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 下载本文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①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信息就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狗恒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由此可见??” ②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社会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③然而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①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扩散的性质;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第四,传播成立的条件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标书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王雨田)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交织性)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

7、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②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克服既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

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

④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精神生产的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述为信息。

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①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②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④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⑤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⑥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在行为主义传播学中,传播基本上是被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恩格斯认为,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变化。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

①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②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③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④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⑤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生物或动物主要是依靠体内遗传信息的变化或变异来适应环境的;人类主要不是靠遗传信息,而是靠体外化、社会化的信息系统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

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文字。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地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①在公园7世纪的唐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调版印刷;1045年前后,宋代的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①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②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

③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 这个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①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表情、动作??) ②再现的媒介系统。(文字、印刷、摄影??) ③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广播、电视??)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来的。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百度)。 特点:①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②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③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④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看,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类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不断创造和使用新的传播媒介,使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过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公共信息系统等;从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人造卫星等。重新统合: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统合到数字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简述符号的定义 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①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②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③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④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只带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①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文字的字体、工整等 ②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姿势等

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更具独立性和能动性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①表述和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受限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化:传播者将自己想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 ②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③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是人脑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

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①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②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当中,人不断地认识和

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①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符号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和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及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暧昧性:①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②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多义性:是暧昧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

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成。 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传播情境所形成的的意义。

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行为的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需要再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象征行为总是一定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并且需要得到较多社会成员的认同,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约定性;同时也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

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因为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进入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人类利用象征符体系,能够保存和传达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协调和控制社会行为,创造和继承社会文化。

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

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共通的意义空间是意义交换的前提。

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两者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

1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充满了象征符,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第二,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 现在的发展趋势是象征体系的多元化多样化,但同时也可能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

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物种基本要素。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 缺陷: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即缺乏双向和互动性质。

3、简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②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此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也存在缺陷: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传播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传播资源以及传播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完全对等或平等的传播关系并不多见。

4、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①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②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各环节和各要素的作用有先后次序 ③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系统的本质特点。 ①从事传播的双方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②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③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④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

6、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最早起源于日本,它是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日本学者在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从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出发,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7、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

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一种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一种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

8、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②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那么,要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③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④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那么久不能单纯地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性质:如果把个人看做是社会传播系统中的个体系统,那么人内传播便是个体系统的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特点: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①感觉:视觉、听觉?? ②知觉:感觉的集合

③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④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⑤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⑥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3、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见第三章12

4、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提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布鲁默认为,人事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对自己采取行动。 这种与自身的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5、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内省式思考在人遇到困难、障碍灯新的问题状况时,既有的行为方式难以做出判断,才活跃起来。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种活动中,个人会把有关该问题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对它们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

6、什么是基模或认知基模?它有哪些特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之际提出来的概念,被广泛运用到教育学、信息处理和传播学研究当中。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 特点:

①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②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③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④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7、简述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①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

处理的每个环节当中

②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它

③当新信息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项特征进行比较,不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④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会产生两种影响:强化&修改 ⑤无论如何结果,都会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

8、简述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的内容。什么是信息处理的“核心路径”和“边缘路径”?

详尽分析可能性:每个人都会以两种不同方式处理信息,一种是详尽的方式,严谨的思考,另一种是简单粗略的方式。 前者就是“核心路径”: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密切相关,有强烈认知需求等会使用 后者就是“边缘路径”:一般处理

9、什么是人际传播?它有哪些特点?

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特点:

①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②信息的意义更加丰富和复杂

③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传播

10、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有哪些? ①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获得信息 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③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11、从哪些方面理解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①个人社会化

②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1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应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包括三个方面:①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②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③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知”或“评价”的情感

13、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14、试述姿态的传播功能 ①强调语言

②补充语言 ③代替语言 ④控制语言

⑤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15、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的。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①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②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③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2、什么是群体意识?它是如何形成的?

