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外诗歌阅读 下载本文

【注释】①左迁:贬官。唐宪宗元和14年(819)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诗人时为刑部侍郎,上书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蓝关:现在陕西蓝田东南。湘: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②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③潮阳:潮州下辖的一个县。④云横秦岭家何在:回顾长安,云横而不见家。⑤瘴江:泛指岭南河流,旧时说岭南多瘴气,人碰上就要生病,潮州在岭南,所以作者这样说。

11. 这首诗在叙事上借助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一腔悲愤。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4分)

【答案】这首诗在时间上,先回顾当初,“朝奏”,“夕贬”;再写当下,立马蓝关;最后设想结局,死于他乡,侄孙“好收吾骨”。可谓时时生悲,满腔悲愤。在空间上,作者立马蓝关,回望长安,家已不在,前瞻潮阳,前路艰危。真是处处见悲,一路悲愤。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确赏析方法: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赏析,角度+内容+景象(情感)。本题提供了赏析的角度:从时间和空间上来品析。先从时间上品析,抓住如“朝奏 ”、“夕贬”等词语先回顾当初因自己的尽职尽责让命运的急剧变化;然后再结合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分析当下自己被贬的处境,“家何在”里有他的血泪和愤怒;最后结合“好收吾骨”来分析,作者对自己结局早已猜测到,感慨自己的人生是时时生悲;再从空间上分析,作者被贬潮阳,现在立马蓝关,回望离开的长安,家已不再,前途又渺茫,这真是处处悲凉,处处生愤。切记品析时一定要结合着具体的语句来品析。

十六、(2017·四川成都)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

【答案】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

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个夜晚,天空缀满了星星,月亮也挂在空中,月光洒满了这个树林,没有乌云,没有雷声,这是晴朗的夜空,这是写雨前之景;天亮以后,发现溪水水流湍急,才知道其他山上下了雨了。这是写雨后之景。

2.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杜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前面叙事,后面抒情,中间夹杂着议论。

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杜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崇高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本首诗,写夏天山中夜雨,写得含蓄。前两句写雨前之景: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紧扣一个“晴”字;后两句写雨后之景:天亮时出门,忽然见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紧扣一个“急”字。写雨,不写雨中之景、雨本身,而由雨前之景一下子切换至雨后之景,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诗人借一霎雨过的奇异景象,抒发了作者惊异的感情,寓景于情之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前面叙事,后面抒情,中间夹杂着议论。

十七、(2017·四川乐山)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②③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这是一首咏桂花词。②彦辅:晋代名士乐广的字,以风流清高被人推崇。③太鲜明:《晋书·刘隗传》载刘纳语:“王夷甫(王衍)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

(1)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词的上阕前两句都用了____修辞手法来写桂花的______和______。(3分,每空1分)

【答案】比喻 颜色 叶子(进一步答出“颜色金黄”和“叶子碧绿、茂密、繁多”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别及内容的理解能力。首先根据注释①,明确本词咏的是桂花,从而明确上阕前两句写的是桂花。然后理解前两句的大意“桂花它那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最后明确词人将“桂花”比作“黄金”,写出了桂花的色彩金黄;又将桂花的叶子比作“碧玉”,写出了叶子碧绿、繁多、茂密的特点。 (2)请分析词的下阕写“梅花”和“丁香”的作用。(3分)

【答案】词人分别用“梅花”和 “丁香的“俗”、“粗”,来反衬(对比)桂花清雅不俗,表达词人对高尚品行的向往与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根据对全词大意的理解,抓住本词是一首咏桂花词,以及彦辅“以风流清高被人推崇”,并抓住下阕中对“梅花”和“丁香”的评价“何俗甚”“苦粗生”,理解词人写“梅花”和“丁香”采用抑彼而扬此的对比、反衬手法,明贬梅与丁香的“粗”、“俗”,暗誉桂花之清、雅,从而抒发个人情怀——思慕、追求桂花(彦辅)的“风度精神”。 【译文】

桂花它那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其“风度精神”就像晋代名士王衍和乐广一样风流飘逸,名重于时。

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就像一个只会矫妆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气。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的太小气,一点也不舒展。桂花的浓香把我从怀念故人和过去的梦中熏醒,不让我怀念过去这是不是太无情了?

十八、(2017·四川眉山)宴 词

王之涣

②③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②畎(quǎn):田间小沟。③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棹,长的船桨。

23.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诗中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悠悠”一个词则暗示了诗人一片 的深情。(1分) 【答案】惜别(依依不舍,1分)

【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诗歌中的思想情感一般包含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或者蕴含在作者的抒情议论中。本诗显然是属于前者的。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暗示的是诗人的一片惜别深情。

24.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结合写法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桃花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1分)。此诗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重。(或化虚为实的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赋予重量感,写出了愁之深重;或夸张手法,将“离愁”夸大,担心溪水浅,载不动,进而写出离愁之深之多。(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及手法的理解。联系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诗句,抓住“不胜舟”理解诗句意思,“不胜舟”即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 “溪浅”表现的则是“离愁”之深重,因而是反衬的手法。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这离愁因太“重”连溪水都会载不动,诗人通过想象,化虚为实,借“溪浅不胜舟”形象地表达了离愁之重。这样写“离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关于手法的赏析,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十九、(2017·四川绵阳)阅读下边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4分)

10.(1)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待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

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尊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这是典型的写景句,又是开头句,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作答。首句中的“秋”交代季节时令,“木叶”即树叶,“木叶飞”即树叶纷飞,画面显得萧条凄凉。标题中的“思”和“家未归”说明这是思乡诗,“恨难禁”“仰天悲”,可见作者心情悲伤,为全诗笼罩了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2分)

(2)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诗歌的思想感情。根据第三句中的“家未归”和诗题中的“思吴江”来看,这是思乡诗;第四句的“恨”“悲”直接表明诗人的心情,其中,“恨”在古诗文中,多为“遗憾”之意。

二十、(2017·浙江杭州)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1)两首诗均提及“寒江钓雪”,柳诗通过“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作者内心 的感受,孙诗则表明了对“好作寒江钓雪图”的“画家” 的态度。(2分) (2)《渔家》前两句是怎样表现“渔家苦”的?请作赏析。(3分) 答案:(1)孤寂 批评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诗词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应从作者的时代背景,诗词中的关键词等来分析。柳诗当时正值被贬,心情忧郁。再从诗中的“绝”“灭”“独钓”等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孤寂心情;从孙诗中的“画家不解渔家苦”,很明显就可以看出作者对画家的批评、指责的态度。

(2)通过手指冻僵、呵气取暖的细节描写以及天寒地冻、残月在天、船上积雪斑驳的环境描写,表现渔家为生计奔波劳作的艰辛。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及概括分析能力。题干为“渔家苦”,那就要围绕该词,从前两句诗中找出与渔家“苦”相关的细节内容。“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将这两个用简要的文字概括一下渔民的生活劳作场景即可。

二十一、(2017·浙江金华)

小雨(4分)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12.诗人写出了小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4分)

12.(4分)该题分层赋分

第一层:只关注小雨某一方面的形态或心思。 示例1:我是一场细细疏疏的小雨。 示例2:我不能下得太大,也不肯全无。 示例3: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