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归类(缩版) 下载本文

数学试卷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归类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项目 一般三角形(4种) 直角三角形(5种) 判定方法 SSS SAS AAS ASA SSS SAS AAS ASA HL 性质 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对应(7个相等) 边上的高线相等,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有一组对应边相等。 关键点 2.、ASA和AAS能够互换,是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第三组角也相等。互换书写时注意边角关系。 2、根据已知条件,寻找条件,选择判定方法: 已知条件 寻找条件 选择的判定方法 两角 夹边或任一边 ASA 或AAS 两边 夹角或另一边或直角 SAS 或SSS或HL 一角及其对边 任一角 AAS 一角及其邻边 角的另一邻边或边的另一邻角或边的对角 SAS或ASA 或AAS 3、角平分线问题: 项 目 内 容 条件和结论表示方法 图形 角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一∵∠ABD=∠DBC (数量关系) 的定义 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BD是∠ABC的角平分线(位置关系) A 一条射线。 D 角平分线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两∵∠ABD=∠DBC(或BD是∠ABC的角平分的性质 边的距离相等。 线)DA⊥AB DC⊥BC(位置关系) ∴AD=DC(数量关系) B C 判定1:到角两边的距离相判定1:∵AD=DC DA⊥AB DC⊥BC ∴BD角平分线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是∠ABC的角平分线 的判定 判定2:定义 ∴∠ABD=∠DBC 判定2:∵∠ABD=∠DBC ∴BD是∠ABC的角平分线 4、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规律: 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P1

交于一点,且这一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这一点叫三角形的内心(P)。 ②、三角形的两个外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到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 ③、三角形外角平分线交点共P 有3个(P1P2P3),到三角形三边所P2 在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共有4个P3

(P、P1、P2、P3)。 ④、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上。

七年级数学考试试卷5、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①、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③、线段的中点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 ④、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⑤、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三角形的两个外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到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距离也相等。

⑥、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⑦、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⑧、正多边形的各边相等。 ⑨、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 ⑩、三角形的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6、证明两个角相等的方法:

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②、角平分线把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

③、等角(或同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④、两直线平行线,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⑤、对顶角相等。 ⑥、正多边形的各内角相等,各外角相等。 ⑦、等边三角形的三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⑧、垂线的定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构成的四个角互相相等。 ⑨、轴对称图形的对应角相等。 7、证明三角之和之差问题:

把不同位置上的角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来解决。

如:在△ABC中,BE是角平分线,AD⊥BE,垂足为D,求证:∠2=∠1+∠C 解:延长AD交BC于点F ∵AD⊥BE A ∴∠ADB=∠BDF=90

0

在△ABC和△FDB

2 1 ∠ADB=∠BDF=900

E BD=BD D ∠ABE=∠EBC △ ABC≌△FDB B C

∴∠2=∠AFB

F ∴∠2=∠1+∠C

8、证明两个角互余互补的问题:

把不同位置上的两个角移到一起,使它达到互余互补;

或者三角形中找等量关系。

E 如图∠1=∠2,P为BN上的一点,且PD⊥BC于D, A AB+BC=2BD求证:∠BAP+∠BCP=1800

P N 解:过点P作PE⊥BA交BA的延长线交点E

∵∠2=∠1 PD⊥BC PE⊥BA

1 ∴PE=PD ∠PEA=∠PDC=900 2

B

在RT△BPE和RT△BPD中

D C PE=PD BP=BP ∴RT△BPE≌RT△BPD ∴BE=BD ∵AB+AE=BE BC=BD+DC ∴AB+BC=BE-AE+BD+DC ∵AB+BC=2BD ∴2BD= BD-AE+BD+DC ∴AE=CD 在RT△APE和RT△CPD中 PE=PD ∠PEA=∠PDC=900 AE=CD

∴RT△APE≌RT△CPD ∵∠PCD=∠PAE ∵∠BAP+∠PAE=1800∴∠BAP+∠BCP=1800

第 1 页 共 2 页

数学试卷

9、截长补短法(解决线段和差问题)。

如:在△ABC中,BE是角平分线,AB>AC,∠2=∠1,P为AD上任意一点,求证:AB-AC>PB-PC

解1:用截长法证明:

在AB上截取AN=AC 连接PN 在△ANP和△ACP 中 A

AN=AC

1 2 ∠2=∠1

E AP=AP

P ∴△ANP≌△ACP ∴NP=PC C

A.150° B.40° C.80° D.90°

图1 图2

③.如图2,亮亮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很快他就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一个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的依据是( D )A.SSS B.SAS C.AAS D.ASA ∵BN>PB-PN BN=AB-AC ∴AB-AC>PB-PC