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

形成: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①协调成员活动

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③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4、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表明会产生什么影响?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①使群体保持协调统一,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 ②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盲目服从

5、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现象的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基本条件:

①结构性压力:如自然灾害、经济萧条??

②触发性事件:在担忧的社会氛围中出现一条消息??

③政策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如政府消息锁闭

6、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7、什么是群体模仿?

群体模仿是解释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的另一种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8、匿名性原理在集合行为中会起什么作用?

非理性模仿发生的可能性原理。当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会使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行为。

9、简述流言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正面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特点: ①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

②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

③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唤起一般人的重视、关心或兴趣

④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

10、简述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及其后来的修改变化

流言流通量公式: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正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修改: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11、简述集合行为中流言传播的几个特异点 ①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②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 ③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12、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组织是人类社会协作的群体形态之一。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功能: ①内部协调 ②指挥管理 ③决策应变 ④达成共识

13、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传播过程的结构,取决于组织本身的结构,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组织内传播同样也体现。

14、谈谈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非正式渠道能弥补正式渠道的不足,能够营造更加积极、健康、活跃的组织换届,能够增进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使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5、试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提供数据,反应市场,科学管理,减少损失,即使调整产品计划等 建设具有快速反应机制的高性能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对包括企业在内的一切组织提出的时代要求,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组织体是不能获得成功的。

16、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 ①公关宣传:使组织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

②广告宣传: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③得到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塑造企业形象等

第七章:大众传播

1、简述大众传播的定义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赖特“四功能说”;施拉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4、大众传播的“地位赋予功能”指的是什么?

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团体乃至人物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5、大众传播的“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指的是什么?

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

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6、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

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失去了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7、大众报纸(廉价报纸)的特点是什么? ①价格低廉

②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实践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 ③发行量大

④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 ⑤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8、你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 电子媒介的出现

9、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电报: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 电影:艺术、娱乐、大商业和现代技术的融合 广播:现代人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便利媒介

10、试分析电视的媒介特性

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

11、谈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 特点:

①传播速度的实时性 ②信息内容的海量性 ③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 ④信息检索的便利性 ⑤传播过程的交互性 ⑥传播范围的全球性

意义:不仅在于它创造了几乎“全能”的自身,还在于它正在推动传统大众传播的转型

12、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①基于乐观主义期待 ②怀疑主义

13、布莱士认为报刊在民主政治中有三种重要功能,它们分别是什么? ①作为实践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 ②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

③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的功能

14、如何理解塔尔德关于报刊与公众的观点?

在报刊出现以前,社会群体的活动形态容易受到模仿、暗示、感染机制的制约,形成非理智的集群;报刊的出现导致了公众的诞生,报刊将分散的公众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15、“电子乌托邦”概念指的是一种什么倾向? 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16、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17、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①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响等信息符号 ②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完整意义的讯息

③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18、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隔绝”的问题。他认为,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和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意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们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拟态环境:信息环境。??

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如何定义技术和媒介技术?

技术:指的是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试述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①技术“善”论:核心观点是认为技术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能够解决人类生存于发展的根本问题。代表:培根、圣西门及美国实用主义

②技术“恶”论:从本质上否定技术,认为技术是万恶之源(具体??)。代表:卢梭、批判的社会主义思想家

③技术“中性”论:认为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是中性的工具与手段。技术产生什么影响,

取决于人类如何使用。代表:梅塞尼

3、如何理解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①技术决定论:技术的后果内在于技术而不取决于人的意志。人们在享受有限的自由时,也受到技术的限制,必须被动适应技术。代表:麦克卢汉、法兰克福学派部分

②社会决定论:技术起源于社会生活,产生于人的特定的价值的需求,没有人的社会需求,就不会有技术,表明了人对技术的主体性。代表:斯塔迪梅尔 ③技术与社会互动论:技术与社会是相互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交互作用关系。代表:贝尔纳、梅塞尼、马克思主义

4、如何理解“媒介是人的延伸”?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如??

