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C正确;A、B、D也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但不属于最为深远的影响,排除。
21.某同学在上大学选修课中国古代文化时,在周振鹤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请问这幅行政区划图描述了哪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A. 西周 B. 秦朝 C. 汉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该行政制度包括“郡”“ 县”“王国”“支郡”“侯国”等组成部分,可知是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制度,故C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是郡县制,元朝是行省制,故排除ABD项。
22.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下的行政区划层级不断变化如下表,其最稳定的行政区划是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州 元 行省 路、府、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县级政区 县 A. 省
B. 州
县 C. 郡
D. 县
县 县 县 州、县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明 布政使司 清 省 高层政区 【答案】D 【解析】
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县是最稳定的行政区划。故答案为D项。A项,省是自元朝开始的,排除;BC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州、郡不是一直存在的行政区划,排除。 23.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②“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③“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 ①④②③ 【答案】D
【解析】是先秦时期世官制;②是汉代察举制;③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④是隋唐时期科举制,故D项正确。
24.监察制度在古代中国历代都有体现,其中元代《滋溪文稿》中记载“居官难,居宪司又难,讼罪夺职而人弗怨,此尤难”。明代《明宣宗实录》中记载“以法治人,先当自治其身,违法何以责人。”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古代中国监察 A. 注重官员慎言谨行和自身素质 B. 实际上充当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C. 官吏具有丰富经验和良好治绩 D. 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居官难,居宪司又难,讼罪夺职而人弗怨,此尤难”得出官员要慎言谨行,从“先当自治其身”可知注重官员自身素质,故选A;材料没有说明古代中国监察实际上充当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官吏具有丰富经验和良好治绩,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故D排除。 25.宋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 设禁军控制地方军权 B. 设知州控制地方政权 C. 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 D. 设通判加强地方监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在行政上,由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禁军是中央军队,排除;B项,知州是地方行政官职,“控制”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转运使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前期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不控制
B. ②③①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②③④
财权,排除。
26.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 A. 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B. 参知政事和枢密院 C.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D. 枢密院和三司使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二府是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指盐铁、度支、户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三司使是三司的长官,不属于“二府”之一;B选项错误,宋代为分割宰相(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权力,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简称“参政”,是中书门下省的官员,不是“二府”之一的机构;D选项错误,三司使是三司的长官,不属于“二府”之一。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7.有学者指出“从汉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能反映此材料观点的是 A. 秦朝设丞相制度 C. 元朝设立中书省 【答案】B
【解析】题干说“从汉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展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设中朝,利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组成外朝,削弱相权。故答案为B项。A项,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首,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满族贵族,与“身边发育出来”不符,排除。
28.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举竞选,三也。”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 秦汉、明朝 【答案】D
【解析】题干“由封建而跻统一”是指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
B. 西周、秦汉
C. 夏朝、隋唐
D. 秦汉、隋唐
B. 汉武帝设中朝、外朝 D. 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权制国家;题干“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指在选官制度由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转化。结合所学可知,结束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的是在秦朝;士人政府是在汉代;结束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实行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因此第二演进始于西汉。故答案为D项。ABC项,综上所述,明朝、西周、夏朝不符合题意,排除。
29.中国古代政区划界依据由以山川形便(依据山河走势)为主转变为以打破山河阻隔形成犬牙交错行政区划的原因是 A. 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 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答案】C
【解析】题干说明犬牙交错划界逐渐占据上风,因为以自然地形划界是促成地方割据的重要的因素,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故答案为C项。A项,因为以自然地形划界是促成地方割据的重要的因素,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原则来划分行政区域,原因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不是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排除;B项,题干说的是中国古代政区划界的原则变化,没有涉及政区的数量的变化,排除;D项,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也不合题意,排除。 30.下列言论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 “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幷出于朝廷,州郡无复有辟署之事”
B. “我朝罢相┄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C.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D.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答案】A
【解析】A项表明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说明中央权力较大,加强了中央集权,A正确;B项中废除丞相,有利于皇权的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设置军机处,也是强化皇权的措施,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表明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项。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
材料一 汉代选官“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
B. 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增加 D. 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