N 解2:用补短法证明:延长AC到M使AM=AB B D M 在△ABP和△AMP 中

AB=AM

∠2=∠1

AP=AP

∴△ABP≌△AMP ∴PB=PM ∵CM>PM-PC CM=AB-AC∴AB-AC>PB-PC

10、动态几何问题:

动态几何题指图形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元素的运动变化,导致问题的结论或者改变或者保持不变的几何问题。

解决动态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哪些关系发生了变化,哪些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原来的等角等线段还是否存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几种变化得到的图形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A 图

1 BD=DE+CE 图2 BD=DE-CE D A

图3 BD=DE-CE

1 2 E

D

如图所示,在△ABC中,∠B BAC=900

,AB=AC,AE是过点A上的C

一条直线且点B、C在AE的异侧,BD⊥AE于D,CE⊥AE于E,①求证

B C E

A

BD=DE+CE ②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2D

E

的位置时(BD <CE),其余条件不变,1

2

则BD、DE和CE得关系如何?③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BD >CE),其余条件不变,则BD、DE和CE得关系如何?(不需要证明)

①解:∵BD⊥AE CE⊥AE

∴∠BDA=∠AEC=900 ∵∠BAC=900

∠BAD+∠DAC=90

0 B C ∵∠ACE+∠DAC=900 ∴∠BAD=∠ACE

在△ABD和△CAE中

∠BDA=∠AEC

∠BAD=∠AEC AB=AC

∴△ABD≌△CAE ∴BD=AE ∵AE=AD+DE ∴ BD=DE+CE

②解:∵BD⊥AE CE⊥AE ∴∠BDA=∠AEC=900 ∵∠BAC=900 ∴∠1+∠2=90

0

∵∠2+∠3=900 ∴∠1=∠3

在△ADB和△CEA中

∠1=∠2

∠ADB=∠CEA AB=AC

∴△ADB≌△CEA ∴AD=CE DB=EA ∵DE =AD+ AE ∴ BD=DE-CE

11、题型如下:

①5.如果两个三角形中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条边所对的角的关系是

( D )A.相等 B.不相等 C.互余或相等 D.互补或相等

②如图1,已知AB=DC,AD=BC,E,F在DB上两点且BF=DE,若∠AEB=120°,∠ADB=30°,则∠BCF= ( D )

A D 七年级数学考试试卷F D A′ ④、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3所示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度数为( c ) A.60°B.75° C.90°D.95° ⑤如图4中,△ABF≌△CDE,图中相等的线段有(4)组。分别是(AB=CD BF=DE AF=CE AE=CF)

_B A _ _B

_A _D _C A _

_E 0 __1 B _ _A _C 2 _ _ _F D _ ED _

_D _D _C E _ C _

B _

图4 图5 图6 图7

⑥、如图5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连接正方形的对角线,可以得到(12)组全等三角形。因为如下:△AB0≌△

BCO≌△DCO≌△DAO 有6组,△ABC≌△ADC≌△ABD≌△CBD有6组,共12组。

⑦、如图6△ABE≌△DBC,图中相等的角有(4)组。分别是(∠1=∠2∠A=∠D∠C=∠E∠ABE=∠DBC) ⑧、如图7所示,BD是∠ABC的角平分线,∠C=90°,AC=CB,DE⊥AB于点E,若AB=5cm,则△ADE 的周长是(5cm)。作辅助线题⑨⑩:

⑨、在数学活动课上,小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B=∠C=90°,E是BC的中点,DE平分∠ADC,∠CED=35°,

如图8,则∠EAB是多少度?大家一起热烈地讨论交流,小英第一个得出正确答案,是(35°) DC

A _ D _ A _ A _ B _ E E _ C _ D _ F _

G _ C _

ABB _ F _ _C B _ E _ D _

图8 图9

E _ 图10

图11

⑩、图9所示,已知E是正方形ABCD的边CD的中点,点F在BC上,且∠DAE=∠FAE求证:AF=AD+CF (提示作EG⊥AF连接EF证明)

测量画图题⑾⑿:

⑾、如图10所示,有一池塘,要测量于池塘两边的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任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点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AC=CD,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的DE的长就是AB两点的距离。(用三角形全等判断)

⑿、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如图11所示,可先在AB的垂线BF上任取两点C、D使BC=CD,在过点D作BF的垂线ED,连接AC并延长交DE于点E,那么量的DE的长就是AB两点的距离。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