5、“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6、简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局限性: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①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②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③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忽视了人的理性活动

7、“电视人”、“容器人”是说明什么问题的概念? “媒介依存症”

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8、什么是“媒介依存症”?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网瘾症现象? 见上 网瘾症: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信息空间和媒介接触条件是产生的前提;②对网络这种新技术的认识还不到位,相关的控制机制还未形成;③个人、家庭和社会原因

要彻底消除网瘾症,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9、当代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哪些特点? ①传播资源丰富化 ②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 ③传播手段的融合

④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

10、鲁塞尔·纽曼语言的媒介技术发展的“4C”趋势是什么? ①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越高 ②conve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

③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体 ④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

11、简述大众传播者的特点 ①地位稳固

②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③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12、麦奎尔认为传媒组织在性质上属于“功利”要素和“规范”要素的混合状态,你是否同意?

13、试分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①经营目标(制约:受众的利益与广告主的利益;市场变化和激烈的同行竞争)

②宣传目标(制约:任何传媒都有其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背景,必须为特定的利益服务) ③公共性与公益性(制约:要求传媒的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14、如何理解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①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公共服务的作用

②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③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责任 ??

15、试述怀特的“把关”过程模式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是一个舍取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16、谈谈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作用:潜移默化地为统治阶级服务

实质:要把整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各种因素考虑在内

17、如何理解“新闻价值”?试举一些你认为重要的新闻价值要素 新闻价值主要是“把交换价值作为衡量新闻的标准”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什么是传播制度?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传播制度即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因为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媒介与社会群体、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与责任义务??

2、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①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②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③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④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

①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②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③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4、为什么说受众对传媒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行使这种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原因: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手段:①个人的信息反馈;②结成受众团体;③诉诸法律手段;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5、简析集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6、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是合法的

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7、“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是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原则,这两个原则所依托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弥尔顿:限制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就等于压制真理,因为真理只有在“自由而公开的斗争”中,才能战胜谬误

8、简析社会责任理论

原因及社会背景:媒介的垄断程度up,“观点的公开市场”理念和实际的社会现状产生了尖锐矛盾。

社会责任理论并不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否定,而是对它的改良。 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族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9、简析民主参与理论

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背景下出现的

①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伙广告赞助人存在 ③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④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10、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理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试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背景

1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①我国的新闻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船舶媒介和传播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重要基础

②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③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④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12、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①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②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

③在传播内容在,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使用本国语言

④优先发展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关系

⑤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第十章: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

1、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主要特点: ①巨大的规模性 ②分散性和异质性 ③匿名性 ④流动性 ⑤无组织性 ⑥同质性

2、简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

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3、什么是“拷贝的支配”?试分析这个观点

清水几太郎: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而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 具体??

4、简析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5、试分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受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6、什么是IPP指数?它是如何设计的,主要说明什么问题? IPP:既有政治倾向指数 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政治问题作出决定时,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有的政治倾向

7、试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把受众看做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

麦奎尔: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介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

8、为什么说受众是权利主体?简述受众的基本权利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9、什么是分众?分众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核心内容:

①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

②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 ③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 ④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

10、分众论的主要理论依托是什么? 多元主义社会观

11、梅里尔等人关于媒介专业化(分众化)发展趋势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精英媒体、大众媒体、专业媒体

12、如何理解受众作为“大众”的基本信息需求的类似性和作为“分众”的特殊信息需求的多样性?

