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及生活习俗了解程度的调查报告 下载本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及生活习俗了解程度的调

查报告

【摘 要】本调研报告通过对XXXXX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就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及生活习俗的了解程度进行了初探和机理分析,并就调研结果之改进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了解程度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1)基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2)基于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发展史。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汉族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各兄弟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葆有自己的民族个性,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显异彩。中华各民族虽然经历各异、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

但随着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民族团结的加强、各民族的共同进步是必然的历史趋势。因此,繁荣各民族的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是各民族的时代任务,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这代青年人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二)研究意义。(1)法学视角。进行该项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权与文化活动权的明晰,寻找维护自身权利与少数民族权利的平衡点,树立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2)心理学视角。进行该项研究的另一重要意义可定性为启发当代大学生通过控制心理认知与情感表示以达到更好的人际交往效果,可定量为促使当代大学生通过了解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方式增进人际关系的交往技巧。现具体阐释如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情感沟通、思想交流与相互施加影响等心理联系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是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人际关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手段或表现内容,是人与人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基本模型,也可以说是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沟通过程,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而在影响人际交往实际效果的因素中,邻近性与相似性均与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邻近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居处相邻,或者是由于工作和活动等空间距离上的邻近,彼此之间可以增加相互吸引的

性质。邻近性的存在有助于建立与促进相互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比如,在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会感到与自己居住在同一地区、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就比较容易认识和了解,感情上也容易接近。我们无法决定出生地的所在,但可以人为营造一种基于相似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心理认同感,即在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的过程中适当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知识博取对方的良好印象,从而达到预期的交往目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则成语道出了相似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作用。交往双方如果有较多类似的地方,那么相互之间的吸引就容易产生,同时也就会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发展。相似性是指交往双方的年龄、性别、地位、职业观点、态度行为以及民族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大学生都喜欢同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交往的原因有三:一是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态度上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从而使内心获得一种稳定的感觉。二是交往的相似性是使大学生的预期目的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一个与自己相似或类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就比较小,活动也就容易进行;反之则相反。三是类似的东西常被作为一个同一体而感知,因此大学生往往通过建立相类似的团体以增强对外界的反应能力,从而保证反应的正确性。我们可充分利用相似性对人际关系构建、发展的积极影响,适度引导人际交往的趋向,力

求形成一种内部阻力较小的整体性交往机制,进一步创设和谐的交往氛围。

(三)数学思维与方法。为对该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又对接受问卷调查的群体中的124人进行了后续访问,现将调查结果利用独立性检验的相关原理展示如下: 对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了解程度高低与同少数民族同学人际关系的好坏符合分类变量的相关定义,是一对分类变量。

由此可列出2×2列联表如下:

同少数民族同学人际关系好 同少数民族同学人际关系坏 合计

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程度高 33 21 54 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程度低 27 43 70 合计 60 64 124 提出统计假设:

H0:假设“同少数民族同学人际关系的好坏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高低”无关 则可得

当统计假设 成立时,的概率约为2.5%,即有97.5%的把握认为“同少数民族同学人际关系的好坏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高低”有关。

(四)研究目的。进行该项研究旨在探究当代大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