.5%,销售量增长了6.5%,则价格( D )。

A.增长1% B.增长6.5% C.增长13% D.不增不减

50、某商店本年同上年比较,商品销售额没有变化,而各种商品价格上涨了7%,则商品销售量增(或减)的百分比为( A )

A、-6.54% B、-3% C、6.00% D、14.29%

二、判断题

1、统计指数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总变动方向及变动幅度的相对数。(√) 2、综合指数就是由两个不同时期的综合指标对比形成的。(×) 3、从指数化指标的性质来看,单位成本指数是数量指标指数。(×) 4、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必须采用报告期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5、如果一个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是数量指标,则这个指数就是数量指标指数。(×) 6、综合指数是一种加权指数。(√ )

7、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按一般原则应采用报告期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

8、某商业企业商品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 50%,销售量增长25%,则商品销售价格增长 20%。(√)

9、某地区零售物价指数为 117%,则用同样多的人民币比以前少购买 17%的商品。(×) 10、若销售量增长 10%,价格下降 10%,则销售额不变。(×)

11、在特定的权数条件下,综合指数与平均数指数之间具有变形关系。(√)

12、一般地说,平均数指数不仅能反映现象变动的方向和程度,而且还能用于对现象进行因

37

素分析。(×)

13、平均数指数编制的资料要求是:既可用于全面调查的资料,又可用于非全面调查的资料。(√)

14、平均指标指数就是由两个不同时期的加权算术平均数对比形成的。(√) 15、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可变构成指数。(×)

16、在我国统计工作实践中,零售物价总指数是采用固定权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法编制的。(√) 17、平均指数是两个平均指标对比而得到的相对数。(×)

18、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可以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个方面进行。(√)

19、以产量作为同度量因素计算的单位产品某种原材料消耗量指数是数量指标指数。(×) 20、用平均指数形式计算总指数,既可以用全面调查资料,也可以用非全面资料。(×) 21、如果物价上涨16%,则用同样多的货币能买到原来商品数量的84%。(×)

22、对同一组资料分别用综合指标法和平均数指数法计算同一指数,结果应该相等。(√) 23、物价指数,股价指数属于质量指标指数。(√) 24、销售量指数,生产指数属于数量指标指数。(√)

25、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具有完全相同的经济分析意义。(×) 26、拉氏指数优于帕氏指数。(×)

27、平均指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28、总指数包括平均指标指数和综合指数两种计算形式。(×) 29、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都是总指数。(√)

30、劳动生产率指数是数量指标指数,产品产量指数是质量指标指数。(×)

38

大商科平台课《统计学B》试题库(汇总版)答案

第一章 统计学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5:DDDAB;6-10:BDBBC;11-15:BDDCB;16-20:DCDDC;21-25:BCDDD;26-30:DABBB;31-35:BADCB;36-40:CDADC。

二、判断题:

1-5:×××××;6-10:√√××√;11-15:√√√××;16-20:√×√√×;21-25:×√×√×;26-30:√√√√√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

一、 单项选择题:

1-5:DDCAA;6-10:DCDCD;11-15:BCDAB;16-20:CBCCC;21-25:BCBAB;26-30:CCBBD;31-35:DCACD;36-40:AABCD;41-45:BCDBC;46-50:DCBCB;51-55:CCBCD;56-60:ABBBB。

二、判断题:

1-5:×√×××;6-10:×××××;11-15:√××√√;16-20:√×√√√;21-25:√××√×;26-30:××√××;31-35:××√×√;36-40:√×√√×

第三章 统计分布的数值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5:AACDD;6-10:ACCBA;11-15:CACAB;16-20:DCABB;21-25:CDDDC;26-30:DBCCD; 31-35:DDBBD;36-40:CABBD;41-45:BCACC;46-50:BCADD;51-55:CDBDD;56-60:DDBAA.

二、判断题:

1-5:×××××;6-10:×√×√×;11-15:√×√√√;16-20:√√√××;21-25:√√√×√;26-30:√√×√×

第四章 参数估计

一、单项选择题: 1- 5:CBACC;6-10:BBCCD;11-15:ACDCC;16-20:BADDA;21-25:ADADB;26-30:AABAA;31-35:BABCD;36-40:AABCB;41-45:DDACA;46-50:CCACC

二、判断题:

1-5:√×√√√;6-10:√√×××;11-15:√√√√√;16-20:××√√√;21-25:√√√√√;26-30:√√√√×

第五章 假设检验

39

一、单项选择题:

1- 5:CCBAB;6-10:ABCA

二、判断题:

1-5:××√√×;6-10:×√√√√;11-14:×√××

第六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5:BAACB;6-10:ACDBA;11-15:BAAAB;16-20:CDAAB;21-25:BBCDC:26-30:BABDD;31-35:ACCACD;36-37:BB 二、判断题:

1-5:√××√×;6-10:××××√;11-15:√√×√×;16-20:√××××;21-25:×√×√×;26-30:√××××

第七章 时间数列分析与预测

一、单项选择题:

1-5:ADCCB;6-10:ACDCD;11-15:BABAC;16-20:DCBCA;21-25:ABCDB;26-30:BBACB;31-35:AADDC;36-40:BDACB;41-45:BABCD;46-50:DABBB;51-55:DDACD;56-60:CDCDD

二、判断题:

1-5:×××××;6-10:×××√×;11-15:×√√×√;16-20:×√√××;21-25:×√√×√;26-30:√××××

第八章 统计指数

一、单项选择题:

1-5:CDABB;6-10:DDBBB;11-15:ABACA;16-20:CDABB;21-25:CABAD;26-30:CBDCA;31-35:CDCBD;36-40:DCADB;41-45:BABDA;46-50:AABDA。

二、判断题:

1-5:√××××;6-10:√√√××;11-15:√×√√×;16-20:√×√××;21-25:×√√√×;26-30:×××√×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