尽管不同属性特征的受众对媒介的需求有着某种程度的差异,但是在总体上又有着高度的类似性

13、什么是“使用与满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受众接触大众传媒的原因和这些接触对他们来说的效用

14、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形态有哪些类型? ①对广播媒介 ②对印刷媒介 ③对电视媒介

15、试分析受众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16、试述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的内容和含义

①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②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 ③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④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得到满足和没有

⑤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17、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 重要影响:

①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具有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②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有限效果) ③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 局限性:

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②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③指出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媒介提供的内容,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题,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哪些含义? 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

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①环境认知效果

②价值形成于维护效果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之际,应留意哪些环节和要素? ①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的性质 ②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考察内容的主题、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内在因素与传播效果的关联

③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④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⑤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受传者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5、什么是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①常识理论: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如对电视节目好坏的评价等

②现场理论: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

③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三者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6、什么是“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它们反应了什么样的大众传播效果观? 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唯意志论色彩的强大效果观

7、试分析“有限效果论”

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依赖的“传播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 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且不唯一 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转变

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⑤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媒介本身以及舆论环境的影响

8、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①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②选择性接触:受众更倾向于“选择”哪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③传播流:指的是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④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产生着影响

⑤两级传播: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⑥“强化”效果: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

⑦“结晶”效果: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⑧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选择性接触机制、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内容、受众本身的性质

9、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 也称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代表学者:霍夫兰。

主要贡献:在军队里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实证研究) ??

10、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效果观的变化 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70年代以后至今为第三时

期(宏观效果理论)

11、试述信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霍夫兰)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对传播者来说,梳理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12、试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联系

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在主题一定的情况下,如何使用传播技巧,成了制约文章内容说服力的重要变量。

13、试述传播对象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传播对象的属性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人际传播网络、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人格性格特点、个人经历经验等,这些属性作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际的“既有倾向”或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感情、态度和看法,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14、谈谈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特点: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15、简述一下概念和范畴:“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恐惧诉求、自信心假说 ①“休眠”效果:(霍夫兰)由信源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低可能上升 ②“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己的材料→“两面提示”

第十二章:集中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鹤穆真)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此外还包括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尤其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价、知名专家学者等)

2、什么是全球传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全球传播? 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

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②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政府间国际机构

③从现状而言,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互联网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④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重视

⑤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

3、谈谈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政治全球化的发展

③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4、随着跨国卫星电视的发展,传统的国际广播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的跨国卫星广播电视以影像传输为主,其运营和节目提供者除少数政府或公共机构外,主要是商业媒介,国际传播媒介过去主要执行对外宣传功能,而在今天,则担负起了全面的文化输出任务。

5、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反应了什么性质的问题? ①尽管全球信息化过程在不断加速,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两级分化现象

②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的强大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

6、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的过程及其实质 过程:

①第一阶段以1973年《阿尔及尔宣言》为起点,到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发展中国家力量集结,不结盟运动发挥作用

②1978到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书《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的发表。争论走向激化。

③美英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到现在。由于美国的退出,教科文组织财政发生困难,不得不做出让步,但建立新世界信息秩序的基本原则一直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坚定支持。

实质:这场争论并不是单纯的理念上的争议,它体现了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中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现实利益的尖锐矛盾和冲突。 7、《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有哪些要点?

①地球世界上的信息流通处于严重的不合理和不平衡状态,信息传播手段集中在极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绝大部分国家只是发达国家传播的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②这有使殖民地时代的统治与依附关系恒久化的危险

③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了解外界情况必须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几大通讯社,自己形象歪曲也要忍受

④阻碍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⑤在信息手段受到控制和垄断的情况下,所谓“信息自由”只是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自由

8、解释下列名词概念:《大众传媒宣言》、《麦克布莱德报告》、《塔罗瓦尔宣言》

9、试分析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

在国际报道存在着垄断和控制结构状况下,流通于世界的国际新闻的绝大部分都是根据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价值标准而选择加工的:服务于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和目标,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着严重的危害

10、什么是信息主权?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 所谓信息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11、试分析冷战结束后个别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主要策略

①直接使用军事手段对其他主权国家实行高压政策,如两次海湾战争和轰炸南联盟 ②使用经济制裁、经济掣肘或制造金融动荡来左右别国经济局势 ③使用信息手段来干预别国内政,如利用民族矛盾挑动他国内战和分裂,利用反体制势力或“人权”问题制造他国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12、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它有哪些特点?

在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产生。指的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特点:

①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 ②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传播学形成于什么时期?有哪些因素推动了传播学的诞生? 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因素:

①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来说,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高度普及,作为新的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扩大,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 ②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革命等,对宣传的研究成为热点

③在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许多衔接点的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都已经有充分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谈谈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①欧洲源流: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和模仿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和网络理论

②美国源流:杜威的教育观点;库利镜中我;帕克和芝加哥学派;米德主我和客我;李普曼拟态环境等

3、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①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 ②卢因“把关人”研究 ③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

④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学科创始人:施拉姆

4、香农的信息论对传播学研究有什么贡献?

①开辟了以图解方式建构传播模式的先河,自此之后,图解方式成为建构传播模式的基本方法,直观且概括性更强

②提出了新课题,如“噪音”和由此产生的“冗余信息”等

5、威纳的控制论对传播学研究有什么贡献?

现代传播学中的制度与规范,法规、政策与管理,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几乎所有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无不渗透着控制论的观点;且把反馈的概念引进了传播过程研究。

6、什么是传播学经验学派?谈谈美国经验学派的特点

经验学派,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学现象的学派。 特点: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7、谈谈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局限性 意义:经验性方法反对从观念到观念地对社会现象做纯主观抽象的说明,强调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或客观数据的重要性,主张从环境或外部条件的变量出发来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客观规律(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

局限性:①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限复杂,可观察、可测量的经验材料有限;②在目前的情况下,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或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或控制实验,往往说明不了丰富多彩和复杂的社会现实;③个人或小群体层面的经验材料,缺乏宏观视角;④“纯客观”事实上很难做到

8、什么是传播学批判学派?批判学派在方法论、社会观和传播观上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分歧?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方法论: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但并不总是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 社会观: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

传播观: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9、批判学派中包含了哪些主要流派或理论?各有什么特点?

①政治经济学派:关心的焦点问题是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 ②“文化研究”学派: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 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支配阶级不再主要依靠国家、军队、法院等“强制装置”,而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霸权装置”来维护自身利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大众传播制度就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霸权装置”之一 10、“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①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大众传播可以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③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④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谈谈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察社会现象离不开调查,调查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调查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了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的所有领域

2、传播学的调查研究大致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①准备阶段: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

②根据调查方案实际选出和接触调查对象,从事数据收集的作业 ③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加以整理和统计,使其处于易于把握的状态,能够给予一定的尺度加以判断

3、简述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 ①简单随机抽样 ②系统抽样 ③分层抽样 ④多级抽样

4、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①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

②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词汇或专业词语的缩写词 ③避免使用暧昧、多义的词语

④避免非现实的或虚构想象式的提问

⑤避免主观诱导式提问

⑥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 ⑦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 ⑧留意提问顺序的影响

⑨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

5、什么是内容分析?它有哪些特点或原则?

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特点: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

6、内容分析主要应用于哪些研究目的? ①为了获得“文化指标”而进行的内容分析

②用于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比较 ③欧洲批判学者从事的“文本分析”

7、什么是“文化指标”?为什么说大众传播内容是反应社会现实的重要“文化指标”? 所谓文化指标,是一套标示变迁和符号环境系统,其作用是帮助决策和指导有效的社会行为。 现代人根本很难脱离传媒界定的社会规范而生活。

8、试述几种主要的内容分析量化表示方法 ①出现的有无 ②出现的频度

③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 ④传播的强度

9、传播学中的控制实验主要关注哪些条件? ①信源的条件 ②信息内容的条件

③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 ④受传者的社会条件 ⑤受传者的个性条件

10、什么是“所罗门4组控制实验”?其特点是什么?

做法:把实验对象随机分成4组,给予不同的实验条件,目的是对测试结果进行多方面的比较。